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雍正于圆明园内种植红薯

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叶片一般为椭圆形,花冠有多种颜色,最多的是粉红色、白色、紫色。这一司空见惯的食物,原本不是中国土生土长,而是漂洋过海、不远万里“移民”过来的。而且第一次来到长江以北地区竟然就是圆明园。

郭沫若先生曾有一首《满江红》的大作,就是“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的,从郭先生写这首词的时间(1962)反推,可知福州人陈振龙从吕宋将红薯引入中国的时间约为1593年(明代万历二十一年)。那么,郭先生是如何准确判断这一时间的呢?当年,郭沫若先生亲手翻开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印的《金薯传习录》,通过那些已然泛黄薄脆的纸页字行,确切地查找到: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购得薯 “藤数尺,并得刈植藏种法归,私治畦于纱帽池舍傍隙地。依法栽植,滋息蕃衍,其传遂广”

这一有关红薯传种中国最明确、具体的记载,让郭沫若先生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诗意,以“红苕”(红薯)为主角来创作诗词,挥毫写下了《满江红·为红苕传入中国370年而作》这首词作。

1593年5月,陈振龙历经艰辛才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吊在船舷下,从菲律宾经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陈振龙父子很快就在福州的房屋后门纱帽池边隙地试栽。过了四个月,启土开掘,番薯 “子母相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同充饥,且生熟煨者均随其便”。 就这样,菲律宾的国宝——红薯,在中国落地生根。当时,明政府将这种引自“番邦”的植物,定名为“番薯”;清雍正年间,红薯传入北京。

据《北京种植业志》记载: “清代雍正八年,福建海关官吏将红薯呈送进京,只在圆明园内栽种,作为皇室御用品。” 查阅档案我们可以得知:雍正八年四月二十七日,福建海关监督准泰呈进番薯苗六桶,大头钢四百觔,缮写折片,郎中海望具奏。奉旨: 番薯苗交圆明园该管处栽种,其随来会种番薯苗之人俱留下,着伊等指教本处人栽种,其所用饭食尔等好生照看,俟本处人于种法通晓时再令伊等回南,其做何赏给之处尔等酌量用崇文门余银赏给,务着伊等欢喜感戴回南。大头钢收贮造办处,俟怡亲王病痊时,着怡亲王看,应打造何物即行打造何物。钦此。

这是红薯传入北京最早的记载,也证实了雍正皇帝下令在圆明园种植红薯的历史。 8SVsZUNb4CWtm8FmdGUoqS72O692nxGFngV8rAiV+5MxDCB3pSZUUq7kOFGCNv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