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被视为人类思考的终极问题。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员,必然也与宇宙的终极问题紧密相关。茫茫宇宙,浩瀚星空,自古至今,吸引了很多人思考着宇宙的终极问题。2000多年前,屈原就在《天问》中写道:“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试图追问宇宙诞生之理。

纵观人类历史,在智人走出非洲的几十万年间,人类凭借着肉眼直接观察宇宙,得到的认知非常有限。一直到大约400多年前的17世纪初,望远镜的偶然发明为我们认识宇宙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认知的边界在缓慢扩大。到了20世纪20年代,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加速,并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当时世界上最大的2.5米的胡克光学望远镜,发现仙女座星云原来是一个河外星系,从而验证了岛宇宙模型的正确性。之后不久,哈勃又发现了更为重要的宇宙膨胀现象,为之后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观测基础,而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最终使得“屈原之问”得以解答。

在宇宙起源问题得以回答之后,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回答关于人类自身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说“人是星尘”,但没有生命的有机物是如何演化成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的?随着生物技术能够在基因层面上进行操作,回答这些问题逐渐变得可能。

要想回答“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涉及知识非常广。现在看来,要想回答这个问题的基本知识差不多均已具备,由美籍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所写的这本《人类的未来》就是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说实话,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人类作为一个种族的命运,也从来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地球不太适合人类居住这样的问题。

不知是不是刚刚过完生日的缘故,最近有一个问题时常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我还能活多久?”按照中国最新的平均寿命来算,我的人生已经过半了。死亡,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畏惧的话题。古有徐福寻仙、葛洪炼丹,古埃及人做木乃伊,都是为了追求肉体或精神上的长生不老。如今,追求长生不死、青春永驻依旧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虽然不时有生物学家说人类即将通过某种手段获得永生,但是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已,至少目前生老病死依然是一个无法打破的自然规律。对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社会、人类文明亦如此。本书作者曾采访过经典科幻小说《基地三部曲》的作者阿西莫夫。当被问到为何要写这部小说时,阿西莫夫说,因为他在曾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兴衰中想到了人类。而这一回答也是激发本书作者从科学角度撰写人类未来的一个动机。

本书所撰写的人类未来的时间尺度可以说是相当的长,可能是几万年、几十万年,也可能是几十亿年,更可能是上百亿年。相较于我们人类自身的寿命,这里涉及的时间尺度可谓异乎寻常地长,长到现在看来我们似乎无须考虑,甚至看起来有点杞人忧天。然而,为了遥远的某一天,人类可以顺利地离开无法生存的地球,地球上的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

区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人类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使用技术。所以当地球面临灾难,不太适合人类居住之时,人类就有希望利用科技手段离开这个星球,找到新的集聚地,从而让人类的生命基因在宇宙中得以延续。

为了离开地球并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我们需要足够先进的航天技术。本书的开始章节介绍了人类火箭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探索太阳系不同星球的雄心。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也有人类探索宜居星球的类似场景。当时地球面临灾难,美国宇航局派出宇航员去寻找可能的人类未来栖息地,最终失败而归,令人很是遗憾。不过地球上的天文学家早已未雨绸缪,做着这方面的探索。自从90年代起,天文学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已经探测到将近4000颗系外行星,而其中有10多颗与地球非常类似,并且宜居,很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移居的目的地。可以预见,进行星际旅行时所需要的技术肯定会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完全不同,否则我们将很难抵达最终的目的地。本书中,作者也就未来的各种可能技术做了一番总结,包括虫洞和曲率加速等。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人类利用人造虫洞快速抵达了距离银河系130亿光年之外的地方。未来的人类是否能够具有这样的能力,或许这与一个文明的智能程度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本书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移居其他星球之前,人类还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让人类延续是要同时保留人类的肉体形式,还是仅仅让人类的意识以数字形式存在?而且很有可能,其他星球上的环境会与地球有所不同,我们的身体很可能不太适应新的环境,那么这将需要我们人类对基因进行相应的改造。

尽管我在余生无法看到书中所畅想的种种未来,然而我还是为作者所描述的未来而激动。或许,地球环境终有一日会变得极度恶劣,人类将无法在地球栖居,然而在未来航空和众多技术的帮助下,人类会像蒲公英一般,在我们的这个宇宙中,甚至在其他的多重宇宙中繁衍生存下去。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众多类似主题的书中写得最好的一本,有一种一旦开始、就想一股脑全部读完的冲动。如果你偶尔动了宇宙之心,而且对人类的未来命运感兴趣,那么读完此书,你肯定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故推荐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

苟利军 5iRpMbuzsWgpfLXaOMlhCGFqZp7LFXC5PLH6GnOxU+dw3+ZFf6R27miQleACyR8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