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武器装备体系

武器装备体系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体系相比(如工业体系、农业体系、生态体系等)具有特殊性。

1.3.1 体系对抗

武器装备体系是现代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必然产物。体系对抗是信息化战争下的基本作战形式,其实质是通过对诸军兵种力量单元、作战体系诸要素的综合集成和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和共享,实现作战能力构成的结构优化和系统集成,进而使作战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实现作战行动的高度协调和作战效果的精确高效。

20世纪末美国提出的网络中心战(Network Centric Warfare, NCW)是信息化战争发展的必然,也是体系对抗作战的一个典型。NCW是以网络为中心进行的网络化、信息化的一体化战争。NCW是信息化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战形式,它集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搜集(C 4 ISR)及电子战(EW)、信息战(IW)、作战支持(CS)和火力打击为一体,组成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网格结构体系。与平台中心战的根本区别是:它通过将整个战场、各种部队、各个武器装备平台网络化,不断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增强态势感知能力,加快决策和指挥的速度,实现接近实时的作战协同,提高杀伤力、生存力和作战系统的响应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作战效能。它的成功直接取决于信息获取、共享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实时性,关键在于获取信息优势。NCW的核心对抗在于双方的全方位的体系对抗作战,其中包括信息对抗、决策对抗、控制对抗、指挥机构生存对抗、武器交战对抗等。与此同时,美国提出了联合作战能力集成与一体化作战能力的概念。

与美军提出的联合作战能力和一体化作战能力类似,我军提出的“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就是以军事信息系统为纽带和支撑,将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立体机动、信息对抗、全维防护、综合保障等作战能力集成于一体,将多种武器装备、各作战单元、各作战系统在更大范围内综合集成,实现不同作战单元的功能互补,不同武器装备的效能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系作战的整体威力,形成倍增效应的体系化作战能力。

由此,体系对抗是分布的作战单元在统一作战使命的支配下通过单元间的有机协同与协作形成的统一整体,以有效行为途径实现其使命目标,其分布表现在战场多维空间的拓展(包括信息维、电磁维、网络维、作战主体的心理与生理维等),其协同与协作行为是作战单元间为达成期望的作战使命与目标而在作战行动上的自主协同与自主配合,从而达到快速有效的整体“涌现”行为。作战单元间的协同与协作是区别于传统层级指挥方式,在感知共享、认知共享与充分互信的基础上,通过分布环境中既定的规则与技术途径而达成的一致的行为。

体系对抗作战要求战术与技术在信息化战场上实现交融,以解决信息化战争的复杂局面,获取对抗优势。信息化体系对抗较之传统战场的最大变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了传统战争的时空概念,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拓展了战争空间维度;二是战场作战平台的多样性加剧,并催生新的战场环境——以网络链接平台;三是技术变革与战术革新,使得信息化体系对抗的作战样式异彩纷呈,一方面继承了机械化战争样式,另一方面创造了全新的作战样式,如网络战、电子战、太空战等。具体地说,体系对抗作战有如下几方面的特性。

1.体系对抗防御的完备性

体系对抗防御的完备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体系对抗的健壮性或者说鲁棒性;二是体系对抗的敏捷性或者说适应性。体系对抗的健壮性是指体系能够承受一定程度上的毁损或作战使命环境的变化而维持所需要的体系作战效能。体系对抗中的毁损包括指挥节点的损失、作战单元功能下降、通信网络的破坏等自身状态的恶化;其使命环境的变化包括作战任务的调整、作战对手的变化或者物理环境的变迁(如战区的转移)等。体系对抗的敏捷性是指体系的损毁或其使命环境的变化加剧时,导致体系不能维持所需要的作战效能,从而必须进行自身的快速调整以适应变化。体系对抗的敏捷行为包括体系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与部署的调整、任务序列与作战流程的调整,以及指挥通信网络的重构等。从作战实践上,体系对抗防御的完备性充分体现了体系防卫的全面性、系统性,即使得对手在对抗中无从下手,找不到有效进攻的突破点。

2.体系对抗攻击的有效性与快速性

体系对抗不仅仅体现在体系的防御与防卫上,更重要的是体系的进攻行为,即主动实施体系攻击行动,打击敌方以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这种进攻行为我们称为体系破击。体系的破击行为包括攻击目标、打击要素、作战手段的选择、在进攻行动中作战单元、指挥节点,以及通信网络的组织与调度等。体系对抗的破击行为也包括在作战对抗中对作战全局的把握,如对作战进程控制、对战场重心掌握。体系破击的有效性与快速性是指在体系对抗中进攻方对防御方实施了快速而有效的攻击行动,对防御方的作战行为实施影响以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体系破击的有效性与快速性信赖于作战信息与情报的准确与及时性、作战体系决策的快速与有效性,以及行动的有效性与快速性。体系破击的有效性需要选择有效攻击目标与要素,使得破击行动达到预期目标。

由此,体系对抗优势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体系防御与防卫中完备性优势与在体系攻击中的破击优势。完备性优势体现为防御行动组织的优势,以及对软硬杀伤的抗毁性优势和再生能力优势;破击优势体现为信息优势、决策优势与行动优势。由此,体系对抗有六个方面的特性:

(1)鲁棒性。鲁棒性是指能在使命空间(作战任务、作战环境和作战条件)一定的变化范围内,继续维持执行使命的有效性。

(2)弹性。弹性是一种自我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作战单元在受到打击、损伤、干扰后能够自主恢复。

(3)敏感性。敏感性是一种对战场事件反应快捷、有效的能力。它要求要比对手更快地发现更多的战机,并比他们更有效地利用战机,不仅仅是快速反应的能力,更是控制节奏的能力。

(4)灵活性。灵活性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它能对同一作战态势或事件的处理产生不同处理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都能有效处理事件。

(5)创新性。创新性是指通过新的行为方式处理某些事件来获取期望结果的能力。它包括在作战过程中不间断的全程学习的能力,通过取得学习上的优势去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6)适应性。适应性是在作战环境和态势变化需要调整的情况下,改变作战单元的结构编成和工作流程的能力,以有效应对不同作战任务、作战态势和作战环境。

体系对抗的本质特征在于作战单元间的协同与协作达成作战行动的统一,其协同与协作行为是指相关的作战单元在诸多作战问题上达成共识而付诸行动。作战使命是体系对抗形成与发展演化的驱动力,是赋予体系对抗活力的第一要素;作战任务是作战使命的分解和细化,是作战平台协作的基础,是作战力量形成的直接动力;作战力量是兵力编成与作战平台配置的有机体;作战平台是作战系统的载体,也是作战功能与能力的基本单元;作战系统是具备抽象功能的载体。

为了能够应对体系对抗的作战,不仅仅要求从战术层面上进行变革,更需要从体系的视角和需要解决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复杂体系问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武器装备的发展建设和协同使用,催生武器装备体系的研究。

1.3.2 武器装备体系的定义

武器装备体系是在体系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针对现代信息化条件下体系对抗的战争特点提出的概念。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学者关于武器装备体系的定义有20余种。这里只列举几种常见的武器装备体系定义和解释。

国外大量涉及武器装备体系的文献中分别使用武器组合(Weapons Mix) [38,39] 、军事体系(Military System of Systems) [40] 、武器系统集合(Weapon Systems) [41,42] 、联合系统(Joint Systems)等术语来表示武器装备体系这一概念,相应地形成了众多关于武器装备体系的定义。

美国国防部提出,“体系”这一概念,广泛地用于描述如何将大量武器平台、武器系统和通信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某一作战(特别是联合作战)目标的武器装备集合,任何一个组分系统的损耗或丧失只是意味着整体能力或性能程度的降低。美军已公布的各类装备建设任务中,具有代表性的武器装备体系建设项目包括未来作战系统 [43] 、弹道导弹防御体系 [44] 、海军未来远征作战体系 [45]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 [46] 中提到,现代武器装备体系是武器装备从机械化迈向信息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形态,是武器装备在高度机械化基础上,通过数字化、系统集成及网络化等高新技术的改造,整体结构与功能实现一体化的结果。装备体系是由功能上相互关联的各类武器装备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明显信息化特征的现代武器装备体系,由战斗装备、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保障装备三个部分构成。

游光荣 [47] 提出武器装备体系是根据军事需求、经济和技术可能,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关联、功能互补的多种装备,按照装备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整体作战能力的要求,综合集成的装备类别、结构和规模的有机整体。武器装备体系由战斗装备、保障装备组成,装备体系随军事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演变。

李英华 [48,49] 从作战的角度定义武器装备体系(Weapons Meta-System)是在一定的战略指导、作战指挥和保障条件下,为完成一定作战任务,而由功能上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武器装备系统组成的更高层次的系统。称作体系,而不是系统,是为了说明它由众多武器装备系统组成,且各组成部分间的耦合关系不如武器系统组成部件间的耦合关系紧密。

胡晓峰和黄建新提出武器装备体系是在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指导下,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总体需求,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特色和规律,为发挥最佳的整体作战效能,而由功能上相互联系、性能上相互补充的各种武器装备系统,按照一定结构综合集成的更高层次的武器装备系统 [50,52]

马亚平认为联合作战武器装备体系是在联合作战背景下为完成一定联合作战任务,由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军兵种所属不同武器作战实体,在统一联合指挥控制和联合保障下耦合而成的大系统 [51]

吴纬认为武器装备体系是在一定的战略指导、军事指挥和综合保障的前提下,为完成一定的使命任务,按照作战规律,将一定数量、不同种类与型号的主战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等武器装备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与技术有机综合集成起来的一个功能整体。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武器装备体系具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例如,从功能结构角度划分,可分为侦察监视预警体系、指挥控制体系、火力打击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根据研究对象层次的不同,可将武器装备体系分为三类:一是基本体系,是指全体装备的种类和型号,又称体制系列,主要用于描述全军或军种、兵种武器装备体系,面向军兵种的装备建设发展论证;二是编制体系,是一定建制的部队编配的装备的全体型号与数量,如一个集团军编成内的全体武器装备可看成一个体系;三是体系对抗的作战使用角度,是为了完成一定规模的作战任务而编配的全体装备集合,如陆上区域防空武器装备体系、登岛作战武器装备体系、联合战役武器装备体系。

通过上面的定义分析总结,我们发现对于武器装备体系主要从两个方面和视角进行界定:

(1)从组成成分与整体性建设研发的视角来界定武器装备体系。主要从武器装备体系的组成单元、层次结构、体系规模、生命周期等方面对其特性开展研究。

(2)从完成使命任务及其体系对抗效果的视角界定武器装备体系。由于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对抗需要完成预设、既定的使命任务,并且需要根据国际形势以及战场态势的变化而使使命任务发生改变,要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够有效遂行体系对抗作战,并从确保达到预期作战效果的视角来定义和研究武器装备体系的相关特性。

对于武器装备体系来说,应该从两个方面和视角对其进行较为完整的研究,因此,我们对武器装备体系进行综合定义:武器装备体系(Weapon System of Systems, WSoS)是在一定的战略指导、作战指挥和保障条件下,适应体系对抗作战的特性和规律,由功能上相互支持、性能上相互协调的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系统、平台,按照一定结构综合而成的更高层次武器装备系统,用以完成一组特定使命任务,并达到最佳的整体作战效果。

1.3.3 复杂系统、体系与武器装备体系特性对比分析

从组成成分和层次结构层面对武器装备体系的理解,可以将其划分为体系级、系统级、平台级和单元级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的是对武器装备不同结构层次的抽象。

(1)体系级:在体系对抗背景下为完成一定联合作战任务,由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军兵种所属不同武器作战系统,在统一联合指挥控制和联合保障下耦合而成的大系统。如在联合作战背景下,由综合各军兵种武器装备的火力打击系统、综合保障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等武器装备系统共同组成的具有某种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体系。

(2)系统级:根据不同的作战能力和特性,由完成不同作战任务的武器平台,按照作战编制关系组成的武器系统。如由战斗机群、驱逐舰编队等具有打击能力的武器平台,按照一定的数量配比编制,共同构成的火力打击系统。

(3)平台级:具有不同作战能力的武器单元与搭载工具,为完成一定的作战任务连接而成的武器平台。如坦克、飞机、舰艇等。

(4)单元级:具有独立能力的武器实体单元。如机枪、火炮等轻武器、机载的炮弹、舰载的导弹等。

武器装备体系具有体系的分布性、整体性、演化性、涌现性等特征,事实上武器装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在体系对抗过程中赢得战争。因此武器装备体系与其他的体系(如工业、农业、社会或生物等)相比,它必须适应体系对抗的鲁棒性、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更加强调将现有装备系统平台组合成体系及其在使用过程中的涌现性、演化性及适应性等。复杂系统、体系和武器装备体系的特性对比如表1.1所示。

表1.1 复杂系统、体系和武器装备体系的特性对比 eVGoPl8+zr2asSLoT4OA8YUjkvXNZvs3kM94pPKSgLL3ytWJtNPT7r1WxJNv2s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