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华安基金发行上证180指数增强证券投资基金,这只基金虽然不是完全复制型指数基金,但它是最接近标准指数基金的基金。
2002年3月,天同基金发行上证180指数基金,这只基金采用完全复制的策略,成为中国首只真正意义上的标准指数基金。
从此,国内基金公司开始了指数基金竞赛,中国指数基金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赛道竞争与费率竞争的历史。
“赛道竞争”即基金公司对标的指数的争夺。由于指数基金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特征,率先抢占具有市场代表性的指数,在客户群体培育方面就占据了先机,往往越容易将基金规模做大。国内公募基金公司对标的指数的争夺史大致可分为宽基指数争夺、细分指数(指数分类详见本书第二章)争夺两个阶段。
在国内指数基金发展的早期(2002—2007年),基金公司对标的指数的争夺焦点集中在宽基指数,综合指数、规模指数是当时基金公司争夺标的指数的主要阵地,如表1-13所示。
表1-13 中国市场早期代表性宽基指数基金(2002—2007年)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指数事业部。
随着宽基指数争夺逐渐升级,同时基于投资者对细分资产配置的需求不断增加,不少基金公司在争夺宽基指数的同时,也将目光转移到细分指数市场。所谓细分指数,指的是包含行业指数、主题指数、风格指数、定制指数、策略指数等的非宽基指数。2007年左右,大量指数基金发行,追踪行业、主题和风格指数的基金逐渐开始增多,随后几年逐渐盛行。
在基金公司争夺赛道的同时,费率竞争的枪声也已经打响。2004年,中国第一只ETF指数基金华夏上证50ETF成立,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分别定在0.5%和0.1%,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完全复制型指数基金的平均管理费率为0.5%,平均托管费率为0.1%。但随着指数基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同质化趋于严重,再加上美国等成熟资本市场指数基金费率下行趋势形成良好的标杆效应,基金公司为引导新的竞争格局,开始在费率方面进行差异化服务。
率先打破费率僵局的是博时基金,2015年5月,博时基金发行博时上证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这只指数基金的管理费率下调至0.3%,托管费率仍为0.1%。这一举动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并在市场上打响了ETF降费的“第一枪”,中国指数基金从此由“赛道争夺”时代迈入“赛道争夺与费率争夺”并存的时代。
随后的2016年,上海汇添富基金发行汇添富上海国企ETF,并同时下调管理费率,由市场平均值0.5%下调至0.45%。
随后2~3年,不断有新的基金公司加入价格战。2018年10月,华夏基金和博时基金分别发行华夏中证央企ETF、华夏中证央企ETF,两只央企改革ETF指数基金的托管费率下调至0.05%,下降幅度达50%。此后,诸多基金公司开始下调指数基金的托管费率。
截至2019年6月30日,国内市场基金管理费率低于0.5%、托管费率低于0.1%的股票型指数基金数量已达33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