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是后来的政论家对秦始皇的一种评价。秦始皇实现了统一,在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新的创制,或者说有很多新的发明。我们在这一节中来谈谈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政治创造和他的行政风格,以及后世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

影响秦始皇的两个人

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应该说受到过一些思想学派的影响。韩非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秦始皇读《韩非子》里的篇章,感叹说如果能和这个人相识,即便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于是李斯就告诉秦始皇,这是他的同学韩非写的书,秦始皇就派兵攻打韩国,要求韩非到秦国来。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韩非留在了秦国,最终韩非死在了秦国。还有一个人对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产生过影响,就是吕不韦。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嬴氏并六合,所来因不韦。”嬴秦兼并了天下,创立了秦帝国,对这个历史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一个人物就是吕不韦。

应当说,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以个人财富影响政治进程的第一人。中国历史上,在吕不韦之前有一个人叫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主要助手,帮助越王勾践实现了复国计划,击败了吴国。但是,他很快就离开了政治旋涡的中心,隐身到齐国去经商,据说曾经“三致千金”,后来在陶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附近定居,成为一位富商。范蠡是先从政后经商的一个人物,而吕不韦是先经商后从政的一个成功人物,他以富商的身份参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吕不韦的出身也是他后来受到一些非议、批评、毁谤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古代很少有走这种由经商而从政道路的人,他对政治文化风貌的影响还是有特殊意义的。吕不韦的故事里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涉及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有孕之后,归于他的父亲子楚,这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有记载。但是,司马迁同时又澄清了这种说法,他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就是秦始皇的母亲到了“大期”才生了秦始皇,就是说是足月生的。

在明代,已经有人说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是对《史记》提出很多批评的一部书,书中说司马迁记录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是想“别嫌明微”,人们不应该误读《史记》。也有人认为是吕不韦的门客在吕不韦受到政治惩处之后,借这个传说来丑化秦始皇。还有一种可能的说法,就是后来亡国的六国知识分子宣扬这件事,使得天下人认为秦虽然灭了六国,但其实已经先亡国了,因为秦的国君的血统根本不纯正。

我们用严肃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即使他的血统有疑问,也不影响我们对他这个人物历史作用的评价。

《吕氏春秋》规划的蓝图

说到吕不韦,就要提到他主持编撰的一部著作,叫《吕氏春秋》。后来的学者进行图书分类,往往把它划定在杂家一类,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它吸收了东方各种思想流派的积极、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吕不韦有意识地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即将形成的时代,为推动历史进步进行了一种文化准备,就是他描绘了一幅政治蓝图,为这个即将要出现的强大帝国规划了它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

在政治文化的总体构想方面,吕不韦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吕氏春秋》里有非常积极的内容,有非常可贵的成分。比如其中有一篇叫作《顺民》,强调执政要顺民心,“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先主首先顺应民心,所以能够取得政治成功。又说:“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就是要考察社会各色人等的政治诉求、政治愿望。顺民心的理念应当说是非常重要的。《吕氏春秋》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一部有影响的论著,是可贵的文化成就。它也是文化史即将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座文化进程的里程碑。

吕不韦在秦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吕氏春秋》对秦政仍然形成了倾向性、规定性的影响。宋代的思想家朱熹曾经评价《吕氏春秋》这部书,说“道里面煞有道理”。

秦始皇的政治创造

说到秦始皇的政治创造,就要提到他发明的几种政治制度。第一是皇帝制度,“皇帝”这个名号使用了2000多年,一直到1911年。秦王朝的寿命只有十四五年,但是皇帝制度被沿袭下来。

秦始皇对大臣说,天下统一了,原来的名号“王”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政治形势了,“其议帝号”,你们要商议出一个新的名号。但是,李斯这些大臣不明白秦始皇的心理,商量了半天,选了一个名号叫作“泰皇”。秦始皇不满意,说要把“泰”字去掉,把“皇”字留下来,再加上“帝”字,叫作“皇帝”,他是“始皇帝”,然后一代一代继承下去,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一个重要发明。

第二是官僚制度,中央机关、地方机构都有一整套非常严密、比较合理的官僚制度。秦王朝很快覆灭,刘邦建立了新的帝国西汉王朝,但是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沿袭秦的模式,叫作“汉承秦制”。《汉书·百官公卿表》在介绍各种官员的身份、职能、待遇的时候,往往说某个官职是秦官,是秦王朝时期已经确定的制度。

第三是郡县制度。郡县制度的确立是经过争论的,有大臣说天下这么辽阔,管理这个国家要继承周代的制度,分封子弟和功臣到各地去,共同辅佐中央,实现全国的稳定。秦始皇和李斯拒绝、驳斥了这个建议,说各地封了诸侯,就是发生战争的原因,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郡县制度就是郡和县这两级行政部门直接向中央负责,直接向皇帝负责,官员的任命、地方的管理直接由中央垂直实现。这个政治设计在西汉前期曾经有过反复,但是很快又扭转过来,全面承袭了这种制度。郡县制度也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它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李斯提出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这个举措赞誉说“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这都是最英明、最清醒的政治家做的决策。他说“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就算是先古圣王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来当政,让他们来做政治选择,也会采取这个方式,不会有其他选择。

秦始皇时代所推行的有益于历史进步的一些举措,比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建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秦制是非

但是,秦的政治制度是由皇帝来做最高执政者,由皇帝来进行最终决策,是被后人称为“专制”的制度。这种制度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造成中国后来发展缓慢,民生、民智、民权都受到限制,不能自由发展。

谭嗣同,戊戌变法中为了改革而牺牲生命的大改革家,在《仁学》这部书里对秦政有所评价:“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就是皇帝主宰整个社会,限制整个社会,全民都受到压抑。2000多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都沿袭着秦政最初设计的这个方向,这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显著弊病。李约瑟,一位英国历史学者、科学史学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书里讲到法家思想在秦政中的作用,他说法家的学者倡导的集权主义颇近于法西斯。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后来为汉朝所取代,法家受到了压抑,儒学的地位上升,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他指出法家以法律为治国的主导,体现出集权主义的倾向。

按照李斯的说法,“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所有的政治判断、所有的文化判断,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当时有方士议论秦始皇执政的问题,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是秦始皇时代体现出来的政治风格。

始皇功过

应当说,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表现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特点。这位来自西北高原的君主在统一战争期间曾经三次出巡。统一战争结束之后,就是秦帝国建立之后,他又以皇帝的身份五次出巡,有一次是向西北方向走,到了甘肃,另外四次都走到了海边。

他在琅邪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青岛附近停留了三个月,据说“大乐之”,心情非常好,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集中在这个地方,这些移民享受着“复十二岁”的待遇,就是12年不用向政府缴纳赋税,不事徭役。秦始皇在沿海各地刻石,颂扬自己的威德。他还在海上航行,以连弩射杀大鱼。他组织方士去寻求海上的仙山,目的是为自己求取不死之药,同时他这也是以行政支持的方式帮助这些早期的航海家进行最初的海洋探索。一个重要的史例就是徐福出海再没有回来,很多学者认为他可能是到了日本。有关秦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实例。

秦始皇还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据说他每天“以衡石量书”,就是每天给自己处理公文设一个指标。一石当时是120斤,相当于今天的60斤,就是至少要处理完60斤重的写在简牍上的文书。有学者进行过测定,当时一枚简牍能写38字左右,60斤大概有多少字?经过粗略测算,秦始皇每天处理的文书竟然达到了30万字左右。这让我们非常吃惊,可见这个帝王的勤政。

但是,方士们在议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说他“贪于权势至如此”,说他不放权,把所有的权力揽在自己手里,最后死在出巡的路上。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体现了当时制车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时最好的车,但是它并没有有效、高级的制动装置,也没有今天所有车辆都具有的减震装置。乘坐这样的车辆出行是相当辛苦的。

对于秦始皇这个人物的评价,李贽说“是圣是魔,未可轻议”。骂秦始皇的人很多,对秦始皇予以肯定评价的人并不多,李白有诗作歌颂秦的统一,说“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现在的政治家,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有前后变化的,起初他对秦始皇是彻底批判的,到了晚年对秦始皇又有一些赞许,又有更多的肯定。这也告诉我们,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命题。 xH9dUC6Uxb8LjuMbD9XmaFClqRLoFBDlpPlu2TRB7BX8c0SU/+4RN1ucVJa0A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