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晋楚争霸与吴越兼并

我认为先秦历史文化发展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战争的历史,军事实际上是国家政治生活最重要的表现。我们说先秦的历史,现在可考的有将近3000年。这3000年中,战争的次数可以说有几千次,这几千次战争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主体面貌。如果把战争的内容取消,先秦历史就没有多少可讲的了。

军事是带动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我认为,军事实际上是带动整个历史发展的火车头。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工艺、最先进的材料,也就是说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实际上都首先应用于军事。有一本书叫《国语》,《国语》中的《齐语》里讲到,当时最好的材料是用于铸造刀剑,“美金以铸剑戟”。“美金”就是指青铜,是当时最好的材料。“恶金”就是生铁,用来做什么?做农具。重大的制度变革,也是军队先带动起来的。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尚首功”,就是重视军功,像什伍连坐法、军功爵制、保甲制,都是先在军队里实行,然后再推广到民间的。有的改革完全是以军事为导引的,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所谓加强中央集权,也是强调对军权的控制,强化君主对军权的控制。所以,军事是社会生活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关于先秦的战争,我们先介绍一下战争的平台,就是当时的战略地位。春秋时期也好,战国时期也好,我们知道当时国家是不统一的,名义上有周天子,但是实际上各个诸侯国独立存在,独立行使自己的治权和其他权力。

春秋战国的战略舞台

春秋时期,主要的大国一共有四个:一个是东边的齐国,也就是姜太公建立的齐国,一个是南方地区的楚国,一个是北方地区的晋国,一个是西方地区的秦国。除了这四个大国以外,还有一些中等的诸侯国,比如中原地区的郑国,在今天河南郑州这一带;宋国,在今天河南商丘这一带。还有曹国、卫国、陈国、蔡国,山东半岛南部的鲁国,浙江、江苏一带的越国和吴国,今天北京、天津、河北一带的燕国等。有这么一系列国家,战争就是在这些国家之间展开的。

我们可以注意到,最后能够强大起来的,是“边陲地区”的那些大国,而春秋时期开始的时候,这些国家都不大。《国语》中说,“晋国之方,偏侯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小国家;秦国也不大;齐国是大国,它是个特例;楚国刚开始的时候也很小,楚文王、楚武王的时候,楚国是“土不过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方圆不过百里。

这些不大的国家,都迅速发展起来。为什么能迅速发展呢?第一,这些国家有一个优势,就是处于战略外线的位置,战争基本上不在这些国土上打,它们强大了,就逐鹿中原,去争当中原地区的霸主。如果在争霸中原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了,就可以退回来,去兼并周围更小的国家。所以,秦穆公东进受挫,没有办法出函谷关,重心就向西部移了,秦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因此能够发展起来。楚国也是这样,楚国北上,受到晋国的压制,所以又退回来,把淮河、汉水流域的一些小国家都加以消灭,加以兼并,所以越来越强大。齐国也是如此,也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它们处于战略上很主动的位置,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第二,中原核心地区的国家,像郑国、宋国、曹国、卫国、鲁国、陈国、蔡国,它们的发展相当受限制。它们处于战略内线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已经高度发达了,它们却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你的一举一动都受我的关注,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受周礼的传统约束比较深,尾大不掉,包袱比较重,反而不能施展手脚,因此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略格局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国,是直接继承周朝而来的,《国语》中说“周卑,晋继之”。周朝衰落,晋国继之而起。所以,晋国是当时所谓礼乐文明的合法代表者,体现了所谓的中原核心价值,所以动不动就成为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的领袖,充当诸夏领袖、诸夏霸主。楚国地大物博,实力很强大。但中原诸侯国总是把楚国看成蛮夷,尊王攘夷,攘的对象就是楚国,它是受到压制的。实际上,中原诸侯国对楚国是有偏见的,认为楚国在哪个方面都不比中原。其实,当时不少诸侯国,文明程度不比楚国高。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所发现的很多文物,都是楚国的。中原地区发现的那些刀剑、铁器,早就烂掉了,但是吴楚这一带发现的青铜剑,到今天还削铁如泥,保存得非常完好。丝制品、竹器、漆器,在当时都是领先的,还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编钟,基本上都是楚国这个地方出土的。即使是文学作品,中原地区有《诗经》,而楚国有《楚辞》,也能把你压倒。但是,偏见就是存在,当时各国就是压制楚国。齐国唯晋国马首是瞻,是跟着晋国跑的,它们之间也有矛盾,但是总体来说,它们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楚国的。秦国实际上生产力不是很发达,但是有一点很领先,就是军事实力很强大,所以秦国的军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最能打仗的,号称虎狼之师。《荀子》的《议兵》篇里讲到,凡是齐国人,就是山东人,一定是打不过河南人的,“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凡是河南人,一定是打不过陕西人的,“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是当时的评价。这就是当时的一个战略舞台,在这个战略舞台上,上演了丰富多彩的战争场面。

由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从春秋到战国,战争有一个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战争的中心命题有变化。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就是争夺霸主,当老大。各国互相打,但是不以灭掉对方的国家为最高宗旨,只要我把你打服了,你投降了,屈服了,听我的话了,做我的小跟班了,我就可以容忍你存在下去,这就是争霸。到了春秋后期,战争的性质就变了,从争霸变成了兼并。兼并战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不但要把你打败,还要把你消灭,把你的人口变成我的人口,把你的土地变成我的土地,这样战争就大大地激烈、残酷起来。因为失败的一方没有生存空间,所以一定会殊死抵抗。我们可以看到,在战国的时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孟子》里讲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所以战国的时候,战争场面很大,比如斩首24万人的伊阙之战、坑杀40万人的长平之战。到了战国中后期,就变成了统一战争。从争霸到兼并再到统一,这就是先秦战争的一条脉络。

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发展的主线

在整个春秋的战争过程中,春秋五霸的角逐是当时历史的主线,是一条主轴。春秋五霸有多种说法,主要是两种,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和楚庄王,还有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宋襄公和秦穆公不能说是春秋时期完整意义上的霸主。宋襄公在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建树,他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在泓水跟楚国打了一仗,而且打的是败仗,发表了一通为自己开脱的高论。当时医疗条件不好,宋襄公伤重不治,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他的祖宗去了。秦穆公虽然很强悍,但他是个地区性的霸主,他占领的地方主要在西部地区,始终没有办法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中原地区,也就是说,他始终没能东出函谷关。

在春秋五霸之前,还有一个霸主,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是没有被列入五霸行列,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拉开了春秋五霸争夺的序幕,后来真正的主场戏是从齐桓公开始上演的。实际上,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是及身而止,他当了一段时间霸主,去世后,齐国很快从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退了下来。春秋时期,诸侯国争霸的主线是晋国和楚国的争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晋楚争霸的历史就是春秋的历史,至少是春秋战争发展的一条主线。晋楚争霸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三场战略会战,第一场战争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第二场战争是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第三场战争是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后来的吴楚战争、吴越战争,都是当时晋楚争霸战争这条主线的回波余澜。吴国为什么要去打楚国?这个道理很简单,在这三场战略会战中,晋国赢了两次,赢了第一次的城濮之战和第三次的鄢陵之战;楚国赢了一次,就是邲之战。这说明什么情况?就是双方处于一种战略僵持、战略均势的状态,晋国为了打破这种僵持,就要开辟第二战场,拉拢吴国来对付楚国,让楚国的后院着火,陷于两面作战,陷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因为南方地区当时是不发达的地区,所以晋国人派申公巫臣带着战车和军事顾问去了吴国,当时的战车就相当于今天的坦克,说你们吴国要强大,就要打败你们的主要敌人楚国,所以我们今天把军事顾问带来了,告诉你们怎么训练,怎么打仗。你们的军队编阵不行,光靠步兵不够,要加上坦克组成集成军,战力才能提高。吴国正要跟楚国竞争,能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晋国做自己的后盾,求之不得。双方一拍即合,所以吴国就欣然接受了晋国的帮助,对付楚国,晋国等于是在背后捅了楚国刀子。最后吴国居然把楚国打败了,把他们的国都郢都也打下来了。

战略同盟之间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楚国当然是很愤怒的,要报仇,但是不敢去找晋国报仇,因为晋国比他们强大,只能去找晋国的马仔报仇。楚国人心想,我对付不了你晋国,难道我还对付不了你的马仔吗?楚国让越国这个更边缘的新兴国家做自己的马仔,对付吴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越王勾践手下的两个重要大臣都是楚国人,范蠡是楚国宛城一带的人,文种是楚国首都郢都人,他们等于是去帮助越国打吴国的。最后,越王勾践赢了。勾践赢了以后,范蠡和文种的利用价值就没有了。当时范蠡比较聪明,带上西施就跑了,勾践就不追究了,文种不跑,只好把他杀掉了。显然,这不是简单的杀功臣的问题,而是功利性的、国与国之间的战略问题。战略同盟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所以整个春秋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晋楚争霸的历史,晋楚争霸带动了后面的吴楚战争和吴越战争。吴越战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争霸战争了,应该说是兼并战争,并且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开了一个头。这就是整个春秋战争历史的宏观背景。 7fz2Xf42+Ecz27n6LJ39TS1jfLx2ojwnJTr2S+0jyDYo2HuqiH4YCqjOVWk0P6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