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文化精神的文武兴替

先秦历史文化发展的第三条主线是从尚武到崇文的演变,就是在文化精神上,有从尚武到崇文的演变。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总喜欢推崇儒家文化,实际上历史发展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现在我们说到“儒”字,一定与很高雅、很了不起的事情有关。比如你是商人,不但经商成功,而且宅心仁厚,做公益事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人们就会给你加一个头衔,说你是儒商。如果你是一个医生,医术高明,又能救死扶伤,又有文化,人们就会给你加一个头衔,说你是儒医。如果你是一名将军,既会打仗,同时也会写几笔毛笔字,还会写几首诗,我们也会给你一个头衔,叫作儒将。

带上“儒”字,那就是很高雅的事情。实际上,从先秦的历史来看,并非如此。在当时那个时代,社会上的栋梁或者精英并不是舞文弄墨的文化人,而是那些执干戈保卫社稷的武士。所以,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经说,先秦春秋之前的士,指的都是武士。我有一个朋友,陕西师范大学的教授王辉先生,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他考证了先秦时期的学校,他认为当时的学校在性质上都属于军校,也就是说都是国防大学。教学的内容,小学的时候学的是礼乐等文化课知识,而到了大学,学的主要是军事技能。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孟子》里讲到了三代学校的不同名称,夏代叫作校,商代叫作序,周代叫作庠,说“序者射也”,也就是说学校里教的主要是射。

先秦的学科分类

我们经常问,国学是什么?国学就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什么?就是经史子集。这样说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大家要明白,这是隋唐以后的一个说法,在唐代编写的《隋书·经籍志》中已经提到了经史子集。但是,如果我们看一下《汉书·艺文志》,就知道当时的学科分类,不是经史子集,而是六大学科。第一大学科叫六艺略。六艺就是《诗》《书》《礼》《乐》《春秋》《周易》,是最重要的经典,也是国家的统治思想。第二大学科叫什么?叫诸子略,诸子百家就是学术思想文化。第三大学科叫诗赋略,诗赋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文学艺术。第四大学科叫兵书略,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军事学。我是研究孙子兵法的,我经常跟研究道家、墨家的那些学者开玩笑,我说你们现在牛什么牛啊,你们研究的那些东西在当时不就是个二级学科嘛,我这个兵书略可是一级学科,比你们要牛多了。第五大学科是什么?是数术略,数术略就相当于今天的理科,数、理、化加生物学。第六大学科叫作方技略,方技相当于今天的工科。所以汉朝的学科分类是六大类,与现代更接近,因此先秦的国学、汉朝的国学、隋唐的国学、明清的国学,还是有区别的,读书要细读。我的老师曾经说过,读书三年,天下去得;再读三年,寸步难行。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启发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六大学科中,兵书略是非常重要的。先秦时期特别尚武,《左传》成公十三年讲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为了强调君命神授,所谓“奉天承运”,证明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戎就是军事。国家的两件核心的事情,一是国防,一是祭祀,因此尚武是贯穿于整个先秦历史的。说白了,当时要是军事技术不过硬,连对象都找不到。《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当时郑国有个贵族,叫徐吾犯,徐吾犯有个妹妹,特别漂亮,可惜中国只有四大美女,如果有五大美女,他妹妹也能算一个。这么漂亮的女孩,追求的人很多,他妹妹早就跟一个小贵族定亲了,但是有个大贵族看上她了。这样一来,她哥哥就很为难了,妹妹只有一个,许配给谁呀?许配给小贵族,大贵族要给他穿小鞋,要修理他。如果他改换门庭,把妹妹许配给大贵族,那么其他人就会骂他,说他趋炎附势。他就去求助当时郑国的宰相子产。子产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孔子也很推崇他。子产是个滑头,他不愿意蹚这浑水,就给徐吾犯出了一个主意,说能不能跟两边的贵族谈一下,让你妹妹自己来选,她看上哪个就是哪个。两边的贵族都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就答应了这个条件。有意思的是,那天见面的时候,大贵族虽然平时做事很蛮横,却表现得文质彬彬,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头发光亮,送上礼物。小贵族不但没有穿西服,连T恤衫也没穿,就穿了个背心,也可能是光着膀子,身上的肌肉都鼓起来了。他从马车上跳下来,放下礼物,又跳上行进中的马车,扬长而去,“超乘而出”。徐吾犯的妹妹说,大贵族也不错,但是要嫁丈夫,就要嫁阳刚一点的,这才合乎夫妇之道,合乎天地之理。

阳刚之气是尚武精神的体现

这就和今天的情况很不一样,今天男的都是奶爸,女的都是虎妈。所以,现在整个文化的特点改变了。当时男人的这种阳刚之气,实际上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尚武精神。

先秦的著名诗集《诗经》里讲,“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现在要是说“赳赳武夫”,那就是大草包,就是《沙家浜》里的胡司令,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在先秦的时候,“赳赳武夫”是国家的栋梁,“公侯干城”就是国家的栋梁。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精神文明生活的丰富,从尚武慢慢变成了崇文。从春秋后期开始,尚武精神并没有被放弃,但是文化的因素越来越强了。宋朝有个人叫王圣美,他提出了“右文说”,就是字的左偏旁表示类别,比如单人旁的字,都是和人有关的,木字旁的字都跟植物有关,牛字旁的字一般都跟动物有关。而右边的偏旁既是声符,也是意符,就是表示一定的意思。比如,说水少叫浅;说人比较低微叫贱,贱也指钱少;路小叫栈,栈道。右边的“戋”,都是小、少的意思。“需”字也是这样,都是软弱、无能、黏糊、办不成事的意思。竖心旁加需要的“需”,是懦弱的“懦”;木字旁加需要的“需”,是一种树,不是楠木,派不了用场;口字旁加需要的“需”,是讲话讲不清楚的意思;石字旁加需要的“需”,是一种石头,不是花岗岩,也不是大理石,派不了用场;王字旁加需要的“需”,是质地比玉差的石头;土字旁加需要的“需”,是不能长庄稼的盐碱地。

人字旁加需要的“需”,就是儒家的“儒”。东汉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儒,柔也,术士之称”,凡是懂文化的,包括术士在内,都可以称为儒。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并不是那些正儿八经的真正的读书人,而是那些造谣惑众、兴风作浪的术士,这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对文的一种态度。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汉朝的时候,张骞既没有全球定位仪,也没有手机,就奔向茫茫大漠,勇敢地“凿空”;班超不甘于抄文书,就投笔从戎去西域建功立业。所谓的“汉唐雄风”,指的就是这种张扬的“尚武”之风、阳刚之气。

到了宋朝以后,情况就变了。宋朝以文治国,以文治军,所以宋朝谁也打不过,打不过辽朝,打不过金朝,打不过忽必烈的蒙元,甚至连小小的西夏都搞不定,宋朝人只好自我安慰,我们在战场上是打不过你们,但是我们在戏台上、小说里打得过;我们的男同胞打不过你们,但是我们的女同胞打得过,我们有穆桂英挂帅,有杨门女将。

到了《红楼梦》的时候,尚武精神就越来越弱了,也就是一味崇文的时候,尚武精神就缺乏了。贾宝玉在大观园里一天到晚跟几个表姐妹、丫鬟混在一起。所以鲁迅先生说,在中国,人气最旺的人应该是梅兰芳,为什么呢?因为梅兰芳是男的,但他演的角色是女的,男人喜欢,因为他演得比女的还要像女的;女人也喜欢,因为他虽然演的是女的,但是他男扮女装,实际上是男的。所以他男女通吃,人气最旺。这就是中国文化由尚武慢慢向崇文演变的过程,它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阳刚之气的消失,带来了进取精神的弱化。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利弊相杂的,有利必有弊。 qBlt32FPsZGuhfR2Co0KtjfZaV3Sp25ti8PSaGIIEz8BcyZAsE3v3YZgiZvAcE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