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大都无城:早期王都是什么样子的?

城邑不等于城市

城邑和城市是两个概念,城市是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存在方式的概念,和带有防御、区隔性质的城邑不是一个概念。邑是中国古代对人类聚居的聚落的一个称呼。我写过一本书,叫《大都无城》,封面上的字就是“邑”字。人聚居的地方叫邑,而且最初不管是不是城市,不管是都邑还是一般的村落,都叫邑。从最小的邑聚到“大邑商”,在甲骨文中,商人将殷墟那一类都城称为大邑商、中商,就和大中华、大中国的概念一样。

城的存在形式,绝大部分是平地建起来,带城墙,但不限于此,比如还有用壕沟圈起来的,好多地方是用栅栏围起来的,甚至部分利用自然天险形成的防御设施,都属于城的范畴。例如在中国的中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三面是天堑,是悬崖峭壁,只要一面用石头砌起来,就构成了城。要注意的是,必须至少有一面是人工构筑物,否则我们就无法判定它是不是人工产物。这是我们对城或城邑的一个界定。通俗点讲,城就是围子。

而城市和围子不是一码事。城市当然有用城墙等围起来的,但也有不少没有围子,判断是否为城市要看它的内涵。城市,尤其是其中的都城为什么重要?我们接触西方考古学者的时候,他们说你们中国学者为什么非常注重大的都城的发掘,而不注重一般村落的发掘呢?作为当代学者,我们当然意识到对复杂社会这个金字塔的所有部位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但只要进入社会复杂化阶段,无论金字塔是大还是小,如果不做金字塔塔尖的研究,就算研究1000个一般的村落,也没法了解这个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和精华所在。

都邑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我们试着勾画出中国古都的一个框架。都邑几乎是伴随着国家出现的,有国家就必须有都。都邑是国家的权力中心,不管是什么组织方式,国家都要有中心。只要是一个权力中心,这个地方就可以被称为都邑或中心聚落,不管它有没有城墙。我们在前面讲过,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从邦国(古国)时代,即没有中心的城址林立的时代,进入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王朝时代,那个时候王国开始出现大的都邑,再到秦汉出现了独一无二的帝国之都。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无中心的多元,按照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的话说就是“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是有中心的多元,从二里头开始,从文献话语系统来说就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是一种联盟性质的国家群。二里头、二里岗、殷墟都是国上之国,那个时候还没有秦汉之国郡县制一统到底的统治模式,所以是有中心的多元。如果前面是“满天星斗”的话,这个阶段可以叫“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是秦汉完全一统化的阶段,可以叫“皓月凌空”。

都邑的两个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二里头作为一个大都邑、一个国上之国、一个东亚大陆文明中心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有人说,从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2000余年间,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城是没有大城也就是外郭城的,甚至可以说这1000多年基本上是不设防的时代,你相信吗?城郭齐备是否源远流长?是单线平缓进化,还是有重大变异和波动?这些问题都是关系中国古代都城甚至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大问题。“无邑不城”,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都的显著特色之一。而在我看来,“大都无城”是二里头时代至汉代中国古代早期都城的主流形态,与汉代以后城郭兼备、具有大中轴线、实行严格的里坊制的都邑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是中国古都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

按照现在的测年,二里头是始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从二里头二期开始,已经是都邑了。从公元前1700年开始往下梳理,一直到清代结束,我们可以把这3000多年的时间依都邑形态分成两个阶段,以东汉洛阳城和曹魏邺城为分界线。前一个阶段,我用“实用性城郭阶段”来描述,意思是有军事防御的需要或者出于政治的考虑,甚至有地理环境上的需要,就建外郭城,没有需要就不建。从二里头到东汉这段时间里,都邑有城墙的时间非常短,也就是说,在这近2000年的时间里,一半以上的时间根本没有外郭城。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与“实用性城郭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曹魏邺城和魏晋洛阳城开始,内城外郭在各个都邑中无一缺失。也就是说,我们“无邑不城”的印象都是出于曹魏邺城和魏晋洛阳城之后的古代都邑。这个阶段,我称其为“礼仪性城郭阶段”,也就是说不管有没有防御需要,城墙都必须建,因为它是用来彰显王权的必备要素和象征符号。国都和一般城邑,从《左传》的记载开始就有大、中、小之分,到了秦汉之后,地方的城邑大小是绝对不允许等于甚至接近帝都的。东周时期比较大的城,到了秦汉都遭平毁或缩小范围,曲阜鲁国故城本来有10平方公里,到了汉代变成鲁国、鲁县的时候,只能保留一部分。凡是不符合帝国金字塔式的城市网络结构的城墙一律平毁,这在文献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不设防的都邑

所以,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早期阶段,主要都邑是不设防的(也就是都城是没有外面的大“城”的)。我们的祖先大部分时候是处在动荡阶段,非常注重防御性的设施,但我居然提出“大都无城”,有人说这是具有相当大的颠覆性的。

中国这个国度是多灾多难的,几千年来都是打打杀杀。一方面,我们的文明有延续性;另一方面,在1500多年的时间里,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二三百年一次改朝换代,从高度繁华到遍地白骨,宫殿建筑全部烧毁。如果不是清军入关时文明基础比较薄弱,本身汉化程度不深,紫禁城根本不可能保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给人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从古到今,可以说无邑不城,只要有人扎堆的地方,就有土围子。

“大都无城”的说法带有一些学术性,有一些概念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城市我们都比较清楚,但城市是从社会发展阶段角度给出的概念,它相对村落而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高级聚落形态或文化存在方式。另一方面,有没有城墙,这是从聚落形态角度来说的,是从空间布局、从有无防御设施角度来说的。这又分为有城和无城两种形态。可以理解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墙。比如现在的北京城就没有城墙,因为它不需要城墙。同时,并不是所有带城墙的、带防御设施的聚落就是城市,这也可以理解。

“大都无城”是我个人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都城做全面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二里头是“大都无城”这种文化传统或现象的肇始。现在发现的非常有规律的现象是,有土围子的时代一定是战乱频仍的时代。最早的是龙山时代,“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万国”大都应该有土围子。还有最典型的春秋战国时代,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都,都有夯土围墙。但是到了中央集权比较强盛有力甚至大一统的阶段,筑城的现象就大为减少,这是一个比较确切的现象。

二里头没有外郭城,中间的宫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形状,特别像现在的紫禁城。我们说在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二里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带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而规划性是政治性城市极其重要的标志。如果是一盘散沙,没有人为的规划,我们很难说它是一个都邑。在这之前就是因地制宜,不求方正,完全是利用古河道等自然地形来建都。二里头开启了都邑营建制度的先河。宫城中规中矩,坐北朝南,土木建筑,封闭式结构,中轴对称,这样一套规制一直从二里头到明清紫禁城延续发展下来。

从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1800年,在二里头崛起前,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打得一塌糊涂,这个时候的城址是非常多的,可以说是城邑林立。到了二里头崛起前,考古学上的新砦时期,在嵩山周围——这也是最早产生王朝文明的地方——出现了巩义花地嘴、新密新砦,在以前的城退出历史舞台之后,这些聚落都变成了环壕聚落,防御性开始减弱,但是作为都邑型中心性聚落的内部功能分区比以前强化得多,显现出社会的复杂程度比以前高了。到了二里头,就完全没有城墙了。

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它很可能是以洛阳盆地、嵩山和邙山为大城,越是国力强盛,越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左传》中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国力强盛,又何必要城呢?这和我们现在说人民子弟兵是钢铁长城是一个道理。

二里头在最初的仰韶到龙山时代是一些小聚落,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200多年间成了上百万平方米到300万平方米的庞大都邑,虽然没有城墙,但功能分区是比较明确的。中心区为贵族和王族所把持,占有比较好的地势,地形偏高,有一系列布局上的安排。它有中国最早的宫城,其中分布着中国最早的带有明确中轴线规划的宫殿建筑群。

早期只有单体建筑有中轴线,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晚期甘肃秦安大地湾的“原始殿堂”;然后逐渐从单体建筑发展到整个宫殿建筑群,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带有明确中轴线的宫殿建筑群;再往后到了曹魏邺城和魏晋洛阳城,才有了城市大中轴线。

“早期帝国”之都

我们刚才谈的是二里头都邑在200多年间开启的“大都无城”的时代,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大都无城”这1000多年里的例外。这个例外就是二里岗时代,跟古文献结合,就是商代前期。在这不到200年的时间里,都邑结构和二里头、殷墟前后都不一样。国外有学者认为二里岗文明可能是早期的帝国文明,有强力的军事扩张,向外辐射,攫取资源,而且建立据点,据点的生存衰亡几乎与郑州城的主都是同时的,作为它的“爪牙”存在。再比如二里头的陶器是百花齐放式的,有三四十种陶器,模样各不相同,尺寸也不相同。但是到了二里岗时期,居然只有七八种主要器形,而且尺寸非常相似。这就给人以“体制美学”的感觉,就像北京的胡同里饭店的牌匾都要整齐划一。二里岗的集权性非常强,和二里头、殷墟都不一样,这才导致它城郭齐备。

郑州商城都邑形成的过程是,一开始先建内城,后来再有一个外郭。北边的城墙现在还没有找到,东北面当时是一个巨大的沼泽,这样东边就没有必要建壁垒了,是用天然之险和人工圈围起来的墙构筑起来的一处工事。

偃师商城一开始也是先建内城,圈围起聚落的部分空间,往往是贵族的区域,有权有势的人才能先把自己围起来,这就是宫城。先有宫城,再建一座小城,后来不够用了,再扩大,由于东南面有一个水泊,所以城形就成了刀把形。偃师商城已经初具城市中轴线的概念了,如果说二里头有了中轴线的雏形,那么它就开始明确化了。

为什么我要着重讲“大都无城”传统的例外?因为搞清楚这些,才能了解“大都无城”的整个脉络。大家一般认为偃师商城是具有都邑性的城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规模比较大,再往下的都邑规模就比较小了。这些聚落明显是中原大都的触角或爪牙,是它向外派出的政治、军事、经济据点性质的聚落,但同时也是当地的中心聚落。

如果说二里头的向外扩张是其他地方的人群有选择地吸纳或模仿它的文明,从而使得它的影响扩展开来,那么二里岗文明可能就是军事强力扩张的产物,也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城市等级。

此后进入商代后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甲骨文出现了,我们才能知道殷墟遗址群,以洹河南岸为中心,是武丁一直到商纣王那些王建的。我们认为中国历史时期和原史时期的分界就在这里。从龙山时代到二里岗时代叫作原史时期,再往前是史前时期,从殷墟开始是历史(信史)时期。

只有到了当时的文书被发现以后,考古学和历史学两大话语系统才能合流,之前对号入座的研究只能看成假说。地下的文字和地上的文献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确定是殷商王朝。

到了殷墟时期,就彻底没有外郭城了,殷墟大邑又回到了和二里头一样的形态,中间隔了不到200年的二里岗时期。洹南殷墟大邑,经过洹北城的方壕阶段又回到“大都无城”的形态。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周围分布着一个个小的共同体,它们各自形成了小的聚落中心,又都拱卫着宫殿区这个中心。二里头也一样,除了宫城之外,都邑内的其他功能区都是非常松散的。后来的西周时期更是这样,殷墟恢复到“大都无城”的形态,加上西周,整个500多年里都是“大都无城”。 ai9AmS9BGvj0Nv+jTHv+Qu98zVkW8JUo8ubf697d54i2hd2mj7zCh9eNeR6vTb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