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小结

对于中国的城市化,人们在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而城市化速度应有多快、城市体系如何合理化却是争议的焦点。本章总结了与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有关的研究文献,讨论了中国城市体系调整的方向与政策。首先,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在城市集聚存在着分享、匹配和学习三个方面的规模效应,并且规模效应会自我强化。其次,对中国来说,对出口的依赖、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使得地理因素和集聚效应的重要性在上升。第三,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中,城市体系中决定城市空间布局的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在这两个相反力量的作用下,一个城市的市场潜力和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之间存在着“∽”形曲线关系。根据我们的一系列实证研究,中国的城市体系符合“中心—外围”理论的预测。这意味着,市场力量正在对中国的城市体系产生着某种型构作用,而这背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关键。

虽然市场力量在引导着生产要素的流动,但是,当前的户籍和土地等制度却仍然在阻碍生产要素流动,扭曲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体系的合理化。由于城乡和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充分,这不仅使得中国经济集聚度不够高,大城市发展不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而且还造成了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和区域间收入差距巨大和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割。而在宏观上,城乡分割又加剧了中国经济消费不足和过度依赖出口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接下来的几章里,本书将选择几个点,用几章的篇幅告诉读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所带来的好处被严重忽略了,而运用行政手段来配置经济资源却可能带来一系列扭曲,其结果可能是使得中国经济走上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城市化道路。 Knh6DvoU3lIi2+EWAXsjBTDi5Rtb1a+EO9HorrJhKcRex/yCPZZPlqeIuaOTouo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