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从嘉在宫廷中渐渐长大。昇元七年(943),六岁的李从嘉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场生死离别——祖父李昪驾崩。小小的他看着大人们哭得惊天动地,重瞳的眼眸里也流淌出清澈的泪珠。其实他对祖父的印象并不深,记忆中的祖父不是忙于国政就是在炼丹药,很少有时间看一眼这个小孙儿。

据说李昪立储之时还有一段小插曲。三年前一个寻常的午后,李昪梦见一条金色的巨龙飞进了大殿。梦醒后,他坚信这是上天给自己的预兆,于是赶紧派人前往大殿查看。彼时大殿毫无异样,只有长子李景通在那聚精会神地仰望着雕梁画栋。那个画面凝结在李昪心中,也凝结在温软的南唐岁月里。李昪相信这是上天给他的暗示,昇元四年(940)八月,李昪将长子李景通立为太子。

李昪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前一年,与之毗邻的吴越国闹了严重的饥荒,臣子们纷纷力劝李昪趁机出兵攻灭吴越,但是李昪认为国内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何况乘人之危非君子所为,不仅没有发兵吴越,还派了使者带着厚礼前去慰问吴越,这引起了很多臣子的不满。人近暮年,往往越来越畏惧死亡,位高权重者尤甚。李昪晚年迷信道家的炼丹术,本以为可以用“仙丹”延长自己的生命,却没想到因此中毒,年方五十六岁便溘然长逝。

随后李景通即皇帝位,并更名为李璟,改年号为保大,尊奉其母宋氏为皇太后,妃钟氏为皇后,封弟弟寿王李景遂为燕王,后来又改封为齐王、诸道兵马元帅、太尉、中书令,立李景遂为皇太弟,约定兄终弟及。李璟的嫡长子则被封为南昌王、江都尹。如果没有这段立储插曲,或许李从嘉也不会牵扯到皇权之中,他可以一辈子写他喜欢的诗词,与心爱的人静赏庭前花开花落。

看着叔叔被封了皇太弟,作为嫡长子的李弘冀非常不甘。本以为父亲登基,自己可以成为太子,却没想到父亲心中的皇储之位早已属于他人。皇权之争,向来残酷无情,或许从那时起,因恨而生的杀机便已经萌芽于心。

要想争得帝位,便要获得父皇、朝臣乃至天下人的认可。不得不说,李弘冀是一个非常努力的皇子,更是个难得的将相之才。不过,李弘冀为人狠辣,虽有将相之才,却无将相之德。为了能夺得皇位,他曾多次与皇叔李景遂明争暗斗。而李景遂则恰恰相反,他不爱争斗,也不喜皇权,生性淡泊,又颇爱文墨,喜欢写诗填词。见李弘冀这么热衷于皇权,他多次向哥哥李璟请辞,并建议皇兄立嫡长子李弘冀为太子。

但是李璟不同意。李璟与弟弟李景遂一样,喜欢写诗填词,颇有文人气质。文人总喜欢找个知己,能相处得来的,起码也是懂些风月的,如果只知金戈铁马,再勇猛的英雄也往往难入其眼。因此,李璟更希望弟弟能承袭皇位。如果弟弟实在不愿意承袭皇位,他宁愿选择次子李弘茂或者六子李从嘉,也不愿意选择长子李弘冀。

史载李璟有十子三女,其中三子、四子、五子不见记载,应是早殇。次子李弘茂自幼聪慧,并精于骑射,但是在军务上要远逊于哥哥李弘冀。他和父亲一样精通词律,经常与宾客朝士宴游,以赋诗为乐。然而遗憾的是天妒英才,这个才华横溢的皇子因病英年早逝,彼时李从嘉刚刚十五岁。

丧子之痛对于李璟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李璟贵为天子,却也难以承受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他常常念着李弘茂留下的“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之句,在无限回想中泪湿衣衫。恰在此时,六子从嘉的才情引起了他的注意。

彼时李从嘉已经长成了风度翩翩的美少年,不仅饱读诗书,更是精通诗律,加之天生一目重瞳,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李璟喜爱诗词,早在十五岁时,便写下了“苍苔迷古道,红叶乱朝霞”的绝美诗句。身边的臣子们即便不爱诗律也多附庸风雅,而能与李璟交往密切的,往往是那些深谙诗律文史的臣子,比如冯延巳。

冯延巳曾被烈祖李昪任命为秘书郎,可以说是李昪专门为李璟挑选的重臣。当李璟担任元帅的时候,冯延巳便在元帅府掌书记。李璟登基的第二年,便任命冯延巳为翰林学士承旨。南唐保大四年(946),冯延巳出任宰相。

冯延巳工于填词。广义上来讲,词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不像近体诗那样刻板,有着相对灵活自由的形式,那种参差错落之美,是近体诗所不具备的。更重要的是,词有曲谱,填完便可以循着曲谱演唱。当诗句与音乐相结合,便产生了一种曼妙的美感。李璟经常对冯延巳的词作大加赞赏,而少年时期的李从嘉,也颇受其影响。

文学占据了李璟的大部分时光,有时候政治甚至成为文学的陪衬。后世人往往感叹李煜“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而李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不过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趋势还没有充分展露,如果他也曾面对赵匡胤的铁蹄,南唐同样避免不了亡国的命运。

冯延巳饱读诗书,奈何治国才能堪忧。如果说他真的有那么一点儿政治才能的话,那也是体现在他党同伐异的手段与言论上。他自恃才高,常常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连南唐的开国元老也被他明嘲暗讽。有一次,他竟公然在李璟及满朝文武面前嘲讽开国老臣孙晟:“尔有何能?竟然官居丞郎!”

孙晟被气得火冒三丈,当即回击道:“吾乃山东一介安分守己之书生,论鸿笔藻丽,十生不及君;论诙谐歌酒,百生不及君;论谄媚险诈,累世不及君。吾虽无能,可于国于民无害;尔有能却足以祸国殃民。”

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不仅道出了孙晟的心声,更道出了朝中那些被冯延巳打压的臣子的心声。很多人对冯延巳敢怒不敢言,他的卑劣行径早已引发了公愤,而李璟却浑然不觉。

当时,冯延巳与魏岑、陈觉、查文徽、冯延鲁五人被称为“五鬼”,这五个人经常联起手来打压贤臣,不仅结党营私,还常常引着李璟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每天变着花样地玩乐。

在外人看来,“五鬼”无异于南唐的蛀虫。但是在李璟看来,这五人却是可亲可信的爱卿。或许,旋涡里的人永远不觉得旋涡可怕,只有在外面才能看得清楚。李璟对“五鬼”信赖有加,经常和他们一起探讨诗词格律与政治大事。若是诗词格律,他们还蛮在行,但遇到政治大事,他们只能胡说一气,而李璟却还听得一脸认真。可叹南唐的锦绣江山,竟玩弄于他们的股掌之中,在政治的核心地带,已经弥漫着一股腐朽的气息。

无论多么昏聩的君主,都不会天生就想当一个昏君。李璟虽然荒唐,但是对于南唐,他还是希望能够继承父亲的遗愿,不仅要把南唐治理好,还要一统天下,吞并列国。

“五鬼”深谙皇帝的心思,因此常常在李璟面前吹耳边风,煽动他发动战争。南唐保大二年至五年(944—947),南唐的邻国闽国发生了激烈的内战,王氏兄弟为了争夺帝位竟开始自相残杀,国中自然也划分成两派,互相攻讦,甚至时常兵戎相见。而百姓只能在兄弟俩的夹缝中生存,每年还要上交各种税款,明明“秋收万颗子”,却“农夫犹饿死”。冯延巳等人觉得这正是灭掉闽国的好机会,当即建议李璟出兵闽国。

南唐的将士们抵达闽国后如入无人之境,而闽国饱受迫害的百姓见南唐将士到来,不仅没有任何抗议,还对他们热烈欢迎,甚至主动为他们伐木开路、充当向导。他们天真地以为,如果南唐将士们摧毁了闽国的朝廷,他们就可以摆脱压迫了。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南唐士兵的暴行,竟比闽国朝廷更可怕。

南唐保大四年(946),南唐攻克闽国建州,成功俘获了闽天德帝王延政,将士们欢天喜地地将其押赴金陵。李璟也非常高兴,给他随便封了个空衔便外放到饶州(今江西鄱阳)软禁起来。

人世间的轮回总是那么奇妙,当时的李璟万万想不到,多年以后,自己的儿子李煜竟然也会被他人这样对待,而南唐,也终将沦落敌手。

在攻下建州后,南唐将士开始烧杀抢掠,对之前帮助过他们的百姓也毫不手软。闽国百姓大失所望,对南唐恨之入骨。除了民间的反抗情绪,官场之中,那些闽国降将也常常遭到南唐君臣的排挤,本就是被南唐灭了家国,他们对南唐自然也心生怨恨。

攻下建州后,南唐很快夺取了除福州(治闽县,今福建福州)以外的全闽版图。福州成了一座孤城,而守将李仁达依然不肯投降。为了能尽快夺取福州,南唐枢密使陈觉自告奋勇,声称可以舌战李仁达,劝其归降。李璟非常高兴,当即命陈觉为宣谕使,冯延鲁为监军使,令两人率领一支队伍前往福州进行招抚。

冯延鲁是冯延巳的异母弟,兄弟俩颇为相似。陈觉和冯延鲁作为宣谕使和监军使,颇有一种天朝上国的优越感,在见到李仁达后,不仅没有丝毫安抚的意思,反而趾高气扬,并言语威胁。

李仁达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如何受得了这种羞辱?虽然已经走投无路,但他还是不肯投降,甚至与其针锋相对。陈觉夸下海口,现在又辱使命,不禁恼羞不已。回去后,他向李璟添油加醋地讲了一番李仁达如何如何蔑视南唐,饶是他费尽口舌李仁达也不肯投降之类的话。气愤不已的李璟立即派大兵准备强攻福州。

穷途末路的李仁达慌忙向吴越国君钱弘佐求救。其实,钱弘佐早就在静观这场恶战了。钱弘佐已经觉察了南唐的野心,看着闽国被生生吞没,唯恐下一个被吞没的就是自己的国家。因此,尽管他们与福州相隔甚远,但还是派出了一支陆军与一支水军从两个方向救援李仁达。

南唐将士们以为李仁达只是做困兽之斗,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此刻的南唐将士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这关键的最后一战上,竟惨败而归。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南唐将士的种种不得民心的举动,已经招致天怒人怨。他们的失败,也算是情理之中吧。正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他们的失败,令南唐锐气大挫。而这场声势浩大的攻闽战争,耗费了南唐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若是寻常人,自然会从这样惨烈的事件中吸取教训,而李璟,却依然梦想着一统天下,在深宫中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南唐保大九年(951),楚国马氏子弟发生了内讧,于是与此前相似的历史再度上演——李璟派信州(治上饶,今江西上饶)刺史兼湖南安抚使边镐率兵从袁州萍乡(今江西萍乡)攻潭州(治长沙,今湖南长沙),又命鄂州(治江夏,今湖北武昌)节度使刘仁赡率水师攻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随后又急急忙忙派兵占领了五岭以北的楚国所辖各州。

就这样,南唐似乎很轻易地便攻下了整个楚国。然而吞下去容易,消化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楚国降将表面上对南唐俯首称臣,内心中的仇结却一直都不曾打开。在朝中,他们和闽国降将一样处处饱受排挤,冯延巳、冯延鲁等人更是对他们明嘲暗讽,极尽排挤之能事。

那些被排挤的人渐渐地越走越近,一股潜在的威胁势力正逐渐形成。

战争一旦发起,便不易平息。就在南唐占领了楚国的土地时,南汉突然发兵攻取了桂州(今广西桂林),南唐军溃败。这件事本身倒不算大事,关键是那些曾经饱受排挤的闽国降将与楚国降将趁机倒戈,而那些对南唐兵士恨之入骨的百姓也纷纷加入到了反抗的行列。于是没过几天,南唐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掉的潭州及岭北大片土地又成了独立王国。

这场战争,南唐虽然起初占了优势,但奈何最后潦草收场,而南唐的国库也在这场战争中日益空虚。

南唐人笃信佛教,统治者更是如此。李璟登基后,曾在读书堂的旧址上加以修葺,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寺院,并命名为“开先寺”。冯延巳受命撰文记事,写下了洋洋洒洒的《开先禅院碑记》。碑文中,他回忆了李璟对自己赏识与重用的过程,字里行间,满是对李璟的感激。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再坏也是有底线的,没有人天生愿意做恶人,或许,冯延巳的许多行为也有其善良的初衷,正如北宋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初衷是好的。

除了《开先禅院碑记》,冯延巳还曾填过一首《长命女》,将君臣之恩喻作夫妻之情: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古人多好以夫妻比喻君臣或朋友,这种隐晦的比喻表达委婉,能够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正如屈原在《离骚》中长叹“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冯延巳的那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表面上看是女子对丈夫的祝愿,实则是对有着知遇之恩的李璟的美好祝愿。

不过,感恩之心常有,而报恩之力不常有,并不是每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人都能具备报恩的能力。冯延巳的政治才能有限,他所能回报李璟的,只有一腔文学的热忱。不过,这对于钟爱诗词的李璟来说已然足够,每当他有了新作,总会拿给冯延巳点评,两人互相切磋,家国天下早已抛诸脑后。

有一次,李璟灵感顿生,一连写了两首词:

应天长

一钩初月临妆镜,蝉鬓凤钗慵不整。重帘静,层楼迥,惆怅落花风不定。

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望远行

玉砌花光锦绣明,朱扉长日镇长扃。夜寒不去寝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残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笔墨未干,李璟便急忙拿给冯延巳看。这两首词都是写女子的闺阁之怨,人物刻画温婉细致,感情细腻饱满。清代纳兰容若曾写下“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花红冷”之句,大概正是化用于“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之句。

冯延巳读过之后叹服不已。此时此刻,他并非屈服于李璟的皇权之威严,而是真正地心悦诚服,他宁愿罚词一首,也不敢妄加点评。彼时杏花盛开,御花园中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清风拂面,点点落英在碧波上悠悠远去。冯延巳眼望春景,一首著名的《谒金门》由此而生: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冯延巳也以闺怨入词,想象一个女子面对春景苦思心上人的景象。“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被风吹皱的不仅仅是春水,更是女子的心。她手挼红杏蕊,闲逗鸳鸯来消磨时光,然而鸳鸯的成双成对,正是她的孤独寂寞的反衬。她的独倚栏杆,她的玉簪斜坠,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无尽的相思。都说喜鹊能报喜,但是此时此刻,喜鹊的声音真的意味着心上人回来了吗?只怕又是一场空欢喜吧。

李璟深为折服,这首《谒金门》激发了他新的创作灵感。于是当即铺纸落笔,一口气填了两首《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其一)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其二)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这两首词一为伤春,一为悲秋。

第一首是伤春之作,词的下阕以景结情,“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日落长河,春水东流,这样的意境总能让人想起李煜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父子俩一脉相承,不仅在性情上颇为相似,在诗词歌赋上也不乏默契。而李璟词中的春愁,或许也与后周之威胁有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愁往往空洞无味,而这首词中的愁绪却如雨中的丁香结,令人哀婉,令人回味,背后必有其缘由。

第二首为悲秋之作。虽然当时是春天,但是李璟以秋天的西风绿波为背景,感叹韶光易逝、年华难留,其中“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尤为精致。这几首词流传甚广,并由歌姬演唱,很快传遍民间。

君臣二人互相称赞,李璟还开玩笑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冯延巳则笑答:不及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之句。

“吹皱一池春水”的典故也由此而来,后人将这句话引申为“关你何事”之意。其实南唐之亡,并非亡于李煜一人之手,从李璟时期开始,南唐就已经开始病变。这世上哪有什么突然,每一个突然的背后,都曾有过漫长的必然。南唐之亡非一朝一夕之事,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那些蹉跎靡费的时光,乃至一花一木、一梁一瓦,无不倾吐着南唐亡国的答案。

少年时的从嘉时常模仿父亲和冯延巳的格调写诗填词,“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小楼吹彻玉笙寒”“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等句深深印刻在他心中,耳濡目染,渐渐形成了早期词作华丽轻柔的风格。

光阴荏苒,李从嘉很快到了成婚年纪。李璟早就为他定下了亲事,女孩是南唐司徒周宗的长女,年长李从嘉一岁,名娥皇。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帝舜之妻娥皇,而娥皇还有个亲妹妹,也嫁给了帝舜,名女英。巧合的是,周娥皇也有个妹妹,其名字正史不见记载,有野史称其为“周女英”,更为巧合的是,这位小妹后来也嫁给了李从嘉,当然,这是后话。

周娥皇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不仅通晓史书,还精通音律、舞蹈,又擅长博弈,弹奏琵琶更是一绝。南唐保大十二年(954)的春天,金陵城里杏花吐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李从嘉身着盛装,骑着高头白马,在一片喧哗的锣鼓声中去迎娶那位素未谋面的姑娘。

那一天,几乎整座金陵城的人都出来了,有人攀上了墙头,有人站在楼上,甚至有一群人爬上房顶,将那个小小的房子生生踩塌。人们对这个天生一目重瞳的皇子充满了好奇,更对这个皇家仪仗队满心敬慕,百姓们都渴盼着沾沾喜气。

一个是身负传奇的当朝皇子,一个是名满京华的才情姑娘,人们都觉得这是天作之合。他听说过她的美名,她也听说过他的故事,两人心中都满是憧憬。封建社会的婚姻讲求门当户对,与其说是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不如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家族背景越是强大越会如此。统治者们对于儿女的婚姻,往往也视为一种天然的政治工具。周娥皇的父亲周宗昔为烈祖李昪的侍从,颇善辞令。后来南唐建立后,周宗被擢拔为内枢使、同平章事,后迁侍中,是开国元老之一。李璟非常敬重周宗,与他缔结儿女亲事,既能抚慰老臣,又能稳固朝纲,六子从嘉与周娥皇又是郎才女貌,正是一举多得的喜事。

十八岁的李从嘉自然不会像父亲那样顾及那么多,对于他来说,只要周娥皇的确是才貌双全的温情女子便已足够。洞房花烛之夜,当他揭起她的红盖头时,那一瞬的惊艳,如同一朵似火红莲绽放在静寂的夜空中。

李从嘉早就知道这位新娘是位难得的才女,没想到还生得这样倾国倾城。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约臂玉环送给娥皇,作为他们爱情的信物。

周娥皇的美与才情深深地吸引了他,也激发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她的一颦一笑,化作了他笔下传世的辞章。千年逝去,当我们再读那些词作,那段曼妙美好的时光依然触手可及,《长相思》便是其中代表:

长相思

云一 ,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美好的爱情催生了无限灵感。“云一 ”状写女子发式之美,那一头乌黑长发盘成云髻,上面简单地点缀着珠玉。她长裙曳地,淡雅如同空谷幽兰,眉宇间凝结着淡淡的愁思。窗外秋风乍起,细雨点点滴滴落在芭蕉叶上。听雨打芭蕉,那种无处诉说的愁苦愈发浓烈。

词中的女子,大概是以周娥皇为原型描摹的。那种闺怨秋思,一字一句扣人心弦,让人如在其境,如睹其人。或许,这本就是李从嘉离宫远行想象周娥皇时所作,古人常常在笔下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对方。

李从嘉喜欢出游,每年春夏之际,都会出行数日,去大自然的山水中游目骋怀,体会生活的诗情画意。每次远行,他都会结交一些骚人墨客。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与这些文人在一起,他的学识与眼界有了更大的长进,提笔写诗词,也有了更多的灵感。

与周娥皇完婚不久,李从嘉便按照惯例准备出门远行。周娥皇多希望自己能陪伴在侧,但这不合礼制,她只能亲自为他准备路上的用品,然后再三叮嘱他早日回来。

李从嘉离开后,周娥皇陷入了无边无际的孤独之中。每至明月高悬,一个人独对孤灯,那种噬心蚀骨的孤独便漫无边际地飘散开来,所有的忧与愁,都融入茫茫黑夜。李从嘉不在身边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周娥皇无心打扮,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悦己者”不在,她又能为谁“容”呢?

十多天后,李从嘉终于回来了。此时的周娥皇再也顾不得什么体统,兴奋地扑进他的怀抱,恨不得将这些天所有的相思之苦都倾诉出来。李从嘉满心爱怜,望着她略显憔悴的娇美面庞,心中升腾起无限绵绵情思。他想象着娥皇思念自己的样子,填了一首《谢新恩》:

谢新恩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暮春时节,纷纷扬扬的落英铺满石阶,月华满地,这良辰美景却无人同赏,她发髻蓬乱,泪水扑簌簌落下,沾湿了红色的抹胸。无限思念与惆怅,只能在梦中寻找慰藉。这是周娥皇的喃喃诉说,李从嘉随手便用绝美的字句将其刻录下来。除了这首《谢新恩》,李从嘉还有一首同时期的《谢新恩》,但遗憾的是下阕的前两句一直没填:

谢新恩

樱桃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

×××××××,×××××(缺十二字)。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两首《谢新恩》的风格相同,或许是同一天所填。李从嘉或许是填了几句都不满意,索性就先空着了,想着以后有灵感了再填上去,但是后来就扔在一边了,这首《谢新恩》也就成了遗憾的残篇。

与心爱的人分离,任谁都会无限思念。在外游历的时候,李从嘉心中也是思念着娥皇的,只不过每天都有可忙的事情,身边又围着一群知己好友,孤独与思念也就得到了些许缓解。直到中秋节周娥皇回娘家省亲,李从嘉一个人守在空房时才知道思念一个人是怎样的噬心蚀骨。彼时枫叶正红,仿佛每一片叶子都遍染离人的相思泪。虽然只是分别几天,但李从嘉却觉得像是过了好几年。此时此刻,他只能用笔墨来慰藉心中的无限思念:

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其实周娥皇的家并不远,和皇宫一样也在金陵城中。但是对于离人来说,只要是目不可及,即便相隔再近也是千山万水。他们之间只是隔了半座城,他却觉得是隔了几重山,心中绵亘不绝的思念染红了那重重山峦上的枫叶。他等她回来,从花开等到花落,依然不见归人。大雁也知归家,在蔚蓝的天空中翩然飞过,却蓦然触动了他心中的离愁别恨。

王国维曾说:欢愉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很多诗人都能将愁苦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未必能把快乐也形容得惟妙惟肖,因此许多传世佳作,大多是愁苦之词。李从嘉的词作虽然也是愁苦为佳,但是其早期写作的欢愉之词同样不可小觑,与周娥皇的聚散则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Cec/IgqepkpLba+9zYrhLLFHzfZFgxbAYDAh9epGa7GgPC3ri71+fEk0msHVulb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