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地工作

58同城于2019年6月13日发布了《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居行报告》,这份报告是对一线和新一线一共15座城市的2019届毕业生的调研。报告显示,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立即找工作,对加班接受度高达93%。

为什么技术发达了,人们加班却更多了

当很多同一批进入公司的大学生已经开始独立跑市场时,佳乐(化名)有点着急了,她主动申请从轻松的行政岗调到销售岗,这意味着她主动选择了忙碌。

毕业一年的君博(化名)在一家30多人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公司提供晚饭,晚上十点以后的打车费还给报销,单身的他经常会加班到十点以后再回家。偶尔走得早,回到家他也会继续工作。

已经工作三年的王艺然(化名),已经记不得除了手机没电,自己上次关机是在什么时候。做电商运营的她不得不保持随时待命的状态,特别是赶上各种各样的“购物节大促”,老板几乎随时在线。即便偶尔有休息的时候,她脑子里仍然想着工作上的那点事儿。

王艺然经常自嘲:“我是一只呆萌的‘社畜’。”(社畜是指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使用的员工)。

193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一文中预测:假定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没有大规模的人口增长,那么,“经济问题”将可能在100年内获得解决,或者至少是可望获得解决。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展望未来,会发现经济问题并不是“人类的永恒问题”。在这种“多暇而丰裕”的时代,人会因为太闲,而心生忧惧。然而,凯恩斯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加班文化的盛行,让过度劳累成为蔓延全球的现象。

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指出:人们没有因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发达而变得更轻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进入了过劳时代。因为从那时起,世界出现了三大趋势:贸易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盛行。

贸易全球化使得分工协作打破了国界的限制。这意味着雇主可以根据需求,雇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员工。比如,不少知名的欧美大公司会在亚洲建立生产基地,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这种全球化的生产布局,迫使员工在竞争压力下不得不接受高强度的工作。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的发展,使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的工作时间被无形中延长了很多。你可能随时随地都会接到领导或客户的工作微信,很多人只要不关机,就不得不7×24小时在线。

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开始不再仅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消费,还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除此以外,炫耀式消费、攀比式消费抬头。想要满足这些消费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存量资产(继承、父母支援等),就必须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多付出劳动创造增量资产来购买。

说到底,科技发达了,加班变多了,不过是由于贸易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盛行这三大趋势叠加所造成的不可抗力导致的。

无印良品与“不许加班”

既然加班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造成,那么把解决过劳问题寄托在劳动制度改革上就多少带点理想主义色彩。

一位参加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的同学,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接受加班时,这样回答:“加班是一种态度,不加班是一种能力,能力不够时就要展现我的态度。当然,我会努力争取不加班。”

不加班是一种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如此。

知名自媒体人粥左罗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他在文中提到,他曾经对课程助理说:“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不用推进得太猛,每天早点下班,周末也不用这么拼。你空出来的时间,除了休息,就是用来自我成长。”

是的,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地工作。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每一天都特别充实,干了很多活儿。但是一年半载过去了,却没有什么进步。

所以,你需要关注的不是加班,而是敏捷工作,即用速度解决一切的工作方法。 能否用好这种方法,关系到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价值,也是你工作能力的体现。

无印良品CEO松井忠三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无印良品的员工经常工作到最后一班电车结束,周末也常常只有一天能休息。但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不但无法提高生产力,也无法得到工作的新创意。

有一天,松井忠三提出,不让员工继续加班了。他要求每个部门都要拿出消灭加班的方案,否则就要问责部门的领导。于是,各个部门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找出那些消耗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又没有太多成效的工作,并把这些工作砍掉。一些部门甚至开发出节省工作时间的传导系统或文档模板。

这个改革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以前10个甚至12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如果硬性要求8小时干完,也不是不能完成。无印良品曾经调查过员工的网络使用情况,发现员工25%的时间都在做和工作无关的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其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曾经总结到:工作会自动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你可以这样理解:完成一件工作的敏捷程度,取决于你给它分配的时间有多少。

帕金森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太太给侄女寄张明信片可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一小时找明信片,一小时选明信片,一小时写祝词,半小时找侄女地址,去寄明信片时还要花20分钟决定是否要带雨伞。而一个工作忙碌的年轻人可能会在上班途中花费五分钟时间顺手做这件事。

显然,年轻人比老太太更敏捷。完成很多工作也是如此,迟钝的话你可以十天半月不做决定,敏捷的话你可以一拍脑门就去做。

那些不加班的人,都做了这些事

敏捷工作的前提是简化,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工作的整体框架

很多职场新人,接到工作任务后,就马上热火朝天地投入其中,期望把工作干好。但往往事与愿违,要么是工作没达到领导预期,要么是工作效率不高,出现这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工作的整体框架。

工作的整体框架是指,在明确了工作最终要呈现什么样的成果后,分析取得这些成果需要的资源要素及限制要素,然后围绕着这些去分解工作,并按重要性为每一步的小目标排序。

在这种框架思维下,你才能真正看清楚,哪些节点是关键节点,哪些资源是必须争取的资源。当你能够整体地、关联地看待工作任务时,你的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2.简化,工作不必苛求精细

你也许要问,细节决定成败,难道工作不需要追求精细吗?精细没有错,但是过分精细不等于顺利完成。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效率为先。你对工作的首要要求不是精细,而是交付。纠缠细节,会让整个工作进度受到拖累。

关于这点,扎克伯格曾经说过:“完成大于完美。”所以,让工作尽可能简化,有余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优化。

3.限定信息容量

这里的信息容量是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信息输入或输出。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某平台的签约作者,平台要求你每月完成的签约稿件数量为五篇。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你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能够按时交付?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你为这项工作进行的所有信息输入都需要拨除冗余,围绕既定的工作内容考虑,什么样的信息应该被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应该被舍弃?

在做内容输出的时候也一样需要考虑,怎样在限定的篇幅内,把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容量不是越多越好,在限定的信息容量内,要能突出重点,找到精髓。

4.限定决策时长

我做生涯咨询时,经常遇到面临职业转型的来访者。有人想好了利弊得失之后马上采取行动尝试转型,有人前思后想一年半载也不见动静。

为了敏捷地做出决策,你需要给每一件事限定决策时长。比如,你正在考虑是否要跳槽,你可以先给自己限定一个决策期限。在最后期限到来前,不管如何,都做出一个决定,而不是左右摇摆。

尽管在一些管理者眼中,加班被认为是工作态度积极的表现。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敏捷工作来腾出更多时间让自己成长,你在职场上就拥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和话语权。

你可以自主地选择工作,而不是让工作来选择你。

敏捷的东西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尽管敏捷工作可能不够完美,但是人类的很多好创意都是在敏捷快速的境况下创造出来的。

用敏捷工作代替加班,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忙到没有时间成长。毕竟,加班是一时的,成长是一辈子的。 mPg9v1/XzzGg0MEW/tmwz2XDGRmUKSpl4TumC3ilqfWSPMOGgikNUUEWy/5b9t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