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怎样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坚持

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安德烈·史派瑟曾经探讨过为什么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重要。

1.在执着于某个目标的同时,意味着你可能会忽视更好的替代方案

我老家的县城高中曾经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学生,因为他连续参加8年高考。他是理科生,学习成绩不错,他的理想是考入清华大学。那会儿是先填报志愿,再参加高考,与现在刚好相反。

第一年高考填报志愿,他根据平时模拟考试成绩预估了分数,结果高考发挥不理想,成绩没过重点线,落榜,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高考,他的成绩不错,超出重点线不少分,也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他非清华大学不去,又选择了复读。

就这样,每年他的分数要么是小幅提升,要么是小幅回落。总之,他的成绩去重点院校没问题,但就是离清华大学尚有一段距离。当时高考报考有年龄限制,不能超过25周岁。到了第八年,他的分数还是老样子,这一年要是再不入学,来年他年龄超标,就没有机会报考了。

不得已,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了一所重点大学。而同类型的大学,他明明可以在第二次参加高考时就去读。同一个结果,他耽误了整整六年。坚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很好,但不愿放弃的人,有时候会浪费自己的才华在那些很难实现的事情上。

2.错误的坚持,就算最后达成了目标,也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不满

我做生涯咨询和职业辅导的这些年,接触过很多执拗地坚持一件事的人,无论这件事做没做成,他们通常都要面对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

苏德明(化名)是一家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就是人际关系特别糟糕。尽管技术不错,但是由于他总是不能处理好与项目经理的关系,因此像临时工一样,几乎每年都要重新找工作。

他把工作不稳定归因于自己没有一个能“震慑”住公司的硬件,于是决定考造价工程师。备考过程十分艰苦,中间有一年为了全心迎战,他辞了职。妻子一个人赚钱养活全家,压力巨大,夫妻关系骤然紧张,矛盾不断。

但是,苏德明最终并没有考上造价工程师,反倒白白浪费了工作机会。这段经历引发的家庭矛盾,让他觉得比求职和备考还要痛苦。路走不通的时候,不是路到了尽头,而是提醒你该转弯了。有时候,无谓的死磕,不过是对生命的挥霍!

3.如果没办法放弃那些你很看重,却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可能还会危害身心的健康

很多事情不是坚持一把就能成功的,那些没有现实可能性或现实可能性很小的目标,会让人们在一次次挫败中身心俱疲、压力山大,严重者会造成抑郁病。

我们看到,很多坚持的背后,不过是放不下的执念。人们希望通过长期反复地自我寻找,得知内心真实的需求,但却总被这种需求束缚。

别被“沉没成本”绑架

为什么人们会被“内心真实的需求”束缚住呢?多半源自“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当人们决定是否坚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一件事情当中投入了大量时间或金钱的时候,往往就很难放弃,即便艰难,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因为人都不喜欢后悔,不愿意接受之前的投入被浪费。同时很多人也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事情能顺着自己的愿望发展。就像在赌博中总想再玩儿一把,希望能赢把大的一样。

一旦被沉没成本拖下水,人们的关注点就会从“我要什么”转为“我不要什么”。你也许会问,这又能怎样呢?假设你投资了一个项目,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项目没有盈利能力,如果你的关注点是“我要什么”,那就很简单了。我要投资赚钱,项目不盈利,最好的办法是终结投资,及时清算止损。如果你被沉没成本拖着,关注的是“我不要什么”,那就麻烦了。我不要干赔本的买卖,不能让我之前的投资打了水漂,再挺一挺,说不定能翻盘呢!这和股市上,人们宁愿账面浮亏也不愿意割肉出局一样。

被沉没成本绑架,意味着你被套牢了。

聪明地思考,笨笨地做事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企业与金融机构资源大举投向房地产,以致9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骤然减速,长期停滞,被经济学家们称为“失去的20年”。

在“失去的20年”过去后,很多曾经辉煌的日本电子企业,如索尼、松下,都开始陷入经营困境。

当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振兴这些老牌电子企业时,前谷歌日本总裁辻野晃一郎在《谷歌的断舍离》一书中指出,“日本电子企业的时代已经过去,它们如果还执迷于过去的成功体验,而对当下欧美的新技术和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视而不见的话,以往的成功经验将会成为这些企业的枷锁”。

辻野晃一郎认为,凡事都分两种场合,一种是“要愚笨地坚持做到最后”,另一种是“要有勇气中途放弃”。

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可以通过“Why”和“How”来进行考虑。

“Why”指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How”指的是方法,就是“如何能达到这个目的”。

一般来说,属于“Why”的部分应该毫不动摇地、愚笨地坚持做到最后。“How”是实现“Why”的方法,一旦发现用某种方法不能实现目的,完全可以中途放弃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同样适用于人生选择。如果说人生的目标是“Why”,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就属于“How”。

当我们纠结于到底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到底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到底是去A公司还是去B公司,其本质上都是因为缺少了“Why”。只有当你明白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时,才能敏锐地觉察到应该毫不动摇坚持的东西。 O9w90AxgFdG2zTtb55eFHp9Oo0W/uUraPWsfA80IyqJytfSPXv2B80Frh0O+dFQ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