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解】凡是徐氏义,称徐姓名以别之。余者悉是骃注解,并集众家义。【索隐】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云:“德合五帝坐星者称帝。”又《坤灵图》云:“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案:太史公依《世本》、《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谯周、应劭、宋均皆同。而孔安国《尚书序》、皇甫谧《帝王世纪》、孙氏注《世本》,并以伏犧、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裴松之《史目》云:“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第者,次序之目。一者,举数之由:故曰《五帝本纪》第一。又曰《礼》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正义》云:“左阳,故记动;右阴,故记言。言为《尚书》,事为《春秋》。”案:春秋时置左右史,故云《史记》也。
黄帝者, [1] 少典之子, [2] 姓公孙,名曰轩辕。 [3]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 [4] 幼而徇齐, [5]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6]
[1] 【集解】徐广曰:“号有熊。”【索隐】案: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此以黄帝为五帝之首,盖依《大戴礼·五帝德》。又谯周、宋均亦以为然,而孔安国、皇甫谧《帝王代纪》及孙氏注《系本》并以伏犧、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高阳、高辛、唐、虞为五帝。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都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据《左传》,亦号帝鸿氏也。【正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母曰附宝,之祁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生日角龙颜,有景云之瑞,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在牟阴。 [2] 【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索隐】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又案:《国语》云:“少典娶有
氏女,而生〔黄帝〕、炎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黄二帝虽则〔相〕承,《帝王代纪》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又案:《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明少典是国号,非人名也。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贾逵亦以《左传》“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亦谓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是也。谯周字允南,蜀人,魏散骑常侍征,不拜。此注所引者,是其人所著《古史考》之说也。皇甫谧字士安,晋人,号玄晏先生。今所引者,是其所作《帝王代纪》也。 [3] 【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是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 [4] 【索隐】弱,谓幼弱时也,盖未合能言之时而黄帝即言,所以为神异也。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正义】言神异也。《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书》云“人惟万物之灵”,故谓之神灵也。 [5] 【集解】徐广曰:“《墨子》曰‘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骃案:徇,疾。齐,速也。言圣德幼而疾速也。【索隐】斯文未明。今案:徇、齐,皆德也。《书》曰“聪明齐圣”,《左传》曰“子虽齐圣”,齐谓圣德齐肃。又案:《孔子家语》及《大戴礼》并作“叡齐”,一本作“慧齐”。叡、慧,皆智也。太史公采《大戴礼》而为此纪,今彼文无作“徇”者。《史记》旧本亦有作“浚齐”。盖古字假借“徇”为“浚”,浚,深也。义亦并通。《尔雅》“齐”“速”俱训为疾。《尚书大传》曰:“多闻而齐给。”郑注云:“齐,疾也。”今裴氏注云徇亦训疾,未见所出。或当读“徇”为“迅”,迅于《尔雅》与齐俱训疾,则迅、浚虽异字,而音同也。又《尔雅》曰:“宣、徇,遍也。浚,通也。”是“遍”之与“通”义亦相近。言黄帝幼而才智周遍,且辩给也,故《墨子》亦云:“年逾五十,则聪明心虑不徇通矣。”俗本作“十五”,非是。案:谓年老逾五十不聪明,何得云“十五”? [6] 【正义】成谓年二十冠,成人也。聪明,闻见明辩也。此以上至“轩辕”,皆《大戴礼》文。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1]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
[2]
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3]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
[4]
治五气,
[5]
艺五种,
[6]
抚万民,度四方,
[7]
教熊罴貔貅
虎,
[8]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9]
三战然后得其志。
[10]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11]
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12]
遂禽杀蚩尤。
[13]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伐)
〔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
[14]
披山通道,
[15]
未尝宁居。
[1] 【集解】皇甫谧曰:“《易》称庖犧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班固曰:“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索隐】世衰,谓神农氏后代子孙道德衰薄,非指炎帝之身,即班固所谓“参(虚)〔卢〕”,皇甫谧所云“帝榆罔”是也。【正义】《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
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括地志》云:“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曰)〔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 [2] 【索隐】谓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训直,以征诸侯之不直者。 [3] 【集解】应劭曰:“蚩尤,古天子。”瓒曰:“《孔子三朝记》曰‘蚩尤,庶人之贪者’。”【索隐】案:此纪云“诸侯相侵伐,蚩尤最为暴”,则蚩尤非为天子也。又《管子》曰“蚩尤受卢山之金而作五兵”,明非庶人,盖诸侯号也。刘向《别录》云:“孔子见鲁哀公问政,比三朝,退而为此记,故曰《三朝》。凡七篇,并入《大戴记》。”今此文见《用兵篇》也。【正义】《龙鱼河图》云:“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皆为殄灭。”《山海经》云:“黄帝令应龙攻蚩尤。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以止雨。雨止,遂杀蚩尤。”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是也。 [4] 【正义】振,整也。 [5] 【集解】王肃曰:“五行之气。”【索隐】谓春甲乙木气,夏丙丁火气之属,是五气也。 [6] 【集解】艺,树也。《诗》云:“艺之荏菽。”《周礼》曰:“谷宜五种。”郑玄曰:“五种,黍、稷、菽、麦、稻也。”【索隐】(艺音蓻)艺,种也,树也。五种即五谷也,音朱用反。此注所引见《诗·大雅·生民》之篇。《尔雅》云“荏菽,戎菽”也,郭璞曰“今之胡豆”,郑氏曰“豆之大者”是也。【正义】艺音鱼曳反。种音肿。 [7] 【集解】王肃曰:“度四方而安抚之。”【正义】度音徒洛反。 [8] 【索隐】《书》云“如虎如貔”,《尔雅》云“貔,白狐”,《礼》曰“前有挚兽,则载貔貅”是也。《尔雅》又曰“
獌似狸”。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周礼》有服不氏,掌教扰猛兽。即古服牛乘马,亦其类也。〔正义〕熊音雄。羆音碑。貔音毗。貅音休。
音丑于反。羆如熊,黄白色。郭璞云:“貔,执夷,虎属也。”案:言教士卒习战,以猛兽之名名之,用威敌也。 [9] 【集解】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正义】阪音白板反。《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案:阪泉之野则平野之地也。 [10] 【正义】谓黄帝克炎帝之后。[11] 【正义】言蚩尤不用黄帝之命也。 [12] 【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索隐】或作“濁鹿”,古今字异耳。案:《地理志》上谷有涿鹿县,然则服虔云“在涿郡”者,误也。 [13] 【集解】《皇览》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鉅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索隐】案:皇甫谧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或曰,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因名其地曰“绝辔之野”。“皇览”,书名也。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故曰《皇览》。是魏人王象、缪袭等所撰也。 [14] 【正义】平服者即去之。 [15] 【集解】徐广曰:“披,他本亦作‘陂’。”字盖当音诐,陂者旁其边之谓也。披语诚合今世,然古今不必同也。【索隐】披音如字,谓披山林草木而行以通道也。徐广音诐,恐稍纡也。
东至于海,登丸山, [1] 及岱宗。 [2] 西至于空桐, [3] 登鸡头。 [4] 南至于江,登熊、湘。 [5] 北逐荤粥, [6] 合符釜山, [7] 而邑于涿鹿之阿。 [8]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9]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10]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11]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12] 获宝鼎,迎日推筴。 [13]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 [14] 以治民。顺天地之纪, [15] 幽明之占, [16] 死生之说, [17] 存亡之难。 [18] 时播百谷草木, [19] 淳化鸟兽虫蛾, [20] 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 [21] 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22]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23]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24]
[1] 【集解】徐广曰:“丸,一作‘凡’。”骃案:《地理志》曰丸山在郎邪朱虚县。【索隐】凡音扶严反。【正义】丸音桓。《括地志》云:“丸山即丹山,在青州临朐县界朱虚故县西北二十里,丹水出焉。”凡音纨。守节〔案〕:《括地志》唯有凡山,盖凡山、丸山是一山耳。诸处字误,或“丸”或“凡”也。《汉书·郊祀志》云“禅丸山”,颜师古云“在朱虚”,亦与《括地志》相合,明丸山是也。 [2] 【正义】泰山,东岳也。在兖州博城县西北三十里也。 [3] 【集解】应劭曰:“山名。”韦昭曰:“在陇右。” [4] 【索隐】山名也。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正义】《括地志》云:“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案:二处崆峒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 [5] 【集解】《封禅书》曰:“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地理志》曰湘山在长沙益阳县。【正义】《括地志》云:“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县南十八里也。” [6] 【集解】《匈奴传》曰:“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索隐】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
狁,汉曰匈奴。【正义】荤音薰。粥音育。 [7] 【索隐】合诸侯符契圭瑞,而朝之于釜山,犹禹会诸侯于涂山然也。又案:郭子横《洞冥记》称东方朔云“东海大明之墟有釜山,山出瑞云,应王者之符命”,如尧时有赤云之祥之类。盖黄帝黄云之瑞,故曰“合符应于釜山”也。【正义】《括地志》云:“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 [8] 【正义】广平曰阿。涿鹿,山名,已见上。涿鹿故城在山下,即黄帝所都之邑于山下平地。 [9] 【正义】环绕军兵为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像。 [10] 【集解】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张晏曰:“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 [11] 【正义】监,上监去声,下监平声。若周邵分陕也。 [12] 【集解】徐广曰:“多,一作朋。”【索隐】与音羊汝反。与,犹许也。言万国和同,而鬼神山川封禅祭祀之事,自古以来帝皇之中,推许黄帝以为多。多,犹大也。 [13] 【集解】晋灼曰:“策,数也,迎数之也。”瓒曰:“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索隐】《封禅书》曰:“黄帝得宝鼎神策”,下云“于是推策迎日”,则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蓍以推筭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正义】筴音策。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是也。 [14] 【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正义】举,任用。四人皆帝臣也。《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也?’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著《占梦经》十一卷。”《艺文志》云:“风后兵法十三篇,图二卷,《孤虚》二十卷,《力牧兵法》十五篇。”郑玄云:“风后,黄帝之三公也。”案:黄帝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也。《封禅书》云:“鬼臾区号大鸿,黄帝大臣也。死葬雍,故鸿冢是。”《艺文志》云“《鬼容区兵法》三篇”也。 [15] 【正义】言黄帝顺天地阴阳四时之纪也。 [16] 【正义】幽,阴。明,阳也。占,数也。言阴阳五行,黄帝占数而知之。此文见《大戴礼》。 [17] 【集解】徐广曰:“一云‘幽明之数,合死生之说’。”【正义】说,谓仪制也。民之生死。此谓作仪制礼则之说。 [18] 【索隐】存亡,犹安危也。《易》曰“危者安其位,亡者保其存”是也。难,犹说也。凡事是非未尽,假以往来之词,则曰难。又上文有“死生之说”,故此云“存亡之难”,所以韩非著书有《说林》、《说难》也。【正义】难音乃惮反。存亡,犹生死也。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19] 【集解】王肃曰:“时,是也。”【索隐】为一句。【正义】言顺四时之所(置)〔宜〕而布种百谷草木也。 [20] 【索隐】为一句。蛾音牛绮反。一作豸。(豸)言淳化广被及之。【正义】蛾音鱼起反。又音豸,豸音直氏反。蚁,蚍蜉也。《尔雅》曰:“有足曰虫,无足曰豸。”【集解】徐广曰:“波,一作沃。” [21] 【索隐】旁,非一方。罗,广布也。今案:《大戴礼》作“历离”。离,即罗也。言帝德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及至土石金玉。谓日月扬光,海水不波,山不藏珍,皆是帝德广被也。【正义】旁罗,犹遍布也。日月,阴阳时节也。星,二十八宿也。辰,日月所会也。水波,澜漪也。言天不异灾,土无别害,水少波浪,山出珍宝。 [22] 【正义】节,时节也。水,陂障决泄也。火,山野禁放也。材,木也。物,事也。言黄帝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大戴礼》云“宰我问于孔子曰:‘予闻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23] 【索隐】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螾见”是也。螾,土精,大五六围,长十余丈。螾音引。【正义】螾音以刃反。 [24] 【索隐】旧解破四为三,言得姓十三人耳。今案:“《国语》胥臣云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嬛、依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阳与苍林为姬姓”。上则十四人为十二姓,其文甚明。唯姬姓再称青阳与苍林,盖《国语》文误,所以致令前儒共疑。其姬姓青阳当为玄嚣,是帝喾祖本与黄帝同姬姓。其《国语》上文青阳,即是少昊金天氏为己姓者耳。既理在不疑,无烦破四为三。【正义】僖音力其反。姞,其吉反。嬛音在宣反。
黄帝居轩辕之丘, [1] 而娶于西陵之女, [2] 是为嫘祖。 [3] 嫘祖为黄帝正妃, [4] 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 [5] 青阳降居江水。 [6] 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7]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8] 黄帝崩, [9] 葬桥山。 [10]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1] 【集解】皇甫谧曰:“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山海经》曰‘在穷山之际,西射之南’。”张晏曰:“作轩冕之服,故谓之轩辕。” [2] 【正义】西陵,国名也。 [3] 【集解】徐广曰:“祖,一作‘俎’。嫘,力追反。”【索隐】一曰雷祖,音力堆反。【正义】一作“傫”。 [4] 【索隐】案:黄帝立四妃,象后妃四星。皇甫谧云:“元妃西陵氏女,曰累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案:《国语》夷鼓、苍林是二人。又案:《汉书·古今人表》彤鱼氏生夷鼓,嫫母生苍林,不得如谧所说。 [5] 【正义】太史公乃据《大戴礼》,以累祖生昌意及玄嚣,玄嚣即青阳也。皇甫谧以青阳为少昊,乃方雷氏所生,是其所见异也。【索隐】玄嚣,帝喾之祖。案:皇甫谧及宋衷皆云玄嚣、青阳即少昊也。今此纪下云“玄嚣不得在帝位”,则太史公意青阳非少昊明矣。而此又云“玄嚣是为青阳”,当是误也。谓二人皆黄帝子,并列其名,所以前史因误以玄嚣、青阳为一人耳。宋衷又云:“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五帝不数之也。” [6] 【正义】《括地志》云:“安阳故城在豫州新(恩)〔息〕县西南八十里。应劭云古江国也。《地理志》亦云安阳古江国也。” [7] 【索隐】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降居江水。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国也。《水经》曰“水出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南过邛都,又东北至朱提县为卢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 [8] 【正义】《华阳国志》及《十三州志》云:“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为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女枢。”《河图》云:“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于幽房之宫,生颛顼,首戴干戈,有德文也。” [9] 【集解】皇甫谧曰:“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索隐】案:《大戴礼》:“宰我问孔子曰:‘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何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至三百年乎?’对曰:‘生而人得其利百年,死而人畏其神百年,亡而人用其教百年。’”则士安之说略可凭矣。【正义】《列仙传》云:“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 [10] 【集解】《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索隐】《地理志》桥山在上郡(同阳)〔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正义】《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案:阳周,隋改为(罢)〔罗〕川。《尔雅》云:山锐而高曰桥也。
帝颛顼高阳者, [1] 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 [2] 载时 [3] 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4] 治气 [5] 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 [6] 南至于交趾, [7] 西至于流沙, [8] 东至于蟠木。 [9] 动静之物, [10] 大小之神, [11] 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12]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13] 颛顼崩, [14] 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1] 【集解】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索隐】宋衷云:“颛顼,名。高阳,有天下号也。”张晏云:“高阳者,所兴地名也。” [2] 【索隐】言能养材物以任地。《大戴礼》作“养财”。 [3] 【索隐】载,行也。言行四时以象天。《大戴礼》作“履时以象天”。履,亦践而行也。 [4] 【索隐】鬼神聪明正直,当尽心敬事,因制尊卑之义,故《礼》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是也。【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谓山川之神也。能兴云致雨,润养万物也,故己依冯之剬义也。剬,古制字。 [5] 【索隐】谓理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人也。 [6] 【正义】幽州也。 [7] 【正义】趾音止,交州也。 [8] 【集解】《地理志》曰:流沙在张掖居延县。【正义】济,渡也。《括地志》云:“居延海南,甘州张掖县东北千六十四里是。” [9] 【集解】《海外经》曰:“东海中有山焉,名曰度索。上有大桃树,屈蟠三千里。东北有门,名曰鬼门,万鬼所聚也。天帝使神人守之,〔一名神荼,〕一名郁垒,主阅领万鬼。若害人之鬼,以苇索缚之,射以桃弧,投虎食也。” [10] 【正义】动物,谓鸟兽之类。静物,谓草木之类。 [11] 【正义】大,谓五岳、四渎。小,谓丘陵坟衍。 [12] 【集解】王肃曰:“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索隐】依王肃音止蜀,据《大戴礼》作“砥砺”也。 [13] 【索隐】《系本》作“穷係”。宋衷云:“一云穷係,谥也。”【正义】帝舜之高祖也。 [14] 【集解】皇甫谧曰:“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顿丘者城门,名顿丘道。”【索隐】皇甫谧云:“据《左氏》,岁在鹑火而崩,葬东郡。”又《山海经》曰:“颛顼葬鲋鱼山之阳,九嫔葬其阴。”
帝喾高辛者,
[1]
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
极,
[2]
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
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3]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4]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
[5]
明鬼神而敬事之。
[6]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7]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8]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
[9]
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10]
帝喾娶陈锋氏女,
[11]
生放勳;
[12]
娶娵訾氏女,生挚。
[13]
帝喾崩
[14]
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
(崩)
,
[15]
而弟放勳立,是为帝尧。
[1] 【集解】张晏曰:“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高阳、高辛皆所兴之地名。颛顼与喾皆以字为号,上古质故也。”【索隐】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为号。喾,名也。”皇甫谧云:“帝喾,名夋也。”【正义】《帝王纪》云:“俈母无闻焉。” [2] 【正义】
音居兆反。本作“桥”,音同。又巨遥反。帝尧之祖也。 [3] 【集解】皇甫谧曰:“都亳,今河南偃师是。” [4] 【正义】《帝王纪》云:“帝俈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异,自言其名曰岌。龆龀有德,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 [5] 【正义】言作历弦、望、晦、朔,日月未至而迎之,过而送之,上“迎日推策”是也。 [6]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言明识鬼神而敬事也。 [7] 【索隐】郁郁,犹穆穆也。嶷嶷,德高也。今案:《大戴礼》“郁”作“神”,“嶷”作“俟”。 [8] 【索隐】举动应天时,衣服服士服,言其公且廉也。 [9] 【集解】徐广曰:“古‘既’字作水旁。‘遍’字一作‘尹’。”【索隐】即《尚书》“允执厥中”是也。【正义】溉音既。言帝俈治民,若水之溉灌,平等而执中正,遍于天下也。 [10] 【正义】以上《大戴》文也。 [11] 【正义】锋音峯。又作“丰”。《帝王纪》云“帝俈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嫄,生后稷。次妃有(娥)〔娀〕氏女,曰简狄,生卨。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生帝挚”也。 [12] 【正义】放音方往反。勳亦作“勋”,音许云反。言尧能放上代之功,故曰放勋。谥尧。姓伊祁氏。《帝王纪》云:“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庆都,十四月生尧。” [13] 【索隐】案:皇甫谧云“女名常宜”也。【正义】娵,足须反。訾,紫移反。 [14] 【集解】皇甫谧曰:“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皇览》曰:“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 [15] 【索隐】古本作“不著”,音张虑反。俗本作“不善”。不善,谓微弱。不著,犹不著明。卫宏云:“挚立九年而唐侯德盛,因禅位焉。”【正义】《帝王纪》云:“帝挚之母于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挚于兄弟最长,得登帝位。封异母弟放勋为唐侯。挚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诸侯归之,挚服其义,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禅。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禅。乃封挚于高辛。”今定州唐县也。
帝尧者, [1] 放勳。 [2] 其仁如天, [3] 其知如神。 [4] 就之如日, [5] 望之如云。 [6] 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7] 黄收纯衣, [8] 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 [9]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10]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1] 【集解】《谥法》曰:“翼善传圣曰尧。”【索隐】尧,谥也。放勳,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正义】徐广云:“号陶唐。”《帝王纪》云:“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括地志》云:“今晋州所理平阳故城是也。平阳河水一名晋水也。” [2] 【集解】徐广曰:“号陶唐。”皇甫谧曰:“尧以甲申岁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十八,在位九十八年。” [3] 【索隐】如天之涵养也。 [4] 【索隐】如神之微妙也。 [5] 【索隐】如日之照临,人咸依就之,若葵藿倾心以向日也。 [6] 【索隐】如云之覆渥,言德化广大而浸润生人,人咸仰望之,故曰如百谷之仰膏雨也。 [7] 【索隐】舒,犹慢也。《大戴礼》作“不豫”。 [8] 【集解】徐广曰:“纯,一作‘绞’。”骃案:《太古冠冕图》云“夏名冕曰收”。《礼记》曰“野夫黄冠”。郑玄曰“纯衣,士之祭服”。【索隐】收,冕名。其色黄,故曰黄收,象古质素也。纯,读曰缁。 [9] 【集解】徐广曰:“驯,古训字。”【索隐】《史记》“驯”字,徐广皆读曰训。训,顺也。言圣德能顺人也。案:《尚书》作“俊德”,孔安国云“能明用俊德之士”,与此文意别也。 [10] 【集解】徐广曰:“下云‘便程东作’,然则训平为便也。”骃案:《尚书》并作“平”字。孔安国曰“百姓,百官”。郑玄曰“百姓,群臣之父子兄弟”。【索隐】《古文尚书》作“平”,此文盖读“平”为浦耕反。平既训便,因作“便章”。其今文作“辩章”。古“平”字亦作“便”,音婢缘反。便则训辩,遂为辩章。邹诞生本亦同也。
乃命羲、和,
[1]
敬顺昊天,
[2]
数法日月星辰,
[3]
敬授民时。
[4]
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
[5]
敬道日出,便程东作。
[6]
日中,星鸟,以殷中春。
[7]
其民析,鸟兽字微。
[8]
申命羲叔居南交。
[9]
便程南
,敬致。
[10]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
[11]
其民因,鸟兽希革。
[12]
申命和仲居西土,
[13]
曰昧谷。
[14]
敬道日入,便程西成。
[15]
夜中,星虚,以正中秋。
[16]
其民夷易,鸟兽毛毨。
[17]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
[18]
便在伏物。
[19]
日短,星昴,以正中冬。
[20]
其民燠,鸟兽氄毛。
[21]
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22]
信饬
[23]
百官,众功皆兴。
[1] 【集解】孔安国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之官。”【正义】《吕刑传》云:“重即羲,黎即和,虽别为氏族,而出自重黎也。”案:圣人不独治,必须贤辅,乃命相天地之官,若《周礼》天官卿、地官卿也。 [2] 【正义】敬,犹恭勤也。元气昊然广大,故云昊天。《释天》云:“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而独言昊天者,以尧能敬天,大,故以昊大言之。 [3] 【正义】历数之法,日之甲乙,月之大小,昏明递中之星,日月所会之辰,定其天数,以为一岁之历。 [4] 【索隐】《尚书》作“历象日月”,则此言“数法”,是训“历象”二字,谓命羲和以历数之法观察日月星辰之早晚,以敬授人时也。【正义】《尚书考灵耀》云:“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可以种黍菽。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可以收敛也。”天子视四星之中,知民缓急,故云敬授民时也。 [5] 【集解】《尚书》作“嵎夷”。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日出于旸谷。羲仲,治东方之官。”【索隐】《史记》旧本作“汤谷”,今并依《尚书》字。案:《淮南子》曰“日出汤谷,浴于咸池”,则汤谷亦有他证明矣。又下曰“昧谷”,徐广云“一作‘柳’”,柳亦日入处地名。太史公博采经记而为此史,广记异闻,不必皆依《尚书》。盖郁夷亦地之别名也。【正义】郁音隅。阳,或作“旸”。《禹贡》青州云:“嵎夷既略。”案:嵎夷,青州也。尧命羲仲理东方青州嵎夷之地,日所出处,名曰阳明之谷。羲仲主东方之官,若《周礼》春官〔卿〕。 [6] 【集解】孔安国曰:“敬道出日,平均次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索隐】刘伯庄传皆依古史作平秩音。然《尚书大传》曰:“辩秩东作”,则是训秩为程,言便课其作程者也。【正义】道音导。便、程,并如字,后同。导,训也。三春主东,故言日出。耕作在春,故言东作。命羲仲恭勤道训万民东作之事,使有程期。 [7] 【集解】孔安国曰:“日中,谓春分之日也。鸟,南方朱鸟七宿也。殷,正也。春分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转以推孟、季,则可知也。”【正义】下“中”音仲,夏、秋、冬并同。 [8] 【集解】孔安国曰:“春事既起,丁庄就功,言其民老壮分析也。”乳化曰字。《尚书》“微”作“尾”字。《说文》云“尾,交接也”。 [9] 【集解】孔安国曰:“夏与春交,此治南方之官也。”【索隐】孔注未是。然则冬与秋交,何故下无其文?且东嵎夷,西昧谷,北幽都,三方皆言地,而夏独不言地,乃云与春交,斯不例之甚也。然南方地有名交阯者,或古文略举一字名地,南交则是交阯不疑也。【正义】羲叔主南方官,若《周礼》夏官卿也。 [10] 【集解】孔安国曰:“
,化也。平序分南方化育之事,敬行其教,以致其功也。”【索隐】
依字读。春言东作,夏言南
,皆是耕作营为劝农之事。孔安国强读为“讹”字,虽则训化,解释亦甚纡回电。【正义】
音于伪反。命羲叔宜恭勤民事。致其种殖,使有程期也。 [11] 【集解】孔安国曰:“永,长也,谓夏至之日。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也,以正中夏之〔气〕节。”马融、王肃谓日长昼漏六十刻,郑玄曰五十五刻。 [12] 【集解】孔安国曰:“因,谓老弱因就在田之丁壮以助农也。夏时鸟兽毛羽希少改易也。革,改也。” [13] 【集解】徐广曰:“一无‘土’字。以为西者,今天水之西县也。”骃案:郑玄曰“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 [14] 【集解】徐广曰:“一作‘柳谷’。”骃案:孔安国曰“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此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也。”【正义】和仲主西方之官,若《周礼》秋官卿也。 [15] 【集解】孔安国曰:“秋,西方,万物成也。” [16] 【集解】孔安国曰:“春言日,秋言夜,互相备也。虚,玄武之中星。亦言七星皆以秋分日见,以正三秋也。”【索隐】虚,旧依字读,而邹诞生音墟。案:虚星主坟墓,邹氏或得其理。 [17] 【集解】孔安国曰:“夷,平也。老壮者在田,与夏平也。毨,理也。毛更生曰毨理。” [18] 【集解】孔安国曰:“北称幽都,谓所聚也。”【索隐】案:《山海经》曰“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盖是也。【正义】案:北方幽州,阴聚之地,命和叔居理之。北方之官,若《周礼》冬官卿。 [19] 【索隐】使和叔察北方藏伏之物,谓人畜积聚等冬皆藏伏。《尸子》亦曰“北方者,伏方也”。《尚书》作“平在朔易”。今案《大传》云“便在伏物”,太史公据之而书。 [20] 【集解】孔安国曰:“日短,冬至之日也。昴,白虎之中星。亦以七星并见,以正冬节也。”马融、王肃谓日短昼漏四十刻。郑玄曰四十五刻,非。 [21] 【集解】徐广曰:“氄音茸。”骃案:孔安国曰“民入室处,鸟兽皆生氄毳细毛以自温也”。 [22] 【索隐】夫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天度数也。而日行迟,一岁一周天。月行疾,一月一周天。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至二十九日半强,月行天一匝,又逐及日而与会。一年十二会,是为十二月。每月二十九日过半。年分出小月六,是每岁余六日。又大岁三百六十六日,小岁三百五十五日,举全数云六十六日。其实一岁唯余十一日弱。未满三岁,已成一月,则置闰。若三年不置闰,则正月为二月。九年差三月,则以春为夏。十七年差六月,则四时皆反。以此四时不正,岁不成矣。故《传》曰“归余于终,事则不悖”是也。 [23] 【集解】徐广曰:“古勅字。”
尧曰:“谁可顺此事?” [1] 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 [2] 尧曰:“吁,顽凶,不用。” [3] 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4]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5] 尧又曰:“嗟,四岳, [6] 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7] 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8] 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 [9] 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 [10] 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11]
[1] 【正义】言将登用之嗣位也。 [2] 【集解】孔安国曰:“放齐,臣名。”【正义】放音方往反。郑玄云:“帝尧胤嗣之子,名曰丹朱,开明也。”案:开,解而达也。《帝王纪》云:“尧娶散宜氏女,曰女皇,生丹朱。”《汲冢纪年》云:“后稷放帝子丹朱。”范汪《荆州记》云:“丹水县在丹川,尧子朱之所封也。”《括地志》云:“丹水故城在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三十里。丹(朱)〔水〕故为县。” [3] 【集解】孔安国曰:“吁,疑怪之辞。”【正义】《左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凶,讼也。言丹朱心既顽嚚,又好争讼,不可用之。 [4] 【集解】孔安国曰:“讙兜,臣名。”郑玄曰:“共工,水官名。”【正义】兜音斗侯反。 [5] 【正义】漫音莫干反。共工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似于恭敬,罪恶漫天,不可用也。 [6] 【集解】郑玄曰:“四岳,四时官,主方岳之事。”【正义】嗟叹鸿水,问四岳谁能理也。孔安国云:“四岳,即上羲和四子也。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 [7] 【集解】孔安国曰:“怀,包。襄,上也。”【正义】汤音商,今读如字。荡荡,广平之貌。言水奔突有所涤除,地上之物为水漂流荡荡然。案:怀,藏,包裹之义,故怀为包。《释言》以襄为驾,驾乘牛马皆在上也。言水襄上乘陵,浩浩盛大,势若漫天。 [8] 【集解】马融曰:“鲧,臣名,禹父。” [9] 【正义】负音佩,依《字通》。负,违也。族,类也。鲧性很戾,违负教命,毁败善类,不可用也。《诗》云“贪人败类”也。 [10] 【正义】异音异。孔安国云:“异,已。已,退也。言余人尽已,唯鲧可试,无成乃退。” [11] 【正义】《尔雅·释天》云:“载,岁也。夏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李巡云:“各自纪事,〔示〕不相袭也。”孙炎云:“岁,取岁星行一次也。祀,取四时祭祀一讫也。年,取禾谷一熟也。载,取万物终更始也。载者,年之别名,故以载为年也。”案: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故放退也。至明年得舜,乃殛之羽山,而用其子禹也。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 [1] 岳应曰:“鄙德忝帝位。” [2] 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3] 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 [4] 尧曰:“吾其试哉。” [5] 于是尧妻之二女, [6] 观其德于二女。 [7] 舜饬下二女于妫汭, [8] 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 [9] 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 [10] 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11] 尧以为圣,召舜曰:“汝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 [12] 汝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 [13] 正月上日, [14] 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15]
[1] 【集解】郑玄曰:“言汝诸侯之中有能顺事用天命者,入处我位,统治天子之事者乎?”【正义】孔安国云:“尧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在位七十载,时八十六,老将求代也。” [2] 【正义】四岳皆云,鄙俚无德,若便行天子事,是辱帝位。言己等不堪也。 [3] 【集解】孔安国曰:“无妻曰矜。”【正义】矜,古顽反。 [4] 【正义】烝,之升反,进也。言父顽,母嚚,弟傲,舜皆和以孝,进之于善,不至于奸恶也。 [5] 【正义】欲以二女试舜,观其理家之道也。 [6] 【正义】妻音七计反。二女,娥皇、女英也。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舜升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7] 【正义】视其为德行于二女,以理家而观国也。 [8] 【集解】孔安国曰:“舜所居妫水之汭。”【索隐】《列女传》云: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系本》作“女莹”。《大戴礼》作“女匽”。皇甫谧云:“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汭,水涯也,犹洛汭、渭汭然也。”【正义】饬音勑。下音胡亚反。汭音芮。舜能整齐二女以义理,下二女之心于妫汭,使行妇道于虞氏也。《括地志》云:“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南山。许慎云:‘水涯曰汭。’案:《地记》云‘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妫水,北流者汭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河。妫水北曰汭也’。又云‘河东县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 [9] 【集解】郑玄曰:“五典,五教也。盖试以司徒之职。” [10] 【集解】马融曰:“四门,四方之门。诸侯群臣朝者,舜宾迎之,皆有美德也。” [11] 【索隐】《尚书》云“纳于大麓”,《谷梁传》云“林属于山曰麓”,是山足曰麓,故此以为入山林不迷。孔氏以麓训录,言令舜大录万几之政,与此不同。 [12] 【集解】郑玄曰:“三年者,宾四门之后三年也。” [13] 【集解】徐广曰:“音亦。《今文尚书》作‘不怡’。怡,怿也。”【索隐】古文作“不嗣”,今文作“不怡”。怡,即怿也。谓辞让于德不堪,所以心意不悦怿也。俗本作“泽”,误尔,亦当为“怿”。 [14] 【集解】马融曰:“上日,朔日也。”【正义】郑玄云:“帝王易代,莫不改正。〔尧正建丑〕,舜正建子,此时未改,故依尧正月上日也。” [15] 【集解】郑玄曰:“文祖者,五府之大名,犹周之明堂。”【索隐】《尚书帝命验》曰:“五府,五帝之庙。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祖计)〔神斗〕,白曰显纪,黑曰玄矩。唐、虞谓之五府,夏谓世室,殷谓重屋,周谓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正义】舜受尧终帝之事于文祖也。《尚书帝命验》云:“帝者承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也。五府者,黄曰神斗。”注云:“唐、虞谓之天府,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文祖者,赤帝熛怒之府,名曰文祖。火精光明,文章之祖,故谓之文祖。周曰明堂。神斗者,黄帝含枢纽之府,名曰神斗。斗,主也。土精澄静,四行之主,故谓之神斗。周曰太室。显纪者,白帝招拒之府,名显纪。纪,法也。金精断割万物,故谓之显纪。周曰总章。玄矩者,黑帝〔汁〕光纪之府,名曰玄矩。矩,法也。水精玄昧,能权轻重,故谓之玄矩。周曰玄堂。灵府者,苍帝灵威仰之府,名曰灵府。周曰青阳。”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1] 遂类于上帝, [2] 禋于六宗, [3] 望于山川, [4] 辩于群神。 [5] 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 [6]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 [7] 望秩于山川。 [8] 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 [9] 同律度量衡, [10] 修五礼, [11] 五玉、 [12] 三帛、 [13] 二生、 [14] 一死 [15] 为挚, [16] 如五器,卒乃复。 [17] 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 [18] 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 [19] 遍告以言, [20] 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21] 肇十有二州,决川。 [22] 象以典刑, [23] 流宥五刑, [24] 鞭作官刑, [25] 扑作教刑, [26] 金作赎刑。 [27] 眚烖过,赦。 [28] 怙终 [29] 贼,刑。 [30] 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31]
[1] 【集解】郑玄曰:“璇玑、玉衡,浑天仪也。七政,日月五星也。”【正义】《说文》云:“璇,赤玉也。”案:舜虽受尧命,犹不自安,更以璇玑玉衡以正天文。玑为运转,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器也,观其齐与不齐。今七政齐,则己受禅为是。蔡邕云:“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宿,并悬玑以象天,而以衡望之,转玑窥衡,以知星宿。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而强也。”郑玄云:“运转者为玑,持正者为衡。”《尚书大传》云:“政者,齐中也。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道正而万事顺成,故天道政之大也。” [2] 【集解】郑玄曰:“礼祭上帝于圜丘。”【正义】《五经异义》云:“非时祭天谓之类,言以事类告也。时舜告摄,非常祭也。”《王制》云:“天子将出,类于上帝。”郑玄云:“昊天上帝谓天皇大帝,北辰之星。” [3] 【集解】郑玄曰:“六宗: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也。”骃案:六宗,义众矣。愚谓郑说为长。【正义】《周语》云“精意以享曰禋”也。孙炎云:“禋,洁敬之祭也。”案:星,五纬星也。辰,日月所会十二次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也。风师,箕星也。雨师,毕星也。孔安国云:“四时寒暑也,日月星也,水旱也。”《礼祭法》云:“埋少牢于大昭,祭时也。禳祈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
,祭星。雩
,祭水旱也。”司马彪《续汉书》云:“安帝立六宗,祀于洛阳城西北亥地,礼比大社。魏因之。至晋初,荀顗言新祀,以六宗之神诸家说不同,乃废之也。” [4] 【正义】望者,遥望而祭山川也。山川,五岳、四渎也。《尔雅》云:“梁山,晋望也。” [5] 【集解】徐广曰:“辩音班。”骃案:郑玄曰“群神若丘陵坟衍。”【正义】辩音遍。谓祭群神也。 [6] 【集解】马融曰:“揖,敛也。五瑞,公侯伯子男所执,以为瑞信也。尧将禅舜,使群牧敛之,使舜亲往班之。”【正义】揖音集。《周礼·典瑞》云:“王执镇圭,尺二寸。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七寸。伯执躬圭,五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言五瑞者,王不在中也。”孔文祥云:“宋末,会稽修禹庙,于庙庭山土中得五等圭璧百余枚,形与《周礼》同,皆短小。此即禹会诸侯于会稽,执以礼山神而埋之。其璧今犹有在也。” [7] 【集解】马融曰:“舜受终后五年之二月。”郑玄曰:“建卯之月也。柴祭东岳者,考绩。柴,燎也。”【正义】案:既班瑞群后即东巡者,守土之诸侯会岱宗之岳,焚柴告至也。王者巡狩,以诸侯自专一国,威福任己,恐其壅遏上命,泽不下流,故巡行问人疾苦也。《风俗通》云:“太,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始也,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也。”案:二月,仲月也。仲,中也,言得其中也。 [8] 【正义】乃以秩望祭东方诸侯境内之名山大川也。言秩者,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9] 【集解】郑玄曰:“协正四时之月数及日名,备有失误。”【正义】既见东方君长,乃合同四时气节,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齐一也。《周礼》:“太史掌正岁年以序事,颁正朔于邦国。”则节气晦朔皆天子颁之。犹恐诸侯国异,或不齐同,因巡狩合正之。 [10] 【集解】郑玄曰:“律,音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也。”【正义】律之十二律,度之丈尺,量之斗斛,衡之斤两,皆使天下相同,无制度长短轻重异也。《汉·律历志》云:“《虞书》云‘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律有十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蔟,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无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管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黄钟之龠,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为一龠,十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衡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而五权谨矣。衡,平也。权,重也”。 [11] 【集解】马融曰:“吉、凶、宾、军、嘉也。”【正义】《周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尚书·尧典》云“类于上帝”,吉礼也。“如丧考妣”,凶礼也。“群后四朝”,宾礼也。《大禹谟》云“汝徂征”,军礼也。《尧典》云“女于时”,嘉礼也。女音女虑反。 [12] 【集解】郑玄曰:“即五瑞也。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13] 【集解】马融曰:“三孤所执也。”郑玄曰:“帛,所以荐玉也。必三者,高阳氏后用赤缯,高辛氏后用黑缯,其余诸侯皆用白缯。”【正义】孔安国云:“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也。”案:《三统纪》推伏羲为天统,色尚赤。神农为地统,色尚黑。黄帝为人统,色尚白。少昊,黄帝子,亦尚白。故高阳氏又天统,亦尚赤。尧为人统,故用白。 [14] 【正义】羔、雁也。郑玄注《周礼·大宗伯》云:“羔,小羊也,取其群不失其类也。雁,取其候时而行也。卿执羔,大夫执雁。”案:羔、雁性驯,可生为贽。 [15] 【正义】雉也。马融云:“一死雉,士所执也。”案:不可生为贽,故死。雉,取其守介死不失节也。 [16] 【集解】马融曰:“挚:二生,羔、雁,卿大夫所执;一死,雉,士所执。”【正义】挚音至。贽,执也。郑玄云:“贽之言至,所以自致也。”韦昭云:“贽,六贽:〔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鹿)〔鹜〕,工商执鸡也。” [17] 【集解】马融曰:“五器,上五玉。五玉礼终则还之,三帛已下不还也。”【正义】卒音子律反。复音伏。 [18] 【正义】祢音乃礼反。何休云:“生曰父,死曰考,庙曰祢。” [19] 【集解】郑玄曰:“巡狩之年,诸侯见于方岳之下。其间四年,四方诸侯分来朝于京师也。” [20] 【正义】言遍告天子治理之言也。 [21] 【正义】孔安国云:“功成则赐车服,以表显其能用也。” [22] 【集解】马融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郑玄曰:“更为之定界,浚水害也。” [23] 【集解】马融曰:“言咎繇制五常之刑,无犯之者,但有其象,无其人也。”【正义】孔安国云:“象,法也。法用常刑,用不越法也。” [24] 【集解】马融曰:“流,放。宥,宽也。一曰幼少,二曰老耄,三曰蠢愚。五刑:墨、劓、剕、宫、大辟。”【正义】孔安国云:“以流放之法宽五刑也。”郑玄云:“三宥:一曰弗识,二曰过失,三曰遗忘也。” [25] 【集解】马融曰:“为辨治官事者为刑。” [26] 【集解】郑玄曰:“扑,槚楚也。扑为教官为刑者。” [27] 【集解】马融曰:“金,黄金也。意善功恶,使出金赎罪,坐不戒慎者。” [28] 【集解】郑玄曰:“眚烖,为人作患害者也。过失,虽有害则赦之。” [29] 【集解】徐广曰:“一作众。” [30] 【集解】郑玄曰:“怙其奸邪,终身以为残贼,则用刑之。” [31] 【集解】徐广曰:“今文云‘惟刑之谧哉’。《尔雅》曰‘谧,静也’。”【索隐】案:古文作“恤哉”,且今文是伏生口诵,恤、谧声近,遂作“谧”也。
讙兜进言共工, [1] 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 [2] 共工果淫辟。 [3] 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 [4] 在江淮、荆州 [5] 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 [6] 以变北狄。 [7] 放讙兜于崇山, [8] 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 [9] 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 [10] 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1] 【正义】讙兜,浑沌也。共工,穷奇也。鲧,梼杌也。三苗,饕餮也。《左传》云“舜臣尧,流四凶,投诸四裔,以御魑魅”也。 [2] 【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3] 【正义】匹亦反。 [4] 【集解】马融曰:“国名也。”【正义】《左传》云:自古诸侯不用王命,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孔安国云:“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案: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一里,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5] 【正义】淮,读曰汇,音胡罪反,今彭蠡湖也。本属荆州。《尚书》云“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是也。 [6] 【集解】马融曰:“北裔也。”【正义】《尚书》及《大戴礼》皆作“幽州”。《括地志》云:“故龚城在檀州燕乐县界。故老传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神异经》云:“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髴,蛇身,人手足,而食五谷禽兽,顽愚,名曰共工。” [7] 【集解】徐广曰:“变,一作燮。”【索隐】变,谓变其形及衣服,同于夷狄也。徐广云作“燮”。燮,和也。【正义】言四凶流四裔,各于四夷放共工等为中国之风俗也。 [8] 【集解】马融曰:“南裔也。”【正义】《神异经》云:“南方荒中有人焉,人面鸟喙而有翼,两手足扶翼而行,食海中鱼,为人很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死乃休,名曰讙兜也。” [9] 【集解】马融曰:“西裔也。”【正义】《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故曰三危,俗亦名卑羽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神异经》云:“西荒中有人焉,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下有翼不能飞,为人饕餮,淫逸无理,名曰苗民。”又《山海经》云《大荒北经》“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也。 [10] 【集解】马融曰:“殛,诛也。羽山,东裔也。”【正义】殛音纪力反。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 [1] 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 [2] 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 [3] 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 [4]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 [5] 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6] 是为帝舜。
[1] 【集解】徐广曰:“尧在位凡九十八年。”骃案:《皇览》曰“尧冢在济阴城阳。刘向曰‘尧葬济阴,丘垅(山)〔皆小〕’。《吕氏春秋》曰‘尧葬谷林’”。皇甫谧曰“谷林即城阳。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正义】皇甫谧云:“尧即位九十八年,通舜摄二十八年也,凡年百一十七岁。”孔安国云:“尧寿百一十六岁。”《括地志》云:“尧陵在濮州雷泽县西三里。郭〔缘〕生《述征记》云‘城阳县东有尧冢,亦曰尧陵,有碑’是也”。《括地志》云:“雷泽县本汉城阳县也。” [2] 【正义】《尚书》“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是也。 [3] 【索隐】郑玄云:“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父〕也。”皇甫谧云:“尧娶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皆不肖也。” [4] 【索隐】父子继立,常道也。求贤而禅,权道也。权者,反常而合道。【正义】五帝官天下,老则禅贤,故权试舜也。 [5] 【集解】刘熙曰:“南河,九河之最在南者。”【正义】《括地志》云:“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竹书》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竹书》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案:濮州北临漯,大川也。河在尧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贡》“至于南河”是也。其偃朱城所居,即“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处也。 [6] 【集解】刘熙曰:“天子之位不可旷年,于是遂反,格于文祖而当帝位。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虞舜者, [1] 名曰重华。 [2] 重华父曰瞽叟, [3] 瞽叟父曰桥牛, [4] 桥牛父曰句望, [5] 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 [6] 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
[1] 【集解】《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索隐】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谥也。皇甫谧云“舜字都君”也。【正义】《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郦元注《水经》云:幹桥东北有虞城,尧以女嫔于虞之地也。又宋州虞城大襄国所封之邑,杜预云舜后诸侯也。又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故县。《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处《风土记》云舜东夷之人,生姚丘。”《括地志》又云:“姚墟在濮州雷泽县东十三里。《孝经援神契》云舜生于姚墟。”案:二所未详也。 [2] 【集解】徐广曰:“皇甫谧云‘舜以尧之二十一年甲子生,三十一年甲午征用,七十九年壬午即真,百岁癸卯崩’。”【正义】《尚书》云:“重华叶于帝。”孔安国云:“华,谓文德也,言其光文重合于尧。”瞽叟姓妫。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字都君。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3] 【正义】先后反。孔安国云:“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叟’。叟,无目之称也。” [4] 【正义】桥又音娇。 [5] 【正义】句,古侯反。望音亡。 [6] 【索隐】皇甫谧云:“舜母名握登,生舜于姚墟,因姓姚氏也。”
舜,冀州之人也。 [1] 舜耕历山, [2] 渔雷泽, [3] 陶河滨, [4] 作什器于寿丘, [5] 就时于负夏。 [6] 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1] 【正义】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宋永初山川记》云:“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括地志》云:“妫州有妫水,源出城中。《耆旧传》云即舜厘降二女于妫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历山,山上有舜庙,未详。”案:妫州亦冀州城是也。 [2] 【集解】郑玄曰:“在河东。”【正义】《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又云:“越州余姚县有历山舜井,濮州雷泽县有历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及妫州历山舜井,皆云舜所耕处,未详也。” [3] 【集解】郑玄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山海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也。” [4] 【集解】皇甫谧曰:“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正义】案:于曹州滨河作瓦器也。《括地志》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或耕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陶?舜之陶也,斯或一焉。” [5] 【集解】皇甫谧曰:“在鲁东门之北。”【索隐】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云“什物”也。寿丘,地名,黄帝生处。【正义】寿音受。颜师古云:“军法,伍人为伍,二伍为什,则共器物,故谓生生之具为什器,亦犹从军及作役者十人为火,共畜调度也。” [6] 【集解】郑玄曰:“负夏,卫地。”【索隐】就时,犹逐时,若言乘时射利也。《尚书大传》曰“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孟子》曰“迁于负夏”是也。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 [1] 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 [2] 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 [3]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 [4] 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5] 一年而所居成聚, [6] 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7] 尧乃赐舜絺衣, [8] 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 [9] 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 [10] 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 [11] 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 [12] 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 [13] 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 [14] 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1] 【正义】可用,谓可为天子也。 [2] 【正义】二女不敢以帝女骄慢舜之亲戚。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颗音苦果反。 [3] 【正义】笃,惇也。非唯二女恭勤妇道,九男事舜皆益惇厚谨敬也。 [4] 【正义】《韩子》“历山之农相侵略,舜往耕,期年,耕者让畔”也。 [5] 【集解】《史记音隐》曰:“音游甫反。”骃谓窳,病也。【正义】苦,读如盬,音古。盬,粗也。窳音庾。 [6] 【正义】聚,在喻反,谓村落也。 [7] 【正义】《周礼》郊野法云“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 [8] 【正义】絺,勑迟反,细葛布衣也。邹氏音竹几反。 [9] 【索隐】言以笠自扞己身,有似鸟张翅而轻下,得不损伤。皇甫谧云“两繖”,繖,笠类。《列女传》云“二女教舜鸟工上廪”是也。【正义】《通史》云:“瞽叟使舜涤廪,舜告尧二女,女曰:‘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既登廪,得免去也。” [10] 【集解】刘熙曰:“舜以权谋自免,亦大圣有神人之助也。”【索隐】空音孔。《列女传》所谓“龙工入井”是也。【正义】言舜潜匿穿孔旁,从他井而出也。《通史》云:“舜穿井,又告二女,二女曰:‘去汝裳衣,龙工往。’入井,瞽叟与象下土实井,舜从他井出去也。”《括地志》云:“舜井在妫州怀戎县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旧传》云并舜井也,舜自中出。《帝王纪》云河东有舜井,未详也。” [11] 【索隐】亦作“填井”。 [12] 【正义】扶问反。 [13] 【正义】宫,即室也。《尔雅》云“室谓之宫”。《礼》云“命士已上,父子异宫”也。 [14] 【索隐】言汝犹当庶几于友悌之情义也。如《孟子》取《尚书》文,又云“惟兹臣庶,女其于予治”,盖欲令象共我理臣庶也。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1] 世得其利,谓之“八恺”。 [2]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3] 世谓之“八元”。 [4] 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 [5] 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 [6] 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7] 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 [8]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9]
[1] 【集解】名见《左传》。 [2] 【集解】贾逵曰:“恺,和也。”【索隐】《左传》史克对(季文子)〔鲁宣公〕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仓舒、隤皑、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 [3] 【集解】名见《左传》。 [4] 【集解】贾逵曰:“元,善也。”【索隐】《左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5] 【索隐】谓元、恺各有亲族,故称族也。济,成也,言后代成前代也。 [6] 【集解】王肃曰:“君治九土之宜。”杜预曰:“后土地官。”【索隐】禹为司空,司空主土,则禹在八恺之中。【正义】《春秋正义》云:“后,君也。天曰皇天,地曰后土。” [7] 【正义】言禹度九土之宜,无不以时得其次序也。 [8] 【索隐】契为司徒,司徒敷五教,则契在八元之数。 [9] 【正义】杜预云:“内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教,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 [1] 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2] 少暤氏 [3] 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4] 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5] 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 [6] 有不才子, [7] 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 [8] 舜宾于四门, [9] 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 [10] 以御螭魅, [11] 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1] 【集解】贾逵曰:“帝鸿,黄帝也。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 [2] 【正义】慝,恶也。一本云“天下之民,谓之浑沌”。浑沌即讙兜也。言掩义事,阴为贼害,而好凶恶,故谓之浑沌也。杜预云:“浑沌,不开通之貌。”《神异经》云:“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短,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角,有凶恶而行依凭之。名浑沌。”又《庄子》云:“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欲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案:言讙兜性似,故号之也。 [3] 【集解】服虔曰:“金天氏帝号。” [4] 【集解】服虔曰:“谓共工氏也。其行穷而好奇。”【正义】谓共工。言毁败信行,恶其忠直,有恶言语,高粉饰之,故谓之穷奇。案:常行终必穷极,好谄谀奇异于人也。《神异经》云:“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勦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案:言共工性似,故号之也。 [5] 【集解】贾逵曰:“梼杌,顽凶无畴匹之貌,谓鲧也。”【正义】梼音道刀反。杌音五骨反。谓鲧也。凶顽不可教训,不从诏令,故谓之梼杌。案:言无畴匹,言自纵恣也。《神异经》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一名傲很,一名难训。”案:言鲧性似,故号之也。 [6] 【集解】贾逵曰:“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正义】今括州缙云县,盖其所封也。〔字〕书云缙,赤缯也。 [7] 【正义】此以上四处皆《左传文》。或本有并文次相类四凶,故书之,恐本错脱耳。谓三苗也。言贪饮食,冒货贿,故谓之饕餮。《神异经》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性很恶,好息,积财而不用,善夺人谷物。强者〔夺老弱者〕,畏群而〔击〕单,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号之。 [8] 【集解】杜预曰:“非帝子孙,故别之以比三凶也。” [9] 【正义】杜预云:“辟四门,达四聪,以宾礼众贤也。” [10] 【集解】贾逵曰:“四裔之地,去王城四千里。” [11] 【集解】服虔曰:“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山林异气所生,以为人害。”【正义】御音鱼吕反。螭音丑知反。魅音媚。案:御魑魅,恐更有邪谄之人,故流放四凶以御之也。故下云“无凶人”也。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 [1] 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 [2] 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 [3] 则蛮夷率服。舜谓四岳曰:“有能奋庸 [4] 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与皋陶。舜曰:“然,往矣。” [5] 舜曰:“弃,黎民始饥, [6] 汝后稷播时百谷。” [7] 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 [8] 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 [9] 舜曰:“皋陶,蛮夷猾夏, [10] 寇贼奸轨, [11] 汝作士, [12] 五刑有服, [13] 五服三就; [14] 五流有度, [15] 五度三居: [16] 维明能信。” [17] 舜曰:“谁能驯予工?” [18] 皆曰垂可。于是以垂为共工。 [19] 舜曰:“谁能驯予上下 [20] 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 [21] 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熊罴。 [22] 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 [23] 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24] 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为秩宗, [25] 夙夜维敬,直哉维静洁!” [26] 伯夷让夔、龙。舜曰:“然。 [27] 以夔为典乐,教稚子, [28] 直而温, [29] 宽而栗, [30] 刚而毋虐,简而毋傲。 [31] 诗言意,歌长言, [32] 声依永,律和声, [33] 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34]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35] 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 [36] 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37] 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 [38] 敬哉,惟时相天事。” [39] 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 [40]
[1] 【索隐】彭祖,即陆终氏之第三子,篯铿之后,后为大彭,亦称彭祖。【正义】高姚二音。皋陶字庭坚。英、六二国是其后也。契音薛、殷之祖也。伯夷,齐太公之祖也。夔,巨龟反,乐官也。倕音垂,亦作“垂”,内言之官也。益,伯翳也,即秦、赵之祖。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 [2] 【正义】分音符问反,如字。分,谓封疆爵土也。 [3] 【正义】舜命十二牧论帝尧之德,又敦之于民,远离邪佞之人。言能如此,则夷狄亦服从也。 [4] 【集解】马融曰:“奋,明。庸,功也。” [5] 【集解】郑玄曰:“然其举得其人。汝往居此官,不听其所让也。” [6] 【集解】徐广曰:“《今文尚书》作‘祖饥’。祖,始也。”【索隐】古文作“阻饥”。孔氏以为阻,难也。祖、阻声相近,未知谁得。 [7] 【集解】郑玄曰:“时,读曰莳。”【正义】稷,农官也。播时,谓顺四时而种百谷。 [8] 【集解】郑玄曰:“五品:父、母、兄、弟、子也。”王肃曰:“五品,五常也。”【正义】驯音训。 [9] 【集解】马融曰:“五品之教。” [10] 【集解】郑玄曰:“猾夏,侵乱中国也。” [11] 【集解】郑玄曰:“由内为奸,起外为轨。”【正义】亦作宄。 [12] 【集解】马融曰:“狱官之长。”【正义】案:若大理卿也。 [13] 【正义】孔安国云:“服,从也,言得轻重之中正也。”案:墨,点凿其额,湼以墨。劓,截鼻也。剕,刖足也。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也。大辟,死刑也。 [14] 【集解】马融曰:“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三就,谓大罪陈诸原野,次罪于市朝,同族适甸师氏。既服五刑,当就三处。” [15] 【正义】度音徒洛反。《尚书》作“宅”。孔安国云“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16] 【正义】案:谓度其远近,为三等之居也。 [17] 【集解】马融曰:“谓在八议,君不忍刑,宥之以远。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国之外。当明其罪,能使信服之。” [18] 【集解】马融曰:“谓主百工之官也。” [19] 【集解】马融曰:“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 [20] 【集解】马融曰:“上谓原,下谓隰。” [21] 【集解】马融曰:“虞,掌山泽之官名。” [22] 【索隐】即高辛氏之子伯虎、仲熊也。【正义】孔安国云:“朱虎、熊罴,二臣也。垂、益所让四人,皆在元凯之中也。” [23] 【正义】为益之佐也。 [24] 【集解】马融曰:“三礼:天神、地祇、人鬼之礼也。”郑玄曰:“天事、地事、人事之礼也。” [25] 【集解】郑玄曰:“主次秩尊卑。”【正义】若太常也。《汉书·百官表》云“王莽〔改〕太常曰秩宗”,依古也。孔安国云:“秩,序。宗,尊也。主郊庙之官也。” [26] 【正义】静,清也。洁,明也。孔安国云:“职典礼,施政教,使正直而清明。” [27] 【正义】孔安国云:“然其推贤,不许其让也。” [28] 【集解】郑玄曰:“国子也。”案:《尚书》作“胄子”,稺、胄声相近。【正义】稺,胄雉反。孔安国云:“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29] 【集解】马融曰:“正直而色温和。” [30] 【集解】马融曰:“宽大而谨敬战栗也。” [31] 【正义】孔安国云:“刚失之虐,简失之傲,教之以防其失也。” [32] 【集解】马融曰:“歌,所以长言诗之意也。”【正义】孔安国云:“诗言志以蹈其心,歌咏其义以长其言也。” [33] 【集解】郑玄曰:“声之曲折又依长言,声中律乃为和也。”【正义】孔安国云:“声,五声:宫、商、角、徵、羽也。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也。当依声律和乐也。” [34] 【集解】郑玄曰:“祖考来格,群后德让,其一隅也。”【正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也。孔安国云:“伦,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命夔使勉也。” [35] 【集解】郑玄曰:“百兽,服不氏所养者也。率舞,言音和也。”【正义】於音乌。孔安国云:“石,磬。音之清者。拊亦击也。举清者和,则其余皆从矣。乐感百兽,使相率而舞,则神人和可知也。”案:磬,一片黑石也。不音福尤反。《周礼》云“夏官有服不氏,掌服猛兽,下士一人,徒四人”。郑玄云“服不服之兽也”。 [36] 【集解】徐广曰:“一云‘齐说殄行,振惊众’。”骃案:郑玄曰“所谓色取仁而行违,是惊动我之众臣,使之疑惑”。【正义】伪音危睡反。言畏恶利口谗说之人,兼殄绝奸伪人党,恐其惊动我众,使龙遏绝之,出入其命惟信实也。此“伪”字太史公变《尚书》文也。《尚书》伪字作“行”,音下孟反。言己畏忌有利口谗说之人,殄绝无德行之官也。 [37] 【正义】孔安国云:“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 [38] 【集解】马融曰:“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无所复勅。禹及垂已下皆初命,凡六人,与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郑玄曰:“皆格于文祖时所勅命也。” [39] 【正义】相,视也。舜命二十二人各敬行其职,惟在顺时,视天所宜而行事也。 [40] 【集解】郑玄曰:“所窜三苗为西裔诸侯者犹为恶,乃复分析流之。”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 [1] 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 [2] 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 [3] 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 [4] 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 [5] 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 [6] 西戎、析枝、渠廋、氐、羌, [7] 北山戎、发、息慎, [8] 东长、鸟夷, [9] 四海之内, [10] 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 [11] 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1] 【正义】皋陶作士,正平天下罪恶也。 [2] 【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3] 【正义】婢亦反,开也。 [4] 【正义】禹九州之民无敢辟违舜十二牧也。 [5] 【正义】披音皮义反。谓傍其山边以通。 [6] 【索隐】一句。 [7] 【索隐】一句。 [8] 【集解】郑玄曰:“息慎,或谓之肃慎,东北夷。” [9] 【索隐】此言帝舜之德皆抚及四方夷人,故先以“抚”字总之。北发当云“北户”,南方有地名北户。又案《汉书》,北发是北方国名,今以北发为南方之国,误也。此文省略,四夷之名错乱。“西戎”上少一“西”字,“山戎”下少一“北”字,“长”字下少一“夷”字。长夷也,鸟夷也,其意宜然。今案:《大戴礼》亦云“长夷”,则长是夷号。又云“鲜支、渠搜”,则鲜支当此析枝也。鲜、析音相近。邹氏、刘氏云“息并音肃”,非也。且夷狄之名,古书不必皆同,今读如字也。【正义】注“鸟”或作“岛”。《括地志》云:“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置邑,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西南大海中岛居凡百余小国,在京南万三千五百里。”案: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10] 【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11] 【索隐】招音韶,即舜乐《箫韶》。九成,故曰《九招》。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1] 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2] 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 [3] 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 [4] 舜子商均亦不肖, [5] 舜乃豫荐禹于天。 [6] 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 [7] 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 [8] 以奉先祀。服其服,礼乐如之。以客见天子, [9] 天子弗臣,示不敢专也。
[1] 【集解】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蒲阪,或言平阳,或言潘。潘,今上谷也。”【正义】《括地志》云:“平阳,今晋州城是也。潘,今妫州城是也。蒲阪,今蒲州南二里河东县界蒲阪故城是也。” [2] 【集解】《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传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礼记》曰‘舜葬苍梧,二妃不从’。《山海经》曰‘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皇甫谧曰:“或曰二妃葬衡山。” [3] 【集解】徐广曰:“和敬貌。” [4] 【集解】《孟子》曰:“封之有庳。”音鼻。【正义】《帝王纪》云:“舜弟象封于有鼻。”《括地志》云:“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故老传云,舜葬九疑,象来至此,后人立祠,名为鼻亭神。《舆地志》云零陵郡应阳县东有山,山有象庙。王隐《晋书》云本泉陵县,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象所封也。” [5] 【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 [6] 【索隐】谓告天使之摄位也。 [7] 【正义】《括地志》云:“禹居洛州阳城者,避商均,非时久居也。” [8] 【集解】谯周曰:“以唐封尧之子,以虞封舜之子。”【索隐】《汉书·律历志》云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侯。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正义】《括地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宋州虞城县,舜后所封也。” [9] 【正义】为天子之宾客也。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1]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 [2] 帝舜为有虞。 [3] 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 [4] 弃为周,姓姬氏。 [5]
[1] 【集解】徐广曰:“《外传》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为氏姓’。又虞说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为十一姓,酉、祁、已、滕、葴、任、荀、厘、姑、嬛、衣是也,余十二姓德薄不纪录。” [2] 【集解】韦昭曰:“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矣。”张晏曰:“尧为唐侯,国于中山,唐县是也。” [3] 【集解】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也。” [4] 【索隐】《礼纬》曰:“禹母修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 [5] 【集解】郑玄《驳许慎五经异义》曰:“《春秋左传》‘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以此言之,天子赐姓命氏,诸侯命族。族者,氏之别名也。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也。”
太史公曰: [1]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2]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 [3] 荐绅先生难言之。 [4]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 [5] 儒者或不传。 [6] 余尝西至空桐, [7] 北过涿鹿, [8] 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9]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 [10] 顾弟弗深考, [11] 其所表见皆不虚。 [12] 《书》缺有间矣, [13] 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14]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15]
[1] 【正义】太史公,司马迁自谓也。《自叙传》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云“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明太史公,司马迁自号也。迁为太史公官,题赞首也。虞憙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独迁。” [2] 【索隐】尚,上也,言久远也。然“尚矣”文出《大戴礼》。 [3] 【正义】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 [4] 【集解】徐广曰:“荐绅,即缙绅也,古字假借。” [5] 【正义】系音奚计反。 [6] 【索隐】《五帝德》、《帝系姓》皆《大戴礼》及《孔子家语》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经,故汉时儒者以为非圣人之言,故多不传学也。 [7] 【正义】余,太史公自称也。尝,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8] 【正义】涿鹿山在妫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 [9] 【索隐】古文即《帝德》、《帝系》二书也。近是圣人之说。 [10] 【索隐】太史公言己以《春秋》、《国语》古书博加考验,益以发明《五帝德》等说甚章著也。 [11] 【集解】徐广曰:“弟,但也。《史记》、《汉书》见此者非一。又左思《蜀都赋》曰‘弟如滇池’,而不详者多以为字误。学者安可不博观乎?”【正义】顾,念也。弟,且也。太史公言博考古文,择其言表见之不虚,甚章著矣,思念亦且不须更深考论。 [12] 【索隐】言《帝德》、《帝系》所有表见者皆不为虚妄也。 [13] 【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 [14] 【索隐】言古典残缺有年载,故曰“有间”。然帝皇遗事散轶,乃时时旁见于他记说,即《帝德》、《帝系》等说也。故己今采案而备论黄帝已来事耳。 [15] 【正义】太史公据古文并诸子百家论次,择其言语典雅者,故著为《五帝本纪》,在《史记》百三十篇书之首。
索隐述赞曰: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勳。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味谷西曭。明扬仄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夏禹, [1] 名曰文命。 [2]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3] 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1] 【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2] 【索隐】《尚书》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国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太史公皆以放勳、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孔又云“虞氏,舜名”,则尧、舜、禹、汤皆名矣。盖古者帝王之号皆以名,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其实禹是名。故张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已来,天下之号因其名”。又按:《系本》“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扬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按:广柔,隋改曰汶川。 [3] 【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于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 [1] 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 [2]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3]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1] 【索隐】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2] 【索隐】言无功状。 [3] 【正义】殛音纪力反。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东晳《发蒙纪》云:“鳖三足曰熊。”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汝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汝其往视尔事矣。”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 [1] 身为度, [2] 称以出。 [3] 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1] 【索隐】言禹声音应钟律。 [2] 【集解】王肃曰:“以身为法度。”【索隐】按:今巫犹称“禹步”。 [3] 【集解】徐广曰:“一作‘士’。”【索隐】按:《大戴礼》见作“士”。又一解云,上〔文〕声与身为律度,则权衡亦出于其身,故云“称以出”也。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 [1] 定高山大川。 [2]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3]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4] 陆行乘车,水行乘舡,泥行乘橇, [5] 山行乘檋。 [6] 左准绳,右规矩, [7] 载四时, [8]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1] 【集解】《尚书》“傅”字作“敷”。马融曰:“敷,分也。”【索隐】《大戴礼》作“傅土”,故此纪依之。傅即付也,谓付功属役之事。谓令人分布理九州之土地也。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尚书》作“随山刊木”。 [2] 【集解】马融曰:“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骃案:《尚书大传》曰“高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 [3] 【集解】马融曰:“祭祀丰絜。” [4] 【集解】包氏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淢,淢广深八尺。” [5] 【集解】徐广曰:“他书或作‘蕝’。”骃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谓以板置其泥上以通行路也”。【正义】按:橇形如舡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进,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温州海边有之也。 [6] 【集解】徐广曰:“檋,一作‘桥’,音丘遥反。”骃案:如淳曰“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纪录反。【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檋音与上同也。 [7] 【集解】王肃曰:“左右言常用也。”【索隐】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 [8] 【集解】王肃曰:“所以行不违四时之宜也。”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 [1] 壶口,治梁及岐。 [2]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3] 覃怀致功, [4] 至于衡漳。 [5] 其土白壤。 [6] 赋上上错, [7] 田中中。 [8]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9] 鸟夷皮服。 [10] 夹右碣石, [11] 入于海。 [12]
[1] 【集解】孔安国曰:“尧所都也。先施贡赋役载于书也。”郑玄曰:“两河间曰冀州。”【正义】按:理水及贡赋从帝都为始也。黄河自胜州东,直南至华阴,即东至怀州南,又东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东河之西,(南)〔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正义】《括地志》云:“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国曰:“从东循山理水而西也。” [3] 【集解】孔安国曰:“太原今为郡名。太岳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阳。”【索隐】岳,太岳,即冀州之镇霍太山也。按:《地理志》霍太山在河东彘县东。凡如此例,不引书者,皆《地理志》文也。【正义】《括地志》云:“霍太山在沁州沁原县西七八十里。” [4] 【集解】孔安国曰:“覃怀,近河地名。”郑玄曰:“怀县属河内。”【索隐】按:河内有怀县,今验地无名“覃”者,盖“覃怀”二字或当时共为一地之名。 [5] 【集解】孔安国曰:“漳水横流。”【索隐】案:孔注以衡为横,非。王肃云“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正义】《括地志》云:“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衡漳水在瀛州东北百二十五里平舒县界也。” [6] 【集解】孔安国曰:“土无块曰壤。” [7] 【集解】孔安国曰:“上上,第一。错,杂也,杂出第二之赋。” [8]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中为第五。” [9]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鉅鹿。”【索隐】此文改恒山、恒水皆作“常”,避汉文帝讳故也。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入滱水。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入虖池。 [10] 【集解】郑玄曰:“鸟夷,东(北)〔方〕之民(赋)〔搏〕食鸟兽者。”孔安国曰:“服其皮,明水害除。”【正义】《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在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于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系于椁,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11] 【集解】孔安国曰:“碣石,海畔之山也。” [12] 【集解】徐广曰:“海,一作河。”【索隐】《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太康地理志》云“乐浪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又《水经》云“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盖碣石山有二,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海”,当非北平之碣石。
济、河维沇州, [1] 九河既道, [2] 雷夏既泽,雍、沮会同, [3] 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4] 其土黑坟, [5] 草繇木条。 [6] 田中下, [7] 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8]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 [9] 浮于济、漯,通于河。 [10]
[1] 【集解】郑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两水之间。” [2] 【集解】马融曰:“九河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鉤盘、鬲津。” [3] 【集解】郑玄曰:“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索隐】《尔雅》云“水自河出为雍”也。【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 [4] 【集解】孔安国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 [5] 【集解】孔安国曰:“色黑而坟起。” [6] 【集解】孔安国曰:“繇,茂。条,长也。” [7] 【集解】孔安国曰:“第六。” [8] 【集解】郑玄曰:“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其赋下下。” [9] 【集解】孔安国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10]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云漯水出东郡东武阳。”【索隐】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其流至济阴,故应劭云“济水出平原漯阴县东,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北,至千乘县而入于海”。
海岱维青州, [1] 堣夷既略, [2] 潍、淄其道。 [3] 其土白坟,海滨广潟, [4] 厥田斥卤。 [5] 田上下,赋中上。 [6]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 [7] 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8] 莱夷为牧, [9] 其篚酓丝。 [10] 浮于汶,通于济。 [11]
[1] 【集解】郑玄曰:“东自海,西至岱。东岳曰岱山。”【正义】按:舜分青州为营州、辽西及辽东。 [2] 【集解】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索隐】孔安国云:“东表之地称堣夷。”按:《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在辽西。铁,古“夷”字也。 [3]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潍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潍山,潍水所出。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4] 【集解】徐广曰:“一作‘泽’,又作‘斥’。” [5] 【集解】郑玄曰:“斥谓地咸卤。”【索隐】卤音鲁。《说文》云:“卤,咸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 [6]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三,赋第四。” [7] 【集解】孔安国曰:“絺,细葛。错,杂,非一种。”郑玄曰:“海物,海鱼也。鱼种类尤杂。” [8] 【集解】孔安国曰:“畎,谷也。怪异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 [9] 【集解】孔安国曰:“莱夷,地名,可以牧放。”【索隐】按:《左传》云莱人劫孔子,孔子称“夷不乱华”,又云“齐侯伐莱”,服虔以为东莱黄县是。今按:《地理志》黄县有莱山,恐即此地之夷。 [10] 【集解】孔安国曰:“酓桑蚕丝中为琴瑟弦。”【索隐】《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 [11]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
[1]
淮、沂其治,蒙、羽其艺。
[2]
大野既都,
[3]
东原底平。
[4]
其土赤埴坟,
[5]
草木渐包。
[6]
其田上中,赋中中。
[7]
贡维土五色,
[8]
羽畎夏狄,
[9]
峄阳孤桐,
[10]
泗滨浮磬,
[11]
淮夷
珠臮鱼,
[12]
其篚玄纤缟。
[13]
浮于淮、泗,
[14]
通于河。
[1] 【集解】孔安国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县。蒙、羽,二山名。”孔安国曰:“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种艺。”【索隐】《水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南过下邳县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殛鲧之地。 [3] 【集解】郑玄曰:“大野在山阳鉅野北,名鉅野泽。”孔安国曰:“水所停曰都。” [4] 【集解】郑玄曰:“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索隐】张华《博物志》云:“兖州东平郡即《尚书》之东原也。”【正义】广平云原。徐州在东,故曰东原。水去已致平复,言可耕种也。 [5] 【集解】徐广曰:“埴,黏土也。” [6] 【集解】孔安国曰:“渐,长进。包,丛生也。” [7]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二,赋第五。” [8] 【集解】郑玄曰:“土五色者,所以为大社之封。”【正义】《韩诗外传》云:“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也。”《太康地记》云:“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锡之茅土,用为社。此土即《禹贡》徐州土也。今属密州莒县也。” [9] 【集解】孔安国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10] 【集解】孔安国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郑玄曰:“《地理志》峄山在下邳。”【正义】《括地志》云:“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今犹多桐树’。”按:今独生桐,尚征,一偏似琴瑟。 [11] 【集解】孔安国曰:“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郑玄曰:“泗水出济阴乘氏也。”【正义】《括地志》云:“泗水至彭城吕梁,出石磬。” [12] 【集解】孔安国曰:“淮、夷二水,出
珠及美鱼。”郑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索隐】按:《尚书》云“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今徐州言淮夷,则郑解为得。
,一作“玭”,并步玄反。臮,古“暨”字。臮,与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处,有此
珠与鱼也。又作“滨”。滨,畔也。 [13] 【集解】郑玄曰:“纤,细也。祭服之材尚细。”【正义】玄,黑。纤,细。缟,白缯。以细缯染为黑色。 [14] 【正义】《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
淮海维扬州, [1] 彭蠡既都,阳鸟所居。 [2] 三江既入, [3] 震泽致定。 [4] 竹箭既布。 [5] 其草惟夭,其木惟乔, [6] 其土涂泥。 [7] 田下下,赋下上上杂。 [8] 贡金三品, [9] 瑶、琨、竹箭, [10] 齿、革、羽、旄, [11] 岛夷卉服, [12] 其篚织贝, [13] 其包橘、柚锡贡。 [14] 均江海,通淮、泗。 [15]
[1] 【集解】孔安国曰:“北据淮,南距海。” [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彭蠡泽在豫章彭泽西。”孔安国曰:“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居此泽也。”【索隐】都,《古文尚书》作“猪”。孔安国云“水所停曰猪”,郑玄云“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义。【正义】蠡音礼。《括地志》云:“彭蠡湖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 [3] 【索隐】韦昭云:“三江谓松江、钱唐江、浦阳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故下文“东为中江”,又“东为北江”,孔安国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4] 【集解】孔安国曰:“震泽,吴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为震泽。”【索隐】震,一作“振”。《地理志》云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具区在其西,古文以为震泽”。又《左传》称“笠泽”,亦谓此也。【正义】泽在苏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于其分处号曰三江口。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泽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诸溪从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诸山有溪,并下太湖。太湖东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无通彭蠡湖及太湖处,并阻山陆。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韦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远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菱湖在莫里山东,周回三十余里,西口阔二里,其口南则莫里山,北则徐侯山,西与莫湖连。莫湖在莫里山西及北,北与胥湖连;胥湖在胥山西,南与莫湖连,各周回五六十里,西连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长山东,湖西口阔二里,其口东南岸树里山,西北岸长山,湖周回五六十里。贡湖在长山西,其口阔四五里,口东南长山,山南即山阳村,西北连常州无锡县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东北,长七十余里。两湖西亦连太湖。《河渠书》云“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货殖传》云“夫吴有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叙传》云“登姑苏,望五湖”是也。 [5] 【集解】孔安国曰:“水去布生。” [6] 【集解】少长曰天。乔,高也。 [7] 【集解】马融曰:“渐,洳也。” [8]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九,赋第七,杂出第六。” [9] 【集解】孔安国曰:“金、银、铜。”郑玄曰:“铜三色也。” [10] 【集解】孔安国曰:“瑶、琨,皆美玉也。” [11] 【集解】孔安国曰:“象齿、犀皮、鸟羽、旄牛尾也。”【正义】《周礼·考工记》云:“犀甲七属,兕甲六属。”郭云:“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椭角,好食棘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贡旄牛尾,为旌旗之饰,《书》、《诗》通谓之旄。故《尚书》云“右秉白旄”,《诗》云“建旐设旄”,皆此牛也。 [12] 【集解】孔安国曰:“南海岛夷草服葛越。”【正义】《括地志》云:“百济国西南渤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余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按:东南之夷草服葛越,焦竹之属,越即苎祁也。 [13] 【集解】孔安国曰:“织,细缯也。贝,水物也。”郑玄曰:“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凡织者,先染其丝,织之即成矣。” [14] 【集解】孔安国曰:“小曰橘,大曰柚。锡命乃贡,言不常也。”郑玄曰:“有锡则贡之,或时乏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 [15] 【集解】郑玄曰:“均,读曰沿。沿,顺水行也。”
荆及衡阳维荆州,
[1]
江、汉朝宗于海。
[2]
九江甚中,
[3]
沱、涔已道,
[4]
(云梦土)
〔云土、梦〕为治。
[5]
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
[6]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
[7]
砺、砥、砮、丹,
[8]
维箘簬、楛,
[9]
三国致贡其名,
[10]
包
菁茅,
[11]
其篚玄纁玑组,
[12]
九江入赐大龟。
[13]
浮于江、沱、涔、
(于)
汉,逾于雒,至于南河。
[1] 【集解】孔安国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2] 【集解】孔安国曰:“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于朝,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正义】《括地志》云:“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东南流入蜀,至泸州,东流经三硖,过荆州,与汉水合。《孙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滥觞’也。”又云:“汉水源出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嶓冢山。” [3] 【集解】孔安国曰:“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郑玄曰:“《地理志》九江在寻阳南,皆东合为大江。”【索隐】按:《寻阳记》九江者,乌江、蚌江、乌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廪江、隄江、箘江。又张浈《九江图》所载有三里、五畎、乌土、白蚌。九江之名不同。 [4] 【集解】孔安国曰:“沱,江别名。涔,水名。”郑玄曰:“水出江为沱,汉为涔。”【索隐】涔,亦作“潜”。沱出蜀郡郫县西,东入江。潜出汉中安阳县西,北入汉。故《尔雅》云“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正义】《括地志》云:“繁江水受郫江。《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源出益州新繁县。潜水一名复水,今名龙门水,源出利州緜谷县东龙门山大石穴下也。” [5] 【集解】孔安国曰:“云梦之泽在江南,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为耕作畎亩之治。”【索隐】梦,一作“瞢”,邹诞生又音蒙。按:云土、梦本二泽名,盖人以二泽相近,或合称云梦耳。知者,据《左传》云(昭王寝)〔楚子济江入〕于云中,又楚子、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则是二泽各别也。韦昭曰:“云土今为县,属江夏南郡华容。”今按:《地理志》云江夏有云杜县,是〔其地〕。 [6]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八,赋第三。” [7] 【集解】郑玄曰:“四木名。”孔安国曰:“干,柘也。柏叶松身曰栝。” [8] 【集解】孔安国曰:“砥细于砺,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镞。丹,朱类也。” [9] 【集解】徐广曰:“一作‘箭足杆’。杆即楛也,音怙。箭足者,矢镞也。或以箭足训释箘簬乎?”骃案:郑玄曰“箘簬,聆风也”。 [10] 【集解】马融曰:“言箘簬、楛三国所致贡,其名善也。” [11] 【集解】郑玄曰:“匦,缠结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重之,故包裹又缠结也。”【正义】《括地志》云:“辰州卢溪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阳记》云‘山际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 [12] 【集解】孔安国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贡之。玑,珠类,生于水中。组,绶类也。” [13] 【集解】孔安国曰:“尺二寸曰大龟,出于九江水中。龟不常用,赐命而纳之。”
荆河惟豫州, [1] 伊、雒、瀍、涧既入于河, [2] 荥播既都, [3] 道荷泽,被明都。 [4] 其土壤,下土坟垆。 [5] 田中上,赋杂上中。 [6] 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 [7] 锡贡磬错。 [8] 浮于雒,达于河。
[1] 【集解】孔安国曰:“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正义】《括地志》云:“荆山在襄州荆山县西八十里。《韩子》云‘卞和得玉璞于楚之荆山’,即此也。”河,洛州北河也。 [2] 【集解】孔安国曰:“伊出陆浑山,洛出上洛山,涧出渑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河。”【索隐】伊水出弘农卢氏县东,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领山,瀍水出河南穀城县㬱亭北,涧水出弘农新安县东,皆入于河。【正义】《括地志》云:“伊水出虢州卢氏县东峦山,东北流入洛。洛水出商州洛南县冢领山,东流经洛州郭内,又东合伊水。瀍水出洛州新安县东,南流至洛州郭内,南入洛。涧水源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东北与穀水合流,经洛州郭内,东流入洛也。” [3] 【集解】孔安国曰:“荥,泽名。波水已成遏都。”【索隐】《古文尚书》作“荥波”,此及今文并云“荥播”。播是水播溢之义,荥是泽名。故《左传》云狄及卫战于荥泽。郑玄云:“今塞为平地,荥阳人犹谓其处为荥播。” [4] 【集解】孔安国曰:“荷泽在胡陵。明都,泽名,在河东北,水流泆覆被之。”【索隐】荷泽在济阴定陶县东。明都音孟猪。孟猪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为然,唯《周礼》称“望诸”,皆此地之一名。【正义】《括地志》云:“荷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 [5] 【集解】孔安国曰:“垆,疏也。”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6]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四,赋第二,又杂出第一。” [7] 【集解】孔安国曰:“细绵也。” [8] 【集解】孔安国曰:“治玉石曰错,治磬错也。”
华阳黑水惟梁州, [1] 汶、嶓既艺, [2] 沱、涔既道, [3] 蔡、蒙旅平, [4] 和夷底绩。 [5] 其土青骊。 [6] 田下上,赋下中三错。 [7] 贡璆、铁、银、镂、砮、磬, [8] 熊、罴、狐、狸、织皮。 [9] 西倾因桓是来, [10] 浮于潜,逾于沔, [11] 入于渭,乱于河。 [12]
[1] 【集解】孔安国曰:“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正义】《括地志》云:“黑水源出梁州城固县西北太山。” [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嶓冢山在汉阳西。”【索隐】汶,一作“㟭”,又作“㞶”。㞶山,《封禅书》一云渎山,在蜀都湔氐道西徼,江水所出。嶓冢山在陇西西县,汉水所出也。【正义】《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嶓冢山在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湔音子践反。氐音丁奚反。 [3] 【集解】孔安国曰:“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 [4] 【集解】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毕也。”郑玄曰:“地理志蔡、蒙在汉嘉县。”【索隐】此非徐州之蒙,在蜀郡青衣县。青衣后改为汉嘉。蔡山不知所在也。〔蒙,县名。〕【正义】《括地志》云:“蒙山在雅州严道县南十里。” [5] 【集解】马融曰:“和夷,地名也。” [6] 【集解】孔安国曰:“色青黑也。” [7]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七,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三等。” [8] 【集解】孔安国曰:“璆,玉名。”郑玄曰:“黄金之美者谓之镠。镂,刚铁,可以刻镂也。” [9] 【集解】孔安国曰:“贡四兽之皮也。织皮,今罽也。” [10] 【集解】马融曰:“治西倾山因桓水是来,言无余道也。”郑玄曰:“《地理志》西倾山在陇西临洮。”【索隐】西倾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桓水出蜀郡㞶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也。【正义】《括地志》云:“西倾山今嵹台山,在洮州临潭县西南三百三十六里。” [11] 【集解】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郑玄曰:“或谓汉为沔。” [12] 【集解】孔安国曰:“正绝流曰乱。”
黑水西河惟雍州, [1] 弱水既西, [2] 泾属渭汭。 [3] 漆、沮既从, [4] 澧水所同。 [5] 荆、岐已旅, [6] 终南、敦物至于鸟鼠。 [7] 原隰厎绩,至于都野。 [8] 三危既度, [9] 三苗大序。 [10] 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 [11] 贡璆、琳、琅玕。 [12]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 [13] 会于渭汭。 [14]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 [15]
[1] 【集解】孔安国曰:“西距黑水,东据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索隐】《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郑玄引《地说》云“三危山,黑水出其南”。《山海经》“黑水出昆仑墟西北隅”也。 [2] 【集解】孔安国曰:“导之西流,至于合黎。”郑玄曰:“众水皆东,此独西流也。”【索隐】按:《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山海经》云“弱水出昆仑墟西南隅”也。 [3] 【集解】孔安国曰:“属,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泾水入于渭也。”郑玄曰:“《地理志》泾水出安定泾阳。”【索隐】渭水出首阳县鸟鼠同穴山。《说文》云:“水相入曰汭。”【正义】《括地志》云:“泾水源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渭水源出渭州渭原县西七十六里鸟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并出鸟鼠山,东流入河。”按:言理泾水及至渭水,又理漆、沮亦从渭流,复理澧水,亦同入渭者也。 [4] 【正义】《括地志》云:“漆水源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汉高帝于栎阳置万年县。《十三州志》云‘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诗》云古公去邠度漆、沮,即此二水。” [5] 【集解】音丰。【集解】孔安国曰:“漆、沮之水已从入渭。澧水所同,同于渭也。”【索隐】漆、沮二水,漆水出右扶风漆县西,沮水《地理志》无文,而《水经》以
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入洛。《说文》亦以漆、沮各是一水名。孔安国独以为一,又云是洛水。灃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正义】《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6] 【集解】孔安国曰:“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也。”【正义】《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尚书正义》云:“洪水时祭祀礼废。已旅祭,言理水功毕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襄州荆山县西荆山即卞和得玉璞者。 [7] 【集解】孔安国曰:“三山名,言相望也。”郑玄曰:“《地理志》终南、敦物皆在右扶风武功也。”【索隐】按:《左传》中南山,杜预以为终南山。《地理志》云“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华)〔垂〕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扶风武功县东。【正义】《括地志》云:“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秦〕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肺〕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 [8]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泽。”【正义】原隰,幽州地也。按:原,(平高)〔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言从渭州致功,西北至凉州都野、沙州三危山也。《括地志》云:“都野泽在凉州姑臧县东北二百八十里。” [9] 【索隐】郑玄引《河图》及《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岐山相连”。度,刘伯庄音田各反,《尚书》作“宅”。 [10] 【集解】孔安国曰:“西裔之山己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序,禹之功也。” [11]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 [12] 【集解】孔安国曰:“璆、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 [13] 【集解】孔安国曰:“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索隐】积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龙门山在左冯翊夏阳县西北。【正义】《括地志》云:“积石山今名小积石,在河州枹罕县西七里。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李奇云‘禹凿通河水处,广八十步’。《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鳃点额龙门下’。”按:河在冀州西,故云西河也。禹发源河水小积石山,浮河东北下,历灵、胜北而南行,至于龙门,皆雍州地也。 [14] 【正义】《水经》云“河水又南至潼关,渭水从西注之”也。 [15] 【集解】孔安国曰:“织皮,毛布。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属皆就次序,美禹之功及戎狄也。”【索隐】郑玄以为衣皮之人居昆仑、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王肃曰“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西戎在西域”。王肃以为地名,而不言渠搜。今按:《地理志》金城临羌县有昆仑祠,敦煌广至县有昆仑障,朔方有渠搜县。
道九山, [1] 汧及岐至于荆山, [2] 逾于河。壶口、雷首 [3] 至于太岳。 [4] 砥柱、析城至于王屋。 [5] 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6]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 [7]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 [8] 道嶓冢,至于荆山。 [9] 内方至于大别。 [10] 汶山之阳至衡山, [11] 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12]
[1] 【索隐】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㞶是九山也。古分为三条,故《地理志》有北条之荆山。马融以汧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郑玄分四列,汧为阴列,西倾次阴列,嶓冢为阳列,㞶山次阳列。 [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汧在右扶风也。”【索隐】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从“山”或从“水”,犹㞶山然也。《地理志》云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岐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南也。【正义】《括地志》云:“汧山在陇州汧源县西六十里。其山东邻岐、岫,西接陇冈,汧水出焉。岐山在岐州。” [3] 【索隐】雷首山在河东蒲阪县东南。 [4] 【集解】孔安国曰:“三山在冀州;太岳在上党西也。”【索隐】即霍太山也。已见上。【正义】《括地志》云:“壶口在慈州吉昌县西南。雷首山在蒲州河东县。太岳,霍山也,在沁州沁源县。” [5] 【集解】孔安国曰:“此三山在冀州(之)南河之北。”【索隐】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水经》云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南河水中也。【正义】《括地志》云:“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孔安国云‘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括地志》云:“析城山在泽州西南七十里。《注水经》云‘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括地志》云:“王屋山在怀州王屋县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高万仞,本冀州之河阳山也’。” [6] 【集解】孔安国曰:“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于沧海。”【索隐】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常山、恒山是也,在常山郡上曲阳县西北。【正义】《括地志》云:“太行山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有羊肠阪。恒山在定州恒阳县西北百四十里。道书《福地记》云‘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种,可度俗’。” [7]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曰朱圉在汉阳南。”“太华山在弘农华阴南。”孔安国曰:“鸟鼠山,渭水所出,在陇西之西。”【索隐】圉,一作“圄”。朱圉山在天水冀县南。鸟鼠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太华即敦物山。 [8]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熊耳在卢氏东。外方在颍川。嵩高山、桐柏山在南阳平氏东南。陪尾在江夏安陆东北,若横尾者。”【索隐】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外方山即颍川嵩高县嵩高山,《古文尚书》亦以为外方山。桐柏山一名大复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地理志》谓之横尾山。负音陪也。【正义】《括地志》云:“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也。桐柏山在唐州东南五十里,淮水出焉。横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陆县北六十里。” [9]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荆山在南郡临沮。”【正义】《括地志》云:“嶓冢山在梁州。荆山在襄州荆山县西八十里也。”又云:“荆山县本汉临沮县地也。沮水即汉水也。”按:孙叔敖激沮水为云梦泽是也。 [10]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内方在竟陵,名立章山。大别在庐江安丰县。”【索隐】内方山在竟陵县东北。大别山在六安国安丰县,今土人谓之甑山。【正义】《括地志》云:“章山在荆州长林县东北六十里。今汉水附章山之东,与经史符会。”按:大别山,今沙洲在山上,汉江经其左,今俗犹云甑山。注云“在安丰”,非汉所经也。 [11] 【索隐】在长沙湘南县东南。《广雅》云:“岣嵝谓之衡山。”【正义】《括地志》云:“岷山在茂州汶川县。衡山在衡州湘潭县西四十一里。” [12] 【集解】徐广曰:“浅,一作灭。”骃案:孔安国曰“敷浅原一名傅阳山,在豫章”。
道九川, [1] 弱水至于合黎, [2] 余波入于流沙。 [3] 遭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4] 道河积石, [5] 至于龙门,南至华阴, [6] 东至砥柱, [7] 又东至于盟津, [8] 东过雒汭,至于大邳, [9]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10] 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11] 嶓冢道瀁,东流为汉, [12] 又东为苍浪之水, [13] 过三澨,入于大别, [14] 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15] 东为北江,入于海。 [16] 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 [17] 过九江,至于东陵, [18] 东迆北会于汇, [19] 东为中江,入于海。 [20] 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 [21] 东出陶丘北, [22] 又东至于荷, [23] 又东北会于汶, [24] 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 [25] 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26] 道渭自鸟鼠同穴, [27] 东会于沣, [28] 又东北至于泾, [29] 东过漆、沮,入于河。 [30] 道雒自熊耳, [31] 东北会于涧、瀍, [32] 又东会于伊, [33] 东北入于河。 [34]
[1] 【索隐】弱、黑、河、瀁、江、沇、淮、渭、洛为九川。 [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弱水出张掖。”孔安国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索隐】《水经》云合黎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郑玄引《地说》亦以为然。孔安国云水名,当是其山有水,故所记各不同。【正义】《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一名穷石山,在甘州删丹县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石山’。”又云:“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甘州张掖县。”今按:合黎水出临松县临松山东,而北流历张掖故城下,又北流经张掖县二十三里,又北流经合黎山,折而北流,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张掖县西北二百里也。 [3] 【集解】孔安国曰:“弱水余波西溢入流沙。”郑玄曰:“《地理志》流沙在居延(西)〔东〕北,名居延泽。《地记》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余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马融、王肃皆云合黎、流沙是地名。【索隐】《地理志》云“张掖居延县西北有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广志》“流沙在玉门关外,有居延泽、居延城”。又《山海经》云“流沙出钟山,西南行昆仑墟入海”。按:是地兼有水,故一云地名,一云水名,马、郑不同,抑有由也。 [4]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此山水所在。《地记》曰‘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孔安国曰:“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沙)〔梁〕州,入南海也。”【正义】《括地志》云:“黑水源出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又南流二千里而绝。三危山在沙州燉煌县东南四十里。”按:南海即扬州东大海,岷江下至扬州东入海也。其黑水源在伊州,从伊州东南三千余里至鄯州,鄯州东南四百余里至河州,入黄河。河州有小积石山,即《禹贡》“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者。然黄河源从西南下,出大昆仑东北隅,东北流经于阗,入盐泽,即东南潜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又东北流,来处极远。其黑水,当洪水时合从黄河而行,何得入于南海?南海去此甚远,阻隔南山、陇山、岷山之属。当是洪水浩浩处,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 [5] 【索隐】《尔雅》云:“河出昆仑墟,其色白。”《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是河源发昆仑,禹导河自积石而加功也。 [6] 【集解】孔安国曰:“至华山北而东行。”【正义】华阴县在华山北,本魏之阴晋县,秦惠文王更名宁秦,汉高帝改曰华阴。 [7] 【集解】孔安国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正义】砥柱山俗名三门山,禹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门也。 [8] 【集解】孔安国曰:“在洛北。”【索隐】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阴)〔阳〕。《十三州记》云“河阳县在河上,即孟津”是也。【正义】杜预云:“盟,河内郡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为武济。”《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是也。” [9] 【集解】孔安国曰:“洛汭,洛入河处。山再成曰邳。”【索隐】《尔雅》云“山一成曰邳”。或以为成皋县山是。【正义】李巡云:“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云:“大邳山,今名黎阳东山,又曰青坛山,在卫州黎阳南七里。张揖云今成皋,非也。” [10]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南)。”孔安国曰:“大陆,泽名。”【索隐】《地理志》降水字从“系”,出信都国,与虖池、漳河水并流入海。大陆在鉅鹿郡。《尔雅》云“晋有大陆”,郭璞以为此泽也。【正义】《括地志》云:“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东北流,至冀州入海。” [11] 【集解】郑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正义】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下至沧州,更同合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12]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索隐】《水经》云瀁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谓之夏水。《山海经》亦以汉出嶓冢山。故孔安国云“泉始出山为瀁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正义】《括地志》云:“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瀁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 [13] 【集解】孔安国曰:“别流也。在荆州。”【索隐】马融、郑玄皆以沧浪为夏水,即汉河之别流也。《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是此水也。【正义】《括地志》云:“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 [14] 【集解】孔安国曰:“三澨,水名。”郑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索隐】《水经》云“三澨,地名,在南郡(鄎)〔邔〕县北”。孔安国、郑玄以为水名。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澨水。参音去声。 [15] 【集解】孔安国曰:“汇,回也。水东回为彭蠡大泽。” [16] 【集解】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道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 [17] 【集解】孔安国及马融、王肃皆以醴为水名。郑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长沙有醴陵县。”【索隐】按:骚人所歌“濯余佩于醴浦”,明醴是水。孔安国、马融解得其实。又虞喜《志林》以醴是江、沅之别流,而醴字作“澧”也。 [18] 【集解】孔安国曰:“东陵,地名。” [19] 【集解】孔安国曰:“迆,溢也。东溢分流都共北会彭蠡。” [20] 【集解】孔安国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正义】《括地志》云:“《禹贡》三江俱会于彭蠡,合为一江,入于海。” [21]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沇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东至河内武德入河,泆为荥。”孔安国曰:“济在温西北。荥泽在敖仓东南。”【索隐】《水经》云:“自河东垣县王屋山东流为沇水,至温县西北为济水。”【正义】《括地志》云:“沇水出怀州王屋县北十里王屋山顶,岩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测,至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为汜水。”《水经》云沇东至温县西北为(沛)〔泲〕水,又南当巩县之北,南入于河。《释名》云:“济者,济也。”下“济”子细反。按:济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荥泽,在郑州荥泽县西北四里。今无水,成平地。 [22] 【集解】孔安国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郑玄曰:“《地理志》陶丘在济阴定陶西(北)〔南〕。”【正义】《括地志》云:“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国都〔城〕记》云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23] 【集解】孔安国曰:“荷泽之水。” [24] 【正义】汶音问。《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沛)〔泲〕。 [25] 【正义】《地理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东五十余里。 [26] 【集解】孔安国曰:“与泗、沂二水合入海也。” [27] 【集解】孔安国曰:“鸟鼠共为雄雌同穴处,此山遂名曰鸟鼠,渭水出焉。”【正义】《括地志》云:“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山海经》云‘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鵌。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鵌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鵌音余。鼣,扶废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28] 【正义】沣音丰。《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北入渭也。” [29] 【正义】《括地志》云:“泾水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东南流入渭也。” [30] 【集解】孔安国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 [31] 【集解】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正义】《括地志》云:“洛水出商州洛南县西冢岭山,东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洛所经。” [32] 【集解】孔安国曰:“会于河南城南。”【正义】《括地志》云:“涧水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之阴。”《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穀城县㬱亭北,东南入于洛。 [33] 【集解】孔安国曰:“会于洛阳之南。” [34] 【集解】孔安国曰:“合于巩之东也。”
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 [1] 九山栞旅, [2] 九川涤原, [3] 九泽既陂, [4] 四海会同。六府甚修, [5] 众土交正,致慎财赋, [6] 咸则三壤成赋。 [7] 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8]
[1] 【集解】孔安国曰:“四方之(邑)〔宅〕已可居也。” [2]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也。” [3]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川已涤除无壅塞也。” [4]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泽皆已陂障无决溢也。” [5] 【集解】孔安国曰:“六府:金、木、水、火、土、谷。” [6] 【集解】郑玄曰:“众土美恶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贡篚,慎奉其财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7] 【集解】郑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8] 【集解】郑玄曰:“中即九州也。天子建其国,诸侯祚之土,赐之姓,命之氏,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 [1] 百里赋纳緫, [2] 二百里纳铚, [3] 三百里纳秸服, [4] 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5]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 [6] 百里采, [7] 二百里任国, [8] 三百里诸侯。 [9] 侯服外五百里绥服: [10] 三百里揆文教, [11] 二百里奋武卫。 [12] 绥服外五百里要服: [13] 三百里夷, [14] 二百里蔡。 [15]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 [16] 三百里蛮, [17] 二百里流。 [18]
[1] 【集解】孔安国曰:“为天子(之)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内。” [2] 【集解】孔安国曰:“甸内近王城者。禾稿曰緫,供食国之马也。”【索隐】《说文》云:“緫,聚束草也。” [3] 【集解】孔安国曰:“所铚刈谓禾穗。”【索隐】《说文》云:“铚,获禾短镰也。” [4] 【集解】孔安国曰:“秸,稿也。服稿役。”【索隐】《礼·郊特牲》云“蒲越稿秸之美”,则秸是稿之类也。 [5] 【集解】孔安国曰:“所纳精者少,粗者多。” [6] 【集解】孔安国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7] 【集解】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8] 【集解】孔安国曰:“任王事者。” [9] 【集解】孔安国曰:“三百里同为王者斥候,故合三为一名。” [10] 【集解】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11] 【集解】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12] 【集解】孔安国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之。” [13] 【集解】孔安国曰:“要束以文教也。” [14] 【集解】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15] 【集解】马融曰:“蔡,法也。受王者刑法而已。” [16] 【集解】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17] 【集解】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18] 【集解】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 [1] 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2] 天下于是太平治。
[1] 【集解】郑玄曰:“朔,北方也。” [2] 【正义】帝,尧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锡玄圭,以表显之。自此已上并《尚书·禹贡》文。
皋陶作士 [1] 以理民。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 [2] 慎其身修, [3] 思长, [4] 敦序九族,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 [5] 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 [6] 知人则智,能官人;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7] 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 [8] 宽而栗, [9] 柔而立, [10] 愿而共, [11] 治而敬,扰而毅, [12] 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 [13] 日宣三德,早夜翊明有家。 [14] 日严振敬六德,亮采有国。 [15] 翕受普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16] 百吏肃谨。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 [17]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18] 吾言底可行乎?”禹曰:“汝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 [19]
[1] 【正义】士,若大理卿也。 [2] 【正义】音乌,叹美之辞。 [3] 【正义】以为绝句。 [4] 【集解】孔安国曰:“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 [5] 【集解】郑玄曰:“次序九族而亲之,以众贤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远也。” [6] 【集解】孔安国曰:“言帝尧亦以为难。” [7] 【集解】郑玄曰:“禹为父隐,故言不及鲧。” [8] 【集解】孔安国曰:“言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事,因事以为验。” [9] 【集解】孔安国曰:“性宽弘而能庄栗。” [10] 【集解】孔安国曰:“和柔而能立事。” [11] 【集解】孔安国曰:“悫愿而恭敬。” [12] 【集解】徐广曰:“扰,一作柔。”骃案:孔安国曰“扰,顺也。致果为毅”。 [13] 【集解】孔安国曰:“章,明也。吉,善也。” [14] 【集解】孔安国曰:“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也。卿大夫称家,明行之可以为卿大夫。” [15] 【集解】孔安国曰:“严,敬也。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可以诸侯也。”马融曰:“亮,信。采,事也。” [16] 【集解】孔安国曰:“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使九德之人皆用事。谓天子也如此,则俊德理能之士并皆在官也。” [17] 【索隐】此取《尚书·皋陶谟》为文,断绝殊无次序,即班固所谓“疏略抵捂”是也,今亦不能深考。 [18] 【集解】孔安国曰:“言用五刑必当。” [19] 【正义】皋陶云我未有所知,思之审赞于古道耳。谦辞也。已上并《尚书·皋陶谟》文,略其经,不全备也。
帝舜谓禹曰:“汝亦昌言。”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栞木。 [1] 与益予众庶稻鲜食。 [2] 以决九川致四海,浚畎浍致之川。 [3] 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1] 【正义】行,寒孟反。栞,口寒反。 [2] 【集解】孔安国曰:“鸟兽新杀曰鲜。”【索隐】予音与。上“与”谓“同与”之“与”,下“予”谓“施予”之“予”。此禹言其与益施予众庶之稻粮。 [3] 【集解】郑玄曰:“畎浍,田间沟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 [1] 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 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辅之。 [3] 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汝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滑,以出入五言,汝听。 [4] 予即辟,汝匡拂予。汝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 [5] 诸众谗嬖臣,君 [6] 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7]
[1] 【集解】郑玄曰:“安汝之所止,无妄动,动则扰民。” [2] 【集解】郑玄曰:“天将重命汝以美应,谓符瑞也。” [3] 【集解】马融曰:“我欲左右助民,汝当翼成我也。” [4] 【集解】《尚书》“滑”字作“曶”,音忽。郑玄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内政教于五官。”【索隐】《古文尚书》作“在治忽”,今文作“采政忽”,先儒各随字解之。今此云“来始滑”,于义无所通。盖来采字相近,滑忽声相乱,始又与治相似,因误为“来始滑”,今依今文音“采政忽”三字。刘伯庄云“听诸侯能为政及怠忽者”,是也。五言谓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郑玄以为“出纳政教五官”,非也。 [5] 【集解】《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6] 【集解】徐广曰:“一作吾。”【索隐】诸众谗嬖臣”为一句,“君”字宜属下文。 [7] 【集解】孔安国曰:“帝用臣不是,则贤愚并位,优劣共流故也。”
帝曰: [1] “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 [2] 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禹曰:“予 (辛壬) 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 [3] 予不子, [4] 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 [5] 咸建五长, [6] 各道有功。苗顽不即功, [7] 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8] 舜德大明。
[1] 【正义】此二字及下“禹曰”,《尚书》并无。太史公有四字,帝及禹相答极为次序,当应别见书。 [2] 【集解】郑玄曰:“朋淫,淫门内。” [3] 【集解】孔安国曰:“涂山,国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索隐】杜预云“涂山在寿春东北”,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又按:《尚书》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今此云“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盖《今文尚书》脱漏,太史公取以为言,亦不稽其本意。岂有辛壬娶妻,经二日生子?不经之甚。 [4] 【正义】此五字为一句。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过门不入,不得有子爱之心。《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 [5] 【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释名》云:“海,晦也。”按:夷蛮晦昧无知,故云四海也。 [6] 【集解】孔安国曰:“薄,迫。言至海也。”“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 [7] 【集解】孔安国曰:“三苗顽凶,不得就官,善恶分别。” [8] 【索隐】谓不用命之人,则亦以刑罚而从之。
于是夔行乐, [1] 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2] 百兽率舞,百官信谐。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维时维几。” [3]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喜哉。” [4] 皋陶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 [5] 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 [6] 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舜) 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7] 帝拜曰:“然,往钦哉。”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 [8] 为山川神主。
[1] 【正义】若今太常卿也。 [2] 【集解】孔安国曰:“《箫韶》,(舞)〔舜〕乐名。备乐九奏而致凤凰也。” [3] 【集解】孔安国曰:“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 [4] 【集解】孔安国曰:“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 [5] 【集解】郑玄曰:“使群臣念帝之戒。” [6] 【集解】孔安国曰:“率臣下为起治之事,当慎汝法度,敬其职。” [7] 【集解】孔安国曰:“丛脞,细碎无大略也。君如此,则臣懈惰,万事堕废也。” [8] 【集解】徐广曰:“《舜本纪》云禹乃兴《九韶》之乐。”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 [1] 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2]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3] 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4]
[1] 【集解】刘熙曰:“若此,则舜格于文祖,三年之后,摄禹使得祭祀与?” [2] 【集解】刘熙曰:“今颍川阳城是也。” [3] 【集解】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4] 【集解】《礼纬》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1] 封皋陶之后于英、六, [2] 或在许。 [3] 而后举益,任之政。
[1] 【正义】《帝王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尧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于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 [2] 【集解】徐广曰:“《史记》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索隐】《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以为黥布是其后也。【正义】英盖蓼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云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县界故胡城是,后徙于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灭之。” [3] 【集解】《皇览》曰:“皋陶冢在庐江六县。”【索隐】许在颍川。【正义】《括地志》云:“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1]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 [2]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1] 【集解】皇甫谧曰:“年百岁也。” [2] 【集解】《孟子》“阳”字一作“阴”。刘熙曰:“崈高之北。”【正义】按:阴即阳城也。《括地志》云:“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误,本是“嵩”字,而字相似。其阳城县在嵩山南二十三里,则为嵩山之阳也。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 [1] 启伐之,大战于甘。 [2] 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3] 启曰:“嗟,六事之人, [4]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5] 天用剿绝其命。 [6] 今予维共行天之罚。 [7] 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共命。 [8] 御非其马之政,汝不共命。 [9] 用命,赏于祖。 [10] 不用命,僇于社, [11] 予则帑僇汝。” [12] 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1] 【集解】《地理志》曰扶风鄠县是扈国。【正义】《括地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2] 【集解】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索隐】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 [3] 【集解】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4] 【集解】孔安国曰:“各有军事,故曰六事。” [5] 【集解】郑玄曰:“五行,四时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6] 【集解】孔安国曰:“剿,截也。” [7] 【集解】孔安国曰:“共,奉也。” [8] 【集解】郑玄曰:“左,车左。右,车右。” [9] 【集解】孔安国曰:“御以正马为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 [10] 【集解】孔安国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即赏祖主前,示不专也。” [11] 【集解】孔安国曰:“又载社主,谓之社事。奔北,则僇之社主前。社主阴,阴主杀也。” [12] 【集解】孔安国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之。”
夏后帝启崩, [1] 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 [2] 昆弟五人, [3] 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4]
[1] 【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2] 【集解】孔安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 [3] 【索隐】皇甫谧云号五观也。 [4] 【集解】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 [1] 胤往征之,作《胤征》。 [2]
[1] 【集解】孔安国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太康之后,沈湎于酒,废天时,乱甲乙也。” [2] 【集解】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1] 帝少康崩,子帝予 [2] 立。帝予崩,子帝槐 [3] 立。帝槐崩,子帝芒立。 [4] 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 [5] 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 [6] 帝厪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7] 未得豢龙氏。 [8] 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 [9] 学扰龙 [10] 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 [11] 受豕韦之后。 [12] 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13]
[1] 【索隐】《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斟灌氏及斟寻氏,而相为浇所灭,后緍归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然则帝相自被篡杀,中间经羿、浞二氏,盖三数十年。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正义】《帝王纪》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寒浞杀羿于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使奡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封奡于过,封豷于戈。恃其诈力,不恤民事。初,奡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于有鬲氏,收斟、寻二国余烬,杀寒浞,立少康,灭奡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也。”按:帝相被篡,历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纪不说,亦马迁所为疏略也。奡音五告反。豷音许器反。《括地志》云:“故(锄)〔鉏〕城在滑州韦城县东十里。《晋地记》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二十里,本过国地。故鬲城在洛州密县界。杜预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戈在宋、郑之间也。寒国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瓒云斟寻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周书·度邑篇》云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邹)〔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阳濯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 [2] 【索隐】音伫。《系本》云季伫作甲者也。《左传》曰杼灭豷于戈。《国语》云杼能帅禹者也。 [3] 【索隐】音回。《系本》作“帝芬”。 [4] 【索隐】音亡。邹诞生又音荒也。 [5] 【索隐】《系本》作“帝降”。 [6] 【索隐】音觐。邹诞生又音勤。 [7] 【正义】音寺。 [8] 【集解】贾逵曰:“豢,养也。谷食曰豢。” [9] 【集解】服虔曰:“后,刘累之为诸侯者,夏后赐之姓。”【正义】《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 [10] 【集解】应劭曰:“扰音柔。扰,驯也。能顺养得其嗜欲。” [11] 【集解】服虔曰:“御亦养。” [12] 【集解】徐广曰:“受,一作‘更’。骃案: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索隐】按:《系本》豕韦,防姓。 [13] 【集解】贾逵曰:“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传》曰迁于鲁县。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
[1]
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2]
帝桀之时,
[3]
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
[4]
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
[5]
遂放而死。
[6]
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
[7]
至周封于
也。
[8]
[1] 【集解】《左传》曰:皋墓在郩南陵。 [2] 【索隐】桀,名也。按:《系本》帝皋生发及桀。此以发生桀,皇甫谧同也。 [3] 【集解】《谥法》:“贼人多杀曰桀。” [4] 【索隐】狱名。夏曰均台。皇甫谧云“地在阳翟”是也。 [5] 【集解】孔安国曰:“地在安邑之西。”郑玄曰:“南夷地名。” [6] 【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骃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正义】《括地志》云:“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于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汤败桀于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国语》云‘满于巢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妹喜女焉’。”女音女虑反。 [7] 【正义】《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 [8] 【正义】《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
国城也。周武王封禹后,号东楼公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 [1] 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 (氏) 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2]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3]
[1] 【集解】徐广曰:“一作斟氏、寻氏。”【索隐】《系本》“男”作“南”,“鄩”作“鄩”,“费”作“弗”,而不云彤城及褒。按: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又下云斟戈氏,按《左传》、《系本》皆云斟灌氏。 [2] 【集解】《礼运》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索隐】《小正》,《大戴记》篇名。正、征二音。 [3] 【集解】《皇览》曰:“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因病死,葬,苇棺,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吕氏春秋》曰‘禹葬会稽,不烦人徒’。《墨子》曰‘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以为下有群鸟耘田〔者〕也。”【索隐】抵,至也,音丁礼反。苇棺者,以苇为棺。谓蘧蒢而敛,非也。禹虽俭约,岂万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蒢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正义】《括地志》云:“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
索隐述赞曰: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帝启嗣立,有扈违命。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竞。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嗟彼鸣条,其终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