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货币出现之前的“钱”是什么样的

货币诞生于前6世纪,刚好在四大文明诞生(大约5000年前)和现代社会的中间点上。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货币诞生之前的“钱”的历史。

最初,人类进行的是最朴素的以物易物,但随着交换次数的增加,最常用的生活必需品开始成为“交换证”。小麦、椰枣、织物等都充当过“交换证”,它们相当于物品货币。这就是最原始的“钱”。

以物易物的交换最初只在小型村落和部族等共同体内部进行,后来则发展到与共同体外部的其他村落和部族进行交换。由此,出现了农民与牧民之间的交换。

从西亚到黄河流域中部的干燥地带,生活着许多以畜牧为生的牧民,他们的生存离不开小麦,而他们自己又无法种植小麦,于是农民与牧民之间的交换就变得频繁起来。

随着交换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农民与牧民之间的交换更加便利的“商人”应运而生。不过,商人往返于农民和牧民之间从事交换活动,必须拥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交换证”:(1)便于运输;(2)不会腐坏且价值稳定;(3)农民和牧民都不会拒绝交换。

这就是最原始的“钱”的概念,当时的商人充分利用了人们对物品的信仰以及物品本身的特点。西亚的商人用银块当作钱来使用,黄河流域的商人则用贝壳。

为什么当时的商人选择这两种东西来当作“交换证”?

首先我们来看西亚为什么选择银块。

金属的英文“metal”来自希腊语“μέταλλο”,原本的意思是“月亮”。

在金属之中,与月亮的颜色最为接近的就是白银。希腊神话之中的月之女神阿尔忒弥斯就乘着一辆由白马拉的白银战车驰骋于夜空之中,她手中拿着银弓,射出散发着银色光芒的箭。

月亮通过阴晴圆缺反映时间的流逝,是永恒的标志。商人利用银块与月亮之间的关联性,使城市居民、农民以及牧民都认可了其所具有的价值。

实际上,银块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毫无用处,只是因为其外观和稀缺性而使人产生出“有价值的幻想”。所以银块逐渐成为“交换证”,为以物易物的循环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东亚地区,一种产于南海的小贝壳充当了“钱”的作用,这是一种名为“贝币”的小贝壳。对于以大家族为中心种植谷物的黄河文明来说,贝象征着族群财富的积累以及谷物的丰收,是繁荣的象征,因此备受珍视。

由此可见,不管在亚欧大陆的西边还是东边,被用来当作钱使用的物品,必须具备让绝大多数人都接受的宗教性、神秘性以及美好的寓意。

贝壳

埃及为什么没有将“黄金”当作“钱”来使用

在文明诞生初期,黄金是埃及的特产,但埃及却一直没有将黄金当作钱来使用。

一方面是因为黄金的产量不足以支撑整个货币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地区没有出现像美索不达米亚那样的农民和牧民之间的大规模交换。埃及的周围除了沙漠就是海洋,属于封闭的农业社会,单纯的物物交换持续了很长时间。

每逢洪水期,尼罗河的水位上涨,将沿岸非常广阔的土地都变成肥沃的农田,为埃及社会的运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尽管埃及人拥有修建金字塔的砂石技术,但在农耕方面却完全依赖尼罗河稳定的洪水,因此没有修建灌溉网络,城市化发展缓慢(只有孟斐斯和底比斯能称得上是城市),埃及社会整体就是一个“巨大的乡村”。

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今阿斯旺到苏丹之间的区域)出产大量的黄金,约占当时世界产量的九成,但这些黄金都被法老以“我和太阳神一样,身体是由黄金组成的”为由据为己有。黄金被铸成金锭由法老统一管理,在需要时再加工成道具和装饰品。因此,黄金在埃及并不是钱,而是一种权威财产、宗教财产。

后世的考古学家在法老图坦卡蒙(前14世纪)的墓穴中发现了共计110千克的黄金陪葬品,其中包括一个重约11千克的面具,这说明古埃及的黄金是维系法老尊严的重要工具。

美索不达米亚的“代币(token)”

美索不达米亚(现伊拉克)的农业用水来自小亚细亚东部的高山融水,水资源严重缺乏。为了保证充足的农业用水,当地人需要大量地修建堤坝、水渠、蓄水池等水利设施,而城市作为建筑中心也在美索不达米亚各地发展起来。

在城邦之中,神官按照日历指挥农业生产,农田被视为“城市守护神的土地”,对城市经济进行管理的并非国王和商人,而是神殿。

据推测,农民收获的小麦被收进神殿的仓库统一管理,神殿则支付给农民与缴纳的小麦具有同等价值的“代币”。这个代币就是刻有几何图形的黏土板。

之前人们认为,最早的代币是城邦出现早期大量制造的长约2厘米的几何形状黏土制品,用于“对神殿仓库的物品进行管理和交换”。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当时人们使用的不是单纯的代币,黏土板上刻出的图形还可以表示物品数量。

美索不达米亚的“代币”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现在很难知晓当时的实际情况,但在城市内部用神殿发行的代币来充当“交换证”换取小麦等物品,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代币只是在共同体内部流通的钱,限于在共同体内部使用。而且由于小麦无法长期保存,所以有人认为代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去价值。

因为钱就是物品的“交换证”,所以对神殿来说,只要根据账本发行代币,保障代币与小麦之间的交换权,那么即便用不易保存的黏土做代币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共同体之外的牧民来说,这样的代币没有任何价值。

商人选择银块的理由

对商人来说,需要小麦的牧民才是他们的大客户。因此,商人需要一种所有人都认可其价值的交换证,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钱”。商人通过不断尝试和寻找,终于找到了与月亮极其相似的贵重金属——银。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银块能使人联想到散发出银白色光芒的月亮,所以不管城市居民、农民还是牧民,都认为银块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它代表月亮从天而降,为物品的循环提供秩序的保障”,当时的人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吧。

掌控了西亚经济的叙利亚商人,在距今大约4000年前于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半岛,即现在的土耳其)发现了银。商人们利用这种没有保质期、不会变质,而且价值也不会发生改变的银块,使商业活动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并能够保持稳定。

天然的银矿非常稀有,而且制成银块需要非常复杂的冶炼过程,这为商人提高银块的价值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最初,银块可能是装在袋子里通过称重来进行交易的,但很快就按照一种名为“谢克尔”的计量单位来进行交易,创建这一制度的也是商人。由于银块没有保质期,无论何时都能使用,因此统治阶级开始通过积蓄银块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解读货币历史的关键1

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出现银制的金属货币。
近现代的英镑和美元等表示金钱单位的词都和银有关。

支持“用钱解决问题”的《汉谟拉比法典》

在美索不达米亚,交易银块时的单位是“谢克尔”(180粒小麦的重量,大约8克)以及是“谢克尔”60倍重的“玛纳”(大约500克)。

美索不达米亚人认为东、西、南、北再加上天、地6个方向的“6”是表示“全部”的神圣数字,因此以6作为基础,采用60进制。

当时的人们认为倍数拥有强大的力量,因此将“谢克尔”的60倍定为“玛纳”(意为神力)。顺带一提,1谢克尔大约相当于当时劳动者一个月的收入。

《汉谟拉比法典》中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记述,但这一条款仅适用于贵族之间,而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问题可以用银(钱)来解决。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贵族打断平民的骨头需要赔偿1玛纳,打断平民的牙齿则需要赔偿1/3玛纳(大约167克)。从银块已经可以用来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这一点上不难看出,银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以色列的法定货币单位也是“谢克尔”。 CwshmGuB+9V3XthiZn1jKQ0AkhcQYmCX61J6qcShDbQCSq4GvmXOYpBRMg/MBE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