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超出常人的志向

王家世代崇尚读书、研学。小守仁不仅喜欢读书,也喜欢军事,这有些像他的六世祖王纲。以世代耕读传家的王家,其族人所学的书有很大一部分是先祖王纲亲自撰写的。身经百战的王纲所著之书必然少不了讨论阴阳兵法之道。这些书伴着小守仁成长,自然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小守仁自幼聪慧异常,若能专心走功名之路,必定能像他的父亲王华一样高中状元。小守仁的性情却和他那位六世祖王纲更为接近些,他对军事战阵有着天生的爱好。

小守仁在私塾上学时,不肯专心读书,经常趁老师不在,带领同学们浩浩荡荡地跑到学校外玩耍。玩的游戏大多时候是两派学生模拟打仗,每派都有自己特制的旗帜,由小守仁统一调度。只见他一声令下,两派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形,宛若真实的战场。

有一次,教书先生离开学宫外出办事,小守仁便带领同学们玩军事游戏。他们玩得太尽兴了,以至于教书先生回来了,他们还在玩耍。先生便将此事告知王华,王华听罢很恼火,严厉地指责小守仁说:“我们家世代都喜欢读书,你不知好好读书,玩这个有什么用呢?”

小守仁却反问道:“读书有什么用呢?”

王华正色道:“读书就能像我一样中状元,当大官。”

小守仁说:“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代都必须要中状元吗?状元没什么稀罕!”

王华实在压不住怒火,打了小守仁一顿。小守仁感到很委屈,他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有一次,他很认真地问先生:“什么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呢?”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先生先是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然后先生还是很快做出了回答:“人生的头等大事就是好好读书,将来能像你父亲一样,登第做状元。”

小守仁想都没想,说:“登第做状元肯定不能算是人生头等大事。”

先生有些疑惑地反问:“那么你说什么是人生头等大事呢?”

小守仁若有所思,认真地回答说:“只有读书做圣贤,才能算是人生头等大事。”

先生把这话告诉给王华,王华听了哈哈大笑:“小孩子知道什么?他知道什么叫圣贤吗?”

这个宏伟的志向,在小守仁的心中扎下了根,酝酿着发芽、开花、结果。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这也就是世人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

立志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现实之下,才可能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小守仁从小立志做圣贤的想法为他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守仁已经十四岁了,在学习弓马之术的同时,他也开始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

虽然孔子曾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时的儒生仅仅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而从不注重学习兵法。小守仁认为,儒生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到事情就束手无策,这是儒生的耻辱。

明朝自开国以来,北方边境从未太平。草原上的那些少数民族除了内部争斗外,经常骚扰大明边关。明朝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在小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

在北京住的日子久了,小守仁对北京的人文掌故、风土人情有了相当多的了解。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而兵败于土木堡的几年后,著名的爱国将领于谦保卫北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这让少年小守仁心驰神往。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人,于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登进士第。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他以御史的身份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升为江西巡按,百姓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时,因之前未向权臣王振送礼而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他才得以出狱并官复原职。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绰罗斯·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带领五十万大军亲征。由于统帅指挥失误,在土木堡之战中,明军惨败,明英宗被俘。

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的将士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也随之毁于一旦。

瓦剌太师也先挟持着明英宗,乘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之际,率军南进,企图攻占明朝都城北京。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举朝震动,城内人心惶惶。皇太后命令郕王朱祁钰监国。此时,京城的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将都城南迁。于谦、陈循、王直等人坚决反对迁都,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针对当时的危急局面,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原大同副将石亨在土木堡之战大败后,单骑逃回,被贬官下狱。于谦认为,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而且战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于他。于是,于谦将石亨释放,并委任以京师总兵官的官职,由其统一指挥京师步兵部队。

当时,京师的精锐部队已在土木堡消殆,剩下的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这样,人心才渐定。

于谦认为,瓦剌势盛,如果我方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他主张,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二十二万大军列阵京城九门之外,并以重兵设伏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于北京城下决一死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也先挟持明英宗来到北京城下,将其作为攻城略地的政治工具,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拥立朱祁钰即位,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粉碎了也先的阴谋。

也先见要挟不成,于是率领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在德胜门外大战,瓦剌军大败。瓦剌军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广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无法推进。同年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至塞外,京师解围了。

于谦与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退至塞外的也先后来又数次南下,都因明军防范严密而未能得逞。也先鉴于政治诱降落空,军事进攻屡遭失败,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无条件地释放了明英宗,恢复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

和议达成之后,于谦仍然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部队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方得以安宁。明代宗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对于于谦的故事,小守仁非常了解,他非常敬佩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英雄气节,将于谦看成自己的人生楷模。小守仁专程到于谦墓前凭吊,并在于谦的祠堂前留下了一副这样的挽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此联可谓是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既有痛心地追问,又给予了逝者崇高的评价;既有景物的描绘和恰当的比喻,又将情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联语自然流畅,简洁明朗。作者缅怀逝者,上联借用唐朝杜甫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来颂扬其功业;下联的“青山”“白骨”象征了其赤胆忠心,反问句式则抒发了自己的哀痛心情。

于谦的英烈故事深深地影响了小守仁,他认为做圣贤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能够保境安民。凭吊一下先贤并不能使小守仁有所满足,他在十五岁的时候,便骑马跑到居庸关考察边情。

元代时,居庸关是大都通往上都的重要交通大道;因为皇帝经常过往,因而在关内设有行宫、寺院、花园等建筑。到了明代,居庸关成为了军事重地。

朱元璋灭元之后,元顺帝虽然被赶出了大都,但仍想卷土重来,收复失地,恢复元朝统治。而居庸关是他南下的必经之路,所以朱元璋加强了居庸关的防御设施。

明太祖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修筑“跨两山,周一十三里,高四丈二尺”的居庸关城。自此之后历代都有修建,特别是景泰年间又将关城扩大加固,设有水陆两道门,南北关门外都筑有瓮城。

明朝时的居庸关城建筑体系最为完备,其关城防御体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八达岭、上关城、居庸关、南口五道防线组成,而居庸关则是指挥中心。守关将士配有盔、甲、长枪、弓、箭等军械和火器。居庸关不仅关城建筑完备,还设有衙署、仓储、书馆、神机库、庙宇、儒学等各种相关设施。

居庸关不仅地势险要,而且风景宜人。居庸关两旁,山势雄奇,中间有长达十八千米的溪谷,俗称“关沟”。这里清流萦绕,翠峰重叠,花木郁茂,山鸟争鸣。若登高远眺,好似碧波翠。早在金代,“居庸叠翠”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小守仁登上居庸关极目四望,只见巍峨的长城如同从南北两关伸出的巨手,在东边翠屏山和西边金柜山的峰巅上汇合。看到峰峦叠翠、连绵起伏的雄关要塞,小守仁的万丈豪情在胸中油然而生。就在这一刻,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充满了他的心,他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方向。史书记载,从这时起,小守仁便“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经略”就是经营谋略,“四方”指天下,“经略四方”也就是管理国家大政,为国家安全出谋划策。

小守仁不顾被北方少数民族抓捕的危险,一个人骑马跑出居庸关外考察了一个多月,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风俗,对诸夷狄的种类及其村落进行了大致调查,以便掌握边防备战御敌的策略。

这次边关考察是小守仁将“做圣贤”的想法付诸实践的一种尝试。回到家中,他更加关注时事发展,寻求任何可能建功立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圣贤之梦。

明朝时期,民变向来不断,这引起了小守仁的注意。明初民变比较频繁且地域广泛,如广西阳山县山民十万人造反,山东青州孙古朴聚众造反,广州的曹真和苏文卿等叛乱,江西赣州夏三聚众数万人造反,广西瑶族和壮族数万人叛乱,贵州侗族人林宽、陕西沔县高福兴等叛乱,山东唐赛儿白莲教叛乱等。

明朝中叶,民变虽然没有以前频繁,但是依然存在。明英宗天顺时期,在荆襄山区爆发刘通、李原的开荒流民叛乱。该叛乱最终失败,明廷便发出布告称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小守仁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民变事件,但是当他在京城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依然非常震惊,他为明王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感到深深地焦虑,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一展身手。

有一天,小守仁对父亲说:“欲以诸生上书请效终军故事。愿得壮卒万人,削平草寇,以靖海内。”意思是说,自己想效法终军请缨的故事,联合一些有识之士给朝廷上书。请求皇帝给自己一万兵马,自己就可以为朝廷效力,平定各地的反叛,实现国家的和平安定。

“终军请缨”是一个典故。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年少好学,因擅长写文章并且口才好在郡中闻名,他十八岁时,被选为博士弟子。终军少有大志,决心为强大的汉帝国做出一番事业。当他从济南赴长安的途中,进入函谷关时,关吏给他一种符,让他出关时带上,作为信物。

终军问:“拿这东西有什么用?”

那个官吏说:“这是返回的凭证,回来时应该拿它合符。”

终军说:“大丈夫到国都游历,决不返回。”丢下符就走了。

终军这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在其几次出使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表现。

匈奴是汉朝的北方强敌,时常入侵到长安附近,对汉帝国构成了严重威胁。汉匈之间,打打和和,其间不断有使节来往。

有一次,汉朝委派使节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并没有驰骋疆场的功劳,却担任宫中侍卫,白吃了五年俸禄。边境时常有警报,我应该穿上坚甲,拿起利器,冒着流箭飞石,冲锋在前。我愚钝且不熟悉军事,今天听说要派遣赴匈奴的使节,我愿意振作精神,全力以赴,辅佐使节,在单于面前讲明是非利害,使匈奴停止战争。”于是,他便向汉武帝陈述了其对付匈奴的策略。汉武帝听了终军的想法,非常高兴,擢升他为谏议大夫,并答应了他陪使的请求。最后,终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终军出使南越更为惊心动魄。南越是古代居住在以番禺(今广东广州)为中心的南海郡地(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一带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秦时已归附内地并置郡。后来,秦将赵陀乘秦末战乱,自立为王。汉朝初期,赵陀表示臣服,汉朝便以诸侯国加以对待。而后,由于汉朝对其政策有不当之处,赵陀宣布脱离汉朝管辖,并自称皇帝,发兵攻略汉朝边地。汉文帝时,曾派陆贾出使南越,并成功地说服赵陀去帝号,恢复与汉的关系。在汉武帝御宇之时,他为了加强与南越的关系,决定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为人质,以绝边患。但是在汉与南越关系不太稳定的情况下,汉武帝的决定极易被对方认为是故意挑衅,出使南越要冒很大风险。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平,终军再次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担当重任,为国献身。他豪情万丈地对汉武帝说:“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意思是说:“请给我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送到朝廷来。”武帝答应了终军的请求。

从此,“请缨”便成为为国勇担重任的代用语。小守仁在这里引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展现了少年王守仁急于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怀。

不过,对于儿子急切的心情,王华并不十分理解,认为是小孩子天真的胡闹。于是当场斥责他说:“你一介书生,会打什么仗?再这样乱说,你就是自己找死!”

小守仁并不死心,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长长的上书。其中结合对居庸关考察的实际情况,发表了自己的军事看法,制定了如何克敌制胜的策略,甚至请求皇帝让他亲自带兵前去征讨。

这一天,王华刚要出门去上朝。小守仁突然拦住父亲,从袖子里掏出了自己连夜赶写的上书说:“这是我为皇帝写的《帝国平安策》,请父亲大人代为转呈皇帝。”

王华心想:你不过是个小毛孩,国家大事和你有什么关系?竟然还写了一篇《帝国平安策》。他正想发脾气,又转念一想,儿子能写出这东西,还是值得鼓励的,不如乘机让他好好练习写作。

于是,王华接过儿子的上书,认真地看了一会儿,说:“全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如果换作以前,小守仁听到父亲说这话,一定会跟父亲辩论一番。这次,他却立刻躬身施礼说:“父亲大人,儿子知道错了。我尽快修改文章。”

王华见状,心想:这孩子有进步,知道自行改过了。两天后,小守仁在父亲出门上朝前又拿出一篇上书,说:“父亲大人,您不是称上次写的上书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吗?我回去修改了一下,请您替我转呈给皇帝陛下吧!”

王华耐着性子向小守仁解释:“你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你想建功立业,不仅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还要能够进入朝堂。你不参加科举考试,连皇帝都见不着,怎么施展你的政治抱负呢?”

小守仁听后,渐渐开悟了。从此,他再也不谈这件事了,而是开始专心致志地做学问。尽管他暂时放弃了领兵打仗、报效国家的想法,然而这个梦想并没有从他的脑海里消失。

有一天,小守仁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拜谒了伏波将军马援(字文渊)庙。梦醒后,小守仁大发感慨,写下一首七言绝句,题为《梦中绝句》。诗中说: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诗尚不磨。

诗中描述的是伏波将军马援立铜柱的故事。马援,扶风茂陵人,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马援的忠诚和人品令少年王守仁推崇备至,因此才有了那首充满英雄气概的《梦中绝句》。年仅十五岁的小守仁就能写出如此高风亮节的诗,真让人惊叹!

王守仁少年时代的诗歌虽然无法与他二十多岁时“以心入文”的诗歌相比,却充满了奇趣、理性和个性,这是他少年时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XHqtiCdZJKVG2l2wYhwg8O/uELasdB5appG0AIRtbTId2jFBVqY5xzVSkLxICh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