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失败的格竹实验

王守仁夫妇回到余姚不久,他的祖父王伦病逝了。按照古代礼仪,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必须回家守丧三年。王华就趁这个机会召集自己的堂弟、妹婿及儿子等人,一起学习儒家经典。

在这段时间里,王守仁常常读书到深夜,其他人都自叹不如。王华也为儿子的变化由衷地感到欣慰。王守仁搜集了大量的朱熹的著作来阅读,他非常崇尚朱熹的“格物致知”说,想亲身体验一下。

有一天,王守仁边散步边想着“格物致知”之说,突然抬头一看,眼前是一片竹林,顿时有了主意。格物,那就先格这竹子吧!

其实,王守仁的“格竹子”行为并不是突发奇想的玩心使然。首先是因为王守仁的祖父王伦生前特别喜欢竹子,在自己的屋前屋后种满了竹子。王守仁从小与祖父一起生活,对待竹子也就别有一番偏爱。另外,依中国传统来看,竹子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古人把竹子的形态特征象征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其内涵已形成汉民族的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就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因此,“格竹子”是一个非常富有文人情怀的举动。

王守仁有个朋友叫钱友同,也有志于成为圣贤,要格天下之物。两人相约,一起在王家的竹园里格物。这天上午,两个人早早吃过饭,来到了院中的竹林里。面对翠绿的竹子,两人从早到晚默默地静坐着,反复思考,竭尽全力来发掘竹子中蕴含的道理。在王守仁看来,透过竹子,能看到整个世界,参透了竹子的变化玄机,也就掌握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就这样,王守仁一个时辰又一个时辰,一天又一天地站在那里“格”竹,甚至连吃饭、喝水都忘记了,更把新娘子一个人丢在房间里。周遭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他眼中只有竹子。

眼前这根竹子,碗口粗细,枝叶扶疏,最高处直通天际。王守仁凝视了半天,认真思考这竹子背后的道理。他首先想到这竹子的用处,竹子质地坚韧,竹竿修长,天生是做建筑的好材料,它可以盖房子、搭窝棚,或者截成小断可以做筷子,做竹筒。而从艺术方面来看,竹子姿态优美,有气有节,可以入画,也可以入诗。竹子的种类也繁多,眼前这种竹子,人们称其为毛竹。其竹笋可食用,营养价值丰富,其竹叶可以入药,可做成鲜竹沥治疗咳嗽。可是这些都是竹子的实用价值,背后又有些什么深刻的道理呢?王守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一天一夜,什么道理也没有得出。两天两夜,什么道理也没有得出。三天三夜,钱友同因劳思过度病倒了。

王守仁笑朋友太不中用了,自己咬着牙,继续对着竹子沉思。到第六天时,他不仅出现了幻觉,还出现了幻听。他听到竹子在说话,好像在埋怨他:我的道理如此简单,你怎么就“格”不出来呢?王守仁懊丧不已,正要说明自己的难处,突然听到所有的竹子哄堂大笑,这种笑声具有明显的挑衅味道。王守仁愤怒了,使尽浑身力气喊道:“你们就没有道理,我怎么格!”

王守仁不知道自己的体力严重透支,根本就没有喊出任何话来。最后,他扶着竹子倒了下去。当王守仁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了床上,妻子拿着方巾正在小心翼翼地擦去他脸上的汗水。

怎么回事呢?怎么格不出任何道理来呢?王守仁很迷茫,他感慨地对钱友同说:“看来这圣人是做不得的啊!格一物都如此困难,要格尽天下事事物物,我们哪里有那么大的力量啊?”

两人面面相觑,莫非圣贤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从此,王守仁对朱熹的“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这里有必要说的是,朱子所讲的“格物致知”只是说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有存在之理,需要多观察思考,总结规律。一天到晚盯着一块石头,就能参透它的机理?并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天性敏感的王守仁却对朱熹学说的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认为“格物致知”之说并不是通向圣人之境的康庄大道,而且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为他“心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次格竹失败也使王守仁的思想性格更加成熟了。他从小就很聪明,很少经受挫折,因此狂傲自负。格竹失败让他意识到自己还只是一个找不到路的平凡人,需要降低姿态,继续学习才能进步。

王守仁的初心是成为圣贤,但是真正踏上圣贤之路无疑是在这格竹失败的一刻。这也教育我们,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能在失败中汲取营养,并更好地成长。 Xbx5FnTH9XWv35iLSwkpN7HP2g+IphywDNjZGkxBjVVEo82p19TcehfenWM0dbt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