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香门第出生的孩子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江苏的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长江江阴段江面最为狭窄,故江阴自古就为扼守长江咽喉的“第一要塞”。在江阴城南四五里的西顺乡,有个朴素的村庄叫作梧塍里,这是一个河汊纵横、芦苇荡漾的美丽地方。

明朝万历十四年 (1586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梧塍里一个姓徐的人家屋内,传出来低低的妇女呻吟声。几个接生婆子焦急地走来走去,看来是有一个孩子要降生了。

不久,随着婴儿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来到了世间。据说,他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做了个奇异的梦,导致这孩子出生后“绿眼炯炯,十二时不瞑”,就是瞳仁大而亮,眼睛很长时间不闭,大家就叫他“餐霞中人”。餐霞,就是指有仙气。因此,有人给这个孩子取号“霞客”。另外有说法是,由于他后来长大了游踪飘然,如天上的云霞,所以朋友们赠他的雅号叫“霞逸”“霞客”。

徐家位于梧塍里村东,是当地的豪门大户,有十三进一百零十七间的大宅院。徐氏是江阴的名门望族,其一世祖徐锢在宋朝的时候曾经做过京城开封的府尹,位高权重,为徐家奠定了家业。

北宋灭亡后,徐氏带了大批文献,跟随宋王朝仓皇南迁,定居江南。四世祖徐守诚于南宋宁宗庆元年间 (1195―1200年) 曾出任吴县 (今江苏苏州市吴中区) 县尉,举家迁到苏州。虽说徐氏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但从此在苏州留下一些社会关系,后来演变成了世交。

蒙古骑兵入驻中原后,徐守诚的长子徐千十一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发誓不在元朝做官,便从苏州迁至江阴的农村梧塍里,过着耕读为业的隐居生活,所以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梧塍里徐氏的始祖。

徐氏先祖迁到江阴梧塍里后,重视农耕,兴修水利,置田兴业,发展经济,逐渐成了有名的江南富户,为徐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当年,徐氏南迁时曾经携带了大批的中原文献,再加上历代收集,后来专门筑了一个藏书楼来收藏,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万卷楼”。其中有诸子百家、图经方志、堪舆星象、神话异志等各种书籍,堪称包罗万象。

徐家在元末明初有“文献巨室”“书香盛家”的美称。元末画家倪云林与江阴徐氏的第八世祖徐直的友情很深,绘了《书屋图》赠予徐家。明初著名学者宋濂曾在梧塍里教过徐氏九世祖徐麒。

徐氏先祖喜欢以文会友。而吴中才子都是江南文化教育界的名人,他们也喜欢广交朋友,切磋书画诗文,这就与徐氏先祖志趣相同,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爱好,有共同的语言,久而久之,逐渐成为莫逆之交。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 (1421年) ,迁都北京。直到这个时候,徐家才又有人出来做官。徐麒受到明朝廷的诏令,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徐麒此行不辱使命,声名大振。后来,徐麒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拥有近十万亩土地,成为当时江苏最大的地主。

梧塍里徐氏家族全盛的时候,有土地近千顷,房屋五千多间,府内水井十八口,西有双凤桥,东有青龙桥。东南西北有护庄河,河外种植了大片梧桐树,密密麻麻,好似一道绿色的屏障,梧塍里由此得名。

江阴徐氏的十世祖、徐麒的长子徐忞,在家乡修筑了“梧塍十景”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即:梧塍先陇,长寿幽居,梅窗诗思,竹屋书声,黄塘春涨,毗岭晴岚,西畴稼穑,北墅桑麻,南浦渔歌,东原牧笛。

徐家富而有仁,明英宗正统六年 (1441年) 遇灾荒,徐忞奉父亲徐麒之命,与弟弟一起捐粟四千石赈灾。在明英宗景泰年间,蒙古族的瓦剌部入侵,边关军情紧急,徐家又捐助鞍马数百匹,为此皇恩下达,赐以冠服,旌为义民,在祖茔东原建造了“旌义坊”。

第二次赈济灾民后,皇恩又下达,在梧塍里建造了“皇恩二下坊”。人们至今还能见到一截残破的坊柱。

徐氏先祖“富而有仁”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踏上梧塍里这块土地。

除了江南才子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之外,还有董其昌、施耐庵、宋濂、都穆、钱福、钱谦益等著名人士,或在徐家当塾师,或到徐家读书、赋诗、绘画、饮酒,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少年时随其父亲文洪到徐家读书,与江阴徐氏第十一世祖徐颐及其儿子徐元献非常熟悉,友情深厚。

明宪宗成化八年 (1472年) ,文林中进士,在浙江永嘉、博平当过知县,后升官到南京,任太仆寺丞。“太仆寺丞”是个掌管牛、马、羊、猪的官,可能当得没有意思,就告归回了吴中。几年以后,文林又被起用,当了温州知府。文家与徐家往来不绝,终成世谊之交。 2Wbu8w6kETXvyuD6oLlIzm/lfo1LQBkApZIhZZKubTtm3B1afDZcwJQvEGP6T8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