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生于乱世

尤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而下,最后注入闽江,是闽中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尤溪县因尤溪而得名。南宋的尤溪县城,就坐落在尤溪的中游北岸。在城南一带的山脚下,有一所依山傍水的、简朴的住宅。这所住宅的主人姓郑,名安道,字义斋,是北宋神宗熙宁六年 (1073年) 进士,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光禄大夫,文职阶官称号。光禄大夫为从二品,金 紫光禄大夫为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 。但在此时,郑安道并没有住在这里。这所住宅里住的是他的朋友朱松。

朱松是徽州婺源 (今江西婺源) 人,字乔年,号韦斋;因尤溪县尉的任期已满,便暂时借居在这里。朱松自幼聪慧,在青年时期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北宋徽宗政和八年 (1118 年) ,朱松在京城汴京 (今河南开封) 考中进士。

宣和二年 (1120年) 十月初九,歙州歙县 (今安徽歙县) 的方腊率众在家乡起义,以讨伐奸臣朱勔为号召,见到官吏及其爪牙就全都杀掉。苦于官吏掠夺勒索、民不聊生,百姓们纷纷响应方腊。不过半月,起义军就发展到数万人。方腊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率部接连攻陷了几十座州县,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朱松的故乡婺源,处在战乱的中心。朱松放心不下家人,便携带全家一起来到政和县避乱。

宣和七年 (1125年) ,朱松的父亲朱森不幸去世。按照当时的规矩,朱松本来应该护送灵柩回到婺源老家安葬;但是,由于家境贫寒,朱松只能将父亲就地安葬。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 (1128年) ,朱松服丧期满,出任南剑州尤溪县尉。第二年五月任满,因为经济窘迫,便寄居于好友郑安道的家中。

建炎四年 (1130年) 的九月十五日午时 (11时至13时) ,在朱松寓居的这所简朴的住宅中,他的儿子出生了。朱松给孩子取名为一个单字“熹”,寄托了迫切向往光明前途、结束黑暗乱世的寓意。朱松共生有三子,长子、次子都夭折了,朱熹位居第三。

朱熹出生的时候,尤溪县还处于动荡之中。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熹由一个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孩慢慢长到了即将入学的年纪。

朱熹从小就善于思考。在他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指着天告诉他:“抬头看到的就是天空。”朱熹却充满好奇地反问道:“天空上面都有什么东西存在呢?”朱松听了儿子的问题后吃惊地望着儿子,简直是欢喜极了,捻着胡子若有所思地微微一笑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很大的出息!”

绍兴四年 (1134年) 春天,经过中书舍人胡世将推荐,朱松被征召入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秘书省,掌管古今经籍 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的官署;正字,秘书省官员, 负责校正典籍) 。朱熹随祖母、母亲留在了政和县。入秋后,万木枯疏,百叶凋零,朱熹的祖母程夫人也随风仙逝。

朱松听到这个噩耗后,匆匆地辞官回家守制。这一年,朱熹已经五岁,父亲觉得应该将他送到学堂念书了,就写了一首诗勉励他勤奋学习:

尔去事斋居,操持好在初。

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

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

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

貘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

鼎荐缘中实,钟鸣应体虚。

洞洞春天发,悠悠白日除。

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

朱熹的远祖多为仕宦之家,大都置有较多的田产;但是,到了其祖父朱森,其上三世都没有在朝做官,家道逐渐中落;到了朱松这一代,家业早已没有多少了。到闽中赴任时,朱松甚至不得不变卖在故乡仅有的百亩田产作为盘缠。在闽中做官多年,朱松仕途不顺,为了养家糊口,吃过很多苦,受过许多罪。朱松常常以自身的经历教诲朱熹:“我们家族不富裕,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所以,你一定要寒窗苦读,才能平步青云,振兴门庭。”

朱熹时刻牢记父亲的教诲,发奋学习。他小小年纪,就喜欢思考各种问题。比如,当他听人说天地四方没有边界时,便想:“天地就算再大也应该有个尽头吧!就像我们住的屋子一样,墙壁外面总是有个什么东西的。那么,天地四边之外,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对于不理解的问题,他总是苦思冥想,穷究其理,想不通又埋头去读书。

在这一点上,朱熹颇像他的父亲。每天晚上,朱松都要读《左传》到深夜。《左传》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并且能够引发他更多的思考。父亲灯下夜读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朱熹的脑海里。这对朱熹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母亲祝夫人,娘家是歙州歙县的大户。闲暇的时候,祝夫人常常会对儿子讲起外祖父一家。朱熹也喜欢安静地依偎在母亲身旁,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歙州,家庭很富有。你的外曾祖父名字叫祝景先,人们都称呼他为“二翁”,他是一个忠厚的长者。他有好几个儿子,都主要以儒学为业。你的外祖父是长子,名叫祝确,字永叔,特别忠厚孝顺,很受乡人尊重。

母亲还告诉朱熹:

前些年的战乱,使歙州城差点沦为废墟。有些权贵便打算与官府合谋将州城迁到北门外,以谋取私利。然而,他们所选的新址地势低洼,阴雨天十分容易积水,平民百姓都不愿意迁移。但是,没有人敢出头说话,因为人们都十分怕得罪权贵给自己招来祸事。

就在这时,你外祖父不惧生死地站了出来,毅然为民请命。权贵们因此对你外祖父恨之入骨,便想方设法从朝廷请来特旨,给他定下了违抗圣旨的大罪,想要将他置于死地。为了躲避祸患,你外祖父只好隐姓埋名,四处逃亡。

直到北宋灭亡以后,你外祖父才回到自己的故乡。此时的州城,也重新迁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只是经过这次灾祸,祝家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你外祖父的人品却得到了人们的敬重。

接着,祝夫人又谈到了自己的母亲:

你外祖母姓喻,生了两男一女,我是老二。你伯舅叫祝莘,叔舅叫祝峤。当年你的父亲还在郡学读书的时候,很不显眼,但是,你外祖父却有知人之明,应允了我和你父亲的婚事。果然,后来你父亲诗名远扬,并考取了功名。

从母亲的讲述中,朱熹了解了父母的身世和遭遇,他们的经历深深地震撼着他。他没有想到,身居陋室的父母,竟然都有如此显赫的家世。母亲口中的外祖父不惧强权为民请命的形象,更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GY+pN499pvrI1qgGfXEgjR+4RoKow4oQEUKnKjBJ57UZwO+FH4RnIxC8XWe9Ck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