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机器特别着迷

清朝晚期,在广东广州有个茶商名叫詹兴藩,他以卖茶叶为生,在广州也还算小有名气。可是,好景不长。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门户。詹家的茶行和其他小商铺一样全被外国人挤垮了,为了减少家用开支,詹兴藩被迫把家从大都市迁到了一个叫南海的小城镇。

南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那里生长着繁茂的榕树、挺拔的云杉,凤凰树上盛开着火样的花朵,相思树垂下长长的果实,一派生机勃勃的南国风情。

1861年4月26日,詹兴藩喜得贵子,全家对这个刚出生的男孩疼爱备至,于是詹兴藩的父亲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天佑”。

小天佑是家中的长子,前面还有两个姐姐,没过几年,家里面又添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主要靠父亲詹兴藩一人维持生计是很艰难的。于是,詹兴藩除操持一些田亩外,还做一些小生意,并替人代写书信、刻印章,春节时写春联等挣些银两,补贴家用。

詹兴藩的妻子陈氏是广东肇庆人,是一位勤劳刻苦、聪明贤惠的妇女。她终年操劳忙碌,相夫教子,为孩子们的成长倾尽了心血。

詹兴藩对小天佑寄予了无限期望。他经常给小天佑讲鸦片战争,讲林则徐虎门销烟,讲外国人怎样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等故事。

小天佑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地提出问题:

“为什么朝廷要革林则徐的职呢?”

“为什么中国兵打不过洋鬼子呢?”

父亲耐心地回答儿子的问题。他告诉小天佑:“外国人取胜是仗着有洋枪大炮,而中国人没有。”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洋枪大炮呢?”小天佑又问。

父亲告诉他枪炮是用机器造的,而中国连造枪炮的机器都还没有呢!

“噢,机器可以造枪炮,那机器是什么样的呢?”

父亲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小天佑从此对机器充满了好奇。詹兴藩有位好朋友叫谭伯邨,在香港做茶叶生意,经常来往于香港、广州之间。

在当时,英法资本主义的势力已经侵入广东。鸦片、纺织品、机器和其他洋货源源不断地经香港输入广州,再由广州转运到各地。同时,他们又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购买茶叶、丝绸和其他农副产品以及工业原料。广州成了洋货、土产的吞吐港。

谭伯邨每次从香港回广州时,总要到南海探望老友一家。他时常在经济上接济詹家,并给这个久居乡间的家庭带来许许多多有关外面世界的故事。小天佑总是认真地听谭伯伯讲故事,渴望着有一天能到外面的大世界去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故事里人物的经历。

谭伯邨非常喜欢小天佑。当他得知小天佑对机器很感兴趣后,就经常从广州、香港捎些工程画报给他。从这些画报上,小天佑认识了火车、轮船,还有好多好多叫不上名字的机器。谭伯邨还答应小天佑,有机会一定带他亲眼去看看这些画报上的东西。小天佑真盼着这一天快点到来。

见不到机器实物,小天佑就依照画报自己做了起来。有一天,小天佑还没吃完饭就要出去了。在他跑出家门的那一刻,父亲问道:

“这么急,到哪里去呢?”

“我要去制造机器。”话音刚落,小天佑已经跑出很远。

父亲虽然知道小天佑很喜欢研究机器,但听说他要制造机器,还是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他就跟着小天佑看看他到底在干些什么。

跟着儿子,父亲来到了村边的小河旁。只见河边已经聚集了一群和小天佑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他们有的挖土,有的提水,还有的和泥。小天佑除了指挥小伙伴们外,还亲自参与。

只见小天佑把和好的泥拿起来,照着口袋里取出的火车画报做起模型来。他首先从一节一节车厢做起。一节车厢做完了,他还要跟画报里的车厢比照一番。不合格的车厢,小天佑就把它毁掉重来。虽然很费精力和时间,但他坚持了下来。有时他的脸沾上了泥巴,额上也冒出了汗,小天佑却一点儿也不在意。

经过好几个小时的努力,小天佑的火车模型终于做成了。父亲一看就惊呆了:火车模型几乎和画报上的火车一样。其他小朋友看到火车模型都聚集过来,他们都发出了惊叹声。

在小天佑7岁时,父母省吃俭用,把他送入了南海的一家私塾读书。他对课堂上老先生讲授的“四书”“五经”以及八股文没有一点儿兴趣,他仍然醉心于画报上的机器。

小天佑除了用泥土捏出各种各样的机器模型外,他还搜集了一些机器零件。在他口袋里经常有捡来的小齿轮、小发条、螺钉之类的东西。看到别人有什么新鲜的玩意儿,他总要凑过去看个究竟。看那些物品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怎样做成的。

有一段时间,小天佑对家里的自鸣钟产生了兴趣:自鸣钟为什么会自动打点呢?为什么会不知疲倦地走呢?他背着父母开始拆卸自鸣钟。

小天佑今天拆一个零件,明天再拆一个,直到把所有零件拆卸了一遍,弄清了自鸣钟的构造才罢休。他还兴致勃勃、有条有理地把自鸣钟的原理讲给其他小朋友听。

看到小天佑对机器如此着迷,父亲非常高兴。他不断给予儿子鼓励和支持。

童年的小天佑在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同时,也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启蒙教育。这是他不同于和优于同时代许多中国孩童的地方。

1871年,10岁的小天佑将读完私塾,他的父亲詹兴藩因为家境困难,不准备让他再读下去了。他在考虑长子的出路问题:是让儿子跟着自己谋生,还是去做学徒学些技艺?就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改变了詹兴藩的思想,也改变了詹天佑的一生。 1UHNwz0Q5qVhwnoDnWUwtDztu5StkNpD45Gu3zEsm6qatqOoRwVezrfO2v2W7z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