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舒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特地为他聘请了一位在方圆几百里内都很有声望的博学之士,这位博学之士开始对小仲舒进行比较系统的启蒙教育。
小仲舒虽然出身于豪富之家,但他身上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气息。在没有读书的时候,他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粘知了、逮麻雀、爬树、荡秋千,尽情地玩耍。
但是,小仲舒开始读书后,说来真怪,尽管他的年纪还很小,却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一头钻进书堆里,嗜书如命,从熹微的晨光到暮色四合的傍晚,他与书作伴,感到无穷无尽的快乐,甚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小仲舒十分聪明,他的领悟力也特别强。老师教过一遍,他理解得很快,并且还会把老师讲的内容牢牢地记在心里。读的书虽然谈不上过目不忘,但是大多数他都能清楚地记得。
书上的内容,小仲舒经过一通又一遍地温习,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了。那时候的书与后来人们看到的书不同,那时的文字大多是写在竹简上,并且用牛皮做成的线或丝绳把刻有字的竹简穿在一起,就形成一本书了。由于一片竹简写不了多少字,所以,一本几万字的书就十分笨重,携带和翻动都极不方便。
小仲舒少年时酷爱学习,优秀的成绩在董家庄一带是出了名的。他读起书来常常会忘记吃饭,真是如饥似渴,一天到晚不歇息。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想着,怎么变着法儿地让孩子抽空玩玩呢?
董太公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决定在宅院的后面修建一个小花园,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于是,董太公请来了亲朋好友和能工巧匠,在一起议论了一番,最后定下小花园分三年盖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南方人家的后花园是怎么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宅基地不小,花园可盖得大一些。第一年,花园里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蝶蜂飞舞。姐姐多次邀请小仲舒到花园中玩耍,但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
第二年,小花园里建起了一座假山。邻居和亲戚的小孩子都去假山上玩耍。小朋友们叫小仲舒一同前往,他连动也不动。依旧低着头,用笔在竹简上写文章,头都没有抬一下。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以及邻村的百姓纷纷携儿带女前来观看。孩子们爬山赏花。大人们一个劲儿地赞叹,夸赞董家的花园建得好。父母叫小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然没有理睬。
农历八月十五是合家团聚的中秋节,晚上,小仲舒全家人都在吃酒赏月,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见小仲舒的身影。他母亲急忙派人去找,到书房里一看,小仲舒没在,原来他趁家人赏月的时候,又去找先生研究诗文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仲舒受老师的影响,在学术上选择了儒家,专门研究和探讨历史著作《春秋》——这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献。
孔子在《春秋》里主张尊崇皇帝的权力,做臣子的就应该听命于皇帝,对那些违法乱纪的乱臣贼子,决不姑息,一概处以极刑。
在老师讲解《春秋》的时候,小仲舒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他提的许多问题,有些老师都答不上来。
后来,老师向小仲舒建议说:“你已经十五六岁了,学问十分不错,可以自己出去游学了。再说,我的学问也是有限的,已经全部教授给你了,我不能再教你了,再教下去,我觉得自己是在骗饭吃。我准备辞去这里的教职,回到家乡去养老。”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小仲舒心中一亮:“是呀!我应该出去游学,访问名师,精进学问。”家中的藏书与老师带来的书籍,他几乎都能够倒背如流了。可一想到要与老师分别,他就十分难过。七八年来,他与老师朝夕相处,师生之间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
小仲舒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乡下顽童,成长为一个识文断字、稍通文墨的少年书生,这多亏了老师多年来的谆谆教诲。此时,老师就要与他分别了,那种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小仲舒多么希望老师能够再待些日子,自己能继续聆听老师那点燃自己心中智慧之光的话语。可是无论怎么挽留,他也没能阻止老师回家。老师饮过小仲舒谢师宴上的送行酒之后,向他挥了挥手,道了一声珍重,坐上小仲舒父亲雇好的马车,就出发回家乡去了。
望着那载着老师的马车渐渐远去的背影,小仲舒内心感到无限惆怅。他伫立在徐徐的秋风之中,一种失落的感觉涌上他的心头。随着老师的远去,他那在老师指点下读书求知的金色岁月,也一去不复返了。从此,他得一个人在求学道路上摸索前行。
送老师离开之后,小仲舒便开始打点行李,准备出去游学了。可是到哪里去呢?小仲舒不得不好好考虑考虑。齐鲁大地是孔孟的故乡,向来是文化之邦,典藏丰富,源远流长,硕学大儒,多在其间,不可以不去,更何况那里离他的家乡也比较近。
小仲舒拿定主意之后,就和父母商量。父亲十分同意儿子的打算。可小仲舒却在母亲那里遇到了麻烦。女人家心细,考虑的问题也多。他的母亲顾虑重重,毕竟,小仲舒才十五六岁呀,他还只是个孩子呢!
外面的风霜雨雪、豺狼虎豹、路途崎岖、强人出没,谁能保证小仲舒不会出事儿呢?儿是娘的心头肉啊,她说什么也不同意小仲舒出去游学。在她看来,那样简直太冒险了,她决不愿意把儿子交给外面的世界。
母亲的极力反对让小仲舒感到十分沮丧,难道自己就这么待在家里一辈子吗?他不甘心。他得做做母亲的思想工作,让母亲像父亲一样,允许自己出去游学。
该怎么办才好呢?小仲舒是个孝子,他是不会与母亲不辞而别的。他苦苦地思索着,希望能想出一个让母亲同意他出去游学的好办法。突然有一天,他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外公——他要让外公帮忙劝劝自己的母亲。
小仲舒的外公曾经戍守过边关,跟匈奴打过仗。小的时候,仲舒最喜欢听外公讲故事。恰巧,有一天外公来了。他缠着外公,把自己想要出去游学的想法告诉了外公。
外公非常赞赏小仲舒想要出去游学的想法,认为好男儿不能窝囊地待在家里,否则,一辈子都会没有出息。外公愿意充当小仲舒的说客,说服他的母亲。果然,在外公的劝说下,母亲同意让儿子出去游学,小仲舒真是喜出望外。
不过,小仲舒的母亲还有一个条件:此时距离年关没有多少时间了,小仲舒得过了年,过了灯节,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才可以出去。虽然他还得等上三四个月,但是总比不允许他出去要好很多啊!
小仲舒等啊等啊,腊月过去了,灯节也过去了,他终于等来了春和景明的二月。在一个春光宜人的日子里,小仲舒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姐妹,带着两个书童,骑着马,离开了家乡,向自己确定的第一个游学目的地齐都临淄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