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天下百姓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为汉,定都于长安,史称西汉。汉朝建立初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由于经过多年的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汉朝初期,经济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举步维艰。皇帝乘坐的车竟然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大将和丞相更不用说了,有的也只能乘坐牛拉的车。
基于这种情况,汉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在政治上,中央政府控制了除分封的诸侯王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郡县,以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在思想上,汉朝统治者任用了一批儒家学士,改变了对读书人的态度,认识到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在经济上,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商业空前繁荣。
汉朝有一个广川国,就是后来的河北冀州,当时由皇帝的哥哥当广川王。广川国一马平川,一望无际,十分富足,老百姓连收的麦子都吃不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广川国有个董家庄,董家庄中住着一户姓董的人家。这家人的祖先世代务农,此时的当家人是董太公。董太公身材中等,鼻梁高挺,相貌堂堂。
董太公生性节俭,又继承了祖上家产,是方圆几十里内数得着的富户,可说良田千顷,庄园多座,牛马成群,猪羊满圈。马撒欢跑几十里,都跑不出他家的地界,三里五乡的村民大多是他家的佃户。
此时国家强盛,世道太平。当时董太公家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存粮都放得发霉了;金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散得满地都是。
董太公从佃户身上收来很多租子钱,但是他从来不乱花。他望子成龙心切,希望有人继承家业。他深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认为孩子想要有出息就得读书做官。在那个年代,买书也需要有胆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让人不寒而栗。人们都怕藏有儒家的书和诗,害怕被满门抄斩或是活埋。
虽然在西汉时期,皇帝已经把焚书令废除了,但是老百姓们仍心有余悸。董太公很有胆识,他亲自到城里买了一大车书。那时的字都是写在竹片上的,书都是一捆一捆的竹简。
董太公是十里八乡内数得着的有学问的人。他买来的那些书,不光是自己学习,他也让子孙后代学。那时,他已经有两个女儿,但都不是很聪明。他常常想,如果夫人能够再怀一胎生个聪明的男孩该有多好啊!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四月的一天,董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这男孩与众不同,长颈高鼻,天庭饱满,下巴方圆,特别是哭声格外响亮,离得很远都能听到,就像三四岁的孩子一样。
董太公常常想,老董家不仅仅要良田万亩,家财万贯,还要让儿孙成为朝廷命官,要管上万人、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要做官就得多读书,要读书就得买很多书。于是,他花多少钱买书都不心疼,豁出万贯家财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才,以便光宗耀祖。
见到呱呱坠地的儿子,董太公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他指挥着家人把房上房下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三里五乡的亲朋好友都邀请来。他还请了戏班子,在村口搭了戏台,正儿八经地庆贺了三天。全村都跟过年一般热闹非凡。
三天庆贺过后,董太公这才想起来还没有给孩子取名字。取个什么名字呢?董太公和他的父亲以及弟兄们感到十分为难。
弟弟说:“叫‘家福’吧!这个名字吉利,以后全家生活都很幸福。”
父亲说:“他排行老三,小名叫董三,大名得起个富贵名,叫‘金福’咋样?”
董太公说:“生他的那天,我正巧刚买回一大车竹简,叫‘简书’行不行呢?这名字有文墨味儿,一听就知道出自书香门第。”
长辈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了好几个晚上,也没有定下孩子叫什么名字。后来,他们又讨论了好几宿,始终没有取出个老的高兴、少的满意以及令全家人都认可的名字来。
过了一段时间,董太公有事路过山东曲阜,就去拜见了孔圣人的重曾孙,希望他能给自己的孩子取个好的名字。当时孔圣人的重曾孙正在看竹简,知道了董家人的来意,就闭上眼睛默默地思考了几分钟,并用笔在竹简上写了“仲舒”二字,递给了他们。
“仲舒”,董太公拿起竹简端详着。他觉得圣人后代给取的名字与董太公取的名听起来差不多,可“仲舒”二字却多了一些深邃的涵义。圣人之后的确学问高深,董太公非常高兴,“董仲舒”的名儿就这样给新生的孩子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