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已经13岁的小守信小学毕业了,然而想进中学,对于他来说,也是一道难关。当时的中学收费很高,并且要在学校住宿,需要缴纳食宿费用,他的家里实在无力供他上学了。
好在适逢昆明等十一县开办的云南联合中学招收插班生,给了小守信一线生机。这个学校是走读制,不需要缴纳食宿费用,可是名额有限,仅招10名。于是小守信拼尽了全力,总算挤进了学校,解决了升学的困难。
发榜那天,小守信兴奋得难以自禁。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凭自己的本领和努力,获得的求学机会,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不能不珍惜。
中学的视野,要比小学宽广很多,对于小守信来说,每一门新的功课,都像是一个崭新的世界,等着他去发现和探索。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刚讲过光学原理,他回家就迷上了照相机,还自己亲自动手制造了一个幻灯,并在自己家的粉墙上映出了一幅幅活动的图画,母亲简直看得目瞪口呆。
在学校里看过化学试验,小守信又在家里用白铁皮香烟罐做成一个蒸馏器,居然想用白酒制酒精。他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少年一样,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和跃跃欲试的创造力。
升入中学以后的小守信在音乐、文艺方面的爱好都有了新的增长。他积极参加学校和朋友组织的各种器乐合奏,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他还对当时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守信还学唱当时广为流传的各种中外革命歌曲,也因此他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管功课再忙,他总是坚持晚上去英语学会补习英语,有时还到昆明基督教青年会去听英语课。
在学校里,小守信有机会接触到了西洋音乐。在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外籍教授叫柏希文,他创办了“英语学会”,为青年学生补习英语,小守信积极参加该学会的活动,并与柏希文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
柏希文是一位出生在中国的外籍学者,他父亲是个法国人,母亲是我国广东人。他对于小守信英语水平的提高、思想认识的发展和音乐爱好的培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小守信从柏希文那里了解了西方音乐,逐渐对一些西洋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等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西方音乐的了解,进一步丰富了他的音乐知识,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柏先生的指导和小守信自己的努力下,在初中毕业时,他已经能够阅读一般的英语读物和进行普通的英语对话了,并且常常用英文写日记。
当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统治的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传播各种进步思想的报刊遍及各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于小守信的思想触动很大,他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生活知识》《创造月刊》《东方杂志》等进步书刊,并且热情地投入为反抗帝国主义暴行、支援“五卅”受难工人的宣传、募捐演出等活动。
这些活动大大开阔了小守信的政治视野,促进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等革命理论的兴趣。例如在一篇他当时写的作文练习中,就开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社会矛盾了。我国当时严酷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教育了小守信,促使他积极投入到了蓬勃的学生运动当中。
1927年秋,小守信初中毕业,他又一次与母亲回玉溪探亲。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一则是想回老家寻找职业,二则是利用假期复习功课,准备考高中。这次,他在玉溪还写了19篇日记。这些日记,记下了他在玉溪时的所见、所闻。
当时的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是全省唯一的一所公费学校,学生的学杂费、伙食费和住宿费都由国家负担,因而报考的人特别多,录取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
即使这样,历经三榜考试,15岁的聂守信仍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该校高中部的“外国语组”,主修英语。在学校,他是文艺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演剧时经常担任女主角。
有一次,守信在歌德的《克拉维歌》中扮演了剧中的女主角玛丽亚,由于他的演出生动、真实,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致使他有了“玛丽亚”的外号。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大家一见到他都不叫他聂守信,而是叫他“玛丽亚”。
当时的省立第一师范是昆明学生的运动中心,在地下党和共青团的直接领导下,该校学生们参加校内外的进步活动非常踊跃。守信在同班同学的帮助下,参加了共青团的外围组织“读书会”,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提高了政治思想觉悟。
1928年2月,守信第三次回故乡探亲,这次他又写了两篇日记。这次回家,他还抽空去看了彝族火把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使他流连忘返。
守信开始思考民族的命运,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时,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毅然于1928年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守信作为党领导下的“救难会”的成员,曾经多次去监狱探望、接济那些被关押的革命同志。按照团组织的安排,他还从事刻印、张贴传单等革命活动。
守信从事革命活动的方法很高明,在学校里面有两个亭子,他能一边和生疏的同学周旋,一边反手就把标语或传单贴在柱子后面。由于他经常张贴文艺活动的通知,学校当局对他也没怎么怀疑。
守信在省立师范读书的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他结识了新搬来的邻居、后来任省第一师范附小音乐教员的张庚侯,通过他指导开始练习小提琴和吉他演奏,二人并与守信的三哥聂叙伦、友人李家鼎等经常在家里进行民乐合奏等活动,参加各种游艺演出。
守信与张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组织了九九音乐社。这时他对戏剧表演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突出的才能,对文学戏剧的写作也有强烈的爱好,并有意通过写日记来提高文学写作方面的才能。
在省立师范附小孩子们的要求下,张庚侯作词,聂守信谱曲,俩人合作创作了《省师附小校歌》。省立师范附小的学生们即便后来已经是年近古稀的老人时,一提起当年聂守信、张庚侯教他们唱的校歌,仍记忆犹新:
同学们,大家团结起来,锻炼勤苦耐劳的个性,养成服务社会的能力,造就健全生活的本领……
据后来聂守信的三哥聂叙伦回忆:
当年在创作校歌时,聂守信根据歌词反复琢磨,并在屋里高声试唱,边唱边改,没有几天就完成了。这首校歌,不仅在校内流行,还成了校外学生普遍爱唱的一首歌了。
这时候的聂守信,其实只有1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