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埋下音乐种子的童年

小守信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他出生时,长兄已经出门做事了,长姐已经出嫁了。但是,两个大人和4个孩子的生活开支很大,家境十分贫困。

由于小守信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全家人都十分宠爱他。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尤其是他的记忆力特别强,3岁的时候就能认识300多个汉字,到了4岁就能够认识500多个汉字了。

小守信的母亲,是一位刚强能干、温良贤惠的傣族妇女,她教小守信唱民歌小调,他学几遍就会唱了。给他讲的故事,他也很快就能够复述出来。

小守信最招人喜欢的地方,要数他的模仿能力了。他经常学鸡、狗、小鸟等小动物的叫声,听到不同地方的方言,他也能一点儿不走样地学出来。

小守信在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德,如爱整洁、讲卫生、与人和睦相处、勤于跟大人一同做事等。

有一年春节,有钱人家的孩子都穿红戴绿一身新衣服,小守信依然是一身旧衣服,有个阔少爷鄙夷地骂他是“叫花子”,小守信被这突如其来的侮辱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从此,他坚决不和有钱人家的孩子接触。所以,在他后来所创作的许多歌曲中,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他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的烙印。

“成春堂”租用的两层小楼,楼下是药店,全家人都住在楼上,十分拥挤。为了解决几个孩子的住处,父母只得在楼上接近屋顶之处又搭建了一个小阁楼,由于低矮,睡觉的时候只能爬进去,直不起身子。

迫于生计,聂鸿仪不得不起早贪黑,整日忙碌。为了能够多赚一点钱,他们所售卖的药品,丸、散、膏、丹,一应俱全,其中有不少都是自己炮制的。当年“成春堂”经营的药品至少在80种以上。

因为起早贪黑,操劳过度,聂鸿仪最终积劳成疾。1916年初,他的病情恶化,转为当时还难以治愈的肺结核,以致卧床不起。一家人倾力救治,病情仍不见好转,反而日渐加重。拖了半年多,7月11日,聂鸿仪最终与世长辞了,年仅40岁。

父亲的离开,对于小守信全家,特别是对于母亲,是沉重的打击。由于母亲出身劳动人民家庭,具有刚毅、坚强的品格,能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她毅然挑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承担了教育子女的全部责任。

彭寂宽从小天资聪明,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却在小守信外祖母的帮助下,通过自学能通读《百家姓》《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并且接触过当时峨山民间盛行的民间曲艺“圣谕”和“唱书”等。

大约在彭寂宽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彭寿山患病,恰巧被聂鸿仪治愈,于是彭寿山就将女儿许配给了丧偶的聂鸿仪。到聂家以后,彭寂宽在生育教养子女的同时,还常常协助聂鸿仪按方配药。在聂鸿仪的帮助下,她写字、读书都有不断长进,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写得十分漂亮。

聂鸿仪还以《医药三字经》为基础,把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医术都传授给了彭寂宽,因此她也成了丈夫的得力助手,在丈夫出诊后,她在家也能够独自为人把脉问诊和开方配药。

聂鸿仪去世以后,为了挑起养活全家的重担,她毅然参加了官方主持的行医资格考试,并且得以通过。于是,她继承了丈夫的职业,继续经营“成春堂”。

从此,母亲一个人又看病又配药,依靠有限的诊药费来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由于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来看病的人很多。然而,由于家中人口多,还要供孩子读书,光是治病卖药的钱还不足以养家糊口,小守信的母亲就用晚上的时间替人家洗衣服和做针线活来弥补。她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孩子身上,用全部的心血来教育他们成长。

在母亲的耐心教育和严厉督促下,小守信5岁时就能认1000多个汉字了,而且对每个字都进行认认真真地“描红”。母亲总是用“头悬梁,锥刺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民间谚语和警句教育孩子们,要求他们勤奋上进,不允许他们沾染半点不良的习气。

童年时代的小守信,受到云南丰富而优美的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熏陶。他的母亲是他第一个民间音乐启蒙老师。母亲会唱许多民歌,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有时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一些优美动听的曲调,使孩子自幼在心灵深处就种下了喜爱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艺术的种子。 kYEj8hNKjd024EhM7lMgZSlufxGhsoK0ogN//MYglikp9p8upHowCMDX2YcNVRu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