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有个性的学生

石三伢子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把他送到旧式的私塾里认字,读四书五经,还起了个学名叫“咏芝” (后改为“润之”) 。从8岁到16岁,除去中间有两年辍学务农,毛泽东一共接受了6年的传统教育。

从前,私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而且必须读出声来。不得已,一群好动的孩子只好坐在桌前,摇头晃脑地念“之乎者也”;至于课文有什么含义,他们并不真正理解。就在一片“有口无心”的诵读声中,石三伢子却安稳地坐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认真地盯着书上的字,薄薄的嘴唇紧抿着,似乎出了神。老师不禁皱紧了眉头,拍拍戒尺,叫石三到讲台前来。那时,上课是一个个学生到老师面前单独听讲。老师问道:“石三,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

石三回答说:“我念了,先生,用心念了。”

老师有些不高兴了:“那我就要点几篇了。”

下面的学生都停止了读书,想看看石三怎么对付老师。

石三天真地望着老师说:“先生,您不用点,省得费神,我都背得了。”

有人笑出了声,以为石三说大话,少不得要挨老师一顿戒尺。老师自然不信,哼了一声,点了几篇文章让石三背。没想到,石三一口气就背了出来,而且还告诉老师他对课文的理解。老师不得不点点头,心里又惊又喜。从此,老师也就不再追究石三了,小伙伴们还特意给石三取了个外号叫“省先生”。

“省先生”虽然读书不费劲,但要让他遵守私塾的那一套陈规陋习,却实在太难了。他讨厌一成不变的背书和动辄得咎的规矩,还有老师生硬的腔调和他手上那可怕的长长的戒尺。石三在好几个私塾里念过书,老师们都对这个好思考、有个性的学生既喜欢又觉得头痛。

有一次,老师有事要出去一会儿,让学生们待在屋里读书。石三很快就把旧课温习了一遍,还提前学了一篇,但老师还没回来,伙伴们都在无精打采喃喃地背着枯燥的文言文,几个大胆的在聊天,偶尔打闹一番。石三听到窗外的鸟叫,再也坐不住了,便一声不吭出了门,来到后面的山上。

石三快乐地在山间奔跑,这里的空气新鲜极了,还透着点甜丝丝的香味。石三跑累了,躺在一棵野枣树下,看着天上的白云飘来飘去,想起10岁那年,因为在私塾里闯了祸,不敢回家,就想到县城去,结果在山里转了三天三夜,才走了八里路,还没走出韶山冲,那中国不知道该有多大呀,天上的云能飘得很远很远吧?石三也想看得更远些,三两下爬到树上,可是除了山,还是山,什么也看不见,他只好摘了些野枣,准备回去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然而,在院子里等他的却是满脸怒气的老师,石三硬着头皮向老师鞠躬。老师低着嗓门说:“不在屋里读书,到哪儿疯去了?”

“书读完了。”

“读完了就可以到处乱跑吗?一点规矩都没有。”

石三涨红了脸,勇敢地说:“屋里这么闷,读来读去也没读到心里去,有什么用?”

老师被石三反问得一时语塞,说:“我知道你背得快,今天我倒要考考你,答好了没事,答不好嘛,戒尺伺候。”老师一转眼正好看到院子里的水井,便顺手一指:“作首诗赞井。”

这时,屋里的学生们也都挤在门口看起了热闹,有几个一听老师的题目,直吐舌头,这可怎么作?石三却不慌不忙,围着井走了一圈,低头看见水井里有几条可怜的小鱼儿在游动,一抬头又看了看面前的老师和缩在门边的小伙伴们,心想,我们成天窝在屋里背书,比这些小鱼儿还可怜。想到这儿,他灵机一动,对老师说:“有了。”还没等老师反应过来,石三就琅琅吟道: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伙伴们一听,都高兴地叫起来。老师当然听出了石三的“言外之意”,不由得点点头,心想这伢子人小心大,倒是个可造之材。石三虽然从来不喜欢那些枯燥费解的经书,但他特别爱读书,开始是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些优秀的传统小说。石三——少年毛泽东——游弋在传奇故事的世界里,对那些英雄的反抗事迹仰慕不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石三读的书越来越多,他向私塾老师和村里有学问的人借书;渐渐地,他也能看到一些有关时事的新书。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被列强侵略瓜分的时代,一些仁人志士通过文字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石三也开始模模糊糊地对国家的命运有了责任感。但那时的韶山冲还十分闭塞,人们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对外界的发展与变化并不了解和关心,书也很有限。石三想尽一切办法找书,甚至连庙里和尚的经书也不放过。他常常读得忘了周围的一切,有时也就忘了父亲交给的活儿。可是父亲只是满足于让石三认些字,好帮他算个账什么的,在他眼里,那些耽误农活的事情都是无用的。

有一次,石三放学回来,父亲让他去放牛,石三乖乖地去了,这一去到了天黑也不见回家,母亲着急了,要父亲去找。父亲刚出门,就看见一个邻居怒气冲冲地走来,后面跟着垂头丧气的石三,一手拿着一卷书,一手牵着吃得饱饱的牛。邻居老远就冲着石三的父亲嚷嚷:“看你家的好儿子,放的什么牛,放到我们家菜地里去了,刚长出来的青菜苗子全给糟蹋了。”

父亲一看就明白了,一面向邻居道歉,一面抓住石三狠狠地打了一顿:“叫你看破书,不知道学好。”

有了这次教训,石三也学“乖”了,以后,他总是先拼命把父亲交给的任务完成,然后再安安稳稳地坐在田边或树下看书。父亲虽然每次逮住了都少不得发火,但看石三并没有偷懒,也只好作罢。尤其让父亲不高兴的是,石三老是晚上点着油灯看书。那时,农村里还没有电,照明就靠小小的一盏油灯,而油又是比较珍贵的东西,这对节俭的父亲来说,实在是太浪费了。石三却不这么想,他只是一门心思要看书。既然父亲不允许,石三就在窗户上蒙一块黑布,挡住油灯的光线,躲过父亲的“检查”。夏天蚊子多,石三就把油灯放在床前的凳子上,脑袋从蚊帐里伸出来,一看就是大半夜。就这样,少年毛泽东在艰难的条件下,为日后的深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基础知识。 1UhCd5t1+fbz6f1fKBMUscCRR3OJzILoqopdUNAmSsZtzrpswAzUWbCPdad0hC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