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随父亲迁往扬州

美丽的扬州城位于长江下游北部,南临大江,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扬州城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闻名古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都是历代文人骚客为扬州写的诗句,足以见得扬州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

朱鸿钧先把家安置在东关街一条小巷里,后来又迁至万寿街附近的安乐巷29号。这里的房子,虽不算太宽敞,但也够住了。小秋实的祖父朱则余退休后也和祖母来到了这里定居。后来,弟弟物华、国华,妹妹玉华都在这儿出生。他在多年以后回忆起这个院子,在《看花》中说:

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朱鸿钧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一到扬州恐怕小秋实的学业荒废,立刻就把他送到了私塾里,让他接受传统的教育。在这里,小秋实学习了许多经书、古文和诗词。

不久后,朱鸿钧又将小秋实送入了初等小学学习。但是,他还没有读到毕业,就又被父亲送到一所私塾跟随戴子秋先生学习古文。后来,他在回忆自己读书的经过时说:

我的国文是跟他老人家做通了的。

小秋实还曾经到扬州知名的老教师李佑青先生那里听过课。李老师很喜欢这个眉目清秀、头脑聪慧的孩子,因此对他很照顾,他虽然是临时来听课,却总是会被李老师安排坐在最前排。

每天小秋实放学回来,晚饭过后,朱鸿钧都习惯性地一面吃着花生、豆腐干配烧酒,一面阅读儿子写的一篇篇作文。有时,他看到文章尾后有好评,就点头称是,欣然饮酒,然后给坐在旁边的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若是看见文章尾后有责备的评语,他便要埋怨儿子,严重的时候甚至还大发雷霆,然后把文章投在火炉里烧掉。父亲这几年严格的古文教育,给小秋实的古典文学修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激发了他对文学的爱好。

朱鸿钧对子女也有慈爱的一面。每年冬天寒冷的晚上,为了使孩子们身子温暖,他便在屋子里点起洋灯,然后架上小洋锅,烧一锅豆腐,让孩子们围坐在桌子边。热腾腾的洋锅里,一块块白嫩的豆腐在水里咕嘟咕嘟地发出声响。

豆腐煮好后,朱鸿钧便站起来,然后从冒着热气的锅里夹起白豆腐,放在孩子们的酱油碟儿里。小秋实和弟弟妹妹们最喜欢吃这种白水煮豆腐了。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样子,朱鸿钧感觉到幸福极了。尽管室外天寒地冻,但是室内却温暖如春。

小秋实学习很用功,但是他也有调皮捣蛋的一面。有一年春天,他跟着一群同学看到一些中学生能进城去白看戏,所以他们觉得小学生也能到城外的一个道观里去白吃桃子。于是,十几个小孩子浩浩荡荡地出城了。他们一到道观里便气势汹汹地呵斥道人,让道人领他们到桃园去摘桃子。道人却无可奈何地说:“现在桃树才刚刚开花啊!”

可是,这些小孩子们一点也不相信道人的话,便一同闯到园里看个究竟。果然,桃花确实才刚刚开放,园子里还到处飘溢着醉人的芳香。看着令人失望的场景,这群孩子气得一怒之下把花全都折了,还大声叫嚷道:“没有桃子,我们就沏茶喝!”

就这样,小秋实和同伴们个个都喝了一肚子的茶水才回去。这群小孩子的行为简直让道人哭笑不得,街坊邻里听说了这群捣蛋鬼的事情后也都笑坏了肚皮。

小秋实在高等小学毕业后,顺利地考入了江苏两淮中学。由于他个子不高,所以总是坐在第一排。在教师们的眼中,小秋实是一个脸蛋儿圆圆、身子结实的孩子。他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一脸稚气,而是有点少年老成,不苟言笑。老师们都对他格外关注。

小秋实学习认真,做事踏实,从不缺课。他平时喜欢看小说,对所有文学作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曾自命为“文学家”。由于他的品行与学业都非常优秀,所以在毕业时,校方授予了他品学兼优的奖状。

扬州城山灵水秀,景色迷人,自古以来人才荟萃,文化发达,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均曾流连于此,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

扬州也是一个英雄城,在抵抗异族侵略战争的历史上,曾经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名人轶事。也正是因为如此,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在无形中影响着少年小秋实的性情,养成了他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

朱家在扬州是客籍,没有亲戚朋友,与当地乡绅望族又毫无往来,自从小秋实的祖父去世后,朱家生计越来越艰难,家道也一日不如一日了。

由于朱家在扬州没有身世显赫的靠山,也没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所以小秋实一家难免要受到当地恶势力的欺凌。辛亥革命那年,朱鸿钧生病在家休养。谁料,本就拮据的家庭却让一个乡绅打着军政府的招牌,骗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就是这样的落寞家庭、单调生活,养成了小秋实坚强不屈、疾恶如仇和洁身自尊的独特性格。

从此以后,小秋实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进入中学以后,他的学习更加认真自觉,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课堂上,他总是专心致志地捕捉着老师嘴里吐出来的那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

课外,小秋实喜爱读书,尽管家中藏书不多,但是经史子集都有一些,像《论语》《孟子》《易经》《诗经》《史记》《汉书》《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等,即使不能全看懂,但囫囵吞枣,读得也很带劲。家中有这些旧书,用不着买,但新书和杂志则需要花钱。他后来在自己的散文《买书》中说:

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账。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钱。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

有时候小秋实想要的书在扬州买不到,他便转请贤良街的志成书局代为向上海订购,至于跑腿的事则由三弟国华代劳。

少年时期的小秋实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对社会上的种种黑暗现象和市井俗气,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扬州有一个大官,每次出门都会坐着包车在街上飞驰,包车前面有一个人拉着,旁边还有4个人推着车子跑,神气活现,威风凛凛。对这种骄傲得意、虚荣无比的人,小秋实总是深恶痛绝。

小秋实还看不惯那些在乡里横行霸道的“甩子团”。“甩子”是扬州的方言,也就是当地官宦子弟,仗着家势显赫就到处拉帮结伙,胡作非为。

更令小秋实感到气愤的是,豪门乡绅的仆人竟然可以指挥警察区长,大模大样地招摇过市。虽然清王朝早被推翻,封建统治已结束,民国也已开创多年了,但是扬州的黑暗面却依然如故。

虽然小秋实对于扬州的黑暗面感到气愤填膺,但是他自知人微言轻,所以只能让那口怒气憋在心里。当然,他也并没有一概抹杀扬州人,因为扬州人和绍兴人一样,都有一股可爱的“憨气”。对那些具有刻苦诚笃品性的朋友,他始终怀有诚挚的敬意。

对扬州的明媚山水,小秋实有说不出的喜爱。在扬州西北郊有个清瘦秀丽的古典园林“瘦西湖”。它原名“保障河”,也称“长春湖”,清代钱塘诗人汪沆从西湖来此游览,曾作诗如下:

垂杨不断接残芜,

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

故应唤作瘦西湖。

从此保障河就有了瘦西湖的称呼。

瘦西湖蜿蜒曲折,山环水抱,堤边一株杨柳一株桃,红绿交映,风光秀丽。但是,小秋实对它却不太喜欢,因为他认为这个地方优雅中透着俗气。他认为扬州的美,大半在水上。在护城河下面,有七八里河道,曲折而幽静,沿河还有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平山堂等著名风景。

扬州美丽的山色湖光,如雨露般滋润着少年小秋实的心灵,哺育着他的感情世界,丰富着他的想象力,致使他的情怀永远氤氲诗情与画意。

小秋实最喜欢的是经过天宁门,向东上梅花岭瞻仰史可法的衣冠冢。史可法于1645年率部抵抗清兵,誓守孤城,坚持了数十日,最后为国捐躯了。所以,后人在梅花岭建祠筑冢,以表纪念。

辛亥革命前,朱鸿钧曾住在史公祠养病,小秋实陪侍在侧,常常听他讲史可法领导扬州军民保家卫国、抗敌殉难的悲壮故事。因此,小秋实对史可法的忠贞精神和民族气节感到无限崇仰。上中学后,他一有时间就去梅花岭史公祠,凭吊这个民族英雄,还写下不少诗章。

扬州的茶馆最著名。假日里,小秋实常常光临茶馆来消磨时间。在北门外有一条小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茶馆的名字也好,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对于这些名字,他多年以后还记忆犹新。

茶馆旁的河上有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小笼连钱一并交给茶馆中人。茶馆与撑船的都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

扬州的小笼点心最为可口,有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还有菜包子、菜烧卖,特别是干菜包子,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便轻松地化去。许多年后,秋实离开扬州,也去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地方,但是他都觉得所吃的点心都没有扬州的好吃。

扬州的茶食太有味了,因此给小秋实的印象特别深,以至于许多年后他还记得绿杨村茶馆的绿杨树上的幌子。 FTOHdoaSBvS1Na/aMJ8/YKR9/KcCoV4cN9GB0pzViIimEmH9y5CoKX31DXjTUo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