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情绪及情绪认知理论

1.3.1 情绪的概述

1.3.1.1 什么是情绪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具有喜悦、愤怒、悲哀、快乐、恐惧、苦恼、郁闷、忧郁、焦虑、紧张、沮丧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虽然情绪多种多样,但就本质而言,情绪是客观现实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表现、情绪生理机制等有关内容。

关于情绪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上一节就已经说明它是以需要为基础,或者说是以需要是否满足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情绪。情绪的这种态度体验又包含多个侧面的内容,他有情绪体验、情绪表达和情绪生理机制等侧面。

情绪体验

情绪体验 就是情绪发生时候的主观感受。我们通常所表达的快乐、悲哀、愤怒、恐惧、焦虑、抑郁、沮丧等就是所谓的情绪体验。对于我们的基本情绪,各领域有着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有七情的说法,即《礼记》提到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孟昭兰从情绪发生的角度考虑,认为婴儿有六种基本情绪:快乐、兴趣、厌恶、恐惧、痛苦和愤怒。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 从《说文》中找到354个字是描述人的情绪的,按照这些字的意思情绪可以被分为18类:安静、喜悦、愤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谨、爱抚、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

1.3.1.2 情绪表达

情绪表现 (或称 情绪表达 )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表情。情绪的具体表达主要体现在面部、言语和身体姿态上。因此我们把表情分为面部表情、语调表情和身段表情。

表情具有先天遗传的模式,所有儿童在受伤或悲哀时都会哭泣,快乐的时候都会发笑。达尔文认为,人类的情绪表达是从其他动物的类似表达进化而来的,我们的情绪表达有着许多原始的意义印记,显示着某些生存价值的遗传模式。达尔文发现全世界的人无论彼此相隔多远,他们都表现出相同的面部表情模式,故此表情是遗传的,而不是习得的。

有些表情似乎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代表着相同的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绪表达能力是与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例如,婴儿微笑会讨人喜欢,从而获得成人的关爱;婴儿有恐惧厌恶的表情,会引人注意,从而保护其免于危险。又例如,成年人常有焦虑情绪,它使人警惕,让人调动身心能量,应对可能的危险。

面部表情就是我们体验到某种情绪时面部肌肉的变化。兴奋时表现为眉眼朝下,眼睛追踪着看,倾听;愉快时表现为笑,嘴角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形皱纹);悲痛时表现为哭,眼眉拱起,嘴角朝下,有泪,有韵律地啜泣;恐惧时表现为眼发愣,脸色苍白,面部出汗,发抖,毛发竖立;愤怒时表现为皱眉,眼睛变狭窄,咬紧牙关,面部发红。

语调表情就是人说话的时候语音语调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人说话的音调的变化来觉察个人的情绪。兴奋的人语调高亢、急速;情绪低落的人声音低沉、缺少变化,而且语速迟缓;情绪紧张的人声音发抖等。

身段表情就是由头和四肢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例如,自信时昂首挺胸,悔恨时捶胸顿足,焦虑时来回踱步,等等。

1.3.1.3 情绪的生理基础

情绪有着身心一体的性质。一方面,情绪是主观感受和体验,有着心理性质,另一方面,情绪有着具体的生理变化和相应的生理基础,有着生理的性质。正是因为情绪有身心一体的性质,像大家熟悉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既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应对,也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

情绪心理学家发现,大脑中的下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质等部位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者用微弱电刺激的方式对动物下丘脑进行刺激,可以引发动物的战斗/逃跑反应;刺激边缘系统等不同部位可以引发快乐和愤怒的情绪反应,刺激中隔区和下丘脑可产生奖赏的感觉,刺激其他邻近部位时,可产生惩罚的感觉。也就是说,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某些部位可以分别产生快乐和痛苦,我们把它称为“快乐中枢”或“痛苦中枢”。大脑皮质在情绪的发生中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厌恶作为一种与危险相关的情绪,有着帮助其机体躲避有害刺激的进化意义,通过脑电分析发现,厌恶表现为大脑皮质活动,先抑制后增强。

当人们处于情绪状态时,体内的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会发生变化。例如,愤怒时血压上升,恐惧时呼吸和脉搏加快,胃活动停止,消化液也停止分泌,甚至发冷及汗腺分泌发生变化。

1.3.1.4 情绪的意涵

我们如何通过一个人的情绪来探求其内心的世界。当我们高兴的时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愤怒时又在表达什么需要?焦虑意味着什么?抑郁有什么意义?

由于情绪是与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因此我们可从需要是否满足的角度来分析情绪的意涵(见表1-1)。下面我们对常见情绪的意涵进行简单的分析,这里只是个人见解,用以启发大家思考,或许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表1-1 基本情绪的常见意涵

续表

人的基本行为可以被描述为“趋乐避苦”,对好的东西,我们总是要去追求,对不好的东西,我们总是希望回避。人的基本情绪表达的就是对好东西追求和对不好东西回避时所体验到的情绪。

对好东西的追求表现为个体的心愿、愿望、期望和目标等具体形式,对不好东西的回避表现为避险、避苦和避坏等具体形式。人在趋乐避苦的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状态,就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根据人处于的不同状态,我们在表1-1罗列了10种基本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分为两个类别:其一是愿望达成,其二是回避危险。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会产生一些比较复杂和高级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体验也是与人的愿望相关联的,但这些愿望与他人有关(见表1-2)。

表1-2 社会情感的常见意涵

1.3.2 情绪的认知理论

有些情绪理论探讨情绪的生理过程,例如,外周情绪理论,以及丘脑情绪理论。有些情绪理论探讨情绪的心理过程,如认知评价理论以及激活归因理论。关于情绪的生理过程的理论在这里就不做介绍了,只介绍情绪心理过程的两个理论。

1.3.2.1 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的情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拉扎勒斯(Arnold Lazarus)提出,后又为美国应激理论现代代表人物之一的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nus)进一步扩展。该理论被称为认知评价理论或者情绪评估——兴奋学说,它强调认知评价在情绪中的作用。

阿诺德认为,我们总是直接地、自动地、不由自主地评价遇到的任何事物,情绪就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或者评价为坏的东西而产生的感受倾向。他认为,刺激或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评估的结果可能认为对个体“有利”“有害”或“无关”。如果是“有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接近刺激物;如果是“有害”,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并企图躲避刺激物;如果是“无关”,人们就予以忽视。

理查德把阿诺德的评价扩展为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筛选信息、认知评价、应付冲动、交替活动、身体反应反馈和活动后果知觉等成分。他认为评价既包括对活动情境的评价,也包括对采取行动可能结果的评价和行为后果的再次评价。他认为,客观情境中的事物只要被评价为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联系就会有情绪体验。

让我们举例对上面的理论做一个说明。例如,在漆黑的夜晚,你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一个人站在你面前拦住了你的去路,他右手拿着刀,然后对你说:“打劫!”这时你会产生什么情绪体验呢?你的情绪体验与你对情境的评估有关系。如果你认为这个情境是威胁,对方会抢劫你的钱财甚至伤害你的生命,你就会感到恐惧和不安;相反,如果你认为对方弱小无法伤害到你,你就会感到放松和平静。

上面这段解释是按照阿诺德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的,这里只涉及对情境的认知评价。而在理查德看来,认知评价不仅涉及对情境的评价(有人要打劫自己),还包括对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的评价(自己是与对方战斗、逃跑还是顺从)以及自己采取某种行动后会产生什么结果的评价。

按照理查德的观点,当你意识到有人打劫的时候,你会评价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是战斗,或逃跑,还是顺从。如果你发现自己可能斗得过他或者能够成功逃脱,你就会感到兴奋和紧张;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逃脱只能乖乖就范,你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假如你最终采取的行动是顺从,劫匪成功地从你手里把钱拿走了,对于这个结果,你可能会责怪自己懦弱,并为此感到有些耻辱和自责。

这个理论说明情绪是基于认知而产生的。在这个理论中,对情境的认知、对行为的认知和对行为后果的认知都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体验。

1.3.2.2 激活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S.沙赫特(S.Schachter)和J.E.辛格(J.E.Singer)提出的情绪激活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仅来自人们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也有来自对生理反应的认知评价。情绪所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因为对其认知评价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沙赫特认为生理唤醒本身是一种未分化的模式,认知过程对这种生理唤醒做出不同的解释或者归因,就会产生不同情绪。

例如,当你觉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时候,你是什么情绪呢?其实你也无法知道自己是什么情绪,如果你的面前正好有着迷人的帅哥或美女,你可能会把这种生理唤醒解释为自己深深地喜欢上了对方,此时的生理反应/唤醒是一见钟情的情绪体验;但如果你面前站着的是一个恶狠狠的劫匪,你则会把这种生理唤醒解释为紧张和恐惧;或者,如果这时是你所在的球队即将取得胜利,你又会把这种生理唤醒解释为激动和兴奋。

沙赫特和辛格为了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专门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参与实验的人注射肾上腺素或者是生理盐水。肾上腺素会引起人们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生理反应。他把所有参加实验的人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不告知组。前两组的人被注射肾上腺素,第三组的人被注射生理盐水。正确告知组的人注射肾上腺素以后,会被告诉知其注射以后会有哪些反应;错误告知组的人在注射肾上腺素后会被告知错误的反应信息(如没有感觉,可能有发麻、发痒和头痛等反应)。对于不告知组,他们仅仅被注射生理盐水,也未被告知相关反应的说明。

每组被试中一半的人被分到欣快情境中,而另外一半的人被分配到愤怒情境中。所谓欣快情境就是实验助手在房间里非常开心,他们唱歌、玩耍和跳舞,当被试到来的时候,实验人员会邀请被试一同玩耍。所谓愤怒的情景就是,实验助手正在填写调查问卷,他会表现出非常愤怒的情绪,不断地指责,并最终把调查表撕得粉碎,被试也被要求填写同样的调查表。结束后实验者询问被试当时的内心体验。

实验者的目的是,想看被试是否会受到实验助手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行为。研究发现错误告知组的被试最容易受到实验助手情绪的影响,而正确告知组和不告知组则不受(或者几乎不受)影响。实验者对此的解释是:错误告知组的被试把注射肾上腺素以后的生理反应归因为情境因素,故而与实验助手产生相似的欣快和愤怒情绪,而正确告知组则把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脸发热等生理反应解释为药物注射的结果,从而没有产生欣快或者愤怒的情绪。对于不告知组,由于他们被注射的是生理盐水,并不会引发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所以他们缺少欣快或愤怒的生理唤醒基础。 jhNAj1nKabTEgDasxUin2Kak+swtP2O9TNj+aajDrPMQucRBN+xQt0uPDdKm1Z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