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心理现象

我们学习心理学时需要了解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纷繁复杂,心理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你对心理现象的把握和理解。

1.1.1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可以分为认识过程和情意过程。

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 是指个体对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了解和觉察的心理现象,包括感知觉,思维、想象和记忆等心理现象。

感知觉 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认识。例如,眼前有一朵花,你睁开眼睛看到了它,并且意识到这就是一朵花的时候,这就是感知觉。又例如,通过身体上的感觉器官,觉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的时候,你意识到自己处于焦虑紧张中,这同样也是感知觉。

思维 是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深入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本质的心理过程。例如,看到太阳每天都是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你去思考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的时候就是思维。又例如,当你竭尽全力学习,考试分数却不高时,你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也是思维。

想象 是借助于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就包含非常多这一类的想象,当然有些想象后来成了现实。例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就是想象。又例如,电影《阿凡达》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也是想象。再例如,有社交焦虑的来访者往往有“假想观众”的想象,他认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审视和评价,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别人并没有兴趣关注你。

记忆 是把我们认识到的世界、经历的事情、体验过的情感等内容,储存在大脑中保留下来,必要时候提取出来的过程。例如,你学过的各个学科的知识、背过的唐诗宋词是记忆;你能回忆起来的童年的快乐时光、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的情形,这些也是记忆。

情意过程

情意过程 包括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我们把它放在一起,是因为这两个过程都和人类的需要(或欲望)有关系。有些心理学家把这两个过程分开来表述,这样一来,心理过程就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情绪情感 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当外部发生的事情如你所愿时,你体会到的就是积极情绪,如快乐、兴奋、高兴、愉悦;当外部发生的事情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时,你体会到的就是伤心、悲哀、恐惧、愤怒、抑郁、焦虑等情绪;而当外部发生的事情与你的愿望并无关联时,你就没有情绪。

意志过程 也与需要有关,当客观世界不符合你的需要时,你发现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使得它更符合你的愿望,你采取某种行动去改变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意志。当我们照镜子发现自己身体发胖,腰上的肉太多时,这往往不是我们期望的状况,我们希望自己身材好些,更健康些,于是我们下定决心去锻炼,去减肥,这就是意志。当我们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的时候,我们努力去戒烟,这是意志。当我们意识到拖延并不是一个好习惯的时候,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挑战拖延症也是意志行为。

注意与意识

心理过程中还有一种叫作“注意”的心理现象, 注意 是对我们的心理能量或资源的一种分配或控制。我们注意什么,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或资源指向什么。老师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朝向老师所讲的内容,不要去关注无关的事情;过人行横道时,我们要注意往来的车辆,防止行驶不当的车辆伤害自己。

和注意相关的一个词叫“ 意识 ”,当我们注意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自己意识到某个东西。例如,我注意到自己心跳加快了,也可以说,我意识到自己心跳加快。有心理学家把意识区分为“意识”和“下意识”两个水平。所谓 意识水平 ,就是你知道你当时正在做的事情,例如,你意识到自己正在读书,或正在听课,或正在看电视,或正在听人讲话等。

所谓 下意识 就是你当下在做的事情没有被你注意到。例如,你一边走路一边和人说话,你能意识到自己在说话,也能意识到自己在前行,可你并没有意识到你是怎么抬腿,怎么走路的,前者就是意识,后者就是下意识。其实“下意识”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专业术语,有些心理学家喜欢用“前意识”或“无意识”来称呼它。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谓潜意识,就是那些埋藏在意识底层的东西,其不可能被人直接了解和认识,但却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例如,在人际交往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喜欢某些人而不喜欢另一些人;尽管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很优秀,但你却发现自己只喜欢某些类型的人,这些都是潜意识起作用的结果。

我们之所以把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称为心理过程,是因为这些心理现象它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历程,它是动态的,也是变化的。

1.1.2 心理动力

推动人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是人的心理动力。心理动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源泉。人的心理动力有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内容。

需要 是一切心理动力的根源,是其他心理动力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具体来说,生理需要就是免于饥渴和希求温饱,我们对于阳光、空气、水源、食物、衣物和性的需要都是生理需要,它是个体存在于世所必需的。安全需要是指生命和财产有保障、社会有秩序以及工作和生活稳定的需要,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个体对能持续生存下去的需要。顺便说一下,保险满足的就是人的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对关系的需要,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对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事情。为了免除孤独,人总是希望和别人保持某种关系,与他人建立友谊、加入某个群体、与某人成为恋人或夫妻等都是这类需要的具体表现。尊重的需要是个体在群体内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的需要。人们对权力、名誉、地位和成就的追求,可以看作是尊重需要的具体体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们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需要。

除了这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提及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在外部诱因的条件下,个体采取行为满足自身需要时,需要就变成 。例如,在数小时未进食的情况下,个体这时就存在进食需要。如果这时外部存在可供食用的食材和餐具,个体就可能去煮饭、做菜、填饱肚子。这个时候进食的需要就变成个体上述行为的动机,即进食的动机。

个体的动机可以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物性动机包括进食动机、饮水动机、睡眠与觉醒动机、性动机等;社会性动机包括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权力动机等内容。

兴趣 是人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愿意把更多时间用在这样的事情上。例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总是对乐器以及有关音乐的书籍、刊物优先关注,无论歌剧、广播,还是报纸上有关于音乐的报道,他都愿意了解。对他来说,自己愿意把闲暇的时间用在有关音乐的事情上面。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价值观 等也是心理动力的表现形式。它表现为个体会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及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实现。革命年代,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奉献自己就是其具体表现。现代人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也是其具体表现。

1.1.3 心理特征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和人之间稳定差异的心理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是人格。

能力

能力 就是指人在做事情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活动效率和完成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有些人擅长观察,有些人擅长记忆,有些人擅长推理,有些人擅长想象,这些是能力结构方面的差异;有些人活动质量完成得高,有些人活动质量完成得差,这是能力水平方面的差异。

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力,有些人智力超常,有些人智力落后,多数人则智力正常,心理学家为了测量人的智力水平,还发明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些特殊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例如,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绘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有些人擅长音乐,则音乐能力强;有些人擅长绘画,则是绘画能力强;而有些人则擅长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就是人际关系能力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方面: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空间能力、身体-运动能力、音乐能力、人际能力、内省能力。后来他又补充了自然探索能力和存在能力。

人格

人格 是指一个人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特点和行事风格,它以个体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为核心,以稳定的行为方式为表现形式。例如,有人对未来乐观,有人则对未来悲观;乐观者容易超前消费,预支未来的收益,悲观者则愿意积蓄,以便应对不时之需。有人喜欢新奇、意外和刺激,盼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则讨厌意外,喜欢一切都是熟悉的、有秩序的和规律的,愿意在熟悉的地方久待。有人外向乐群,喜欢与人交朋友,愿意在闲暇时间呼朋引伴,乐在人际中;有人则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愿意独处,闲暇时间与书为伴,与自然为友。

人格就其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区分气质和性格。气质一词往往是先天的、与遗传相关的心理特征,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用“脾气”“秉性”来描述气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就是用来说明一个人的气质通常难以改变,气质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它是遗传决定并且受个体生理特征所决定的。

美国心理学往往把个体二岁以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气质。玛丽·罗斯巴特(Mary Rosebart)和约翰·贝特斯(John Bates)把气质定义为情绪、动机、注意反应以及自我调节方面的先天差异。A.托马斯(A.Thomas)和S.切斯(S.Chess)在他们的纽约追踪研究中,发现141名婴儿中的大多数可以被归为下面三种气质类型。

容易型气质 :容易相处的儿童脾气好,通常会表现出积极心境,具有求新性和适应性,他们的行为有规律,而且可预测。

困难型气质 :困难型儿童表现活跃、暴躁,行为习惯不规律,常常对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反应过度,对陌生人和环境适应得很慢。

慢热型气质 :这些儿童不太活跃,略显忧虑,对陌生人和环境适应得较慢。但是与困难型儿童不同,他们对新奇事物反应适度,而不是报以激烈、消极的反应,例如,他们可能用转头来拒绝拥抱,而不是踢打或大叫。

性格 通常用来描述在后天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点,这些特征是在气质(也就是先天特征)基础之上形成的。例如,有人谦逊顺从,容易通融,而有人则好强固执,不容易沟通;有人严肃审慎,冷静寡言,而有人则轻松兴奋,随遇而安;有人有恒负责,而有人则苟且敷衍;有人冒险敢为,而有人则畏怯退缩;有人理智现实,而有人则感情用事;有人固执己见,而有人则信赖随和;有人自由激进,而有人则固守传统……

关于人格或性格类型,心理学家有很多分类方法,比较简单的分类是内向性格或外向性格的划分。心理学家卡尓·荣格(Carl Jung)依据个人心理能量是指向外部还是内心而将人区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性格类型称为外向型或者外倾型;心理能量指向内部或者内心世界的类型,称为内向型或内倾型。

外向型的人,喜欢参与外部活动和与人交往,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情绪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容易动感情;做事往往凭直觉,缺乏深思熟虑,经常是做了再说,富有创造性。内向型的人,喜欢独处,偏好安静。不太喜欢主动和陌生人交往,但愿意与熟人往来,情感深藏,不喜欢表露自己的情绪,沉默寡言,喜欢做白日梦,常和现实脱节。

生活中,我们会依据星座、属相、血型、体型和神经系统类型将人划分为不同性格类型,社会上流行的九型人格也是一种性格类型划分方式。

有心理学家认为,按照某个标准划分为简单的类型,容易出现个体符合某些性格类型特征,但并不符合另外的特征,他们认为应该把人格分为若干个维度或方面,分别评价个体在该维度的特点。最著名的是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Gattell)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把人的性格分为16个因素,并且他还编制了问卷来测量这些因素,这个问卷被称为《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似乎过于烦琐,其他心理学家的人格维度则有些简单。不少学者对已有的人格因素问卷进行了重新的分析,试图对这些人格因素进行整合。其中科斯塔(Costa)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最为有名。

科斯塔提出的五个人格特质如下:

(1)外倾性(extroversion):具有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2)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3)适意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性质;

(4)认真性(conscientiousness):具有胜任、调理、尽职、成就、慎重、自律等特质;

(5)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感受、行动、观念、价值等特质。 A5JYUws9YmYQZPEjjR44HWbNODPdCGfappksnsOPXayKb35k+XyM8Myw1ZB1s9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