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认知行为疗法模型

所有认知行为疗法的专家都关注四个概念: 情境 刺激 认知 情绪 行为 ,尽管他们对这些概念可能在用词方面有些差别。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图示,就是我们所说的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

2.2.1 流程图模型

流程图模型 也称 链式模型 ,这种模型是以流程形式来描述他们的关系,是最简单的 认知疗法模型 ,即情境→认知→反应(情绪、行为、生理反应)模型(见图2-1)。这个模型说明了情境是心理产生的背景因素或者说诱因,而心理活动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因素中,则是先有认知,然后有情绪和行为。这个模型重点强调的是认知中介因素,也就是说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基础。

图2-1 认知疗法模型

我们以考试焦虑为例来说明上面这个模型:学生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出现担心考试结果不理想的认知,于是产生了焦虑情绪,停止了看书的行为,胸部有一种压抑感的生理反应。这个模型描述了考试焦虑的一个片段:想到即将到来的考试的时候,考试可能失败的认知引发了焦虑情绪、分心行为和生理反应。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知道,即将到来的考试是不可避免的(即情境无法改变),如果我们希望缓解学生的焦虑,帮助学生避免分心行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学生的认知。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他还是很有希望考好的,那么他的焦虑就会缓解,就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不是去想别的事情。

你可能在其他书中看过,有的CBT专家把情绪和行为对认知的反作用也包括进去了,模型中用更为复杂的双向箭头来表述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那些模型图形是什么样子,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认知疗法模型基础上,把行为因素考虑进去后就变成 认知行为疗法模 。这时这个模型就变成如图2-2的样子:

图2-2 认知行为疗法模型

和认知疗法模型相比,这个模型里多了一个概念“后果”,就是 情绪和 行为的后果 。在认知行为疗法中,除了探讨不同认知引发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外,也会探讨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引发不同的后果。因此,在这个模型中最终的后果由先后两个因素决定:首先是认知,其次是行为(含情绪)。

我们还是以上面说到的考试焦虑为例来说明。例如,学生做家庭作业时,发现有一道题思考半天也做不出来(情境),于是他想:试题太难了,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我却不会,我的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自动思维即认知)。于是他停止做作业(行为反应),而停止做作业的后果却是知识没学会,之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做不出来。

2.2.2 环路模型

有些书将上面这些概念做成一个环路,即情境→认知→情绪→行为→情境(见图2-3)。这个模型想表达什么意思呢?其实有这么几点:第一,认知引发情绪,流程图模型其实也有这个意思;第二,情绪引发行为,这一点是这个模型最重要的方面;第三,行为作用于环境。

在上述的三个要点中,第二点和第三点尤其重要。我们在解释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原因的时候,就会提到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情绪影响行为”。

图2-3 认知行为疗法环路模型

对于抑郁的来访者而言,当他感到情绪抑郁和低落的时候,他不会想采取积极的行动,而是会倾向于独处、卧床、看电视、不与人交往、不学习、不运动等。对于焦虑障碍的来访者来讲,他会因为感到焦虑而驱使他做某些事情。例如,有强迫洗涤的行为的来访者,他会因为担心身边的物体不干净而生病,这种担心和焦虑逐渐累积起来,他在忍受不了时就会出现反复洗涤的行为。对有社交恐怖或社交焦虑的患者而言,一旦参加社交活动,他们就会感到非常焦虑,而这种焦虑会导致他们采取回避行为,也就是尽量不再参加社交活动。

流程图模型中的“行为影响后果”这部分,在这里就变成了“行为作用于情境”,结果就是情境改变,于是又引发新一轮的认识行为活动循环。

我们以上面提到的有考试焦虑的学生为例,看看环路模型和流程图模型的区别在哪里。首先,学生发现一道题做不出来(情境),于是他想:试题太难了,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自己却不会,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认知)。这个想法引发沮丧的情绪反应,沮丧情绪导致他停止做作业,把手机拿出来玩(行为)。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这个作业题并没有被做完与学会,这就构成了新的情境。当他再一次面对不会做的作业的情形时,会加深他原来的认知:自己的月考成绩会很糟糕,这让他变得更加沮丧,更不愿意做作业。

假如他改变自己的认知:尽管自己不会,但我可以向别人求助。在这样认知的基础上,他会产生希望感,这种希望感会促使他采取向别人求助的行为。而求助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问题得以解决。

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新情境和问题得到解决的新情境有本质不同,后续引发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循环。前者是恶性循环,后者是良性循环。

2.2.3 T字模型

上面我们提到这个学生面对一道题做不出来时,他想:试题太难了,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自己却不会,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为什么他会认为自己做不出来而别人做得出来呢?

当年我们在学校读书遇到难题时是不是也像他那么想。我想不同的读者应当有不同的想法。为什么遇到难题时人们的想法会不同呢?答案不应当从情境中去思考,而是应当从别的地方来寻找。

贝克认知疗法所创造的T字CBT模型正好回答了上面这个问题(见图2-4)。这个模型是在原有认知模型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叠加。这个模型的最重要的地方是T字形的一竖,这一竖解释了表层的认知(即自动思维)的来源,它说明为什么对于相同的情景,不同的人却可以有不同的认知的原因。

图2-4 认知行为疗法T字模型

T字模型中,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自动思维、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认知,中间信念是具体某个心理领域(或侧面)的一些心理策略,核心信念则是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最一般、最概括性的认识,后者比前者更为抽象,这三个信念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关系。核心信念决定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决定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归根结底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这三个信念又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回到前面这个例子,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认为自己:题目做不出来,月考考不好?这是因为他的核心信念,他的核心信念是“自己是无能的”(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核心信念,在这里不做分析,我们只把答案告诉给大家)。自动思维是核心信念的具体体现(或者说被核心信念决定),一个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人,在面对难题的时候认为自己做不出来而别人能够完成,这就是非常自然的思考方式。

认知行为疗法给人的印象(特别是给精神分析学派的印象)是治标不治本的,其实认知行为疗法既治标也治本。

在T字型的模型中,纠正表层的自动思维就是治标。这是因为具体情境中的认知改变了,来访者的情绪问题解决了,来访者的行为也就改变了。而行为的改变也就促使问题情境得以解决。

在认知行为疗法看来,造成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自动思维,而决定自动思维的则是核心信念。如果只解决自动思维而不解决决定它的核心信念,心理咨询当然只做到治标而没有治本。

但如果我们去解决来访者所存在的负性核心信念,把负性的核心信念转变为正性的核心信念,就是在根本解决问题。

在上面学生考试焦虑的例子中,如果我们能通过咨询最终修正学生的负性核心信念(我是无能的),把它转变为正性核心信念(我是有能力的),那么学生的考试焦虑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考试时他不会再焦虑,甚至在未来工作后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他也不会焦虑。 pEAqY14wgVGZzdBLUlAJv226FMi5SgJpZgjr/reZZ30ypcawtZqWfMuGEpYTwt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