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又称下腰痛、下背痛,是指以腰部、腰骶、臀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分为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急性腰痛较多突然发生,疼痛较为剧烈;慢性腰痛一般持续3个月以上,疼痛反复发作,时重时轻。
腰椎是人体躯干的中轴,共有5节椎骨,5节椎骨通过椎间盘连接组成一个像“鞭样”的结构。腰椎上接胸椎,下连骶椎,是人体负重最重,活动范围最大的脊柱关节。5节椎骨的椎大孔串联成椎管供脊髓和马尾神经通过。两节椎骨中间的椎间盘像“软垫”一样起缓冲作用,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减缓对脊柱的冲击,保护脊椎骨和神经。
腰部周围的肌肉不仅是脊柱活动的“发动机”,也是脊柱的“稳定器”。腰部周围的肌肉包括腹部肌肉和腰背肌肉。所有肌肉可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脊柱活动提供动力来源的活动肌群,包括腹部和背部表层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和背阔肌);另一类是为脊柱活动提供稳定性的稳定肌群,包括腹部和腰部深层小肌群(多裂肌、横突棘肌和深层短肌)。
腰部脊椎的附属结构包括腰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和小关节。腰椎周围的肌肉包括表层肌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和背阔肌)和深层肌肉(多裂肌、横突棘肌和深层短肌);韧带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等;小关节即上、下关节突关节。这些结构共同维护腰部的稳定性。
腰部脊椎的功能主要包括稳定腰部和活动腰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
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腰痛:①体质差且较少参加体育锻炼者;②年长者;③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④长期保持固定体位工作者(如汽车司机等);⑤体重超标,过度肥胖者;⑥从事高强度运动者,如举重运动员;⑦吸烟者。
脊柱的负荷是指脊柱某节段承受节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不同部位的脊柱节段承受着不同的负荷。脊柱的负荷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站立位、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这些负荷需要椎体及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共同承担。
不同体位下腰椎承受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平躺时腰椎负荷最小,直立站立位,弯腰站立位,直立坐位,弯腰坐位腰椎负荷依次增大。
万丈高楼平地起,腰椎和骶骨是整个脊柱的“地基”,许多活动都需要腰椎活动的配合才能完成;腰椎是整个脊柱中活动范围最大的部分,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借助腰椎的运动来完成一些动作,如弯腰、转身等;同时腰椎和骶骨是脊柱负重最大的部分,它们将腰部以上躯体的重量包括背重物和运动产生的力转移到骨盆和下肢,因此腰骶部是最容易出现劳损和外伤的部位,容易出现腰痛。
在临床上,腰痛按时间可分为急性腰痛和慢性腰痛。腰痛按病因可分为非特异性腰痛和特异性腰痛,其中特异性腰痛包括椎间盘源性腰痛、内脏源性腰痛、肿瘤源性腰痛、先天脊柱畸形所致的腰痛等,非特异性腰痛则是指一类临床检查或者影像检查没有发现腰骶部结构确切改变的腰痛的总称。
椎间盘由3部分组成:纤维环、髓核和分布在上、下椎骨之间的透明软骨板。椎间盘与上、下两个椎体共同组成一个微小活动关节,这种多个微小可动的腰椎关节联动可使腰椎做灵活的屈伸、旋转运动。
椎间盘侧面、纤维环以及后纵韧带、椎骨骨膜等处有神经分布,而椎间盘内的髓核则没有神经进入。
椎间盘是处于两块椎骨之间可调节高度的“弹簧垫”,可起到缓冲的作用。例如人们在跳跃或活动过程中,椎间盘使椎体之间保持相互分离,如同“减震器”一样,缓冲、吸收跳跃过程中产生的震荡作用,避免椎体与椎体的直接碰撞,保护中枢神经不受冲击。
腰椎间盘突出症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腰椎间盘膨出;②腰椎间盘突出;③腰椎间盘脱出(也称游离型),三种类型的严重程度从①到③依次递增。
神经根泛指周围神经与脑或脊髓的连接部,是人体各种反射活动必须要经过的部位;临床上习惯把神经根特指为脊神经根。每一对脊神经都有一对前根和一对后根。前、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为脊神经。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所以神经根受损后,可出现感觉或(和)运动功能障碍。
椎间盘向后突出有三个原因:①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本身比较薄弱,对椎间盘的支持作用较小;②椎间盘前方的前纵韧带较后方的后纵韧带宽,后纵韧带对椎间盘的加固性降低;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弯腰的时间较多,导致腰椎间盘的前方压扁而后方突起,长时间的挤压导致后方的纤维环受力较大。
在脊髓圆锥以下的腰骶神经根称为马尾神经,马尾由腰2~腰5,骶1~骶5及尾节发出的共10对神经根组成。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穿过骨盆,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脚。坐骨神经在膝盖后方位置分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两条神经,控制小腿及脚的全部肌肉以及除隐神经支配区以外的小腿与足的感觉。
股神经来自腰2~腰4,通过腹股沟到大腿后分为3支神经,分别称为:①股四头肌肌支;②隐神经,控制小腿前内侧面至足的内侧缘;③前皮支,控制大腿前面。
胎儿时期椎间盘的营养主要靠椎体的血管穿过软骨板供血,出生后血管退变,25岁以后就完全闭塞,营养主要靠软骨板渗透,纤维环表层有小血管供应,因此椎间盘损伤时不易修复。
(林彩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