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过是在燃烧自己

主持人: 宁远

时间: 2015年2月5日

地点: 成都 崇德里客栈

五年前的这个晚上,第一次对谈。

冬天,外面很冷。在崇德里酒店的房间,下沉式浴缸里灌满热水,我们就坐在浴缸边沿上,脱了靴子把脚伸进浴缸。热水在冬夜暖化了我们,三个女人都处在一种特别纯真的状态。我打开语音备忘录,说,可以开始了吗?她们俩同时点头,就这么开始了。我们第一次对谈就谈到了死亡。也许是因为“一起把脚伸进热水里”这小小的仪式感,也许是因为刚刚落幕的话剧。在话剧里,我饰演的角色“白莎莎”最后死了。这是一个关于“坍塌”的故事。我们看到一个有音乐天赋的女性,如何在现实世界里碰撞,被生活磨掉创造力,最后毁灭。

整个晚上我们都在谈论死亡,这是我第一次这么坦然而直接地在他人面前谈到死。但是很奇妙的是,谈话结束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生的气息,我看见了她们眼里的光。

菲朵 白莎莎(由宁远主演的话剧《情书》中的女主角)最终选择了死去。她看到了生活的荒谬与徒劳,拒绝再与它为伍。我们这些留在世间的人,无论生活是否精彩,还是要继续活下去。事实上,无论选择死还是活,都很不容易,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宁远 嗯,刚才我妹妹贝壳看完话剧用微信发来一段话,其中有一句话:白莎莎死了,幸而姐姐还活着。其实每次话剧谢幕时,我都会这么想:白莎莎死了,而我还活着。我这么想的时候并不是觉得自己幸运。你们应该懂我的感受,一切都结束了,而生活还在继续。一场演出,我把自己完全掏空了,我在剧里结束了生命,有一种摆脱了什么的痛快。但是啊,话剧不过是一场梦。

Yoli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白莎莎,但每个人都活成了李建国(剧中男主角)。每一次白莎莎走向更破碎的时候,我都忍不住鼻酸。这个夜晚,跟随一个虚无的人痛快地流了一场真实的泪。对破碎、失控、死亡的恐惧,使得我们生存的每一天也失去了生命力和光亮。

宁远 你们会经常想到死亡这个话题吗?

菲朵 回想起来,我从大概三四岁的时候,就经常想到“死”这件事。那时候我很怕妈妈会死,一想到就要偷偷流眼泪。一直到我三十三岁生孩子的那年,感觉生命中忽然就生长出一些力量。也许是因为看到了“生”,尤其那“生”还是经由自己创造的。此后,死也不再是虚幻的想象了。它们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成了如影随形的关系。

Yoli 我倒不会经常想,但小时候总会问人一个问题:全世界的人都没有了,只有你一个人,你还会选择活下去吗?我的回答是:我还会继续活下去。

宁远 为什么?其他人都没有了。

Yoli 不知道,我不知道如何解释这件事,为什么这个奇怪的问题会一直盘旋在我的心里。很多人回答他们不会继续活下去,但我似乎在通过确认我自己的回答,为我的生命找到一个支点。马丁·路德·金说,假使明天世界即将毁灭,今日我仍要种我的苹果树。我想,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命运,我会接受命运,并承担下去。

宁远 菲朵,什么东西会令你想到死亡?那是一些什么样的细节?

菲朵 应该是两种极端吧。人的一生总会有非常痛苦的时候,你不想再继续承受压力,会产生想要将一切都卸下的那种冲动。但也有十分留恋的时候,因为我们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感受,心中为此升起敬畏,这种敬畏又转化成对生命的留恋。每当有这种感觉,我总是会在心里自言自语:如果时间能停止……你们明白这种感受吗?对生命的珍贵感到留恋,同时又觉得非常非常徒劳。

在我的摄影作品里,也能看到很多关于死亡、分别和隔离的暗示。比如一片残叶、铁丝网、枯萎的花朵、阴暗的房间、大大天地之下小小的背影、哭泣、延伸向天际的公路……我也很爱拍摄光线,阴暗房间里的一点点微光、给万物镶上金边的逆光、孩子眼睛里的高光,等等。生命力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这其中包括了生与死、希望与孤独,这些都是困扰人们一生的课题。

宁远 嗯,我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热爱生活,不是说要去养生,而是要尽力燃烧,尽力折腾。”我也把“燃烧”这两个字,用在了话剧《情书》的结尾,我通过白莎莎说:“我不勇敢,我只是在燃烧自己。”“燃烧”这两个字挺打动我的。其实生命就是一次燃烧,每个人总有燃尽的一天。

菲朵 对,“燃烧自己”。我在台下听到远远念出这句台词的时候落泪了。人们相遇的此刻,就是唯一确定拥有的。至于此后会流淌到哪里,是命运的事,不是我们的事。比起安全妥善,热烈地活着,倒更为尽兴一些。

我平时睡得比较晚,深夜时间都用来读书或写作,很多朋友都看不下去,劝我珍惜身体。说老实话,我真不在意这个问题。夜晚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在杂乱纷扰的日常生活中,就是我的乌托邦。生命不是你小心翼翼保护它,就可以安然无恙地活下去,疾病和死亡随时都可能发生。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需要珍惜生命中每一个瞬间。如果可以自信地说“我的生命没有一天是被荒废的”,我觉得就够了。

Yoli 我了解菲朵说的,有时看到房间里升起的一缕光,看到花朵在春天撑开,都会觉得活着是一件特别珍贵、不容辜负的事。这个时候,我无法容许自己去权衡、求全,去计算得失,去留有退路,只想去做、去爱。就像海的女儿,生命到最后只是梦幻泡影,却依然会去付出所有。知道一切都很短暂,知道一切都很虚无,反而更要尽力而为。也许生命本来也是如此——知死而后生。

宁远 我甚至也不觉得我们活着就是有意义的。我是一个对“人生”这样的大问题比较悲观的人。生命本身是虚无的,但正是有了这种悲观,我反而会更珍惜那种小的、具体的东西。比如,空旷的草地,黄昏,晨光透过树林照在晾晒的白床单上……这些东西带给我细节上的乐观。因为当你知道生命会逝去,当你知道一朵花必然会凋谢的时候,你的热爱里会生长出一种力量。话剧里其实还有一段被导演拿掉的台词,我自己很喜欢:

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只学会了一件事: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拥有青春,其实已经开始在失去青春;拥有财富,其实财富也会失去。健康也一样,婚姻也一样,就算养一只狗也一样。拥有爱呢?天哪,失去爱更让人无法接受。如果不曾拥有,那也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了。

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一定要拿掉,我自己很喜欢这段台词。当你知道今天太阳升起、落下,今天就过去了,你会对今天的太阳也格外珍惜。当你知道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你能做的最积极的事,就是在悲观主义的阴影里乐观地活着。那些具体细微的事物帮助我面对虚无。比如,我们现在泡着脚,水很温暖,它能打动我。其实有一个前提——我觉得时间是会流走的,你珍惜了这样一个瞬间,热爱了这样的此刻,那么你就会留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永恒,但会有很多个永恒的瞬间。

Yoli 因为人是非常需要自欺欺人的,人们对自己不可抵抗却又必将到来的恐惧讳莫如深。就像死亡,只要不说,仿佛就可以不面对。所以我们很需要在生命里建立真正支撑我们的内核。看透生命的虚无与人间的荒谬,却依然热爱它。

我曾经有个同学在考上大学后,忽然丧失了人生的目标,觉得生命没有意义。我们很少说话,在这个倍感虚无的时刻,他突然想到了我。他说,在那么多同学里,你活得最较真、最累,我很想问你,你这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一刻,我不知道说什么。我想,他需要的并不是安慰。于是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悬崖上的一朵花开了,在很高的地方,一辈子也不会被人看见,蝴蝶也飞不上去,连花粉都不会被传播。但它还是开,还是谢,完成它的整个生命。每个人都想追寻生命的意义,也许生命本身没有意义。但没有意义,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幻灭。就像这朵花一样,诚实地去面对自己的一生并完成它。人间其实不好不坏。接受生,接受死,因为生命的两头我们都无法选择,而这中间的过程,不必悲观也不必乐观。

宁远 你们第一次真正地面对死亡,第一次感觉到死亡,是在什么时候?

菲朵 童年时见过死去的太祖母。我出生时,她已经很老了。我三岁之前的记忆有很多这样的场景:她坐在床上,我趴在她的脊背上,她一边哼唱着歌谣,一边摇晃我。她病危的那天早上,妈妈接到电话,急急忙忙带着全家去看她。等我们到了,她却已经走了,但仍像平常一样躺在床上,面容温和,嘴角甚至微微上扬,就像睡着了。我还偷偷摸了她的脚,太祖母是中国最后一代“三寸金莲”,我一直都对她的脚很好奇,但她活着的时候从来不让我看,洗脚也总是趁我睡着以后。不过那一次,我没有感受到死亡,反而觉得离她很近,也很温柔。

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惧,是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我接到杂志社的任命从北京赶去四川组稿,亲眼看见了那场灾难带来的家园毁尽、骨肉分离。死亡的气息像一个巨大的盖子笼罩整个区域,山河破碎,大地像一道撕裂的伤口。灾难波及成都、都江堰、汶川、北川、平武、青川、映秀……那是唐山大地震之后,伤亡最惨痛的一次大地震。同年年底,当时的好朋友遭遇严重车祸。同车的司机和另一位乘客死去,而他全身多处骨骼断裂,生命垂危,在重症监护病房抢救了七天七夜,好在最终重返人间。

在经历过这些事情以后,有大概两年的时间,我常常在梦中感受到自己的恐惧。梦见地震、火山爆发、坠入黑洞或海洋;梦见自己被挤压、被摇晃、被追杀;在梦中打电话求救,却总是想不起来任何一个电话号码。那段时间,每天深夜我都要喝几杯黑咖啡,只想警觉地醒着……也是从那年开始,我学习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过。只做喜欢的事情,哪怕没什么回报,也愿意为它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Yoli 我小时候住在大河边,那里每年都有人死,生意失败、高考失利、失恋,或者得了不可医治的病,好像河水承载了世间所有的失意和悲伤。这让我对死并不陌生,但十分触动我的,还是爷爷的去世。那时我四五岁,家中一位长辈把我喊到角落,让我说一句诅咒爷爷去死的话,他相信孩子说出来的话更容易成真。虽然我心里很不愿意,但我还是说了。不出一年,爷爷去世,那天我整个身躯里都是一片空白。我想起了我说出的那句话,不管是不是因为我,我希望我的生命里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我再也不想因为无法抵抗什么,而违背自己的心。

宁远 我第一次很确切地看见死亡,是在2006年的时候搭车去花湖。汽车在红原大草原的边缘行进时,前面出车祸了,我们就堵在那儿,堵了很久。路疏通了,车子缓缓地开过去的时候,我看到一辆车停在路边,还有一辆车翻在旁边的沟里。有两个人坐在车旁,一男一女,没有任何表情,就坐在那儿。地上有一具尸体,是大概一两岁的小孩,一张手帕盖着孩子的脸。当时那个感觉,现在想起来都会起鸡皮疙瘩,那对男女,他们已经……

菲朵 没有悲伤。

宁远 是的,没有悲伤。你能想象得到,没有眼泪。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不是面前已经死去的孩子(看上去就像是睡着了),你不会察觉这里刚刚经历了什么。两个人就坐在那儿,完全出神的状态坐在那里。一个人在这边坐着,一个人在那边坐着。孩子在他们中间,而两人没有任何交流,没有抱头痛哭,只是坐在那里,被死亡的阴影笼罩。我突然感觉到,每个人经历的死亡都是一件和任何人没有关系的事情。我们这一车的人,从那儿经过之后,大概有三个小时的样子,没有一个人说话。是死寂,死亡的死,寂寞的寂。是死亡让一切显得荒谬。

这让我不敢想象,同样身为母亲,面对孩子的死亡该是怎样一种绝望。你们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会和这些充满希望、活力的小生命说起死亡的话题吗?

菲朵 我的孩子,在他四岁的时候,常常会在睡觉之前和我讨论死亡:

“妈妈,你老了吗?”

“我还没老。”

“那你老了,是不是就会死了?”

“是的。”

“那个时候,姥姥还在不在?”

“到了那时,姥姥也许已经死了。”

“那我也会死吗?”

“是的,你也会,每个人都会。”

“那,人死了会去哪里?”

“我不知道,但每个人心里的爱永远都在。”

我不知道这样的回答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否过于冷酷。他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个一想到妈妈会死就会掉眼泪的小女孩。我能做的只有抱着他、陪着他,但是不想给他编织童话。

宁远 我大女儿也会问我。她问:“人死后会去哪里?”我告诉她:“死去的人都在天上。”她又问:“去了天上还能回来吗?”我说:“回不来。”她说:“那我们一起去。”

Yoli 我跟我的儿子聊到死亡是读那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他问我:“猫最后这一次为什么没有活过来?”我跟他说:“因为它爱过了。”他又问:“为什么爱过了就会死呢?”我告诉他:“没有爱过的会一直活着,爱过的才会死去。因为死,是生命给我们的礼物。”

029-01

菲朵 其实,因为活着,我们才能谈死。每个人终有一死,死是衰败,是终结,所以说起死,人总是心有忌讳,回避得多。这让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习俗中,人们是用一种平静、自然的姿态面对死亡的。2008年,我去贵州东南地区一个叫地扪的侗寨采访,主题就是当地的生死文化。侗族村寨一般都建在平坝之上,寨前有小溪流淌,寨后有森林护村。寨门附近有供路人休息的风雨桥,风雨桥的不远处有大片谷仓。为了防火,谷仓都高高地架在水塘上。但地扪与别的村寨不同的是,每一个谷仓的下面都会放几口棺材。问了当地的朋友,才知道那都是村里的老人为自己准备好的。

当地一旦有新生儿诞生,父母就会上山种很多树。等这个孩子慢慢长到四十多岁,再去山上砍一棵树,找专门的工匠为自己打造一艘摆渡灵魂的“冥舟”(棺木),之后放在自家的谷仓下面存放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那里,一个人的棺木从哪里来,在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定数。新生、种树、成长、年迈、死亡……看似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其实是很深的哲学与智慧。尤为值得赞叹的是,这个偏远乡村里的居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坦然,正好呼应了宁远在话剧里被删掉的那句台词。

宁远 “拥有就是失去的开始。”

菲朵 是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对死有太多的预设和假想,如果不从个人生命的有限性来看死亡,其实死亡就是一件极其自然的事情。你们怎么看这样坦然的死亡观?

宁远 我老家就在云贵高原的边上,你说这个我特别能理解。但是现在的很多人,他们会觉得,谈论死亡是一件不对的事情,尽管死亡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有一次我回老家,听到我奶奶在门前和隔壁老大爷拉家常:你老伴死的时候是烧的还是埋的?老大爷说,运气好,没有烧,埋了,棺材没浪费。

菲朵 令人赞叹。

Yoli 对死的观念是什么,基本上决定了我们怎么对待生。对死坦然,所以对生也坦然。恐惧是一种对抗,而人只要对抗着,就不会真正的安住当下,不愿意面对生命落下的过程,也不愿意接受人生中负面的部分。花正是因为会凋谢才格外美丽,带来生机的太阳如果永不落下,也会带来毁灭。我们终究会死去,所以如何更好地活着才值得思考,如同我们此刻。

宁远 我们去思考死亡继而会发现:人要得到肤浅的快感,其实是挺容易的。但是你要想得到深层次的快乐,得到喜悦、内心的狂喜,那你一定是要认真地走过一段路之后,才能到达那个地方。如果你不去思考死亡,你不去面对这些东西,你打麻将、玩游戏,过一种表面热闹的生活,你能得到的只是感官上的刺激和快乐,这种快乐很快就会过去。

菲朵 是的,生命应该是一场产生深刻意义并逐渐圆满的体验,而不是一个只追求快乐、吃一块糖或是吹泡泡的过程。后者可以有,但是它对我们的生命来说,除了短暂的快乐,意义不大。

Yoli 这种快乐更多是一种感官上的刺激,就像过度添加味精的食物,其实会消耗我们对食物的真实感觉。

宁远 对。如果你试着去思考生命最本质的问题,试着去认真对待,你会发现,尽管这种深层的喜悦很难到达,但又是特别值得去追寻的。在某一个时刻,你感觉到了它,但这种喜悦很难与别人分享,那些没有走过这条道路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菲朵 爱是感同身受。所以说真正深刻的生命体验不会停留在感官层面,那些来自生命深处的喜悦,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Yoli 所以艺术有意思的部分在于,可以把这种感觉封存在时空之中,留给知音共鸣。

菲朵 有些东西死去了,有些东西是永恒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就是他们把这些生命体验保留了下来。他们把痛苦、死亡、孤独这些看似悲观的东西转化成了创造力。人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力是呈正比的,他们正是因为体验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所以才能体验到更深的快乐与幸福。而大多数普通人,过着既没有太多痛苦,也没有很多快乐的生活。

宁远 痛苦是敏感带来的,艺术让人保持敏感:对大自然、对心灵的敏感。通往幸福的道路就是有痛苦相伴啊,这并不是坏事。

Yoli 当然。艺术相比其他的专业领域显得更加无用,但是这些无用的部分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活得更像一个人。我们一直被要求要做一个有用之人,但很多孩子虽然成绩很好,很有用,却缺乏对生命的信念,也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有有关艺术的学习,其实都是关于敏感度的训练,训练我们对眼睛的细微感受,训练我们对耳朵的细微感受,训练我们对舌头的细微感受……在同样的生命长度里,你感受得越多,生命的浓度越高,越能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菲朵 有意思,聊着聊着,感觉我们从死亡聊到了创造和新生。一个好的园丁从来不会焦虑,不会拔苗助长,也不会忧心于植物的凋萎和腐烂。他们用果皮或者蛋壳堆肥,让所有的废料回归土壤,用不了多久胚芽会再度从腐败中还原为新的力量。

Yoli 接纳,其实就是接纳。

宁远 如果只剩下二十四小时,你们想做什么?

Yoli 像普通的一天,去买一束花,和爱的人在一起。

菲朵 和平时一样吧。

宁远 那么,如果可以选择,你们希望以怎样的方式离开人世?

Yoli 死在我自己的床上。把我的骨灰埋在树下,把生命还给大地。

菲朵 至少不要为别人带来麻烦。万一得了重病,没有痊愈的可能,我会选择放弃治疗。如果我爱的人,可以陪我走完那一小段路,就是生命的礼物。

宁远 我就希望自己能选择吧,不管何种方式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不是被动的。我希望自己可以决定怎么死,希望给死亡以尊严,就像我能决定怎么活着一样。

菲朵 许巍有一首老歌《两天》,我特别喜欢:

我只有两天
我从没有把握
一天用来出生
一天用来死亡
我只有两天
我从没有把握
一天用来希望
一天用来绝望

死亡有很多种层面,除了生命的终结,人们每一天都可能体验某种层面的死亡,由此才能迎接新的信念、新的理解、新的爱的方式……死亡带来的改变其实也是一种礼物,我们应该欣赏并感谢生命中的这种时刻。

Yoli 是,我也有这样的体验。会感到在某些时刻穿行在狭窄黑暗的巷道之中,像扒掉身上一层层的皮,又像是打破旧的自己。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当经受过、体验过新的自我从废墟里中重生,我就再也不感到惧怕,会静静地等待一个足以让旧的我碎裂的时刻来临。说起来,这种濒死的体验似乎和从母亲的身体中分娩而出的体验一样。 YoSqrwxNuuAG+gUj+m/w6z4dSB78whu0ty+oBotwKtUUPku0+VjQz1WFTqP4aq5p

036-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