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部分樊姬第十九章 羊契

回到郢都数日,阡陌一直都待在高阳宫里。经过上次的事,宫人们都对她毕恭毕敬,楚王每日都会让人送来些漂亮的首饰和衣裳,讨她欢喜。

从寺人渠的口中,阡陌已经知道了穆夫人和子允等人被处置的事。

子允居然参与其中,她感到十分意外。那时被芒救起以后,她也曾对芒和其他刺客为什么能够顺利潜入宫中感到疑惑过,但是芒似乎并不愿意提起,顾左右而言他。没想到,竟会是子允。而故意把芒的斧子丢去霄宫,并指使宫人作证的,也正是此人。阡陌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十分无语。自己被那般对待、穆夫人那般盛怒,原来都不过当了别人手中的棋子罢了。

不过她觉得,穆夫人对她的厌恶也是货真价实的,否则也不会被子允三言两语挑动,便决意要置她于死地。至于这个厌恶到底来自于何处,仅仅是因为她的地位与楚王不匹配吗?阡陌曾经问过楚王,他却十分敷衍,只道日后必不再有这等事,还去想它做甚?

他一直将阡陌留在高阳宫中,对穆夫人及与那件事相关的一切绝口不提,仿佛就是为了让她快快忘掉。

现在,阡陌是在回到郢都之后,第一次听到穆夫人的消息。

楚王听说穆夫人身体不适,笑容敛起些,少顷,应道:“知晓了。”

再看向阡陌,她正望着他,神色平静。

“我去去便来。”他故作轻松,亲了一下她的额头。

“侣。”阡陌拉住他的衣袖,犹豫片刻后,道,“我与你一道去吧。”

“你去做甚?”楚王一口拒绝,“你不必去。”说罢,微笑着握握她的手,不再多说,转身离开。

这些日子,穆夫人一直被禁足于延年宫之中。宫中的守卫全都换了人,楚王到来的时候,前来迎接行礼的郎中都是崭新的面孔。

穆夫人的寝殿中,宫人环伺,庭中有巫师在驱鬼。医师刚刚出来,见楚王驾到,连忙行礼。

“穆夫人如何?”楚王问。

医师道:“穆夫人病无大碍,不过是偶感风寒。小人观夫人似有愁绪,当是郁结在心,故而愈重。”

楚王看看他,不接话,径自入内。

室内,烛光昏暗。穆夫人在榻上躺着,旁边的宫人寺人见到楚王,连忙行礼。

楚王示意他们噤声,亲自从寺人手中接过一碗汤药。

“夫人不久前已用过膳,刚躺下。”寺人道。

楚王颔首,走过去,在穆夫人榻前坐下。她闭着眼睛,保养得宜的脸上,双眉却似乎微微蹙着,两颊有些消瘦。

自从上次的事,母子二人的关系便一直僵持着。

楚王伐舒回来,也曾到延年宫来探望,可是来了几回,穆夫人都不见,如今,竟是他们头一次见面。

想到穆夫人,楚王也感到无奈。

她是他的母亲,他自然敬爱,继位之后,尊她为穆夫人,奉养在延年宫。可是穆夫人的脾气他也是知道的。从前父亲还在的时候,她虽然生下太子,却并非夫人,多有忍气吞声。但她并不懦弱,操持后宫,勉励儿子,甚至为了他能够顺利继位,对一个幼儿下了毒手。

楚王虽并不认同母亲此举,但是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能有今日,她功不可没。将责任全都推给她,并不公正。

“母亲。”楚王唤一声,语气平和。

少顷,穆夫人的眼睛缓缓睁开。

“母亲,”楚王将汤药端到她面前,“母亲,来用些汤药。”说罢,用铜匙搅了搅,凑到她的嘴边。

穆夫人看着他,并未推拒,少顷,将汤药喝下。

喝了几匙,楚王再喂,穆夫人皱眉,摇摇头。

楚王让人取水来。

半碗水下去,穆夫人似乎舒坦了些,缓一口气。

“母亲,怎病成这般才告知寡人?”楚王道,“寡人来探,还不许入内。”

穆夫人看他一眼,淡淡道:“老妇怎敢劳大王探望?听闻大王迎了美人归来,老妇贺喜尚且不及!”

楚王此番来,就是做好了让穆夫人出气的准备,闻言微笑:“母亲哪里话?寡人只有一位母亲,便是迎了帝子来,亦不敢疏忽了母亲。”

穆夫人显然对这话感到受用,面色好些,却仍然没好气:“若真是帝子,老妇沐浴焚香,伏拜相迎。可如今却听说,大王迎的是樊姬。”她冷冷道:“那樊国的游聃父,总算未空手而归。”

楚王听得这话,面色微微沉下来。

“母亲,阡陌之事,寡人心意已决。就算她不曾归宗,也当得起楚国夫人。”

他话语缓缓,却是坚定。

穆夫人望着他,眼圈忽而一红。

“我还不是为了你好……”她叹口气,“你看诸国之君,何人不想着与强国联姻?就连晋国、齐国,国君娶妇,亦是唯利唯强。你倒好,为一个不知来由的女子,似失了心一般,还要为她归什么宗!”

“母亲为寡人思虑,寡人心中知晓。”楚王缓缓道,“可母亲真以为,当今世道,联姻可保得一切?”

穆夫人愣了愣。

“母亲,寡人一向明白,这王位得来不易,守来则更不易。故而,寡人可隐忍蛰伏,可受人耻笑无用,亦可受人怒骂无情。寡人可昂首而言,寡人所为一切,皆是为了楚国与王室。”他望着穆夫人,“唯独此番,寡人无法自辩。母亲,亦是此事之后,我方才知晓已经离不得阡陌。儿与她互为知心,有她在侧,儿可安心治国,她亦可为贤良之助。恳请母亲莫再厌弃,应许我二人,儿感激不尽!”说罢,楚王端坐,郑重地向穆夫人深深一拜。

穆夫人注视着楚王,目光闪烁不定,唇角动了动,终是没有再多言。

阡陌待在高阳宫中,等了许久,心里惴惴。

她知道,因为自己,穆夫人和楚王在冷战。当然,那件事里面,她是占理的,她也知道楚王站在了哪一边。

但是,穆夫人毕竟是楚王的母亲。她并不担心楚王会有什么态度转变,而是担心他会因此而为难,背负更多的压力。

直到深夜,楚王才终于回来。阡陌迎上去,两只眼睛盯着他的脸色,下意识地想解读那上面的每一点变化。

“怎么了?”楚王被她瞧得不自在,无奈道。

“穆夫人如何?”阡陌也终于忍不住,问道。

“什么如何?”楚王到椸前宽衣,“身体如何,还是对你看法如何?”

这家伙明知故问,阡陌只得道:“都有。”

“我若说她已不再反对你我婚事,你高兴吗?”楚王看着她,意味深长。

阡陌愣了一下,又惊又疑:“真的?”

“我何尝骗过你?”

阡陌还是有些不太相信。

楚王脸拉了下来:“你不高兴?”

“高兴。”阡陌忙道。

“那你怎不笑?”

阡陌无语,只得弯弯嘴角。

楚王莞尔,在她的唇边亲了一下。他将外袍交给寺人,拉着她坐到榻上。

“母亲其实不难说话,只是时而气急些。”楚王道,“你日后是夫人,她不会再拿你如何,你若有难处,告知与我便是。”

阡陌看着他,应了一声,想到穆夫人那张怒气冲冲的脸,心中却是苦笑。

是啊,气急些、又不难说话的人……穆夫人的性情,阡陌已经见识过,就算她不再反对这婚期,阡陌也并不奢望她能够对自己有好脸色。阡陌也知道,自己不可能真的遇到困难就去找楚王。日后的相处,恐怕更多的是要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人依偎在一起,安静片刻后,楚王忽而道:“明日,我带你去市井中如何?”

阡陌怔了怔,抬起头:“市井?”

“正是!”他抚抚她的头发,“你不是很想念你那逆旅?”

阡陌听着,眉间忽而一展。

“它……”她有些结巴,“它还在?”

“为何不在?”楚王一脸不情愿,“有人还欠了寡人二十只羊……”

阡陌的双眸中登时光彩乍现。她一直以为,那件事再也不会有后文,虽然觉得可惜,但考虑到自己和楚王曾经因此大吵了一场,便没有再主动问起。没想到……

她的反应全在意料之内,楚王朝寺人渠看了看。

寺人渠了然,笑眯眯地将几张牍片呈上来。阡陌接过,只见都是她当时置办的契书,有逆旅的,还有那三位馆人的。

“侣……”她感动地搂住他的脖子,用力亲了一口,“你真好!”

他说要娶她的时候,也没见这么高兴过……楚王想给她一个白眼,却忍不住弯起了唇角,眼底俱是笑意。

“这下高兴了?”他咬着她的耳朵,“那今夜……嗯?”

阡陌脸一红,却忽而想到一个问题。

“你还了伍大夫二十只羊?”她挡住他的爪子,问道。

楚王被打断,有些不喜:“嗯。怎么了?”

“那么,还少了一份契书。”阡陌说,“我要与你立契。”

楚王结舌。

“立契?”他问,“立何契?”

“羊契。”阡陌认真地说,“那债是我向伍大夫所举,如今既然转给了你,我便要与你立契。”

楚王被噎住了。

他从小便当了太子,现在又当了国君,头一次有人要为二十只羊跟他立契借钱。

“不立。”他拉下脸,“传出去,寡人成什么了?市井中的商贾吗?”

“商贾又如何?商贾走南闯北,皆是有能耐的人。”阡陌不以为然。

“立了契又如何?”楚王道,“我是王,楚国都是我的;你立不立契,都是我的。”

阡陌哭笑不得。

“侣,你这般想法不对。”她耐心地说,“既然立契,你我便是契书中的双方,你为债主,我为欠债人。我欠你的,乃是契书上写明之物,你也只可向我索要契书之物,与你我本身是何人无关。”

“哦?若不然呢?”

“若你我不按契书所言行事,有所争执,便要由官署裁决。”阡陌道,“侣,你不是与我说过上回那斗氏与为氏争地之事?此事亦是同理。国中赏赐之时,未明界限,故而双方各执一词;而相争起来,往往无所依据,便偏袒势大者或强赖者。是以官府亦难为,最后要闹到你亲自出面。”

楚王目光一动。

“依你之见,要如何?”他问。

阡陌结合自己往日所见,亦说得兴起:“首先要明确法度,如何可为、如何不可为、官府权责之类。其次,便是那契书。我见一般契书,所言过于草率,亦无条目规矩。若可定下准则,则便捷许多,亦可为官府定论。”说罢,她请寺人渠拿来笔墨,按着自己的设想,亲自写了一份契书。从双方姓名,到数目,再到期限,各种说明整整齐齐、一目了然。

楚王没想到这一份小小的契书竟有许多道理,深思不已。

直到他自己跟着阡陌的指导,在上面书了名,又见阡陌按了指印,方才忽而明白过来。

“你可知这是欺君?”他拿着那份完整的借债契书,气极反笑,“你就这般想要那逆旅?”

“那本就是我的!”阡陌亦真相毕露,得意地说,“大王已经署名,不可反悔!”

楚王眸色深深,忽而将她按住。

“说起来……”他在她的脖子上轻咬着,“你欠我的似乎不止二十只羊……其余的,如何还?”

阡陌轻哼着,手缠在他的脖子上,忽然,翻身将他压住。

注视着他那惊诧的双眸,她嫣然而笑,在那唇上碰一下。

“我早还过了,如今,是你欠我的……”她低低道,却将手伸进了他的衣底……

第二日,楚王与大臣们议完了事,立刻回到了高阳宫。

他看看被侍婢环绕的阡陌,对她被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样子表示十分满意。

“这是何物?”他看到阡陌手中拿着几颗五彩斑斓的珠子,颇为好奇。

“是陆离。”掌宝货的玉尹在一旁忙回答道,“大王说有珍奇之物,必先呈与樊姬,小臣便送到了此处。”

“哦?”楚王饶有兴味,“这般模样的陆离,倒是从未见过。”

“此乃行商之人带回,说是出于外方,刚刚送到宫中。”说罢,他笑笑,“樊姬甚是识货,一眼便看到了它。”

阡陌笑道:“我亦不过是觉得新奇,便看一看。”说罢,将它们放回椟中。

楚王却将那木椟拿起来,交给侍婢。

“喜欢便收下,本就是要给你的。”楚王不以为然,说罢,却吩咐侍婢:“换一身寻常的衣衫来,我等要出宫。”

阡陌听着这话,目光一亮:“去看逆旅吗?”

“逆旅?”楚王看她一眼,似笑非笑地捏捏她的脸,纠正道,“非也,是去看寡人的债物。”

楚王这次出宫不过是走走,不想招摇过市。侍卫已经尽量精简,他和阡陌同坐在安车之中,车帘遮蔽,俨然不过是普通的贵族出行。

阡陌心情高兴不已,还在路上,就已经开始左顾右盼。

隔着半透明的车帘,王宫的宫墙飞速后撤,待得出了宫门,周围渐渐喧嚣起来,御士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楚王看着阡陌兴奋的样子,过了会儿,将她拉回来。

“东张西望作甚?又不是头一回出来,坐好!”

阡陌看他一眼,不太情愿,但楚王的手臂力气很大,将她牢牢圈着,她根本挪不开。

车马的辚辚声不绝于耳,她挣扎了一下,只得放弃。车帘外光影流动,行人的喧闹声时时传来,车内却是一片安静。阡陌倚在楚王的怀里,忽而觉得有些惬意。

“你还拿着?”楚王见她手中把玩着一颗陆离珠,问道。

“嗯。”阡陌将那颗蓝绿底间着黑白花纹的珠子凑前,“好看吗?”

楚王点头:“好看。”

阡陌笑了笑。

陆离,是楚人对琉璃的称呼。她之所以对这小珠子爱不释手,是因为她曾经在博物馆里见过。只是博物馆里的,在土里埋藏得年代久远,已经斑驳无光;而这手上的,却颜色新鲜,闪闪生光。

这种珠子叫作蜻蜓眼。它起源于西亚,通过漫长的商路才来到中国。楚人十分喜欢这种舶来品,后来还能够自己仿制,但是阡陌从刚才众人看它时那种新鲜的眼神中判断,现在它应该还是个新事物。

“你很喜欢?”楚王看看她,饶有兴味,“我让玉尹再去多寻些。”

阡陌讪然,忙道:“不必。”

这种东西现在还是稀罕物,得来不易,自然价格也不菲,阡陌拿来玩赏,不过只是一时兴起罢了。

“侣,”阡陌好奇地说,“玉尹说此物是由行商之人带来,不知这些行商之人,最远到过何处?”

“嗯?”楚王想了想,道,“行商之人无地不往,东与南皆可至海,北可至鬼方,西可至翟国。”

翟国,阡陌知道,那是比秦国更靠西北的地方,而那里正是中国与西亚的通道。但现在的东西商业规模还远达不到汉唐的丝绸之路时那样庞大,她手里的这颗蜻蜓眼,必然是经过无数次转手,才得以来到楚国。

阡陌想着,不禁有些唏嘘,愈发觉得这个东西来之不易。

楚王看她神色变换,感到奇怪。

“问这些作甚?”他把她的脸转过来,“莫不是也想去?”

阡陌无奈,把他的手拉下来。

“我只是在想,此物可是十分贵重?”她说。

“再贵重楚国也买得起。”楚王豪气地说,“我让玉尹再多寻百十颗,给你项上绕两圈。”

阡陌哭笑不得。

正在这时,外面的从人禀报,说逆旅到了。

阡陌心中一喜,不与他再多纠缠,忙下车去。

逆旅地处市井,周围熙熙攘攘,他们一行人衣装低调,并没有引起什么注意。阡陌站在逆旅前,抬头望了望,只见大门和周围的墙都已经修葺完好,与她上次离开时相比,已经很不一样。

她讶异地看向楚王,楚王却神色如常。

“入内。”他说着,迈步进去。

逆旅之中亦是修葺一新,阡陌四下里望了望,发现竟然与自己当初设计的一模一样,而更令她惊喜的,是里面居然有了客人。进进出出的,见阡陌张望过来,他们也投以奇怪的目光,不明所以。

“莫傻站!”楚王拉过她,不紧不慢地往里面走去。

阡陌跟着他,心中激动不已:“是你修的?我以为……”

“你以为什么?”楚王瞥她一眼,“我这么像做蚀本交易之人吗?”

他意味深长:“加上这修葺的花费,你那契书太少,回去,再立一份!”

这话确实,阡陌囧然。

见到楚王和阡陌到来,娄狐、昌、典三人急忙出来,俯首就要下拜,寺人渠忙将他们拦住,低声交代。

三人了然,却面色小心,再看向楚王和阡陌时,只行寻常的仆从之礼。

楚王不发一语,阡陌却露出笑容,上前去问候了一番。

三人见到阡陌,亦是欣喜,但在楚王面前却不敢怠慢,引他们到堂上坐下,备言逆旅之事。

阡陌的猜测并无多少偏差,这逆旅的确是楚王翻修的;营业接客,也是他允许的。娄狐将记账的日实拿出来,给阡陌过目。阡陌看了看,记得也算明了,这个娄狐确是有些能力。

楚王看他们说得热闹,自己被晾在一边,本已觉得无趣,又见这堂上有住客来来往往,忽而看到阡陌这样一个女子,皆投来窥觑目光。

楚王皱皱眉,当他再看向阡陌时,发现这女子正将那些木椟一片一片地细看,似乎要算账,他终于不耐烦起来。

“回去吧,天色不早。”他站起来,淡淡地说。

娄狐三人都见识过楚王的脾气,听得这话,忙退到一边。

阡陌讶然,望望外面的天色:“还早。”

楚王却不由分说,让寺人将那些木椟都收起来,道:“我还有旁事。”说罢,拉着阡陌走了出去。

阡陌很是不情愿,拖着步子嘟哝道:“侣,我好不容易来一趟,为何不让我再看多些……”

“有甚可看?”楚王毫不让步,“宅院就这么大,还不及高阳宫百分之一,回去你要看多少有多少。”

阡陌被他一番歪理气笑:“二者怎么并论?高阳宫又不是……”

她说着话,忽而发现前面出现了一个人影,颇有几分眼熟,不禁顿住。

未几,楚王也看到了,待得迎面相对,也愣了愣。

那人似乎也未曾料到,面容却很快恢复了平静。

他走到二人面前,少顷,看着阡陌,一礼:“夫人。”

阡陌看着他,有些懵懵,嘴巴半张。

仓谡。

楚王看到仓谡,脸一寒,正待作色,阡陌突然扯扯他的衣袖。

“你答应不扰客人。”她严肃地看着他,小声道。

楚王瞥到不远处几个客人正说说笑笑地走过,他生生把话打住,不满地瞪她。

阡陌却不多理会,对仓谡道:“你怎在此?你何时来了郢?”

“已有半月。”仓谡道。

“独自来的?”

“跟着伯良,他要随游聃父去樊国。”

阡陌了然,游聃父也在郢都,她是知道的,却更是诧异:“既如此,为何不与他们住在一处?”

“我伤已痊愈,不欲再扰,便住到了逆旅。”

楚王心中冷笑,似笑非笑:“郢都这么多逆旅,你倒是会挑。”说罢,带着阡陌便往外走。

阡陌被他拽得几乎跟不上步子,只来得及说:“他日再会……”便出了院门。

仓谡站在原地,看着那匆匆的身影不见,片刻后,平静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再看向三位错愕的馆人,他微微颔首,也不多说,径自入内。

阡陌对楚王的蛮横很是不满,碍于旁边有人,只好不言语。

楚王更不理会,拉着她一路出了门,上了马车坐好,便吩咐回宫。

“侣,你这般不妥。”阡陌终于忍不住道,“你怎每次见到仓谡都这般不耐?这不像是你。”

“我应该如何?”楚王冷冷,“他袭击楚人、帮助舒人,还将你绑去句澨,我不杀他,已是天大的面子。”

说着,他反生气地瞪着她:“倒是你,为何总对他好言好语?莫与我说他救过你,我救你比他多多了,他比我还好吗?”

看着他怒气冲冲的样子,阡陌哑然,啼笑皆非。

这人居然拿自己跟仓谡比,还为此发火,她不过就说了仓谡两句好话啊!

我要是觉得他比你好,跟你在一起做什么?

她想这样回答,但看着楚王这副模样,却知道不能硬来。

“他怎会比你好?”她语气软了一些,道,“侣,我只是觉得,仓谡此人有贤才,你若能将他收为己用,亦是大善。”

“收为己用?”楚王却不以为然,“他有何贤能!”

“他当然有。”阡陌认真地说,“侣,你可还记得在句澨时,他去偷袭你之事?当时庸国上下皆为你佯败蒙蔽,唯有仓谡察觉有诈。若非你早走一步,也许便遭遇上了。”

“遭遇上正好!”楚王冷哼,“遭遇上我便杀了他,看他再去帮舒人!”

阡陌不管他牢骚,继续道:“再说他投奔舒人。我在棠地时,曾听闻他一些事。伯崇将盘踞之地定在棠之后,前往吴国说服吴伯援助舒人的正是此人。因得此计,数万舒人得以壮大,攻邑掠地。而后,他见到我,也曾提议以我为饵,诱你而杀之。”

“可我并未中计。”楚王嗤之以鼻,“你说他贤能,便是这般屡屡扑空?”

“那是因为后来事情突变,他无法再诱你往东南。”阡陌道,“侣,便如那时在句澨,他若是正正与你遇上,偷袭正着,你可保不乱吗?”

楚王张了张嘴,忽而发现自己似乎反驳困难。

“侣,仓谡此人有智谋,所缺者,乃是善用之人。你一向求贤若渴,令各地举贤,如今有一贤人在面前,你为何不用?”阡陌耐心地说,“我闻昔日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几乎丧命于管仲箭下;而后继位为君,却将管仲任用为重臣,齐国从而为霸。侣,你有大志,当以先贤为范,莫囿于成见。”

楚王没有接话,看着她,意味深长。

“囿于成见?”他看着她,“此人曾数次要杀我,你劝我将他留下,却似不曾担心过此事。”

“我担心过。”阡陌道,“侣,但我觉得他如今已无杀心。”

“为何?就为你曾带他去葬其好友?”楚王目光深邃,“陌,你可知,如此对我有多不公?”

阡陌愣住。

“我为了寻你,不惜抛下所有。”他缓缓道,“而你心中所牵挂的,总是那些与我为敌的人。”

心好像被什么抓了一下,阡陌望着楚王,分辩道:“我不曾……”

“你想什么我都知晓!”楚王忽而打断她。

那声音虽不大,却含着实实在在的怒气,将阡陌镇住了。

“我用与不用,自有我的道理。”他看着她,目光沉沉,“岂不闻内外有别?你的心究竟多大,为何不能好好地待在宫中,偏要去想这许多无关之事?”

阡陌只觉一口闷气沉在心中。

“我只想着别人?”她低低道,“侣,你是这么想我的吗?”

他深吸一口气,似乎在努力平复心情,看向车帘外。

“此事我自有计较,”少顷,他淡淡道,“不必再提。”

车马在宫前停下,寺人渠忙领着宫人出来迎接。

原本以为他们二人都会高高兴兴的,不料,车帘撩起后,首先看到的却是楚王神色不虞的脸。

寺人渠愣了愣,再看向阡陌,她的脸色也是不好,没有像往常一样与楚王走在一起。二人一前一后,一个没往后看,另一个也没往前看。

寺人渠忙将一名从人拉过来,问他出了何事。

那人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见寺人渠着急,那人无奈地说:“大王不让我等跟进去,待得出来,他二人就是这般模样,我等也不知为何。”

寺人渠气结。

这二人的情绪好像阴云一样,在高阳宫的房顶上漫开。每个人都察觉到了不对劲,那二人各干各的,互不说话,也互不理会,气氛着实诡异得很。

因见识过楚王为阡陌发怒的样子,服侍的众人亦是小心翼翼。

阡陌也知道自己和楚王的情绪所带来的变化,但她无能为力。在这座宫殿里,楚王才是那个能翻云覆雨的人。

她的心里也堵得慌。

她并不觉得他方才说的都是气话,她其实一直都知道,楚王为她做了很多,并为此而对他感激不已。

但她并不觉得自己在对待芒或仓谡的事上,做得有什么不对。她了解他们与楚王的立场,小心翼翼地处理着与他们的关系,努力把他们放到最恰当的位置。

可楚王并不这样想。

他觉得,阡陌忽视了他,而他一直在退让。

她的心里除了他,不应该再有别人,也不应该有别的事,内外有别。

阡陌坐在榻上,静静地坐着,心里却有些迷茫。

楚王的地位和他的性格,强势又热情,所以,才会为她义无反顾地做许多事。但是他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分子,他会用这个时代对女人的要求来要求她,是极其自然的。他们真正在一起之后,这样的倾向便开始愈加明显。

这是两件事。她告诉自己。但是两件事掺和在一起发生,事情就变得棘手起来。

阡陌望望外面的天色,将要入冬,天黑得早。楚王用过膳之后就去议事,很久没有回来。

缓一缓,有什么想法,等以后再解决吧。

阡陌这么想着,在心底叹了口气。

楚王的心里也似一直压着石头一般,怎么也不自在。

殿上议事的时候,他的眉间一直带着些不快之色,让殿上众人倍感压力。

但也有不信邪的。

苏从等别人终于把事情唠叨完了以后,瞅准时机上前一步,禀报三钱府的事。

入冬以来,各地的赋税亦入库统计,三钱府忙得团团转。早先他听说阡陌已经安然无恙地回来之后,就动了让她帮忙的念头,可惜楚王不让。苏从并未放弃,此番是有备而来。他联合了司会,二人一唱一和,将司会府和三钱府近来的事务一一禀报,重点强调统计方面的困难,目的指向十分明确——要人手。

楚王在入秋前已经将各地能增派的人手皆调集起来,为司会府所用。如今再说要添人,已经无处可添。

“樊姬精通算术,闻名官署。臣等恳请大王许樊姬入司会府,助我等一臂之力!”苏从不紧不慢地抛出包袱。

今日不比以往,大臣都在,苏从料定楚王拉不下脸一口拒绝。只要他态度和缓些,苏从便有了胜算,自信可以凭着三寸之舌说赢他。

不料,楚王听到这话,却面无表情:“不准。”

苏从和司会皆是愣住。

“大王……”

“下一个。”楚王看也不看他,淡淡道。

回宫的路上,楚王觉得愈发有气发不出。

苏从匹夫,越来越大胆了。他从前不过是让阡陌去司会府干了几天活,不想这些人愈发得寸进尺,竟要求他再次放人。

他很后悔。入什么官署,自食什么其力!都是他纵的,人都不安分了!

但想到阡陌踌躇的神色,他心中却是一软。

“……我只想着别人……”他想起她的话,“……侣,你是这么想我的吗?”

楚王心中郁闷。

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他也知道她的心里一直挂着他。但他的确是在患得患失,并且一直想问阡陌,我是最重要的吗?若有人比我对你还好,你会走吗?

楚王回到寝宫的时候,里面很安静。

宫人纷纷行礼,说阡陌已经歇息了。

楚王挥手,让他们退下。

殿里飘荡着淡淡的熏香味道,温软宜人。楚王呼吸一口,心稍稍定了定,走进了幔帐之中。

出乎意料,阡陌并没有在榻上,她披着衣服,趴在案前睡着了,旁边摆着白日里带回的那些木牍。她似乎是睡不着,又自己出来摆弄。

这女子……

楚王很是无奈,看着她,心情却宽下了许多。

他轻轻走过去,将她抱起来。厚实的袍子从她身上滑下,阡陌轻声嘟哝了一声,睁开眼睛看到楚王,愣了愣。

“你……你回来了?”她揉揉眼睛。

“嗯。”楚王将她放到榻上,忽而见她身上的寝衣半敞,露出一片引人心动的脖颈和肌肤。

他眸光深深,盯着她,觉得有什么在蠢蠢欲动。片刻后,低下头去。

阡陌却觉得很困倦,笑了笑,推他:“侣……我很累……”

“你睡……”楚王却不放开,说罢,拉开了她的衣服。

你这样我怎么睡……阡陌很是无奈,却发现楚王越来越深入。他自己宽了衣,将她压在身下,手往敏感之处游弋。

阡陌能感觉到他的渴望,可她还困着,并不太想这样。

“侣,明日好吗……”好一会儿,她终于从他的封锁中得以喘气,楚王却不回答,愈加兴奋。她的味道和声音好像魔魅,引着他贪婪地掠夺,想要更多。

阡陌还没有准备好,痛得叫出了声。

“侣……”她忙将手撑住他,有些着恼,“痛!”

楚王目光灼热,哪里肯放。他的心好像被什么驱赶着,不管不顾,手似铁箍,沉沉的身体如同巨石。阡陌忍无可忍,突然朝他的肩头咬了一口。

嘶!楚王痛哼一声,松开了手。

他看向肩头,一个红红的齿印赫然在上。阡陌用力推开他,扯过衣服裹在身上,退到一角。

一股无名怒火蹿起,楚王兴致全消,盯着她,目光可怕。

“你不愿?”他声音沉沉。

“你用强!”阡陌也瞪着他,气恼又委屈,眼底泛着红,“我说疼,你怎还硬来?”

“我用强?”楚王面色骤然一沉,“这宫中,我欲何为便何为,何人说不可?”他怒不可遏,蹭地站起身,冷冷看着她:“我果真纵你太过!”说罢,径自穿上外袍,冲冲地走出去:“宫正可在?”

寺人渠早已听到里面的吵闹声,正心惊,闻得此言,匆匆跑了进来。

“告知宫正,让他寻宗妇来!”他声音冷硬,“樊姬未识仪礼,让她入宗庙学礼!”

要把阡陌送去宗庙?寺人渠被惊得不知如何答话,正待开口,楚王身后的幔帐掀起,阡陌走了出来。

她已经穿好了衣服,有些凌乱,神色激动,却仍旧不卑不亢。

她看着楚王,双眸在发红的眼圈里愈加幽深。

“你还在为那事着恼,是吗?”她的声音低哑。

楚王绷着脸,没有答话。

“我心中所想,一直都只有你,若你不信,我亦无话可说。侣,我也不过是个人,也许无法事事如意,但求问心无愧。”阡陌声音哽咽,片刻后,看向寺人渠:“我自己会去。”说罢,转身走向殿外。

众人皆愕然。

寺人渠见她头也不回,睁大眼睛,忙看向楚王。

楚王亦似乎始料未及,神色不定,未几,忙跟着走了出去。

殿前,烛燎火光舞动,他望着那抹渐渐融入夜色的身影,心烦意乱。

“大王……”卫士亦有些不知所措。

“送她到宗庙。”少顷,他强按捺住心绪,冷冷道,转身走入殿中。

阴云又开始笼罩在高阳宫之上。

阡陌去了宗庙,大门一关,音讯全无;楚王虽然不舍,但想到她那义无反顾的模样和倔强的表情,愈加来气。

他也不多过问,只吩咐宫正照规矩行事,该学的、该记的,一样不许落下。

“不是有中原来的宗妇通晓周礼吗?诸姬宗女行止规范,必严加教习之,若有不从,必以惩戒!”他吩咐道。

宫正有些为难。

宗庙的教习之法十分严格,往日被送到里面学礼的宗女,无不愁眉苦脸,想到阡陌的身份,他十分踌躇。

“大王,”他想了想,道,“樊姬并非楚国宗女,臣闻亦有樊人在郢都,是否……”

“什么樊人!”楚王冷冷道,“她既然要嫁来楚国,便是楚人!”

宫正被那目光唬了一下,只得唯唯应下。

昨夜的事,楚王严令不得外传。经历了上次穆夫人的教训,众人皆不敢多言。宫正也只知道楚王这般是因为与阡陌又起了不快,具体细节却是不明所以。

他知道寺人渠与阡陌交情不一般,道:“你也不劝劝?”

“劝谁?”

“都劝啊!”宫正道,“大王与樊姬,哪次不是闹闹罢了?你劝一劝,待他们和好,你我都有好日子过。”

寺人渠叹口气,瞅瞅食不甘味的楚王,再想想他去看阡陌时她那情绪低落的样子,不禁苦笑。他想说的话,这二人都明白得很,可又都死命地置着气,旁人能有什么办法?

“劝什么?不必劝。”他无可奈何地说。

高阳宫中不安宁,朝中也并非风平浪静。

最大的一件事,是刚刚发生的一件事故。丹阳的大社中有一口大鼎,相传是楚国的先君蚡冒所铸,乃是楚国的祭神重器。郢都的大社新近扩建完毕,楚王下令将蚡冒鼎移至大社之中。押送的大船从丹阳出发,顺流而下,来到了郢都。不料将要到达之时,忽而在江中遇到了风浪,大船被浮木击穿,漏水沉没,蚡冒鼎亦随之沉入了江中。

此事传入郢都,上下皆很是震动。

蚡冒鼎存世的年代已经不可计量,在楚人的心目中便如同大社一样神圣。而如今,宝鼎居然沉了江,这无异于一道惊雷凭空劈下,四处皆是议论纷纷。楚人信鬼神,宝鼎来郢的日子、出发的时辰,都是卜问好的,行前还曾祭过行神。如此严密之事,怎么还会出这样的差错?大船一路皆是平安,为何临近郢都时就忽而遇了风浪?而且同行的其余船只都是好端端的,唯有那运送宝鼎的大船沉没?

有人认为,这是水鬼作祟;也有人认为,这是凶兆,预示楚国将有难。

猜测之下,人心惶惶,每日都有往各处庙宫神祠祭祀祈问之人,多得数不清。

楚王亦知晓此事的严重,令卜尹主持卜问。

蚡冒鼎沉江,是上天降祸之兆,唯有听命于天,令巫师舞傩卜问,杀生祭祀,方可驱逐妖祟。而事关社稷,一般的杀生祭祀恐怕难合上天之意。卜尹亲自卜问过,得到的兆示是:若宝鼎不得出水,则要出二八男女百人,以身祭水,方得弥补。

大船倾覆,宝鼎重达千斤,要让它出水,简直比登天还难。

朝堂上,大臣们议论纷纷,绝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明确:为社稷而计,唯有按兆示而行。

楚王听了,眉间沉沉。

日暮时,他回到高阳宫。进门之后,他的眼睛不由得往殿内望去,却是冷清一片。

朝中不如意,回到后寝,却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楚王晦气压顶,高阳宫一众鸟兽被唬得小心翼翼,唯恐触他逆鳞。

四日了。

楚王心里算得清楚。

四日,他没有去找她,她也没有主动来半点消息。

他明明留了人在宗庙,若是她松一点口求个饶,他马上就会接她回来。

但她没有!

楚王很是气闷。

他自己也领教过宗庙教训的严厉,各种长篇累牍的典籍,不光诵读,还要背出来,稍有差错便要招来宗妇的责罚。这些天他一直在纠结,一面想着要给阡陌一些教训,治治她的性情;另一面却又不忍,时常想起那些飞扬跋扈的宗女和宗子,谁要是需要管教了,便送到宗庙里,没几天就会服服帖帖地被送出来,并且谈宗庙色变……

楚王坐在案前独自用膳,一口一口地吃着。

他并非石头心肠,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他的确是在气头上。

他知道不能冲动行事,但不狠下心来,只怕将来更对付不了她。

……我也不过是个人……

……只求问心无愧……

楚王想到这儿就觉得可气又可笑。

她是人,他就不是人?

他从来没见过像她那么多想法的女子。

还那么理直气壮!

行事还那么多讲究!

说不要就不要,说咬就咬……

肩上似乎又微微痛了一下。

这几天,他无论要做什么,只要抬一抬手,它就会提醒他那天夜里的事。

再回想,楚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什么疼什么累,难道他不累?他们在一起了,做那事便是天经地义。他费了那么大的功夫,连这么一点小犒劳都不肯给吗?

楚王越想越觉得憋屈,觉得气都气饱了,索性将面前的食器推开。

哐的一声,旁边服侍的寺人被唬了一下。

“大王……”他忐忑不安。

“都收走,寡人不想吃!”楚王没好气地说。

那寺人瞅向寺人渠,寺人渠忙挥挥手,让众人将食器撤下。

苏从来到高阳宫的时候,见寺人们灰溜溜地出来,问寺人渠:“怎么了?”

寺人渠叹了口气,摇摇头。

苏从也听到了些内宫里传来的小道消息,了然,却不想多管,只问:“大王可空闲?”

寺人渠知道他是来议事的,忙应了声,进去禀报。

楚王没想到苏从会在这个时候找来,召他入内。

行礼过后,苏从直截了当地问:“大王果真欲以男女百人祭水?”

楚王看着他,面色毫无波澜,淡淡道:“卜尹之言,卿亦听闻。”

苏从神色哀戚,道:“这百人皆出自国人,臣思及此事之后,百家缟素,是为不忍!”

楚王亦是这般念头,叹口气,道:“宝鼎出水,比此事更难。”

苏从沉吟,即刻道:“祭水尚有多日,臣乞五百人,大舟二十,往水中寻宝鼎!”

楚王眉间一动,看着苏从执着的神色,虽觉无望,却也愿一试。

“五百人够吗?”他说,“不必再增派?”

苏从想了想,道:“若五百人不可,千人亦是一样。”

楚王颔首,即刻令人安排。

苏从神色振奋,告辞而去。

楚王看着他离去的身影,心中苦笑。紧要之时,众人皆畏鬼神,竟是苏从这种平日浑身带刺的人愿意挺身而出。

……侣,你有大志,当以先贤为范,莫囿于成见。

他忽而想起了阡陌的话。

殿中复又沉寂,楚王坐了一会儿,深吸口气,抬眼望向别处。忽而见宫正在殿门外站着,似乎在犹豫着要不要入内。

“何事?”他问。

宫正见楚王发觉,只得走进来,面色讪讪。

“大王。”他行一礼,“小人方才从宗庙回来,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楚王听到宗庙二字,心好像被什么提了一下。

“何事?”他问。

“是樊姬……”宫正瞅瞅楚王,小心道,“大王,那边实在不好办。”

楚王被戳中心事,面色微变。

想到宗妇们责罚的手段,他心头发紧,忙问:“何事?她伤了吗?”

“不是。”宫正忙道,忍不住苦笑,“她不曾伤,宗妇们却是要伤了。大王,樊姬这几日将宗妇用来教习的典籍都背了下来,不仅对答如流,还可举一反三,宗妇们已经被她问怕了。大王,臣此来正是受了宗妇之托,求大王还是将樊姬接回来吧!”

呃?楚王看着他,原本担忧的脸,已经变得错愕不已。 4U3LgdiptEEQDbp/m1BZoKenQO0v1qVH98rQMIyB9APznX3JIN/VjPpI7wXlMH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