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身外功名任有无

在魏徵心中,大概没有什么忠臣不事二主的别扭观念,这是极为难得的,这得感谢他的老师,王通给他灌输的优秀观念。

王通说,从事君主,要根据道(道理,道义),道不能行,就不合作。臣的职责是规正君主,保护人民。君臣之间以道义合,不合则去;君臣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先秦儒家认为,君主只有接受政治建议,接纳批评,行之有道,才能天下大治。目睹隋末暴政,王通重新提出这一思想,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绝对可以相信,王通的学说对魏徵影响甚深,终其一生,他都是遵照老师的意旨行事,以身践行。

那些俗滥的魏徵直言进谏的故事无须再提,总归这一对君臣加上后宫之主长孙皇后都是天造地设的妙人,简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没有长孙皇后明里暗里的鼓励和表态支持,时时帮他吹枕头风求情,老魏骨头再硬也被咔嚓过好几回了。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述怀》诗所言的侯嬴和季布,均以忠诚和守信而留名史册,而魏徵同样以正直敢言、公而忘私著称。以后世的影响力而言,他显然胜过这些被他赞美过的古人。

早在当年,天下方乱未平时,年轻的魏徵问老师:“圣人有忧乎?”王通很幽默地反问:“天下皆忧,吾独得不忧乎?”魏徵又问:“先生有疑(疑惑)乎?”王通说:“天下皆疑,吾独得不疑乎?”魏徵退。王通说:“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因为对天道(天、理)、人性(命、性)的了解,从而对未来有信心,可以乐观看待。有忧有疑,而不损大信,是谓智慧从容。

天道往还,亘古不虚。所谓奇劫巨祸,犹如日月之食物,不过是天道循环中的云翳雾影,一旦天下复于澄明,重获安宁只是瞬息之事而已。

果然到了贞观年间,气象一新,魏徵等一干能臣也有了用武之地。贞观之治大体落实了河汾之学的思想,王通泉下有知,也应该深感安慰。

“古之从仕者养人,今之从仕者养己。”这是王通当年对希求仕途,贪一己私利之人的批判,今日读来依然贴切,好像是看着现状说的,朝代更迭得快,人性变化得少。

幸好魏徵不是这种人,他没有让自己的老师失望。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他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终魏徵一世,在朝他几乎无事不谏,绝不人云亦云。真话说多了,太宗不是对他没有意见,朝中权贵也不是见了他就脱帽行礼,无人同他作对。

当官哪有那么容易?若不是真将个人得失私利放下,秉道而行,大抵是不能如此光明磊落的。

魏徵死后,太宗长叹……

那句名言人尽皆知,也就不赘述了。果然在魏徵死后,言路渐阻,太宗渐趋骄奢,这是后话了。若非如此,也便轮不到武媚娘翩翩登场。

贞观十八年,太宗命阎立本画二十八位开国功臣像于凌烟阁上,魏徵位列第三。这是后人称羡的荣誉,一生不得志的李贺作诗感慨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可世事往往如此,越想要的越得不到,不贪图功名的人,偏偏能成就功名。

这种境界的人,对功名又浑不在意了。人生在世,一腔热血,要秉大义,做大事,不能变成狗血,洒在地上。

身外功名任有无——我特别喜欢魏徵这样心地光明的人,明明是绝顶聪明的人,却不曾为自己图谋什么,性格孤耿,又不是愚忠。当执则执,也是值得赞美的。 PN1AswXXHFRB3N6PUo3IgX4wdZsC+7hDqTNtA5NahkKLlsX698VTmoQP9zHb/0k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