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各种物象的色彩绚丽多姿、千变万化,只有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色彩知识,才能在写生时将各种复杂的色彩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色彩的一些基本概念。
1.原色
原色又称第一次色,包括红、黄、蓝三种颜色,故称三原色。一般绘画中所说的三原色中的红是指曙红,黄是指柠檬黄,蓝是指湖蓝。三原色是用其他任何颜色都调不出来的,而三原色能调出几乎所有的颜色。从理论上讲三原色混合之后成为黑色,但实际调出来的为很重的暗灰色。
2.间色
间色又称第二次色,任何两种原色混合后即为间色。如红+蓝=紫、黄+红=橙、黄+蓝=绿。原色和间色是纯度最高的颜色。
3.复色
复色又称第三次用色,两种间色混合,或一种间色和一种原色混合即成复色。复色中包含了所有原色的成分,只是各种原色的比例有所不同。如熟褐、赭石、土黄、橄榄绿以及各种不同色彩倾向的灰色。
原色、间色和复色
4.色彩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如红色的樱桃、黄色的香蕉、绿色的森林、蓝色的天空等,色相是色彩基本的特征。熟悉和了解各种不同颜色的色相,便于我们在作画时正确地认识色彩和调色。
16色色相环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称素描关系。明度有两个含义:一是同一种色相的物体受到光线照射后,由于不同部位受光强弱不一,使其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明暗层次变化。如一个青苹果受光后会产生浅绿、淡绿、深绿、暗绿、灰绿等不同变化,因而形成了苹果的立体感。中国画中的墨分五色(浅墨、淡墨、墨、浓墨、焦墨)、素描中的明暗层次五大调子都是为了阐明物体的基本明暗规律。二是各种颜色本身的明度。如在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其他颜色介于二者之间。同样是红色,朱红比大红明度高,而橘红又比朱红明度高。
色彩的明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又称彩度、饱和度。在所有颜色中,原色和间色的纯度最高,复色的纯度较低。在同一种颜色中加入白色和黑色越多,其纯度越低,因此画水粉画时过多地使用白色和水分都会使颜色降低纯度,产生色彩灰暗、贫乏无力的弊病。反之,如果过多地使用纯度较高的颜色,也会造成画面色调过分刺激、杂乱。
色彩的纯度
5.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也称色性,是指色彩的冷暖倾向。色彩的本身并无冷暖之分,但反映到人的视觉中之后,便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和联想。红、橙、黄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阳光、火焰,因而产生火热、温暖的感觉;青、蓝、紫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冰雪、海洋,因而会产生寒冷、凉爽的感觉。色彩的冷暖是相对而言的,如翠绿和草绿相比,翠绿是冷的,但如果翠绿和湖蓝相比,则翠绿又显得暖一些。
在色彩写生中,充分地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画面才会生动、明快,富有表现力。
6.固有色
指物体在人们习惯的、较柔和的白光照射下所呈现给人的色彩印象。但是随着光源色和周围环境色的变化,固有色也会发生改变。在色彩写生中,固有色主要存在于物体的灰面。
色彩的冷暖
7.光源色
指光自身的色彩倾向。光源色对物体受光部分的色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确定画面色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光源不仅有亮度上的强弱之分,也有色彩上的冷暖差别。如白炽灯色彩偏暖,日光灯色彩偏冷,即使是日光,在早、中、晚也有不同的色彩倾向。根据色彩学原理,物体的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呈补色关系。
8.环境色
指一个物体在周围其他物体的色彩反射光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色彩。物体表面的质感、光滑度不同,受环境色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表面光滑的物体受环境色影响较大,表面粗糙的物体受环境色影响较小。
环境色的影响
9.互补色
在色相环中呈180°相对的两色互为补色关系,亦称互补色。补色原理是一种视觉残像现象,当我们注视着白色墙面上的一个直径30cm的圆形红色色块,5分钟后,将红色色块移走,我们会在白墙上看到一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绿色残像。补色对比是各种色彩对比关系中效果最强烈的一种。在色彩写生中,物体的亮部和暗部一般都呈补色对比关系。
色相环中呈180°相对的两种颜色互为互补色
10.对比色
色相环中相距120°左右的颜色为对比色。对比色之间基本不具备共同的色素,将它们并置在一起时,色彩关系强烈、鲜明、刺激,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色相环中相距120°左右的颜色为对比色
11.邻近色
在色相环中相距60°左右的颜色为邻近色。邻近色是关系较近的标准色的组合关系,这种相似的性质,既保持了统一、和谐,又有色相上的变化。
色相环中相距60°左右的颜色为邻近色
12.同类色
同类色比邻近色更接近,色相环中相距45°以内的颜色为同类色。同类色之间既雷同又有微妙的区别,其色彩差异是因为分别调入了微量的其他颜色,但仍属于同一类颜色。如红色类中大红、朱红的区别是因为红和黄的比例不同,紫红、深红则含有蓝色的成分。
色相环中相距45°以内的颜色为同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