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色龙效应”有一个测验:数名参与者被安排在一个房间,与同一名陌生人谈论关于一张摄影作品。在交谈过程中,一部分测试者被告知模仿陌生人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另一部分则告知不许有任何模仿行为。试验结束以后,让陌生人就与参与者的交流顺畅性、本人好感度打分(两项分数在1到9分之间)。具体如右图所示。
结果显示,被告知模仿的那部分人得分较高,交流顺畅性平均得分6.76,好感度平均得分为6.62;被告知不允许模仿的那部分人得分普遍较低:交流顺畅性平均得分为6.02,好感度平均得分5.91。两项目数据尽管看上去差距不大,但对于几乎难以察觉的微妙行为变化来讲,这种差距已经非常显著了。
这说明模仿他人的表情、动作、语言,可以引发对方的好感。销售人员经常与人打交道,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客户在说话的时候,会习惯性地做出某种手势或表情,对此你千万要放在心上。因为,如果你善于模仿客户的习惯性的语言、手势、表情等,可以让整个沟通变得十分融洽,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于这个实验的结论,某公司的营销员小王的经历能够证明。
我曾经接待过一位年长的男客户,当时,客户来店里购买剃须刀。客户在挑选过程中,不断讲述之前的剃须刀是如何如何不好用,并用手频繁地做刮胡子的动作。最初,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介绍自己的产品特点、功能,但他的兴趣似乎并不是很大,最后态度也越来越冷淡。
后来,我让他特意重复一遍之前的话,并有意识地去模仿他之前做出的动作。顿时,他眼睛一亮,立刻回应道:“就是,就是这样……”这个回应使我意识到模仿的重要性。在接下来交谈中,我还特别留意客户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并尝试着模仿。
很快,我发现我与他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客户也好像找到了共同语言,向我倾诉着自己的烦恼和期望。结果与预期的一样,客户很快决定购买,且迟迟不肯离去,依然和我在那里闲谈,就像老朋友一样。
这次经历给了我很大启发,以后在与客户交流时,特别留意他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目的就是更好地模仿。
当模仿客户时,能向客户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他跟我有共同的感受,有共同的体验。于是彼此间就有了共性,说起话来也就更自然、更加投入。那么,具体如何模仿呢?当然不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机械地照搬。模仿也是分层次的,从浅到深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具体如下图所示。
浅层次模仿主要体现在肢体和语言上,是最低层次、最机械的一种模仿。比如,如果非常焦急,会不时地来回踱步、皱眉、搓手等,如果你能做出相同的表情和动作,会让客户感到一丝安慰,毕竟还有一个人分担他的焦虑。
另外,行为层次的模仿还包括语音、语调、语速上的模仿,若对方说话速度快,你要适当加快,若对方不缓不慢,你也要适当放慢语速。总之,要尽量跟对方保持相近的语速,同一个腔调,使谈话保持在同一个节奏上。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层模仿虽简单,但不可随意模仿。比如,客户做出的某个肢体动作释放的是负面信息,是大多数人不提倡做的,这时可千万不要模仿,否则会伤及对方。当然,当客户出现带有负面信息的语言时,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引导,及时纠正。
相对深层次的模仿是精神层面和内在素养的模仿,这种模仿建立在对客户有深入了解,甚至有些崇拜、仰慕的基础上。比如,我们经常看一些模仿秀节目,有很多人模仿自己偶像唱歌、跳舞,以及其他才艺等,这种模仿已经突破了外貌、语言上的简单模仿,一些更深层的,如精神状态、内在修养等也都有了很高的相似性。
当然,做销售不是模仿秀,我们也没必要完全模仿客户的所有。但为了建立与客户更多的相似性,至少要在他们喜欢的领域努力靠近。比如,客户是个历史通,酷爱打篮球等,那么,我们就可以多学习历史知识,多掌握一些打篮球的技巧。这种相似性不是单纯地模仿,但的确是模仿的延伸,因为你只有努力去模仿,才能快速地掌握并领会。
模仿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刚出生的小鸡就能站起来跟随母鸡去觅食,幼小的黑猩猩能模仿成年黑猩猩用一根蘸水的树枝从蚁穴钓取白蚁,这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模仿本能,属于先天性行为。人作为在本能与理想、欲望与价值冲突中可以自由取舍的高级生物,可以更好地驾驭模仿能力,并且顺利达成模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