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用5W1H方法梳理你的社群运营目标

2.1.1 【Why】为什么要建立社群

一般来说,建群的目的有这样几种:

1.卖货

比如,有一个朋友搞十字绣,也建个群,分享绣花经验,分享完了就可以推销淘宝小店。这种基于经济目标维护的群反而有更大的可能生存下去,因为做好群员的服务,就可以源源不断获得老用户的满意度和追加购买。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货”是泛指,产品、服务、会员、智力成果都包含在内。比如,在线教育培训会组织学员群进行答疑、分享干货,本质上也是销售产品和提供客户服务。

产品型社群要成功,情怀通常是催化剂。

2.人脉

比如正和岛,它是定位于企业家群体、围绕创业者社群建立的生态链,下面有很多细分的组织。人脉社群尤其要明确定位,因为很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圆心。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做社群找不到圆心,是非常容易失败的,尤其是急于建社群的时候,就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

不管是基于兴趣还是为了交友,社交的本质就是为了构建自己的人脉圈。这是任何一个职场人士都会去努力维护的关系。群主不是一个正式组织的负责人,但是他维护一个群就是希望在线下可以成为一个非正式关系里面的联结人,获得联结人的影响力。如果他通过群成功组织群员进行一些活动,就能逐步在一定的圈子里面形成自己的网络影响力。

3.兴趣

这类群主是想吸引一批人共同学习和分享,构建一个网络学习的小圈子。学习是需要同伴效应的,没有这个同伴圈,很多人就难以坚持,他们需要在一起相互打气、相互激励,比如,很多考研群就是这样的。

4.品牌

品牌打造社群旨在和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且并非简单的交易关系,而是实现在交易之外的情感连接。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是所有品牌都容易和用户建立产品之外的情感连接,这跟品类以及积淀是有直接关系的。

比如,消费者不会觉得用一种洗手液就代表什么生活方式,因为其功能性太强;而手机,作为时尚、高频、潮流的产品,用户对手机的关注度极高,可以讨论的话题较多,那么,相应的社群就可以快速建立。

还有一些品牌,本身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还没有建立起来,没有一点品牌的积淀,想要构建社群也不容易。

除了情感连接,社群大了,传播性可以大大增强,对于品牌宣传就起到非常好的传播作用。比如PP琪社群自成立以来,分别从太平人寿个险节奏、公司文化、团队风采等方面切入,制作了一套又一套的深度专题,这些专题对业务伙伴的增加和销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对公司品牌宣传起到作用。

5.影响力

利用群的模式快速裂变复制,有的群主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更快构建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因为在网络上缺乏真实接触,往往能让新入群的成员相信甚至夸大群主的能量,形成对群主的某种崇拜,然后群主通过激励、分享干货、组织一些有新意的挑战活动,鼓励大家认同某种群体身份,最终借助群员的规模和影响力去获得商业回报。

建群动机是一切的初衷,在社群运营之初必须想清楚,只有这样才可以明确后续整个的游戏规则如何设置、用户价值闭环如何成型、商业闭环如何搭建。如果一个社群的存在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并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人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

做社群最怕的就是还没有想明白就风风火火地开干了。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能玩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猴急地去四处拉人,如果事后你要想改变社群的基调,那就难于上青天了。

当然,我们也承认很多兴趣爱好型社群不容易早早设计出商业模式,有时候商业模式在没有与用户打交道时确实无法一拍脑袋想出来,或许在一步一步运营过程中,可以从一些细枝末节中找到灵感。

但还是那句话:社群运营消耗的时间精力会非常多,对于社群的运营者来说,至少要在运营前期认真思考,你建立的社群,准备吸引怎样的人?准备拒绝怎样的人?

秋叶PPT社群希望服务爱阅读、爱思考、爱动手的学员,所以我们的活动基本上都围绕学习、读书、分享展开,所以我们不赞同肤浅的网络交友文化,我们不提倡凑热闹的网络聊天文化,我们不鼓励所谓的网络分享文化——我们认为很多打着分享名义要资料的人就是伸手党,我们筛选出真正愿意学习的人的第一道门槛就是看他是否愿意为学习付费。

一直到今天,秋叶PPT都没有积极发展高校客户或企业客户团购业务,我们坚持走个人付费用户为主的运营道路,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筛选出爱阅读、爱思考、爱动手的人。

2.1.2 【What】这个社群能带来什么价值

你的社群可以给群成员带来哪些价值?

——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某个产品?

——提供某种爱好的交流机会?

——聚集某个圈子的精英,影响更多人?

——让某区域的人更好地交流?

——做某个群体的情感聚集地?

——认同某一类价值观,共同探讨?

……

对于一个社群来说,聚集在一起的成员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强需求,社群必须能提供解决这一需求的服务。

如果你认为你能提供价值,就要明白一个道理:你必须在某个单点能力上拥有超过普通人的能量,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比如秋叶不仅仅是PPT技能超过普通人;罗胖不仅仅是口才超过普通人;大熊不仅仅是写文章超过普通人……社群的价值是基于能力才能构建,不是基于热情或者愿景。

寻找这个价值有以下几个注意事项。

1.价值要尽可能抓住痛点

先看一段有趣的聊天记录。

有一次,有个人在微信里面找秋叶老师,一上来就发了一个红包,88块。

然后他提了一个问题:“我是做男性婚恋的微信公众号,我现在给我的那些男性朋友们建了好多群,请问群要保持活跃度、要让大家在里面很high,应该怎么办?”

秋叶老师想都不想就回答:“那还能干嘛,分享软妹子的微信号啊!”

结果提问者来了一句:“我们运营方除了妹子啥都有!”

秋叶老师:“男性结婚征友的群,没有妹子,你把这些人拉在一起做什么?”

提问者说:“你能不能讲一点其他的干货,让这些男性朋友留下来?”

秋叶老师说:“这可能吗?他们的需求就是解决个人问题,你不推荐妹子你的群有什么意义!你要去全国各地找真正愿意交友的妹子,每天晚上推荐一个妹子,让她们去群里参加交友小游戏,比如谁答对妹子的三个问题,就可以拿到妹子的个人微信号,这样你的群还怕不能high?”

同好定位一旦偏了,社群的运营方向自然无法达到预期。

2.价值要具体

有人说:“我们聚集了一批小伙伴,我们想在一起成长。”

一起成长叫爱好吗?谁都想成长,这种爱好太空了,空到很多人看不到价值。

同样是成长主题,以李笑来老师的共同成长群为例,很贵,入群得几千块,而且越迟交的钱越多。里面牛人多,所以这个群的价值非常明晰:要和笑来老师身边的牛人们做朋友。

和社群里面1000多位牛人做朋友,感受他们的思维、学习他们的方法,其实也是在和时间做朋友。

有人问:“秋叶老师的社群又是做什么?”我们的社群很简单,我们教Office,非常具体。我教你学Office,半年后你学会了怎么办?有兴趣我继续教你更多在职场用得着的职场微技能。想学?一辈子。不想学,没关系,好来好走。

3.价值要有回报载体

社群要为大家提供价值,这点没错,但社群也必须有一个能够产生经济回报的承载物。

同好的标签固然可以把同类特质成员快速圈出来,但如果没有相匹配的回报载体满足群成员深层次的需求,这样的“同好”就会陷入组织一群人凑热闹、自己什么回报都没有的窘境。

很多人根本没有想清楚,把一群人放在一起后,商业回报到底会在哪个点产生?一旦运营的激情消退,这些缺乏运营的群,要么沦为广告天堂,要么就慢慢沉寂死掉,只有一个空壳,不会再有价值。

比如,小米的社群回报载体是手机、电视、更多的小米硬件;秋叶PPT的回报载体是课程、书籍;罗辑思维的回报载体是会员、商城优惠;趁早有自己的微店,出售各种励志的商品。

一群人有共同的爱好或三观,极有可能买同样的服务或者产品,当购物话题在群里面聊起来,还能带来从众购买效应,这样,高水平的社群运营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建社群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大多数人真的会因为兴趣爱好不求回报地付出吗?所以你可以看到,免费得到的一般是低质的服务,收费才能得到好的服务。在社群运营里面,我们认为这个规则依然成立。

所以,一个健康并能长久的社群是基于连接的自生式生态系统,它既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又能给运营者带来一定回报,才能形成良好循环。

4.价值要有互惠互利的共生点

看过了大量社群的生死,你会发现,真正能长久活下来的,不用特别维持还能很活跃的,都是在社群成员之间逐步建立了互惠互利关系。

因为一个社群就算有回报载体,但如果仅仅是一个产品或服务销售群,群员难免会对社群的商业化性质产生怀疑,这个坑要填起来并不容易。当社群运营者和群员之间的回报是相互的,社群的自运营生态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像秋叶PPT的核心群,聚集了一大堆PPTer,平时大家任性卖萌,秋叶老师有需求的时候小伙伴主动帮忙,但是秋叶大叔有定制订单也会介绍、推荐小伙伴去挑战,小伙伴彼此之间也经常打赏分享彼此的好作品,互相帮助扩大个人品牌的影响力,这样的群因为有了互利互惠的关系,长久连接的价值自然就显现出来。

2.1.3 【Where】在哪里建社群

我们在前文说过,社群不一定要借助微信建设,微信仅仅只是一种便捷高效的沟通工具,很适合用于社群运营而已。

社群的交流一定要选择一个运营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论坛,可以是QQ群,可以是微信群,可以是YY群,可以是MOOC学院,也可以是这些工具或者平台的混合体。

具体哪一种社群运营载体好,要看自己社群的定位和玩法。

1.从使用功能角度选择

主流的群沟通平台是QQ和微信。一般来说,人数不多的时候两者都很好用,但是一旦群人数众多,QQ群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一方面微信群的上限是500人,QQ群可以到2000人;另一方面,QQ群有群文件、群视频、禁言等多种管理手段,有利于社群的维护。

现在,QQ群的很多细节做得越来越好,而且非常倾向于社群的运营。比如,我们最烦的是一个人打着入群学习的旗号来打广告,但是你提前不知道,对陌生人的黑历史又摸不清。此时,你看看QQ的神奇功能:

而且QQ的“附近的群”可以根据距离远近、分类、主题进行搜索:

另外,一开始就准备建设付费社群的朋友,可以考虑支付宝群,支付宝群天然具有收费便利的优势,其他群管理功能也足以满足日常群管理的需要。

2.从用户习惯角度选择

如果今天我有一款产品,标准用户主要是95后,你会选择什么平台?

如果今天我要做个活动,想吸引的主要是95后,你会选择什么平台?

如果今天我要建个社群,想聚集的主要是95后,你会选择什么平台?

很多人问,不应该是微信吗?

那你错了,优先选QQ就对了。

你真的以为QQ不活跃了?也许是你老了。

其实,现在QQ的活跃人数和微信的活跃人数不相上下。相反,现在的中学生会觉得玩微信的人很土,认为微信都是大人玩的。

本书的作者@秦阳在2015年年底受邀作为嘉宾在苏州的TEDx演讲。当时演讲嘉宾一共10个人,其中有两个00后左右的小姑娘做英文演讲,非常厉害。

演讲结束后,几位嘉宾相互留联系方式,秦阳掏出手机打开了微信,两位00后打开的是QQ。几位嘉宾演讲后发社交状态,发在了微信朋友圈;两位00后发布的地方是QQ空间。

一时间,你真的会觉得你跟他们根本不在一个世界。

年度报告:95后社交网络用户中QQ用户占44%,排名第一

3.从商业经济角度选择

虽说很多社群都开始走向商业化,但付费的方式一般都寄托于一些额外的操作步骤;换句话说,微信群本身是为了社交,而商业社群的探索是基于付费模式来设计新玩法,有的社交软件已经开始尝试纯商业社群,不信你看支付宝下的群种类。

以这个“经费群”为例,群主可以设置入群条件,且条件就是付群主所设置金额的费用,简单粗暴,但是对于商业社群来说非常有用。

付费群这个设计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使用场景,比如,能讲课能分享的老师们可以收费讲课,不用专门找个小编一个个先微信支付、核查后再手动拉入群了。

有了支付宝经费群,扫码直接付费进入,省人省事省时间;组织小型私募简单了,众筹组织者也方便了……

2.1.4 【Who】社群里面应该有哪些人

1.创建者

特质:有人格魅力,在某领域能让人服气,能号召一定的人群。

要有一定的威信,能够吸引一批人加入社群,还能对社群的定位、壮大、持续、未来等都有长远而且正确的考虑。比如@秋叶,正是由于他在PPT领域的影响力才聚集了他核心群的成员,后来一起做课程、建学员群等都是按照他的规划一步步实施的。

那么,创建者必须得有威严、有影响力吗?也不尽然。

拿BM社群来说,创始人陈慧敏就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性,建立BM群的时候刚生宝宝不久,每天在家带孩子,没有任何网络影响力。

她说,读书的时候有件事对她影响很深,当时班里有很多人才,谁也不服谁来管。但是有个女生,她并没有很厉害的才能,但是她能让所有高手都愿意听她的安排,大家其乐融融,就把活干好了。我们能很容易感受到她不竞争、专注从做事角度出发的心态。

后来发现,最关键的原因是,她没有攻击性。

因为她真正服气别人比自己强,承认自己的无知,认真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才能以学徒之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时也能获得大家的尊重。

2.管理者

特质: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身作则,率先遵守群规;有责任心和耐心,恪守群管职责;团结友爱,决策果断,顾全大局,遇事从容淡定;要赏罚分明,能够针对成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并运用平台工具实施不同的奖惩。

社群管理的难度相比于线下其实不但不轻松,经常还会更麻烦,管理的道理经常是相同的,要看管理者是不是能够汲取灵感,找到解决的思路。

管理者要尽快挖掘与培养核心小伙伴组建一个核心管理团队,遇到困难,想到一些主意,可以先放到核心群进行头脑风暴,各种天马行空的主意就像火花一样碰撞。一件看上去特别艰巨、难完成的事情,分解给多人后解决就高效了很多,这时候你也会深深地意识到:一个人干不过一群人。

一旦社群大到一定的规模,连管理者都可以组成一个社群了。

比如PP琪社群,成员人数超过了5万,管理团队自然小不了,所以管理者还要分成这样几种类型:

试用管理员职责——初级的群管理,包括提醒新人规范群昵称、统计每日问早数据。

管理员职责——试用管理员考核期满之后可以晋升为管理员,主要引导群的原创分享。

组长——组内达到四名管理员可以晋升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一个群,负责群的活跃度和群聊质量。

副总管理员——一位副总管理员负责四个大群,也就是下面有四位组长,更多地分担总管理员的管理成本,汇总统计整个社群的每日数据(问早数据、干货数据)。

总管理员——负责整个社群的管理活动,搭建群的管理架构,注入本群的文化基因,制定群每一个阶段的活动,负责社群的整体输出内容。

3.参与者

特质:风格可以多元,但要尽可能参与到社群的活动或讨论中。

活跃度决定了参与度,而要想活跃度高,参与者中引入一定的“牛人”、“萌妹子”、“逗比”等会很有效,这一人群能激发社群整体的活跃度。比如秋叶PPT社群中的@simon_阿文(牛人)、@小荻老师(萌妹子)、@有品无赖(此处略过若干字)等。

4.开拓者

特质:懂连接,能谈判,善交流。

社群的核心是人、资源是人,只有把在社群中的资源利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出社群的潜力。所以,开拓者要能够深挖社群潜能,在不同的平台对社群进行宣传与扩散,尤其要加入不同的群后谈成各种合作。

5.分化者

特质:学习能力强,能够深刻理解社群文化,参与过社群的构建,熟悉所有细节。

分化者是未来大规模社群复制时的超级种子用户,是复制社群的基础。

6.合作者

特质:认同我们的社群,有比较匹配的资源。

独木难支,所以最佳的方式是能够拓展一定的合作者用于资源的互换。比如与其他社群相互分享、共同提升影响力,或者跨界进行合作产生互利。

比如秋叶PPT与出版社的读书笔记PPT合作、与在行的群殴PPT合作、与畅销书作者的相互分享合作等。

7.付费者

你要记住,社群的运营与维护是需要成本的,不论时间还是物料,都可以看作是金钱。所以社群一定要有提供经济来源的付费者。付费的原因可以是购买相关产品、社群协作的产出、基于某种原因的赞助等。

2.1.5 【When】什么时候开始建,计划运营多久

1.产品周期评估法

一个社群的存在,既能够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又能够给运营者带来一定的回报,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甚至可以形成自运行的生态。想要得到长期的回报,就得设置长期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高频重复使用类产品的社群比单纯兴趣社群的生存时间要长的原因。

比如你要运营制作简历的社群,运营周期是多久?

我们说社群第一要素是“同好”,请问谁有常年做简历的爱好?

一旦顺利入职,工作稳定下来,你还愿意每天在群里聊简历的话题吗?还会每周期待分享吗?结果势必是先沉默后屏蔽甚至退群。

所以,需求的短暂性势必造成社群的短暂性。

再以秋叶的职场技能课程为例,这个课程包括Office办公三件套、职场技能,涵盖求职→面试→职场工具技能→理财→移动办公,是三到五年的职场技能培养,围绕一个人三到五年的职场成长技能,那么这个社群的存在就是有长期意义的。

所以,社群运营时间周期与需求时长的定位是息息相关的。

2.生命周期评估法

在中国网络上长期泡的人,恐怕都有过加入某种群的经历。一开始是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但当怀有良好愿望加入一段时间后,却发现群里充满灌水、刷屏、广告,甚至两个群友一言不合开始争执,愤而退群。

而群主也会因各种琐事纠结,人数不能太少,少于30人不成群,超过80人就开始热闹,超过500人又乱糟糟的不好管,不出半年,大家慢慢不再发言,就成了一个死群。

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大部分群都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生命周期模型,一个群走完整个生命周期模型长则六个月,短的甚至只需要一周。

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便是出于商业目的主动管理一个社群,在运营非常好的情况下,群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个生命周期大概在两年左右。

为什么是两年?

第一:来自我们自己对过去论坛坛主活跃度的观察,一个热心坛主往往坚持时间很难超过两年,同样一个群的热心群管也很难坚持超过两年,即便是专职团队管理,两年内,群的运营给社群群友带来的新鲜红利也消失殆尽。

第二:是因为一个群在两年的生命周期内一般而言已经完成商业价值的转换。即便是死忠品牌粉,是你的产品不断升级换代,在两年内,从商业上讲,该挖掘的商业价值也挖掘得差不多了,继续维护成本会超过回报。

长期运营社群并让大家感到收获满满并不容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脑力去组织,而很可能回报却逐步下降,所以才有了社群大多无疾而终的结局。

这也给我们两个启发:

1)不要过度投入,群走到生命周期尾声时,不骚扰别人就是美德。

2)要设计一个在群生命周期结束前就能完成销售的产品。

2.1.6 【How】建立了社群,你准备怎样变现

变现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对内,一种是对外。

对内模式主要是从社群内部获取经济回报,这个一般拼的是规模,常见的有会员式、电商式、服务式、众筹式。

对外模式不是想着向群成员收钱,将社群成员当成被榨取的目标,而是组织社群群员一起共同创造出无穷的价值,利用这种价值换取回报。这种模式主要拼的是社群集体输出的质量,比如智库式、抱团式。

对内对外同时兼顾的也可以,不过运营难度更大。

1.产品式

这种模式的前提是有产品,社群也是因为产品而聚集在一起,所谓“社群未建,产品先行”,典型的例子就是秋叶PPT,先有课程学员,再有学员社群。

2.会员式

正如前面章节所讲,会员既是门槛,也是变现渠道,是大多运作得好的社群最常见的变现方式。这也是大多兴趣、理念型社群的主流变现形式。

3.电商式

罗辑思维就曾经主张,社群应该走电商的道路,而且他们也在身体力行,卖书、卖年货。

这种模式最关键的当然就是引入或者生产高复购率的优质产品了,如果产品口碑不好,对社群运营来说就是做无用功。

4.流量式

社群流量大了之后可以收广告费,社群是某同类人群的集合,所以对于很多商家来说就是精准用户聚集体。

请问,如果给你50万元推广经费,你觉得投在报纸、电视、电梯、百度上有效,还是投在与你产品相关的社群里划算?而且后者价格也许更低。

5.服务式

把成员聚在一起,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做社群的目的。虽然不一定获取直接的回报,但是由于在服务过程中构建了更多和用户的“接触点”,将企业和用户之间的连接时间变得更长,拥有与用户长期接触互动的可能,进而就具备了时刻进行交易的可能。

所以,这种模式一般是企业长期的品牌行为,不需要在短期内直接带动销售,其实,能好好地花时间和精力来维系好品牌社群,就已经具有了核心竞争力。

6.众筹式

通过社群发起的众筹有增加的趋势,社群聚集精准人群的特性便于一些小众产品从内部发起众筹。

7.智库式

比如互联网文案专家李叫兽组建的社群,通过作业、练习的形式,利用群成员的集体智慧给很多前来咨询的商家提供营销服务。群成员本身就是各行各业的专家,这样做出来的营销方案既有高度又可实操,前来咨询的商家自然也会满意。而群成员一方面可以获得李叫兽本人的反馈与指导,另一方面如果给出的内容质量高、获得客户认可,还可以额外获得奖金或产品。

8.抱团式

比如,很多手艺人有很好的技术,但是一个人很难有能量获得大量订单,只能凭口碑扩散和行业经验的积累。但是,大量手艺人迅速抱团成社群,就可以像经纪公司一样运作。

比如,很多90后小伙伴PPT做得非常好,想要接PPT美化的单子,要么是低价拼数量,要么是在新媒体上先发布大量的免费教程获得知名度,时间漫长,大量的高手在能量消耗的同时心灰意冷。而很多有才华的PPTer被锐普PPT引入PPT研究院,大家相互切磋技艺,优秀者还能设计模板销售,介绍定制任务,谁有时间谁做,不但打出了品牌,而且客单价很高。

9.跨界式

通过两种不同定位或类型的社群及社群与品牌之间的跨界合作,相互导流产生经济回报,共同获益。比如趁早社群与中信银行的合作: dwU+k/HY7QO99zZ1gPtn9XA+xKLtUNlPJkjWbWje6/Zx4pEkH8PcdxTAX/KMBl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