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德行,人心之道

万事皆有道,人不可以僭越道。老子的“道”表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德”。“道”是无形的,而“德”是有形的;“道”是“德”的内涵,“德”是“道”的外延。人的德行应该反映“道”,服从“道”。

中国人的传统里有生命延续的观念,而不只是把自己看作上天的“空降兵”,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自己是否对得起子孙后代。

德在人心,道不远人,我们应当承载这“道贯古今”之“道”。知道认错,懂得“知止”,做事合乎天道,顾及苍生。特别是各种知识的传播者,现在网络如此发达,那些在网络上传播言论的人更应该格外慎重,懂得“知止”。滥用文字,传播负能量的言辞,同样是僭越。

一个人的德行不是刻意表现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有德,它发自人的内心。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德更倾向于返璞归真、清静恬淡、谦下不争、少私寡欲。

那么什么是“心”呢?朱熹说:“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也就是说心具有能知能觉的功能,是身体的主宰,靠着这种功能,人可以与万事万物打交道。如果人心仅仅表现为一己之私,不知足,欲望膨胀,那就偏离“道”,自然会招来莫大的灾祸。

人心也要顺应天道。要慈爱、不争、少怨、谦和、节俭等,这些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流传至今,是亘古不变的处世之道。我国自古也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品行”的国家。从甲骨文形体看,“德”左边是“彳”,它多表示“行走”之意;右边是“目”,“目”下面有一条横线,寓意眼睛要看正,结合起来就“行正,目正”之意,是一个会意字。后来“德”字的金文的形体又在右边的“目”下加了“心”,也就是说不仅要走得正,看得正,还要“心正”,可见人们对“德”字含义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如何,“德”总是美好的东西,有了高尚的品德我们才能更好地被他人接纳和尊重。

在现实中,有的企业很看重自己的硬件设施,而忽视人的因素,比如人的品行、技能等。即使他们看重人的要素,一般在招人的时候也侧重其工作经验、技能、专业知识,而很少将人的品行修养,也就是“人心”提上日程。在他们看来,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很虚,而专业才能创造更多的实用价值。但实际上,对于一个企业经营者来说,如果不能把握人心,也就无法理会经营之道。

稻盛和夫说:“我的经营,是‘以心为本’的经营,就是在企业建立起一种牢固的相互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关系可以使易变的人心稳固下来,而心是人的主宰。维护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样离不开“德”。没有“德”哪里来的信任呢?就好比一辆车,各部件如果不能协调一致,车子又怎么能平稳快速地前行。如果一个企业整个的文化氛围就是负能量的,企业经营者从来不为员工着想,把员工当作赚钱工具,又怎么能指望员工为他卖力呢?没有企业的德,就难赢得员工的德,而员工的德才造就了企业的德。

《大学》里面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是为人处世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很多企业之所以成功,并不在于有多高深的技术,多先进的管理手段,而在于良好的经营哲学和企业文化。也就是说,企业也要有德,企业之德表现在关心员工,能把员工放在重要位置,真诚地对待员工,尊重员工,既能让员工获得实际的利益,又能在精神上鼓舞员工。员工如果能深切体会到企业对自己的关心,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提升自我的价值,就会更加努力工作,从而促进企业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

经营人心可以转化为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能够让企业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战无不胜!

对于员工来说,不管做人做事都应该有“德”,都应该时刻回到原点,反省自我,作为人,何谓正确。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是否有德与是非善恶有关,在我们做任何决策或决定前,不妨问一下自己的良心,我们的言行是否符合人心之道。

有一个酒店的员工小张捡到一个iPhone手机,交给了大堂经理,几天过去了,这个手机依然没有人来认领。有一天,老板问他有没有在酒店什么地方看到一个银色手机,他找了好几天都没找到,里面有很多重要信息,他很着急。小张告诉他,他前几天捡到了一个银色手机,已经交给了大堂经理。老板后来一看,手机果然是自己的,老板当下感激不尽,给他多发了工资。

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德”。小张的行为就叫有德,有品行。在生活中,在自身职业生涯中,我们始终应该随时规范自己的言行,保持一种自省精神和问心无愧的心态,努力做到不欺人、不自欺。这样一来,无论遇到怎样的情形,也能“行正、目正、心正”,做到心中有德。 wy/k66ib8Bi7QR1k7xPFyKWuWN3RsFe02p51JxM5W7PXARzTW2HywraykqxJ+yZ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