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中,用“◇”表示“可能”模态词,“□”表示“必然”模态词。模态命题有多种形式,对模态命题可以从它所包含的模态词或质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其基本形式有四种:
(1)必然肯定模态命题,□P,断定某件事情的发生是必然的。
(2)必然否定模态命题,□¬P,断定某件事情的不发生是必然的。
(3)可能肯定模态命题,◇P,断定某件事情的发生是可能的。
(4)可能否定模态命题,◇¬P,断定某件事情的不发生是可能的。
在同素材的四种模态命题之间也存在着真假上的相互制约关系。这种关系与四种直言命题间的对当关系类似,故又称模态命题的对当关系(图1-7-1)。
图1-7-1
根据四种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真假关系),便可构成一系列简单的模态命题的直接推理。在逻辑考试中一般只是考查模态命题的矛盾关系,即模态命题的负命题及其等值推理。公式如下:
●并非必然p,推出可能非p
●可能非p,推出并非必然p
●并非必然非p,推出可能p
●可能p,推出并非必然非p
●并非可能p,推出必然非p
●必然非p,推出并非可能p
●并非可能非p,推出必然p
●必然p,推出并非可能非p
据卫星提供的最新气象资料表明,原先预报的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一定出现。
以下哪项最接近于上文中气象资料所表明的含义?
A.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一定不出现。
B.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出现。
C.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不出现。
D.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出现的可能性比不出现大。
E.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可能出现。
张先生:常年吸烟可能有害健康。
李女士:你的结论反映了公众的一种误解。我的祖父活了96岁,但他从年轻时就一直吸烟。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李女士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A.不当地依据个人经验挑战流行见解。
B.试图依靠一个反例推翻一个一般性结论。
C.试图诉诸个例在不相关的现象之间建立因果联系。
D.试图运用一个反例反驳一个可能性结论。
E.忽视了这种可能:她的祖父如果不长年吸烟可以更为长寿。
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人士指出:由于本公司招聘职位有限,在本次招聘考试中不可能所有的应聘者都被录取。
基于以下哪项可以得出该人士的上述结论?
A.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可能有应聘者被录用。
B.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必然有应聘者被录用。
C.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可能有应聘者不被录用。
D.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必然有应聘者不被录用。
E.在本次招聘考试中,可能有应聘者被录用,也可能有应聘者不被录用。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根据上述韩愈的观点,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有的弟子必然不如师。
B.有的弟子可能不如师。
C.有的师不可能贤于弟子。
D.有的弟子不可能贤于师。
E.有的师可能不贤于弟子。
1.正确答案: C
根据模态推理,不一定p=不必然p=可能非p。
因此,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不一定出现=明年北方地区的持续干旱可能不出现。
2.正确答案: D
反例可以驳斥一个全称命题或必然性命题。题干中的张先生断定的是一个可能性命题,李女士用反例来反驳是无效的。因此,D项指出了李女士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有效的反驳应该是:并非“常年吸烟可能有害健康”=常年吸烟不可能有害健康=常年吸烟一定无害健康。
3.正确答案: D
不可能“所有的应聘者都被录取”
=必然非“所有的应聘者都被录取”
=必然“有的应聘者不被录用”
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
4.正确答案: E
根据模态推理规则:不必然=可能不。由此:
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可能如师。即有的弟子可能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师可能不贤于弟子。即有的师可能不贤于弟子。
因此,E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