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江南水利工程资源的文化创意与开发利用

正如有的学者在论述江南水文化的价值时所言:“吴越水文化是古代最主要的水文化,早在春秋时代这里的治水工程就很发达。秦汉时代在江南开挖了不少河流,东晋时代水利工程规模更加扩大。由于这里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从春秋时代起,一直到明清,长盛不衰,影响深广。” 大量水利工程的创建,尤其是那些著名水利工程的创建,对古代江南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当代,随着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全面化,对水利工程价值的认识就不再局限于蓄泄调节、灌溉乃至航运的功能以及经济工具,人们把水利工程看作是自然环境、物质资源、工程技术和社会文化、文化审美众多资源融为一体的资源。它们有的是工程的物质实体、自然环境,有的是工程技术、设施场所,有的是文化理念、人与环境的关系,但都是展现人们改造自然、实现人类伟大精神力量的文化资源。“对于水利旅游资源而言,其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于资源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三方面。” 针对江南水利工程文化资源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从自然环境再造和水利景观、工程技术和物质文化的角度,以及文化记忆与审美体验等角度进行资源性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掘这些水利工程所蕴含的丰富的资源价值,可以将水利工程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

(一)江南水利工程性景观建设与审美休闲性开发利用

1.开发江南水利工程的水利景观观光

“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相关联的水利工程设施及所属的山体、岸地、岛屿、植被、建筑、园林、历史遗迹等各种景观元素在空间关系上的和谐组合。水域景观依托自然或人工水体,以湖泊水库河流运河干渠为主体,同当地地形地貌结合,或平原或阡陌或山岭或丘壑,加上各种水利工程设施:堤坝、泵站、渠闸、枢纽、码头、渡口等,形成丰富而独特的水利风景景观风貌。” 水利工程能在自然环境和水资源系统中形成完美融合,并能塑造和改变自然环境,创造更为优美动人的水利景观和自然美景。水利工程是水利资源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交换的中介。水利工程一旦建造,一方面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地形地貌进行了破坏和改变,另一方面也对自然环境起着重新塑造的作用。因而水利工程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改变的积极因素,是人类将自身力量作用于自然界的最大体现之一。水利工程在建造中往往要削山浚河,拢截深渊,洼地起平湖,为保护堤坝往往又要在堤坝上大量植柳种树,这些活动固然改变了原有的地理风貌,但也往往美化了环境和塑造了新的自然景观。因而,对江南水利工程资源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利用就是首先被关注的对象。在这一方面,由于江南山川清秀,自然柔美,气候宜人,加上雨水充沛,因此江南水利工程一旦造就,在自然环境的美化和水利景观的塑造上就更具有观赏性和环境优雅的特点。如宋代台州胡氏家族所开的南塘水库“一年而荷生,二年而鱼肥,三年而柳成,四年而鸥鸟驯,五年而堤上之竹秀。既而游者、来渔者、入涤者至汲者集” ,这记载了一个水利工程塑造全新自然景观的实例。南塘不仅是一个有效的农田水利工程,而且还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气勃勃的景观,是宋代台州人最为推崇的审美休闲的场所。

在水利工程的景观设计上要充分凸显水利风景的独特性和审美价值。“工程设施的弱势在于其景观雄伟之余稍嫌单调,如果没有配套景点,很难留住游客。为此,应考虑多方拓展景区的景点群,既可以对某一大型景观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展示,也可以兴建相关的文化设施对工程内涵加以深化。以胡佛大坝为代表的美国的水电旅游开发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在水电站枢纽设计阶段,就考虑到除了满足水电站的各项功能外,还要顾及景观设计。例如,预留适当的位置当作观景点,方便摄影者拍摄到令人心醉的画面;在合适的地方以很少的花费竖起永久性纪念标志牌,牌子上写清楚水坝的名称、建设时间、建设者等,为游客拍照留念提供便利。此外,很多水电站还建有专门的展览室,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介绍水电站的布局、设计、建设和运行情况。” 在当代江南水利工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人们可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在水域环境、景观设施和水利风景等方面的特点,下大力气塑造完美的或别致的独特景观风景,以营造充分和独特的水利景观体验。例如淮安洪泽湖大堤、周家大塘和三河闸,扬州的瓜洲古渡、锦春园和御码头等这样的水利工程,在开发其资源时就特别需要突出其独特的景观视觉冲击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审美内涵。

2.开发江南水利工程的水资源环境的系统体验

现代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识突破了单纯的物质资源性,凸显一种新的水文化观。“现代水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人水和谐。在不断强调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今天,人水和谐的提出无疑为城市如何处理与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人水和谐意识是利用水资源的文化基础,也是每个民族维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人水和谐的理念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这种理念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有了对水的深刻理解,人们才能亲水、保护水、爱惜水,注重平衡水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正是因为水利工程与水环境紧密关联,与自然环境最能形成融合和再生,所以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清人陈祖范在《昭文县浚河记》中记载了乾隆十一年(1746)夏昭文县疏浚河道工程,原已荒废的河道由此变成一道美丽景观:“琴川古迹,湮久难复。昭文县境,有渠纵贯其中,东西水道皆属焉。……乾隆十一年夏,止山张侯毅然撤而浚之,……秋水时至,川流㳽㳽,步有新舡,港停远筏,鹅鸭游泳,山郭清照。” 这种环境的改变不单是自然条件改善,也是水与人之间的整体系统的优化。

江南地区的江河、湿地、滩涂大多交错在一起,在水利工程景观的设计上可更多体现江南水资源环境的系统性,使水域景观类型得到丰富体现。从江、河、湖、海到滩涂、草荡、湿地等多种水体形式与风光在水利工程为介质的基础上能够完美结合,因而可以充分利用古今构建的大量各类水利工程建筑,如坝、泵、闸等,和水工遗址,如堤、塘、码头等,构成与水域景观系统融合的水利景观体系。这样“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历史与现代水工构筑交相辉映,构成别具一格、积淀深厚、丰富多样的水利风景类型。尤其是结合了古今水利构筑的大型水利工程,体现了人类开拓精神和现代科技水平,具备了水利风景的鲜明特征” 。同时,各种类型水资源形式的融合又可以让体验者充分感受到自然资源的多样与和谐统一及与水利工程的调和。有学者指出:“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除了带动、串联其他旅游资源外,其自身还可以派生出大量的旅游资源。在本区,由于人类开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许多派生的旅游资源也有很高的价值,甚至超出水体本身。” 因而通过各种近水设施打造与水亲近的活动场所,形成醒目的连续近水设施工程构造群,能够极大提升游者的体验感。例如射阳河闸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就强调立足湿地风光、大河芦苇荡、鸟类天堂、沿海大闸、参天林木、广阔田野,以露营、摸鱼、钓鱼、烤鱼为新体验,构建能够让游客享受田园生活、感受渔耕露宿、体验返璞归真的意境。 例如浙江新安江水库的大坝与江上的白沙江雾能形成水体互映互衬特殊景观,从大坝上既可体验人工巨湖的宏阔,又能感受新安江江水的自然神奇和奇妙曼丽。

(二)物质技术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体验休闲

1.水利工程物质资源与工程技术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工程是一种包括众多物质实体和技术内涵的资源。每个江南水利工程必然要建设相应的工程建筑实体和制定技术规范,如堤坝、调输水源的渠道、闸斗涵洞、船闸、堰埭、施工器具、工程技术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夯土法、取土法、特殊施工技术、堰闸修筑形制标准、堤坝的养护措施、水位监测技术标准等,它们都是文化资源,是水利工程呈现的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江南水利工程在物质和技术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既展现了江南水利工程的物质性成就,也呈现和承载了精湛的技术创造和深邃的文化思想。针对工程技术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精巧性突出的特点,江南水利工程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充分挖掘工程技术性的物质资源而予以系统化和全面化利用。如仪征、扬州、淮安、泗洪和高邮等地运河上所建的79座斗门、水闸,以整体协调的技术方法保持运河从长江到黄河段水位的平衡,从而保持航道水位和调节航深,充分展现了江南运河设施的完善体系。而其中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双门船闸的布局和运用,已与近代船闸一般无二,并且时人发明了被称作澳闸的具有节水功用的船闸,这些水利工程技术的发明足以令世人惊讶。像这样的系统性工程技术方法的开发,可以充分将分散的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将所有相关物质设施和技术工具、规范流程融合呈现,构建一个完善的文化资源体系,而不是单独开发某一个设施。又如著名的余杭南湖的灌溉蓄洩工程的技术精巧与独特。水利专家指出:“南湖工程主要由湖堤、‘龙舌嘴’和‘五亩塍’‘西函’等组成,它们合理布置、紧密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以收调蓄山洪、蓄水灌溉之利。” 而余杭南湖的技术精巧集中体现在“龙舌嘴”的设置上。“‘龙舌嘴’位于湖的西北面南苕溪的南侧,是分溪水入湖的进水口。苕溪发水时,势甚汹突,为了避开山洪奔注之势,进水口没有直对南苕急流,而是与苕溪水流方向约成45°夹角,使溪水徐徐流入。从龙舌嘴到南湖之间的进水渠叫做‘沙溪’,长约二里左右。沙溪微微弯曲,略呈月牙形,借以延长渠线,缓和流速。溪水入湖处用块石砌筑,以防冲刷,叫做‘石门函’。总之,由龙舌嘴、沙溪和石门函紧密配合,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进水工程体系。” 像余杭南湖这类著名江南水利工程,则可以被打造成以水利工程技术体验为核心的兼具自然观光、生活体验的游览文化资源。

2.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任何一个水利工程除了拥有物质文化资源外,也拥有相应的社会文化资源。所谓“社会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农业文化资源(可以为都市人提供农村生活体验的传统农业系统与景观)、工业文化资源(可以为都市人提供工业生活经验的现代工业系统与景观,既包括工厂、车间、作坊、矿场等不可移动实体,也包括机器设备、工具、档案等可移动实体,还包括工艺流程、传统工艺技能等非物质工业文化内容等)、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 。江南水利工程在纯粹的工程设施基础的建设和技术性手段和操作规范外,还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并由此形成许多内涵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

一是提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文化体验,开展水利技术文化的主题旅游项目开发。像工程组织制度、工程施工保障制度、工程管理法律制度、工程日常管理维护规范与危机应对处理机制体系,以及工程附属性建筑物,如工程养护物资的贮备场地、管理人员的办公与管理屋舍和护栏、亭台、桥梁、道路、园林物等。这些一整套繁复多样的管理制度和附属性建筑物是江南水利工程的社会文化资源的基础。例如由水则碑衍生的判定田地等次以及水则线影响田地交易价格的社会经济行为,就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和意义。著名的吴江水则碑是北宋时设立在吴县垂虹桥北左右两侧的水则,而垂虹桥位于太湖出水口与大运河交汇处,水位的控制至关重要。左水则碑,称作“横道水则碑”,碑长7尺,上刻7道横线,反映太湖水位的高程与周边农田的淹没情况的具体关系。右水则碑,称作“直道水则碑”,上刻12大格,分注12个月,每大格下又分3小格,意示每月上中下三旬,用来记录每月不同时段太湖水位高程变化,据以判断附近农田受涝灾的程度。由于吴江水则碑清晰地反映了太湖一般水位高程变化,以及由此能较准确判断太湖周围田地浇灌的便利程度和受旱涝时受灾程度情况,因而人们在田地的买卖中,也依据吴江水则碑水线的变化情况来决定田地的交易价格。吴江水则碑的这种功能的衍化是典型的水利工程的社会化内涵生成,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此外,像南宋建立的宁波月湖“平字碑”水则,也是由技术方法演化为水利管理制度、城市水系统安全和解决水事纠纷的社会平衡法则的典型。对这类水利工程的社会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时应充分发掘其物质或技术之外的社会性内涵和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制度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将这类资源的社会性内涵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影像故事的方式阐发透彻。

二是围绕江南水利工程形成的历史记忆与民俗、口头传说、技艺的文化体验旅游。一个水利工程,尤其是著名水利工程,总是会有一些历史人物和伟大事迹的出现,也有许多民间传说据此形成和流传,以及工程促成或带来的民俗信仰、社会庆祝活动和手工技艺等。如白居易与苏轼疏浚西湖、陈谐创建练湖、张颙与谢景温建万春圩等的历史记载,沈括记述《万春圩图记》、耿橘编纂《常熟县水利全书》,以及钱王射潮传说、余杭南湖成因传说等等,江南水利工程更重要的存在形式已经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生活。“如园林、灌区、运河、提水设施、港口等人文景观,如溶洞、滩地、岛礁、江雾等自然景观,如一些康复疗养地等,甚至如一些礼仪、节庆活动,如新安江九姓渔民婚礼等,也与水体有密切关系。水体周围,也往往组合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成为资源密集区。” 江南水利工程的更高价值在于其社会性内涵的衍生和文化价值的赋予,正如许多水利风俗之于水利的意义。“水利风俗:也可以称为‘水风俗’,是水利历史文化在民间生活层面上的反映,它虽然是民俗文化,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文化中有关水和水利的思想、价值观念及由水而形成的行为习惯,甚至是一段历史时期人们水利实践活动的浓缩与映射。……这些水风俗,或庄严肃穆,或活泼热闹,无不折射出人类在水面前既欲亲近又有所畏惧,既感恩崇拜又心存戏耍与反抗的复杂心理。水风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心态。” 这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尝试采用声光电、音像图和模拟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全面地展示江南水利工程的相关历史人物、科技著述、传说民俗和典籍制度、水风俗等。这样不仅会丰富博物馆的展出内容,而且可以向参观者全面展现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

(三)以文学诗意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审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江南水利具有良好的自然美和水利景观美的特征,使人们容易发现其美并欣赏,进而写下大量的诗文来描写和讴歌所见之美。甚至一些江南水利工程由于淤塞、侵占、崩坏等因素导致其水利功能退化或丧失,但是其审美意象依然鲜明留存着,成为人们审美欣赏的专门对象,反而令地方文人雅士流连忘返。例如:“明末清初,对南湖水利颇为重视,修治的次数也不少。但因盲目垦山恶性发展,溪流挟持入湖的泥沙越来越多,下南湖终于在旋浚旋淤中迅速趋于萎缩。到清道光、咸丰年间(公元1821—1861年)下南湖已淤积成陆,‘骤难浚复’了。湖底浅水一勺、微波涟漪,成为士大夫游观之区,完全失去了调蓄山洪的意义。” 又如有“东南第一水利”之称的著名练湖,其在水利与农田矛盾日益激化从而导致湖区日益缩小后,也完全成为地方士人骚客游赏鉴赏的审美对象,其水利功能完全废弃了,而描写游览的作品不胜枚举。

江南水利工程的审美性文化资源是指直接描写、歌咏水利工程及其相关景象、场景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以及各种与水利相关的口头文学、音乐歌舞、民间艺术等富有审美性内涵的资源。一项水利工程的倡议提出、组织募集、施工、困难克服、告成,往往都有相应的议、疏、述、记、祷文、祭文等文章来记载表彰功绩或记述故事。如刘毓崧的《盐阜潮河新筑长圩记(代)》、王荣商的《移筑永丰塘石口记》、唐仲冕的《浚吴淞江工竣善后议》、毛奇龄的《请罢修三江闸议》、邵廷采的《水利略》、程廷祚的《与苏常诸公论开秦淮通丹阳书》等这样的经世文,翻查各地方志文献不计其数。自古以来水利工程作为征服自然、体现人类力量的巨大成果,在改造自然同时与自然浑然融合、增美自然,并且创造独特的水利景观,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水利工程创造的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面前不吝笔墨,挥毫写下无数诗歌词赋,尽情讴歌眼中所见之诗意景象和胸中所感之化美境界。因而,围绕一个水利工程,历代名人雅士写的诗歌词赋文章可以说不可胜计,像明人张国维编撰的《吴中水利全书》,清人特东阿纂修的《东湖志》、马承照辑的《当湖外志》,民国陶元镛辑撰的《鸳鸯湖小志》、周易藻辑的《萧山湘湖志》《续志》、黎世序辑的《练湖志》、汤谐辑的《练湖歌敘录》等著书及江南各地的方志大量搜罗汇集的相关作品,有着各种关于相应水利景观的诗意描写和审美想象、体验。这些审美性的文化资源具有良好的可感性、审美想象性和体验性特点。这种以文学审美想象为核心的诗意审美体验可以被迅速产业化开发和利用。

由于水利工程及其附属审美资源具有深厚的古典诗词文学积累,在开发以水利诗意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文化资源时,要集中力量对关于江南水利工程的古典诗词、散文进行收集和整理,挖掘出关于水利工程的景观和诗意景象的经典场景,再现和重建经典景象的体验场景和文化空间。例如,开发一个体验清人宋荦夜游宝带桥的审美体验项目:“康熙三十四年七月十五日午后,与族子……出盘门,泛舟至宝带桥。桥迤俪五十三洞,长以尺计者八百七十有五。相传唐刺史王仲舒鬻宝带助建,桥因以名。其右为震泽,左为澹台湖,一望弥淼。维舟步桥上,时日将落,楞伽、灵岩、阳山诸峰如积翠浮水面,余霞散绮,映带其间。顷之,圆月东上,烂如银盘,与波荡漾,俨然金碧图画。渔人网得白鱼,呼奚奴买之,坐船头煮鱼小饮。已复登桥,徘徊微风清露中,流萤闪闪作团,飞入稻畦,欸乃之声隐起别浦,数月以来,此乐得未曾有。归途倚舷望月华,抵署,漏下二十刻矣。拟作诗纪游,而吟兴不属,聊书此付幼子筠,仿东坡例也。” 文学审美性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高度诗意内涵和审美想象特征,因而可以再以经典场景为核心拓展诗意审美空间的文化主题体验。例如可以重建一个清人全祖望《桃花堤记》所描写的桃花堤审美想象文化体验区域,恢复和仿设相应的遗迹设施,同时塑立相关人物雕塑,充分做好相应的文字解说和活动介绍工作。还可以大力挖掘其他类型的审美文化资源,开发相应的审美体验项目和主题旅游。如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的口头文学、民间故事、水特产和相关技艺,打造一座以水利工程为活动基地的水文化体验馆。各地存在着浓厚的与水有关的传统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神祭祀、治水先贤祭祀以及祭水祈祷、龙王庙、捕鱼禁忌与习俗等,因而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的整理与传承作为江南水利工程文化资源的基础,建立水文化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并广泛介绍与传播水文化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保护等活动。 xcHCEAqLogQ9a652k5dr3gEnlBmtICqmSRjk0dDT11NDLdIg27kEpD8i/snFf2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