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请读者猜谜
——读格非《雨季的感觉》

邵 建

善出新招的《钟山》刚办了一个栏目,唤作“名家炫技”,携《雨季的感觉》上这个擂台的第一位炫主是近年来依然保持先锋姿态的格非。

这是篇“谜语风格”的小说。格非似乎不是在做小说,而是在制作谜语。表现在小说上,他不是像某些作家那样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拥抱小说,比如张承志,因而那小说总是拥有沉甸甸的生命质感。但格非不是这样,他操作小说的方式不是心,而是脑,是以一种智力或智慧切进小说,因而小说的“做”在他那里是一次智商的运作,其作品则往往具有谜一样的色彩甚至像方程那样需解。这一点他特像博尔赫斯,那是位小说的智慧大师甚或是魔术大师,但不晓得他是不是格非的私淑师爷。凭着对格非的这份感觉,我以为,《雨季的感觉》与其说是“炫技”,不如说是“炫智”。

这份“智”首先炫在他对时间的编码上,整个小说就是一个“时间之谜”。谜就谜在格非有意把“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悄悄混淆,而这一切手脚做得又十分干净。于是读者在阅读中认为文本事件是在故事的时间中顺序展开,殊不知这里暗藏着一个巨大的“时间倒错”和“时间颠覆”。显然,格非利用故事与叙事的文本二重性,非常娴熟地作了一次时间之“弊”。往白处说,故事时间是事件先后发生的自然时间,而叙事时间作为伪自然时间,乃是对事件先后进行人为的调控。镇长一大早便获悉一只电话,“日本人的飞机轰炸了梅李”,然后一阵引擎声,镇上又出现了一个神秘的侦探,接着小学校长卜侃讲课时失态,而镇上阔少褚大公子又突然被抓……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事件随着时间的步履纷至沓来,格非有意在造势,仿佛有着一个更重大的事件正在它们之后暗暗迫近。这是一个历史叙述的框架,它仿佛在叙述三十年代抗战前期的一段旧事,具体时间是江南雨季,更具体的时间是五月五日,这天发生的一切都被卷进了时间之谜的漩涡中,那只电话是怎么回事、侦探为什么出现、褚少良又缘何被抓?待读至小说最后一章“五月四日的傍晚”,谜底方才彻底大白于天下。那个日军轰炸的电话原来是个恶作剧,侦探的到来是因为他的朋友褚少良错写了婚帖的日期,而褚大少被抓也是因为自己的错误,招来了这个身份不明的侦探,这是个一连串带有极大偶然性的错中套错的怪圈。格非在其处理上又特意营造了个叙事时间上的怪圈,最后一章原本是小说的结果不料却是故事的真正的开端,以前发生的一切,其始因却产生于故事的结尾。从表象上看,故事好像走到了终点,谁知它突然折回头,终点旋变成了起点。这样的结构亦即360度周体大回环的结构颇似埃舍尔那幅著名的木刻,面对它,你须倒过来读,倒过来体味方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况且在这周体大回环的结构中还套着一个半体小回环,第四章镇长与卜侃夫人偷欢未遂的事件事实上应提前到第二章之中。这种大小回环的方式似不应理解为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倒叙”,因此,对《雨季的感觉》,也许用热奈特评价《追忆逝水年华》的话比较合适:它是一篇“驾驭、征服、控制、暗中破坏,或确切地说曲解时间的小说”,是“它与时间做的绝妙游戏”。

当然,时间之谜的谜底是历史,时间的颠覆也是历史的颠覆。哈贝马斯表述过这样的见解,意谓先锋派艺术详细阐述的时间意识并非与历史无关,而恰恰在于反对历史中所谓的伪标准性。《雨季的感觉》以一种“拟历史叙述”的态势刻意营造一种不平常的氛围,把日军空袭、侦探出现、阔少被抓交织莫测地推上故事前台,仿佛真有一个大事记将要出现在莘庄的史册上。当读者的心被吊起来之后,不料格非重举轻放,紧锣密鼓搭好了一个戏台子,后面却根本没戏,历史成了空白。貌似政治军事大事件的历史拆解开来不过是一系列琐碎庸俗的生活日常——这不也是一种更为本色的历史内容吗?格非以颠覆的时间进行了一次历史的颠覆,这种以大史记的框架叙写日常琐杂的操作策略,给阅读带来了说不出的滋味,当你调动好全部神经准备对付即将来临的事件,不料到头来却天下本无事,俗人自扰之,这是阅读的释然,还是失落,只好读者诸君暗中自理。

然而,谜并不到此为止。《雨季的感觉》是谁的感觉?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小说除了叙述能指上的时间之谜外,还有一个叙述所指上的感觉之谜。由于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因而雨季的感觉就不是作为角色“我”或叙述人的感觉,而是文本中人物的感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既然雨季使树木和花朵都改变了颜色,人的感觉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偏差”,果然,紧接其下,为人师表的卜校长在上课时,感觉从课本上偏差到一个成熟女生的身上,那种“想入非非的幻觉”连他自己都“感到有些不道德”。“春天的气候变幻无常,一会儿雨水涟涟……它使树木变得神秘,使人的感觉触须变得像蚕丝一样纤弱”,于是修行三十多年的辨机和尚,在那窥视女裸的梦觉中,遗湿了自己的裤子。原来,时间的畸变蕴含着感觉的畸变,而感觉畸变的后面却是欲望的畸变,欲望作为感觉的谜底,所谓雨季的感觉写的就是雨季的欲望,那种像雨季本身一样绵长的、湿漉漉的欲望。正是在这样的欲望驱动下,镇长借穿针向卜侃夫人调情;也正是这不可耐的欲望,卜夫人竟然在丈夫的敲门声中,还心急火燎地让镇长“你先给我来几下再说”。雨季的欲望是裸露的,它“仿佛使镇上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出现了反常”。

时间的后面是历史,感觉的下面是欲望。格非在“题记”中引了纪德的话:“你永远也无法了解……”这是不是制谜的谶语?然而沿着“时间/历史/欲望”三环坐标探测下去,大体可以破解格非的雨季之谜。历史的表象在时间中浮现,而欲望的沉沦则成为历史真正的暗涌,格非以迷离之笔写出了莘庄人不可名状的欲望以及由此构成的莘庄那段雨季的历史,而“畸变”就是它的主题。

以下属于“补白”:如果说上面是我对雨季之谜的猜释,那么这里我要说,把小说写到了“请读者猜谜”这份上,不知道是不是件好事。我很佩服格非的聪明,小说玩熟了,就像手中的地球仪,手指轻轻一拨就滴溜溜地转,直转得读者晕头转向,而他自个儿却居高临下,冷眼旁观。因此,在我个人的阅读历史中,对格非、对先锋派,效法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敬而远之。落实到眼下这篇《雨季的感觉》,我最后的态度一是钦佩,二是不太欣赏——这不知扫没扫《钟山》“名家炫技”的兴。

原载《当代文坛》1994年第5期 s7AqXw1xUPY0GxvOtWDcVErIll5SU/A6pSC6hr5Z9fVAhCJu1eL2pQlYh4AUf1m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