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是中国古代影响非常深远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的存在也是后人认为上古时代非常美好的一个原因。

尧的时代

禅让制度始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记载的就是禅让制度。情况大概是这样的:尧的名字叫放勋,他的哥哥叫挚,挚本来是做国君的,后来因为能力有限,就把君位让给了尧。这可以说是禅让制度的一个开始,但这还是兄弟之间的禅让。

从尧的时代开始,禅让制度就逐步形成和确定。尧治国应该说非常有特色,按照《尧典》的记载,尧特别重视观测星象,他曾命羲仲、羲叔和和仲、和叔去观测星象,这是中国古代对天象观测最早的记录。按照古书记载,尧的都城是在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而在离临汾很近的山西襄汾发现了一处遗址,叫陶寺遗址。陶寺遗址是一座非常大的古城,在这座古城里,考古工作者前些年发现了一个观象台。因为这处遗址的时代是距今4000多年以前,又正好有观象台,而且它在传说中尧的都城附近,所以很多人都认为陶寺遗址很可能就是尧的都城。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另外,在陶寺遗址里还发现了文字,其中有一个扁壶,扁壶上用红色的笔写了一个“文”字。

尧的统治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照孔子的说法,叫“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是最大的,但尧是以天作为效仿的对象,所以他的统治非常出色。

尧除了在治国方面非常出色之外,还确立了禅让制度,在当时也有很深远的影响。尧的大儿子是丹朱,但尧感觉他的儿子不成器,不想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所以就向他的大臣咨询,看谁有这样的能力。大臣们给尧推荐了另外一个人,就是舜。

舜的父亲叫瞽叟,是一个盲人。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瞽叟后来娶了一个后妻,后妻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象。瞽叟、他的后妻,还有象,都很讨厌舜,想把舜给害死。但是舜非常孝顺,和他的父母、兄弟相处得很好。如果他的父亲因为一些小的过错要打他,他就会很恭敬地让父亲打。但是如果他的父母想害死他,他就会逃跑。按照古话说叫“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小的惩罚就忍受了,大的惩罚就要逃跑。有一次,舜的父亲让舜去修补屋顶,舜意识到他的父亲想害他,就事先拿了两个很大的斗笠。等到舜上了屋顶以后,他的父亲就在下面放火,舜就用两个大斗笠保护自己,像鸟一样滑下来,安全抵达了地面。虽然他的父母和弟弟一直想害他,但是他通过这些办法出色地躲过了一次次灾难。

尧听说舜有这样的一些能力之后,就对他进行了种种考验。经过长期的考验,尧最后确定舜有很突出的本领,所以就让舜代行国君的政务。

尧去世后,舜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可是所有的人都归服于舜,不去理会丹朱,所以舜就从尧那里继承了君位,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尧把君位禅让给舜的一个情况。

舜的时代

舜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把君位禅让给了禹。舜在治国方面也非常出色,他选了一些很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

孔子曾经称赞舜,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就是说无为而治这一点,在舜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为他选了一些很好的部门领导,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一天到晚不用做什么事情,底下的人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舜选的这些官员里,比较有名的一个是皋陶,皋陶的品德非常高尚,而且能力很强。另外,舜还选了我们都知道的大禹。在尧的时代,是大禹的父亲鲧来治水,可是鲧没有把水患治理好。后来到了舜的时代,就选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禹不负舜望,通过疏导河流的方式来治水,最后取得了成功。大禹在治水方面非常勤劳,据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要把水患给治理好,最后终于成功了。而且在治水成功之后,他也辅佐舜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舜最后就选择了禹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和尧的情况一样,舜去世后,禹把君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可是天下的人都去朝拜禹,而不去理会商均,禹看到这种情况,才继承了君位。这就是舜到禹的禅让。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先秦时的竹简资料,里面有很多关于尧、舜、禹禅让的记载。比如1993年在湖北荆门的郭店村发现的郭店简,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唐虞之道》,就是讲尧和舜那时候的治国之道。这个竹简上说,唐虞之道是“禅而不传”,是通过禅让而不是传子来传递君位的,尧舜之王是“利天下而弗利也”,他们是为天下的百姓考虑,而不是为了他们个人的一己私利。这是称赞尧舜那个时代的禅让制度。

郭店简

再比如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买回了一批战国的竹简,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容成氏》,其中也说,尧有九个儿子,可是他不把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看到舜那么有贤德后,尧就让舜做自己的继承人。而舜也有七个儿子,他也不把自己的儿子立为继承人,看到禹那么贤德,就把禹选为自己的继承人。所以,当时的禅让制度就是这样的情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你是一个贤能之士,才可以接受君位,而不是因为你的家族,父死子继,不是这样的。这就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君位继承制度。

可是从禹之后,禅让制度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大禹本来也是遵循这套制度的,他一开始选的继承人是皋陶,皋陶是舜的时代的大臣,而且皋陶的岁数比禹还大,比禹去世还早。皋陶去世以后,大禹又选了另外一个人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就是伯益。伯益虽然被选为继承人,但大禹并没有让他做太多实际的事情,而是很注意培养自己的儿子启,经常让启协助自己处理政务,所以启就有很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大禹去世以后,按照禅让制度,应由伯益来继承君位。伯益也按照传统的方式,把君位让给了启。结果伯益让位后,天下的人都纷纷接受了启,觉得启才是合适的继承人,所以大家都去朝拜启,而没有人去朝拜伯益。本来只是形式上的推让,没想到成真了,伯益非常生气,就想通过武力把君位夺回来。但是启最后打败了伯益,并且把他杀了,自己当上了国君。这就是禅让制度被打破的经过。

伯益没能继承君位,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过程,就会发现禹的操作模式是有特别的用意在里面的。为什么呢?因为大禹本人是希望把君位传给自己儿子的,但是限于当时的这种禅让制度,他只好按照原来的传统选贤与能,先选皋陶,再选伯益。选皋陶来做继承人,这是很有趣的,因为皋陶的岁数比禹还大,怎么能选一个比自己年长的人来做继承人?这本身就有特殊的用意。皋陶死后,禹又选了伯益,但又不让伯益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最后民众只能选启。

在《战国策·燕策》里,人们就有一些论述,说“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禹虽然名义上是传天下于伯益,实际上是让启自己来夺得天下。所以,禅让制的打破,表面上看起来是启破坏了这个制度,自己继承了君位,实际上真正的幕后人物是禹,是禹通过一些隐蔽的方式,最后把君位传给了启。

洪水的传说是真的吗?

按照古书上的说法,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这是个传说,到底可不可靠呢?我们说,这个传说是非常可靠的。

根据古环境专家的研究,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世界上很多地方发生了气候异常,主要表现是气温的降低和降雨量的不正常,在世界范围里都有洪水的传说。比如《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前面讲到,陶寺遗址可能与尧的都城有关,而在陶寺遗址等龙山时代后期的城址里,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了洪水泛滥遗留下来的一些痕迹,证明这处城址的废弃可能和洪水有关。所以,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确实有它真实的背景,就是在4000多年以前,中国确实发生过大洪水,而且大洪水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尧舜禹的部落,全国各地都受到洪水的破坏。

很多地方发生洪水之后,原来的一些很发达的文化发生了消亡或被迫改变了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洪水的泛滥导致中国的古代文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所以后来以夏商周为核心的中原地区的政权就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而其他在上古时期非常发达的文化,比如良渚文化,它是太湖流域特别有名的一个文化,后来因为洪水泛滥就消失了,这样就使中国古代文明的格局和文明的发展方向发生了变化。因此,洪水确实对中国4000多年以前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于大禹治水,大家都以为是一个传说。在2002年,保利集团买了一件流散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的名字叫遂公盨,上面就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距今已经有2900多年了。从这个方面来看,大禹治水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流传已广的传说。而且,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直接发现有关夏朝的文字资料,但是《史记·夏本纪》,还有目前出土的种种材料,都可以证明夏朝是一个很可靠的、真实存在的政权。

另外清华简里有一篇文献叫作《厚父》,厚父是一个人,这个人应该是夏朝的一个王室的后代,他曾经和一个王一起分析总结夏朝建国和亡国的经验教训。从这些方面来看,夏朝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它的后人对自己本国的发展和得失有很深刻的反思。所以,从尧舜禹的禅让制,到最后禅让制的废除,确实是中国历史中一段非常珍贵的发展历程。

遂公盨 iwAuLvmBe11TWJTOqU68+wOt/Ghqfp6MFweI/yLResrMdPmDGT28jO5L4RgmcX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