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15年前,我刚刚向社会推出自己的“断舍离”概念时,在开展讲座期间碰上了很多焦虑的听众。她们怒气冲冲地抱怨道:

“孩子乱扔东西,丈夫又不帮我收拾,全落我身上了!”

“收拾来收拾去,就是收拾不干净,真是没完没了!”

(实际上正是她们本人在囤货)

15年后的现在,讲座上的听众仍总是显得闷闷不乐,会场氛围沉重,大部分人一脸呆滞愁闷。

说老实话,我甚至觉得倒不如像15年前,大家有什么怒气就倾吐出来反而会更好。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将压抑在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就相当于把坏情绪发泄出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比如,当自己的妈妈(妻子)发脾气时,孩子和丈夫会马上意识到“不好,她现在心情不好”“现在暂且不要惹她”,暂时逃离现场避避风头,等狂风暴雨过去后再若无其事地一起吃饭。

但是,如果母亲(妻子)总是闷闷不乐、愁眉不展,那么这种消极的“负面磁场”会影响到全家人,导致最后大家都陷入了郁闷的状态。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长此以往,人们逐渐变得封闭,不想外出,进而演变成近似愤懑抑郁的状态。这种案例不在少数。

随着人们对于“断舍离”概念的关注,应电视或杂志采访的邀请,我帮一些家庭进行杂物整理的项目也激增了不少。

说实话,现场的情况真是让我大吃一惊,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

它们并不是媒体宣传的“垃圾房”,一般就是很普通的三四口之家。其中还有刚刚建好1~2年的新房子。从踏进大门的那一刻起,我就马上被庞大的杂物量惊得目瞪口呆。

家里的杂物是不是像这样摆得满满当当,到处都是?

冰箱

所有的架子上都塞满了食材,照明灯几乎不能完全照亮整个冰箱内部。

厨房吧台

本来是“传菜吧台”,却变成了各种杂碎物品的堆放台。

顶墙式大收纳立柜

压迫感十足的杂物似乎要溢出来。虽然媒体鼓吹这种“顶墙式大收纳立柜”的各种好处,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种立柜让整个空间看上去像被封埋在杂物之中。

洗漱台

镜子柜里塞不下的大量的卫生用品堆成一团,理不清的不仅是这些插电用品的电线,还有住在这里的人的思绪和活动路线。

很多情景对于住在这里的人来说可能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比如说,大门口的立伞架,上面密密麻麻地放着20多把长柄伞和折叠伞,等等。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又比如厨房的抽屉,那些随意扔着根本不再使用的厨房用具,如木筷子、一次性汤勺、保鲜膜、塑料袋等,东西塞得密密实实,收纳率达到了200%。

那些东西可能未必都是不能使用的,但没有人考虑过将来这些东西是否有必要性,就下意识地把它们塞满了整个家。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还有一些房子,看上去收拾得干干净净,但一打开收纳橱柜的门,就能看见里面挤满了惊人的杂物。甚至连住在这里的人也不知道里面放了些什么东西。因为“眼不见为净”——只要关上门,只要看不见,就能眼不见心不烦地过日子。这种状态已经不是简单的“囤积”阶段,而是严重到连收纳都无法进行的“塞东西”阶段。

但是,即便是这样的家,也可能因为小契机而开始尝试断舍离。我现在来介绍一个案例。

体验谈 1 自身觉醒·启动“整理开关”

应电视台的现场采访要求,我来到了70多岁的千惠(匿名)夫妇家里。

在工作开始前进行“协商”的客厅里,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和杂物已经多得“溢出来了”,所谓的“收纳”完全没有起作用。桌子上的文具、调味料、茶碗、报纸、遥控器……都摆不下了,地板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手工爱好者千惠女士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零件、料理器具、密封罐,等等。

男主人的东西也很多。特别是作为爱好的垂钓工具。很多根鱼竿杂乱地立在房间的一角。

首先是女主人千惠小姐类似唠叨般的理由——“太忙了没时间”“太累了没力气”“觉得哪一件都有用”……这在以前电视采访的时候也多次遇见。虽然邀请我来的就是千惠(匿名)女士本人,但看样子她还是有很大的戒备心。

而男主人则是双臂交叉胸前,一声不吭地静坐着,好像在说“我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才不会扔东西呢,东西又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扔掉的”。

面对这种场景,我反而不会做任何“整理指导”,那我做什么呢?

就是不说话、倾听。对于无法放手杂物的各种理由,都只是随声附和一下。在这种谈话进行了几个小时之后,我开口说:

“如果是想留下的,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

结果,千惠女士突然拿起手边十几副团扇,说“这个不需要吧”,然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了。她把塑料制的团扇通通扔掉,仅留了三副竹子制的好团扇。接着,男主人又拿出垃圾袋开始收拾自己的钓鱼器具。就这样,夫妇二人连续收拾了两天。

厨房的餐架上叠放着大量的千惠女士用于储藏自烹料理的容器。我断定“她会很难放手这些东西”,所以也没有过多地提这些容器的事情,只是稍微提醒她“有可能会掉下来,比较危险”。

当我10天后再去拜访千惠夫妇时,发现原先堆成小山一样的瓶瓶罐罐居然减少了一半。这个变化是在意料之外,我情不自禁地为她感到高兴:“千惠女士,太厉害了!”

我完全没有做过什么整理家务的指导,那为什么千惠夫妇的家能获得如此大的整理效果呢?一开始,对我这个“反派”,夫妇俩还有很大的排斥心。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们逐渐打开心扉,意识到自己说的某些话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这,就是千惠夫妇的转折点。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另外一个要点是,就像我赞赏那位放手很多自己喜爱的瓶瓶罐罐的A女士一样,当自己尝试实践“断舍离”后,要大力地犒劳自己、奖赏自己。

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一样”“我想改变”等这些声音会渐渐地转换为一种内驱力,让我们自觉地将实践进行下去。

这种良性循环会让断舍离的实践进展得更快、更深入。 Q7Fxv3+YC9AETG3WOrODS3ive70BC98jF2LK4XAa8cDEjVJospufihVPC28udJ9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