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建立自己的实用心理学标准

我们深入地探讨了行为心理学在研究“刺激—反应”问题上的方法,但这只限于实验范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否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反应,来建立一套专属的实用心理学标准呢?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每一个能够照顾自己的人,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观察能力,且还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哪怕这种知识不是每个人都能用心理术语表达出来,但就其应用实质来说,和心理学差不多。

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观察能力,他无法在社会上存活。如果善于观察的人再多一点细心,他对别人和自己的观察越透彻,就越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幸福生活的核心。这可以理解为对心理学的实践,故而可将其称为“实践心理学”。

上个星期,有一个对生活充满沮丧的人邀请我为他做一次心理辅导。

几天之前,他参加了一项远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健身运动,感觉浑身疼痛难忍,就像即将分娩的妇人一样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同时抱怨最近发生的一堆烦心事。我试着用语言帮他放松:“请慢慢放松你的手臂和腿,做完该做的事情之后,去洗一个热水澡,一切都能恢复成原样。”

听完我的话,他开始吃早餐,心里也轻松了许多。吃完饭后,我们去赶火车,结果晚了十几秒,错过了那一班车。他顿时火冒三丈,抱怨的声音像火药一般在我耳边狂轰滥炸:“那么长的时间,从来没有准点过,偏偏今天准点。”他像个孩子一样发泄着坏情绪,谁都看得出来,他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因为这件不起眼的小事,他让自己陷入了焦躁与愤怒中,可见平日里的他活得多么焦灼。看着眼前的他,我只好向他发出警告:“你要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如果你经常朝身边的人发脾气,不但会伤害别人的感情,也会令原本美好的一天变得糟糕。”

于是,他开始试着平复自己的情绪。最后,在进入办公室的那一瞬间,他面带微笑地与人打招呼,接着就开始忙自己的事情,逐渐沉浸在自己熟悉的技术世界里。

我对他一整天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观察,基本上已经了解他了,也确信自己有能力帮助他扭转现状。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陪伴他,和他一起度过整个工作日,并参与到他的家庭生活中,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生活状态就能得到改善。我不需要让他采取内省,或是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单单凭借观察,我就能够了解他的个性、家庭状况、事业状况以及人际关系,并且获悉知道他在生活中的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够恰当。

对行为心理学家而言,只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在某些方面锤炼他人,可能只需要几个星期,或是一两个月,就能够帮他焕然一新。行为心理学家坚信,心理学不仅仅能用来研究变幻莫测的意识,还可以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生命中去,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言过其实,没关系,我们不妨抱着尝试的心态,让它逐渐与自己的生活相融合。在学习砌砖头的时候,没有人会拿自己的房子做实验。因此,在用心理学改变自己的生活之初,你需要不断地去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心理,并以此作为参考。如果你希望获得更深入、更更系统的观察力和行动力,就要把平日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积累,隐讳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相应的认知水平,让自己印象更深。

如果你这样表述:“这个人是我见到过的最冷静的人,他一直不愠不火的,语气平和,我今后能否像他一样呢?”这种内隐的语言,即“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对你形成了间接的暗示,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行为,直至你真的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主张通过观察,让自己有能力对事物进行辨别,对人物进行监察,并形成自己的标准。但是,这不等于要废弃格言。格言是历史上代代相传,经过多次锤炼后形成的社会实践语录。之所以强调要培养观察力,是因为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更容易内化、合理化,盲目接受外界的资料容易让思维变得僵化。而对于格言这种集体社会实验的总结,我们不必排斥,只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对这些格言进行充分的检验,就能将其内化、合理化。 Qs+s2jiB65NtYjdvPt7MV0vUV5fn829sIqdY8HtVB4kJNSYRqRp7xmF4ksdrg1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