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带下

白带下(一)

img

扫码观看

【原文】

夫带下 [1] 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 [2] 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癫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故病带者,惟尼僧、寡妇、出嫁之女多有之,而在室女则少也。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

【词解】

[1]带下: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带下”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其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科经、带、胎、产等诸疾,因为这些疾病均发生在带脉以下的部位。狭义带下是指从女性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其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

[2]带脉:起于季肋,围腰一周,如束带状,故称带脉。其功能约束诸经,约束胞胎。

【提要】

带下病总的病机。

【释义】

1.观其脉证 带下。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2.知犯何逆 带下俱是湿症。

带下病主要的病因是湿邪。《妇科心法要诀》云:“随入五脏兼湿化,治从补泻燥寒温。”其局部的病位在带脉,为带脉不能约束而成;相关的经脉有任脉、督脉,相关的脏腑主要有肾、肝、脾。带下病总属生活不节,任、督二脉劳伤,或脾虚肝郁,湿热侵迫,带脉不能约束而成。

带脉通于任、督二脉,任、督通于肾。纵欲泄精,精伤则任、督二脉亦伤。任、督二脉损伤,不能行气于腰脐,则带脉亦伤。尼僧、寡妇、出嫁之女,生活不节制,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癫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肾中精气之害,则肾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下病。若加之脾虚、肝郁,湿热侵迫,更容易形成带下病。

总之,带下病需要从局部经脉和全身脏腑两个方面分析。前者为有形的形质,为具体病位;后者为无形的气机,为人体整体层面的五行定位与寒热、虚实等定性分析。二者关系密切,如《外经微言》云:“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化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乎。”

【临证指要】

1.女子阴道内流出的分泌物超过正常生理量,同时出现色、质、气味异常,并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前人有白带、黄带、赤带、赤白带、青带、黑带、五色带及白崩、白淫、白浊之分。《女科》一书系统论述白带、青带、黄带、黑带、赤带的证治。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

带下过多有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之别。炎症性带下一般由细菌、滴虫、假丝酵母菌及人形支原体、解脲支原体等感染所导致,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也可以出现带下过多。非炎症性带下过多与内分泌失调、盆腔充血及精神因素等有关。五色带大多见于宫颈癌晚期,白崩是带下重症。

2.《女科》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具体的病位在带脉,涉及的脏腑,首先是肾,其次是脾、肝及其他脏腑。脾虚生湿、肾虚肝郁、湿热郁结是典型的全身状态。后世发展此说,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由于湿邪损伤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湿邪有内、外之别。内湿的产生与脾、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不化,或肾虚封藏失职,精液滑脱;或肝经湿热下注,均可损伤任、带二脉,引起带下病。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涉水淋雨,或不洁性交等,以致感受湿邪,湿邪可兼夹寒、热、毒邪直犯冲任、胞宫、阴器而为病。

3.带下过多在临床发病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1)西医学外阴及阴道炎、宫颈炎等也可以导致带下增多,同时伴有外阴瘙痒。由于病原体不同,带下的性质、质地及气味均有所不同,临证应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以区分感染类型。

(2)本病具有多发、常发、混合、反复发作和易传染五大特点,临床常难以彻底治愈,严重危害女性的健康。

(3)本病要内外同治、男女同治,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原文】

故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水煎服。二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

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眉批:妇科一门,最属难治,不难于用方,难于辨症也。五带症辨之极明,立方极善,倘用之不效者,必其人经水不调,须于调经、种子二门参酌治之,无不见效。即如白带症,倘服药不效,其人必经水过期,少腹急迫,宜服宽带汤,余宜类参。

【提要】

本节论述湿盛火衰、肝郁脾虚白带下的证治。

【释义】

1.观其脉证 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

白带下的主症为带下色白,量多质稀,病久不愈,滑脱不禁,严重时可见气味臭秽,多见于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属肝脾不和、湿浊下注者。

2.知犯何逆 湿盛火衰,肝郁脾虚,带脉不束。

白带下的病机包括三个环节,其一是湿盛而火衰。湿盛,指带脉湿盛;火衰,指肾命火衰。其二是肝郁而气弱,脾伤湿陷。肾命火衰、水不生木,故肝气郁结,生发无力;肝气生发无力,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其三是带脉不束。带脉不束,脾精不守,不能化营血以为经水,反变成湿浊、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

与《外经微言》《石室秘录》等陈士铎著作相同,《女科》气机升降模式以中焦为核心。该模式源于《素问·刺禁论》所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不同之处在于,《女科》人体模式中心肺在上、脾胃在中、肝肾在下;脾胃升降、运化的功能依赖在下的肾水、命火的滋养、蒸腾,以及肝气从“地下到天空”,即从下焦到上焦的升发带动。

3.治疗策略 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

脾虚湿陷是本病形成的核心环节,故治疗策略宜为“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疏肝,升提、疏散肝气,可以升提、疏散脾气,达到“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的治疗目的。完带汤以大剂量的白术、山药、人参大补脾胃之气;以白芍配伍小剂量的柴胡以疏肝,其结构类似补中益气汤。其他药物,如甘草健脾益气,山药补肾;苍术、陈皮健脾燥湿,行气和胃;车前子利水除湿;黑芥穗开肾气,祛风胜湿。全方肝、脾、胃同治,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又可补肾、疏肝、收束带脉。

4.间接治疗 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疏肝、补胃以健脾。

5.随证治之 苍术、车前子祛湿、清热、止带。

白带下为湿盛而火衰导致。主症主要的病机为湿邪,“甚则臭秽”,则有化热趋势。治疗宜祛湿、清热,药用苍术、车前子。《本草新编》载“苍术补气,兼善祛湿,以治气虚湿痰而中邪者,自是神效”。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风热,善消赤目,催生有功。但性滑,利水可以多用,以其不走气也”。苍术燥湿、车前子利水,二药祛邪不伤正,对于在脾虚、火衰基础上出现的湿郁化热尤为适合。

6.治病求本 温肾疏肝,健脾祛湿,利束带脉。

本病有三个病机环节,用完带汤的治疗要点如下。

(1)补肾开肾:肾命火衰,宜温补肾气、开通肾气,药用山药、黑芥穗。《本草新编》载山药味甘,气温平,健脾胃,“补肾中之水,而又可遍通于五脏”;荆芥穗炒黑“祛肾中之风邪……虽散邪,而不十分耗正”。

(2)健脾升阳:对于脾伤湿陷导致的白带下,清代其他医著以补中益气汤治疗。完带汤“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的结构,也与补中益气汤类似。完带汤以四君子汤去茯苓,重用白术健脾,加山药健脾、补肾,不似补中益气汤中黄芪单纯补气升阳;用白芍配柴胡,更偏向于平肝以疏肝,与补中益气汤用当归配升麻补血以生气及升提肺气不同。

对于肝郁而气弱,本方中白术健脾,芍药平肝,柴胡疏肝,三药与甘草合为逍遥散基础结构(无当归、茯苓等)。疏肝当先平肝,故方中白芍重用,柴胡轻用;脾虚湿盛,重用白术;去当归,防其滑润助湿;去茯苓,防其有碍升提。

(3)祛湿、束利带脉:对于带脉湿盛不束,甚则化热,治宜健脾祛湿,稍佐清热,利腰脐以利带脉,药用白术配苍术、车前子。《本草新编》载白术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注:白术利腰脐之气,原是利肾中之湿也。肾不湿则腰不疼,湿去而腰脐自利矣)。带脉连腰脐,利腰脐即利带脉。白术在本方中健脾祛湿,利腰脐以利带脉、利肾中之湿,为针对病机的治本之药,也是针对主症的治标之药。

完带汤以白术配伍车前子。《石室秘录》治疗脾气不温导致的水泻云:“水泻者,乃一时水气侵脾,故倾腹而出。用白术以利腰脐之气血,用车前以分消其水势,此正治之法也。”其配伍机制与本方类似。

7.治疗未病

(1)防传变:本病反复发作,损伤正气,故宜积极治疗。

(2)防药损:清热不可伤肾阳,故不用黄柏;补气不助湿热,故去当归;健脾不郁滞,故加用陈皮。

防范药物损伤方面,本方针对主症的湿热性质,用苍术配车前子,而不是配黄柏为二妙丸,是防范黄柏损伤肾命阳气;针对脾虚肝郁,用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均去当归,是防其滑润助湿;又用陈皮行气祛湿,使四君子汤补脾胃而不郁滞。

疾病千变万化,症状表现错综复杂,诊治有难度与风险,故眉批云:“妇科一门,最属难治,不难于用方,难于辨症也。”并提示,带下病本章的五个方剂“倘用之不效”,则需要参照《女科》“调经、种子二门”诊治。

(3)间接治疗:黑芥穗、柴胡疏散肝肾气机,寓补于散之中;白术、人参及柴胡等补益、升提肝脾,寄消于升之内;四君子汤补胃,“由里以及表”以补脾;山药、黑芥穗补肾、开肾气,以补肝气、疏肝气,也是间接治疗。

《石室秘录》载:“胃虚者,用四君子汤。脾虚者,用补中益气汤。”完带汤中有白术、人参、甘草,为四君子汤去茯苓。

8.依法合方 完带汤=苍术车前子—山药黑芥穗/白芍柴胡/白术人参甘草—陈皮)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

本方采用苍术燥湿、车前子利湿,为二妙丸去黄柏、加车前子,治疗白带下主症局部的湿热;山药、黑芥穗补肾、开肾,白芍、柴胡疏肝,白术、人参、甘草健脾,为补中益气汤去黄芪、加山药,去升麻、加黑芥穗,去当归、加白芍;协调补肾开肾以疏肝、疏肝及补胃以健脾、健脾以祛湿等间接治疗关系,用陈皮行气祛湿,使补而不滞,以及清热不伤肾阳,补气不助湿热。最后依照“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的治疗策略,健脾胃的白术、山药重用到一两,疏肝的柴胡轻用至六分。全方以芍药为基准,药物比例:白术、山药∶白芍∶车前子、苍术、人参∶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2∶1∶0.5∶0.1。

完带汤证八步分析见表3。

表3 白带下完带汤证八步法表

img

【临证指要】

1.完带汤为《女科》第一病第一方,广泛应用于妇科临床,治疗脾虚湿注的带下病,主要用于非炎性带下病,或炎性带下病趋于好转之时,当然也要结合局部及全身症状、病性应用。本方现代常用剂量及化裁如下。

党参、苍术、白术、山药、白芍各10g,陈皮、甘草、柴胡、黑芥穗各6g,车前子9g(包煎)。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化裁

(1)本病以带下绵绵不止、清稀色白无臭为特点。若湿热偏重,带下兼黄色者,宜在苍术、车前子基础上再加黄柏、龙胆草各6g,以清热燥湿;若湿邪寒化,小腹疼痛者,宜加肉桂3g、小茴香10g,以温经散寒止痛;病久白带如霜,可加鹿角霜10g,以温肾涩带;病久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各30g,以固涩止带。

(2)本病全身表现以脾虚肝郁为主,症见体倦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濡缓,治疗以四君子汤倍白术加山药、去茯苓、佐柴胡,以及逍遥散倍芍药,去归、苓等为基本结构。脾虚湿盛,在白术基础上加炒白扁豆、茯苓、薏苡仁各15g;脾虚气陷者,加黄芪15g、升麻5g;肾虚明显者,加炒川续断、杜仲、菟丝子各10g。

2.本方典型的现代应用为非炎性白带、炎性白带恢复期,或炎性白带性疾病反复发作导致脾虚为主、兼湿浊下注者,如子宫内膜炎、宫颈炎、阴道炎等。见“甚则臭秽者”,则应排除盆腔恶性肿瘤。根据脾虚肝郁的病机,本方可拓展应用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蛋白尿、乳糜尿、肾积水、慢性前列腺炎、睾丸鞘膜积液、硬脑膜外血肿等,以及月经不调、泄泻、眩晕、鼻渊、水肿等疾病。

3.本方为脾虚白带而设。若带下赤白或赤黄,稠黏臭秽,苔黄脉数,属湿热下注者,则非本方所宜。

青带下(二)

img

扫码观看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青 [1] 者,甚则绿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所谓青带也。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肝属木,木色属青,带下流如绿豆汁,明明是肝木之病矣。但肝木最喜水润,湿亦水之积,似湿非肝木之所恶,何以竟成青带之症?不知水为肝木之所喜,而湿实肝木之所恶,以湿为土之气故也。以所恶者合之所喜必有违者矣。肝之性既违,则肝之气必逆。气欲上升,而湿欲下降,两相牵掣,以停住于中焦之间,而走于带脉,遂从阴器而出。其色青绿者,正以其乘肝木之气化也。逆轻者,热必轻而色青;逆重者,热必重而色绿。似乎治青易而治绿难,然而均无所难也。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则青绿之带病均去矣。

方用加减逍遥散。

茯苓(五钱),白芍(酒炒,五钱),甘草(生用,五钱),柴胡(一钱),茵陈(三钱),陈皮(一钱),栀子(炒,三钱)。

水煎服。二剂而色淡,四剂而青绿之带绝,不必过剂矣。

夫逍遥散之立法也,乃解肝郁之药耳,何以治青带若斯其神与?盖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也,郁则必逆,逍遥散最能解肝之郁与逆。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而又益之以茵陈之利湿,栀子之清热,肝气得清,而青绿之带又何自来!此方之所以奇而效捷也。倘仅以利湿清热治青带,而置肝气于不问,安有止带之日哉!

眉批:脾土喜燥而恶湿,土病湿则木必乘之,木又为湿土之气所侮,故肝亦病,逍遥散减去当归,妙极。

【词解】

[1]青:青颜色,可包括绿色、蓝色、黑色。

【提要】

肝经湿热导致青带下证治。

【释义】

1.观其脉证 带下而色青,甚则绿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

《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带下,其名有五,因经行产后,风邪入胞门,传于脏腑而致之。若伤足厥阴肝经,色如青泥。”本病多由产褥期或经期外阴不洁导致,西医学认为其与绿脓杆菌感染有关。

2.知犯何逆 肝经湿热,肝气上升、湿气下降,停住中焦,走于带脉。

青带下由肝经湿热导致。在五行配属中,青、绿色与肝同属于木;带下稠黏不断,其气腥臭,为湿热表现。本条原文详细说明青带下由肝气上升、湿气下降,两相牵掣,停住中焦,走于带脉而成;并指出本病轻重程度不同,亦由湿阻气逆的程度决定,即“逆轻者,热必轻而色青;逆重者,热必重而色绿”。

3.治疗策略 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

本病治疗宜清利肝经湿热,此治法需要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解肝木之火,二是利膀胱之水。肝藏血,内寄相火,喜疏泄、恶抑郁,故“肝火郁之极,宜兼用舒泄以平肝”;又肝恶湿邪,利膀胱之水以利肝经之湿。方用加减逍遥散,乃逍遥散去当归、白术,加栀子清散肝经郁火,加茵陈清利湿热。

4.间接治疗 解肝之郁与逆,则湿热难留。

本病肝经湿热,起于肝气之郁逆,故平肝逆、解肝郁,可以间接祛除肝经湿热,即“郁逆之气既解,则湿热难留”。

5.随证治之 带下俱是湿证,而青带下为肝经湿热所致,宜茯苓、茵陈清利湿热。

(1)茯苓“利窍通便,不走精气”:茯苓“味甘、淡,气平,降也,阳中阴也,无毒……助阳,利窍通便,不走精气,利血仅在腰脐,除湿行水”(《本草新编》)。利腰脐,即利带脉。

(2)茵陈“利膀胱之水”:茵陈“味苦、辛,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足太阳、少阳之经。专治瘅症发黄,非黄症,断不可用。果是真黄病,可用之为君”。(《本草新编》)

6.治病求本 白芍平肝,柴胡解郁,生甘草再加栀子清散肝经郁火。

青带下以肝经湿热为标,肝气郁、逆为本。逍遥散中,重用白芍以平肝逆,轻用柴胡解肝郁,重用生甘草、再加栀子清散肝经郁火。《本草新编》载栀子味苦、气寒,可升可降,“专泻肝中之火”。

7.治疗未病

(1)防传变:肝病传脾,方中茯苓祛湿健脾;加陈皮行气祛湿,和胃理脾。

(2)防药损:逍遥散治肝郁脾虚,本病脾不虚而湿热盛,故去当归,防其润滑助湿、敛邪;去白术,防其助热、生湿。正如眉批所云:“脾土喜燥而恶湿,土病湿则木必乘之,木又为湿土之气所侮,故肝亦病,逍遥散减去当归,妙极。”

(3)间接治疗:茯苓、茵陈利膀胱之水以清肝经湿热。

8.依法合方 加减逍遥散=茯苓茵陈—白芍/柴胡/甘草栀子—陈皮)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

综上所述,青带下为肝经湿热所化,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治宜逍遥散去白术、当归,加栀子、茵陈。其中,针对青带下的湿热特性,重用茯苓、加茵陈清利湿热;针对本病肝郁、气逆化热的病机,用白芍平肝,柴胡疏肝,生甘草、栀子清肝泻火;同时,茯苓、陈皮先实脾,防范疾病传变,去当归、白术防其助湿、敛邪;平肝、解郁有助于清利湿热。全方重用白芍平肝以解郁,重用生甘草、加栀子是在解郁基础上泻火,重用茯苓、再加茵陈利膀胱之水,以利肝经湿热。以栀子的剂量为基准,本方剂量比例:茯苓、白芍、甘草∶茵陈、栀子∶柴胡、陈皮=5钱∶3钱∶1钱≈2∶1∶0.3。

加减逍遥散证八步分析见表4。

表4 青带下加减逍遥散证八步法表

img

【临证指要】

1.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清化湿热,主治肝经湿热所致的青带下。该方现代常用剂量及化裁如下。

茯苓15g,白芍15g(酒炒),生甘草15g,柴胡3g,茵陈9g,陈皮3g,栀子9g(炒)。

服法:水煎分服,每日1剂。

化裁

(1)本方以疏肝解郁与清利湿热并重为特点,以带下色青,甚则如绿豆汁,稠黏不断,其气腥臭为主症特点。妇科检查可见阴道炎、宫颈炎或盆腔炎等妇科炎症。若湿热之毒较甚,可于栀子基础上合五味消毒饮、薏苡附子败酱散,酌加蒲公英10~30g、紫花地丁10g、败酱草10g、白花蛇舌草30g,以清热解毒;腹部炎性包块,于柴胡解郁基础上,酌加三棱、莪术、连翘、夏枯草各10g,以散结消肿。

(2)本病全身状态以湿热、实热为主,可伴有阴部灼热痒痛或肿痛,乳房、少腹、胁肋胀痛,小便赤涩,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如患者表证突出,寒热明显,可重用柴胡至10~15g,并酌加荆芥、防风各3~6g;高热,热毒重,可合用五味消毒饮;小便短赤涩痛,可加竹叶10g、车前草30g、赤茯苓10g;大便秘结,可加大黄10g、玄明粉6g。

2.本方现代典型应用范围为急性与亚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急性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等带下呈青绿相间、质浓稠者。

3.本病须详细检查,若为癌肿恶疾,更应综合调治。

黄带下(三)

img

扫码观看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再入而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入于肾矣。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黄带为脾之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于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黅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

方用易黄汤。

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黄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水煎。连服四剂,无不全愈。此不特治黄带方也,凡有带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带之黄者,功更奇也。盖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黄柏清肾中之火也,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矣。

眉批:凡带症多系脾湿。初病无热,但补脾土兼理冲任之气,其病自愈。若湿久生热,必得清肾火而湿始有去路。方用黄柏、车前子妙!山药、芡实尤能清热生津。丹邪、元邪四字未晰,拟易以真水、真火为湿热之气所侵,绕于任脉云云,较无语病,然原书究不可轻改,姑仍之。

【提要】

任脉湿热导致黄带下证治。

【释义】

1.观其脉证 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

本病带下色黄,黏稠腥臭。黄带下为妇科常见疾患,带下量多,呈黄色,质稠,气味腥臭,可见于阴道炎、慢性盆腔炎等疾患。

2.知犯何逆 任脉湿热,由下焦有热,津液化湿,湿热煎熬而成。

黄带下为任脉湿热导致,与《妇科心法要诀》脾虚湿盛所致“色黄而淡者,宜六君子汤”的黄带下不同。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走于唇齿,饮食水谷下贯于任脉以化精,最终藏于肾。如果下焦有热邪,则津液不能化为精,而反化成湿邪。湿为土气,也是水邪侵犯,应于黑色;热为火气,应于红色。本病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这是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的演变,是任脉湿热而见黄带下的原因。

3.治疗策略 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

任脉湿热,治宜清利任脉湿热。任脉通于肾,清利任脉湿热,即清泻肾火。

带下病起于任脉虚损,如《妇科心法要诀》云:“带下劳伤冲与任,邪入胞宫五色分。”任脉湿热,多基于任脉的虚损,故本病清泻肾火的同时,需要补益任脉的虚损。方用易黄汤,其中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白果引入任脉之中,黄柏清肾中之火,车前子清利湿热。

4.间接治疗 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

《外经微言》云:“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肾与任脉相通以相济,黄柏“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

5.随证治之 黄柏、车前子清利湿热。

黄带下为任脉湿热,方中黄柏、车前子清利湿热,也是对证之药。二妙丸由苍术、黄柏组成,为清利下焦湿热名方,出自《丹溪心法》,其曰:“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湿重,重用苍术;兼阳虚,去黄柏,加车前子,如完带汤。热重,重用黄柏,加车前子;兼阴虚,去苍术。

6.治病求本 山药、芡实补任脉之虚,白果引入任脉。

本病任脉湿热,清利任脉湿热是治标也是治本。本病多起于任脉虚损,补任脉之虚也是治病求本。因此,本方用“山药、芡实专补任脉之虚,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脉之中,更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任脉通于肾,补任脉即补肾。《外经微言》云:“肾属水,先天真水也。水生于金,故肺金为肾母。然而肺不能竟生肾水也,必得脾土之气熏蒸,肺始有生化之源。”山药、芡实滋肾之阴,也能健脾。《本草新编》云:“山药,味甘,气温平,无毒。入手足太阴二脏,亦能入脾、胃……脾胃未旺,则肾气必衰,健脾胃正所以补阴精也。”又云:“山药补水,而又通五脏。”芡实“入脾、肾二经”,“其功全在补肾祛湿。夫补肾之药,大都润泽者居多,润泽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祛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真水,与诸补阴之药同用,尤能助之以填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两药合用,“虽遗精至衰惫者,不旬日而精止神旺矣。至平之药,而实有至奇之功,非世人所能测也”。

7.治疗未病

(1)防传变:积极治疗,本病预后较好。

(2)防药损:山药、芡实补任脉、健脾、补肾,防黄柏损伤。

任脉湿热,起于虚损,亦损伤肾中阴阳。黄柏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然而,黄柏易伤脾肾,导致或加重腹泻,“乃至阴之物,其性寒冷,只可暂用以降火,而不可长用以退热”(《本草新编》)。山药、芡实健脾以补肾,既可以截断疾病传变,也可以防黄柏损伤脾肾。

(3)间接治疗:黄柏泻肾火、车前子利膀胱之湿,即泻任脉湿热;芡实、山药健脾、补益后天,以生先天,补肾与任脉虚损。

8.依法合方 易黄汤=黄柏/车前子—芡实山药—白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

黄带下,质稠腥臭,为任脉湿热所致,黄柏、车前子清利湿热,是对证治疗,也是治病求本;病起于任脉虚损,也会导致任脉虚损,故山药、芡实补任脉之虚,配白果引入任脉,是治病求本,也可防范传变、防范黄柏损伤脾肾阳气;车前子利膀胱之湿以利任脉湿热,且利而不伤。总以大剂量山药、芡实补任脉之虚,而用小剂量黄柏清肾火之炎。以白果10枚,相当于5钱计,本方剂量结构:山药、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10钱∶5钱∶2钱∶1钱=2∶1∶0.4∶0.2。

易黄汤证八步分析见表5。

表5 黄带下易黄汤证八步法表

img

【临证指要】

1.黄带为脾虚湿浊不化,湿蕴化热,湿热下注,任脉失约,带脉不固而致。易黄汤可健脾化湿,清热止带。临床上所见病证如同青带,且青带、黄带常相兼出现,治疗时加减逍遥散与易黄汤临证可合并加减应用。易黄汤现代常用剂量及化裁如下。

山药30g(炒),芡实30g(炒),黄柏6g(盐水炒),车前子3g(酒炒),白果10g(碎)。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化裁

(1)本病任脉湿热,主症为带下色黄腥臭,日久不止。湿热重而无虚象时,可将黄柏、车前子用量加重,酌减山药、芡实;黄带黏稠、味臭热重,在黄柏、车前子基础上,加茵陈15g(后下)、栀子10g,以利湿清热,或加苦参、败酱草、蒲公英各10g,以清热解毒;湿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各10~30g,以祛湿;黄带清稀量多,于白果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海螵蛸10g,以固涩止带;带下不止,再加鸡冠花、墓头回各10g,以止带。

(2)本病本虚标实,任脉虚损即脾肾亏虚,症见面色淡黄,眩晕,食欲减退,月经后期色淡,大便时溏,小便清黄,舌苔薄白,脉软而滑。若腹泻较重,合参苓白术散;兼胃胀,合橘皮竹茹汤;腰困较甚者,加菟丝子、续断各10g,以壮腰益肾。

2.本方现代常用于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急慢性盆腔炎等生殖系统炎症所致之湿热带下,以及阴痒、淋证、蛋白尿等,属肾虚湿热下注者,并可用于排卵期出血、慢性前列腺炎等病变。

3.本方敛涩之性较强,妇女月经将至或适来时,当慎用。

黑带下(四)

img

扫码观看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所谓黑带也。夫黑带者,乃火热之极也,或疑火色本红,何以成黑?谓为下寒之极或有之。殊不知火极似水,乃假象也。其症必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必发肿,面色必发红,日久必黄瘦,饮食必兼人,口中必热渴,饮以凉水,少觉宽快,此胃火太旺,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所以熬干而变为炭色,断是火热之极之变,而非少有寒气也。此等之症,不至发狂者,全赖肾水与肺金无病,其生生不息之气,润心济胃以救之耳。所以但成黑带之症,是火结于下而不炎于上也。治法惟以泻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矣。

方用利火汤。

大黄(三钱),白术(五钱,土炒),茯苓(三钱),车前子(三钱,酒炒),王不留行(三钱),黄连(三钱),栀子(三钱,炒),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煅),刘寄奴(三钱)。

水煎服。一剂小便疼止而通利,二剂黑带变为白,三剂白亦少减,再三剂全愈矣。

或谓此方过于迅利,殊不知火盛之时,用不得依违之法,譬如救火之焚,而少为迁缓,则火势延燃,不尽不止。今用黄连、石膏、栀子、知母一派寒凉之品,入于大黄之中,则迅速扫除。而又得王不留行与刘寄奴之利湿甚急,则湿与热俱无停住之机。佐白术以辅土、茯苓以渗湿、车前以利水,则火退水进,便成既济之卦矣。

眉批:病愈后当节饮食,戒辛热之物,调养脾土。若恃有此方,病发即服,必伤元气矣,慎之!

【提要】

火热之极导致黑带下的证治。

【释义】

1.观其脉证 带下色黑,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

本病主症为带下色黑,质稠腥臭,可见于生殖系统炎症及恶性肿瘤等。注意要排除子宫颈、子宫腔的出血性疾病。

2.知犯何逆 火结于下,由胃火太旺,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所致。

五行之中肾主水,肾脏之色黑。肾气虚损,阳气不运,则带下色黑。本条认为,火热之极亦导致黑带,乃胃火太旺,与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熬煎,日久熬干成炭色而成。火色为赤,本病见面色必发红;而火热之极,物极必反,“熬干而变为炭色”,见水之色,即黑色。火热灼热,多兼见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热盛则肿,可见阴门必发肿。其中,饮食异常,热渴、凉饮,为胃热;阴肿,为命门火盛;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为膀胱火盛;面赤、胃热、命门与膀胱火盛,即三焦火盛。

3.治疗策略 惟以泻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

本病属湿热,而热重于湿,治疗宜泻火为主,火热消退而湿邪自除。方用利火汤,乃白虎汤加黄连、栀子、大黄泻火,茯苓、车前子及王不留行、刘寄奴利湿,加白术顾护中焦。

4.间接治疗 火热退而湿自除。

5.随证治之 王不留行、刘寄奴、茯苓、车前子利湿活血。

带下俱是湿证。黑带下火热为主,亦夹湿邪。利火汤中王不留行与刘寄奴利湿活血,配伍茯苓、车前子,为对证治疗药物。《本草新编》载王不留行“尤利小便,乃利药也。其性甚急,下行而不上行者也,凡病逆而上冲者,用之可降,故可恃之以作臣使之用也”。刘寄奴“下气,止心腹痛,下血消肿……性善走迅,入膀胱,专能逐水。凡白浊之症,用数钱,同车前子、茯苓利水之药服之,立时通快”。

6.治病求本 石膏泻胃火,知母泻命火,黄连、栀子、大黄泻三焦火。

(1)泻胃火:石膏苦寒直折、泻胃火。

(2)清命火:知母,味苦、辛,气大寒,最善泻胃、肾二经之火。泻肾火,即泻命门之火。

(3)泻三焦火:《本草新编》载黄连泻心火,“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栀子入于肝、肺、心,“有佐使之药,诸经皆可入之”;大黄入胃与大肠,“然有佐使,各经皆达”,三药均能清热泻膀胱、三焦之火。

7.治疗未病

(1)防传变:眉批提示,疾病痊愈后,应当节制饮食,戒食辛热之物,调养脾胃。如果患者因为有此方,有恃无恐,不节制饮食,发病就服,日久必伤元气。

(2)防药损:白术辅助脾土,防止火热邪气伤脾、防止寒凉药物损伤脾胃。《外经微言》云:“心静则火息,心动则火炎。息则脾胃之土受其益,炎则脾胃之土受其灾。”而且,白术使“火退水进,便成既济之卦”。如《石室秘录》治阳明之法所云:“是必以辛凉大寒之品,大剂投之,恣其快饮。斯火得寒而少息,热得凉而略停,然必添入健胃之药,始可奏功。”

(3)间接治疗:火热退而湿自除。通利二便给邪出路,如黄连、石膏、栀子、知母一派寒凉之品,入于大黄之中,则通泻大便,使邪热从大便而解;王不留行、刘寄奴等药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解。

8.依法合方 利火汤=王不留行刘寄奴—石膏知母栀子大黄黄连—白术/茯苓车前子)泻火为主,火热退而湿自除。

全方作用峻猛、迅捷,泻火为主,其苦寒直折阳明胃火、助中焦、护肾阴、利水湿的结构,与《石室秘录》泻阳明胃火的竹叶石膏汤结构相同。以大黄剂量为基准,其剂量结构:白术、石膏∶大黄、茯苓、车前子、王不留行、黄连、栀子、刘寄奴∶知母=5∶3∶2。

利火汤证八步分析见表6。

表6 黑带下利火汤证八步法表

img

【临证指要】

1.利火汤清热解毒,利湿止带,主治黑带下,多为盆腔脓肿、妇女生殖器官继发性感染等炎性病变。其现代常用剂量及化裁如下。

大黄9g,白术15g(土炒),茯苓9g,车前子9g(酒炒),王不留行9g,黄连9g,栀子9g(炒),知母6g,石膏15g(煅),刘寄奴9g。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化裁

(1)本病主症带下色黑或黑绿,甚则如脓混浊,其味腥臭、质黏稠,伴见阴中瘙痒,尿黄灼痛,小便不利,腹痛拒按,或少腹刺痛。如热盛伤阴者,酌加生地黄、白芍、山药各10~20g,以益阴清热;火热不甚者,清火之味酌减,或减量;黑带较多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以收摄固带;阴痒肿痛者,黄柏水煎熏洗;肿物囊性感明显、活动性大者,加泽兰10~30g;血瘀甚者,加丹参30g,琥珀3~5g;肿物日久,疼痛明显,并疑有粘连者,酌加三棱、莪术、鳖甲、皂角刺、益母草各10g;下腹痛甚者,加延胡索、片姜黄各10g;气虚者,加党参、白术各10g,生黄芪15g;清热解毒,可加金银花、连翘各10g。

(2)本病全身火热亢盛,可见发热面赤,口渴饮冷,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等。如患者热毒症状显著,高热不退,可加金银花、连翘、败酱草各10~30g,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热毒伤及气阴者,可加黄芪15~30g,太子参、生地黄各10~30g,以益气养阴。

2.本方现代临床可用于女性急性盆腔炎、盆腔脓肿、生殖器官感染等急性炎症病变,亦拓展应用于前列腺炎、睾丸炎、血精、水肿蛋白尿等男科及内科疾病。

赤带下(五)

img

扫码观看

【原文】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亦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火色赤,故带下亦赤耳。惟是带脉系于腰脐之间,近乎至阴之地,不宜有火。而今见火症,岂其路通于命门,而命门之火出而烧之耶?不知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形象,现于其色也。其实血与湿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之心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

方用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醋炒),当归(一两,酒洗),生地(五钱,酒炒),阿胶(三钱,白面炒),粉丹皮(三钱),黄柏(二钱),牛膝(二钱),香附(一钱,酒炒),红枣(十个),小黑豆(一两)。

水煎服。一剂少止,二剂又少止,四剂全愈,十剂不再发。

此方但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者,以赤带之为病,火重而湿轻也。夫火之所以旺者,由于血之衰,补血即足以制火。且水与血合而成赤带之症,竟不能辨其是湿非湿,则湿亦尽化而为血矣,所以治血则湿亦除,又何必利湿之多事哉!此方之妙,妙在纯于治血,少加清火之味,故奏功独奇。倘一利其湿,反引火下行,转难遽效矣。或问曰:“先生前言助其脾土之气,今但补其肝木之血,何也?”不知用芍药以平肝,则肝气得舒,肝气舒自不克土,脾不受克,则脾土自旺,是平肝正所以扶脾耳,又何必加人参、白术之品,以致累事哉!

眉批:不用参、术、苓极妙,此症若误认为血漏,巩其久则成崩,用参、术、苓等药治之多不见效,赤带反甚。若年逾四九,癸水将止,或频频见血,此崩症也,宜分别治之。

五带症,古方极多,然有应有不应者,总属未得病原。此书揭露病原,故用无不效。

【提要】

肝经郁火所致赤带下证治。

【释义】

1.观其脉证 带下色红,似血非血,淋沥不断。

本病的主症为带下色红,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济阴纲目》云:“伤手少阴心经,色如红津。”本病多见于子宫颈糜烂,触及易出血。若带下呈深褐色,则多自宫腔而下。

2.知犯何逆 肝经郁火,不能藏血,又克脾而致湿邪与血同下。

前人以赤带下为心火,本条认为赤带下为肝经郁火,不能藏血,肝血与脾经湿热杂合而下所致。首先,带下俱是湿证,赤带下亦为湿土之气所化,由郁怒伤肝,肝气抑郁化火,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所致。其次,带下色赤,色从火化,而非湿土之色。最后,肝郁化火,肝不藏血,血亦渗于带脉之内,而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形成赤带下。总之,赤带下病在血分,为血与湿合,血虚火旺,肝郁脾虚所致。

3.治疗策略 清肝火而扶脾气。

本病治宜清肝火而扶脾气,方用清肝止淋汤,即四物汤去川芎以养肝血,加黄柏、丹皮、牛膝以清肝热,香附疏肝,阿胶、小黑豆滋肾水止血,红枣养血、扶脾气。

4.间接治疗 补血以制火,治血以除湿,平肝以健脾。

本病病在血分,湿尽化而为血,若利其湿,反引火下行,难以获效,故治血为主,稍佐清火,“主补肝之血,全不利脾之湿”,目的在于补血以制火、治血以除湿、平肝以健脾。对于本方“纯于治血”,原文给出的理由为火重而湿轻、湿亦尽化而为血,其中的关键在“倘一利其湿,反引火下行,转难遽效矣”。即病在血分,利湿的治疗风险决定总体治疗以治血为主,稍佐泻火,而不祛湿、健脾,即“脾不受克,则脾土自旺,是平肝正所以扶脾耳,又何必加人参、白术之品,以致累事哉”。

5.随证治之 生地凉血止血;阿胶养血止血。

(1)生地凉血止血:《本草新编》载生地味苦、甘,气寒,其功专于凉血止血。血分火热导致的出血,典型的方剂为犀角地黄汤,为四物汤去当归、川芎,加丹皮、犀角。本方中有生地黄、芍药、丹皮,即用犀角地黄汤去犀角,以凉血止血。

(2)阿胶养血止血:《本草新编》载阿胶味甘、辛,气平、微温,止血止嗽,止崩止带。养血止血典型的方剂为胶艾四物汤。本病赤带下病在血分,为血虚血热性出血,瘀血不重,故用胶艾四物汤去川芎、艾叶,以养血止血。

6.治病求本 芍药平肝,香附疏肝,丹皮泻火。

赤带下起于肝郁火旺,治宜平肝、疏肝、泻火。本方中芍药平肝、香附疏肝、丹皮凉血泻火,三药为丹栀逍遥散基础结构。

7.治疗未病

(1)防传变:本病若误诊为漏证,为了防止其发展为崩证,用参、术、苓治疗,多无效,赤带下也会加重。本病尤其需要与老年崩漏(围绝经期功血)鉴别。

(2)防药损:不利湿、不健脾,“倘一利其湿,反引火下行,转难遽效矣”。

(3)间接治疗:补血以泻火、泻肾火以泻肝火。

补血以泻火:本方用胶艾四物汤去川芎、艾叶养血止血,又加红枣养血健脾、小黑豆补肾,是健脾以养血、补肾水以养肝血。脾气受伤,运化无力,亦赤带证因之一端,本方舍白术、山药不用,而取红枣、小黑豆益脾和营。此二味一果一谷,一脾一肾,一甘温一甘寒,相伍为用,正宜于血亏火旺脾虚之体,血证中用之确有良功。近年小黑豆难得,可用赤小豆代替。

泻肾火以泻肝火:《本草新编》载黄柏味苦、微辛,气寒,治赤带,泻肾中相火,亦能平肝明目。黄柏与生地黄、丹皮、牛膝,为知柏地黄汤去知母、山药、山茱萸,用入血分、引血下行的牛膝,替代利湿的茯苓、泽泻,为泻相火典型处方知柏地黄汤的核心结构。

8.依法合方 清肝止淋汤=生地阿胶—白芍香附丹皮—当归小黑豆红枣/黄柏牛膝)清肝火而扶脾气。

赤带下为肝经郁火导致脾虚湿陷与肝不藏血,湿与血合而成,治疗宜平肝、疏肝、泻火以清肝火,养血止血,并健脾升提,总以清肝、扶脾为治疗目的。由于病在血分,利湿则引血下行,加重病情,故治疗以补血为主,少清热,不利湿、不健脾,清肝、扶脾及祛湿通过补肝血来间接达成。故而,清肝止淋汤中,针对赤带主症的药物组为凉血止血的犀角地黄汤去犀角,泻肝火以芍药、香附、丹皮平肝、解郁、泻火,而用胶艾四物汤去川芎、艾叶,加红枣、小黑豆补血以泻火。其方剂剂量结构:白芍、当归、小黑豆、红枣∶生地∶阿胶、丹皮∶黄柏、牛膝∶香附=1两∶5钱∶3钱∶2钱∶1钱=2∶1∶0.6∶0.4∶0.2(10个大枣,相当于30g)。

清肝止淋汤证八步分析见表7。

表7 赤带下清肝止淋汤证八步法表

img

【临证指要】

1.清肝止淋汤养血,清肝,祛湿,主治血性白带。其现代常用剂量及化裁如下。

白芍30g(醋炒),当归30g(酒洗),生地15g(酒炒),阿胶9g(白面炒),丹皮9g,黄柏6g,牛膝6g,香附3g(酒炒),红枣10个,小黑豆30g。

服法: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化裁

(1)本病主症为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原方可以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g,茜草10g,以加强固经止带的作用;如患者带下色赤如血、量多者,可于生地黄基础上加黑芥穗5g,生地榆10g,以引血归经而止赤带;接触性出血,白带中常有血丝者,可将黄柏加至9g,再加山药10~20g,茯苓10g,黑芥穗5g,以补脾肾,泻阴火,止赤带;小腹隐痛喜按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0g,温经益损以缓急止痛。

(2)本病全身状态为疲乏无力,腰酸膝软,心烦眠差,面色黄白少华,舌淡苔白或舌红苔少,脉细弱或浮弦,辨证应兼见肝肾不足之证。若低热、手脚心热者,可加知母(盐水浸)、地骨皮、炒栀子各10g,以滋阴清热除烦;心烦、睡眠不安者,可加炒酸枣仁15g,茯神、远志各10g,以安神养心;气弱脉虚者,加菟丝子、党参各10g,以益气固经。

2.本方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宫颈糜烂接触性出血、经间期出血,或子宫不规则出血等。

3.临床需要与经间期(排卵期)出血、漏下少量淋沥出血相鉴别,要详细检查以排除子宫颈或子宫内膜的病变,特别是恶性病变。 F18OGEky4W/IDDqa+I8J6t8dDC6VeixQ5nA5/2T+kJlBsXUCOOdBTfquKNc9jg1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