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家·作品

这不是一本和平主义的书。恰恰相反,本书作者对和平主义与对战争一样,仅仅有过极其短暂的信仰,原因是和平主义不起作用,根本对付不了制造战争的那些力量。事实上,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目的或寓意(其实它并没有,我是说,在整体观念上并没有刻意营造的目的与寓意,因为就我所知和所想做到的,它很简单,仅仅是企图表现人、人类的冲突,跟自己的心灵、冲动、信仰、艰苦持久而无生命的土地舞台的冲突,在这个舞台人类的忧虑与希望必定是让人感到痛苦的),它是想用富于诗意的类比和比喻来显示,和平主义是不起作用的。本书想显示的是,要结束战争,人类必须找到或是发明某种比战争、比人的好战性、比人的不顾一切的权力欲更为有力的东西,要不就是用战火本身来对抗战火,扑灭战火;人类也许最终不得不动员自己,用战争工具武装自己来结束战争。我们连续不断犯下的错误就是,为了结束战争挑动一个国家来反对另一个国家,挑动一种政治意识来反对另一种政治意识。本书还想显示,不想要战争的人可能必须武装自己准备上战场,通过战争的方式来打败权力联盟,它们死死抱住过时的信条仍然相信战争是万能的;应该教会他们 (上面所说的权力联盟)去厌恶战争,不是为了道德或是经济上的理由,甚至还不是为了简单的面子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害怕战争,不敢冒险发动战争,因为他们知道在战争中他们自己——不是作为国家、政府或是政治意识,而是作为简简单单的人、很可宝贵不应战死与受伤的人——会首先成为被消灭的对象。

——威廉·福克纳《关于〈寓言〉的一点说明》(李文俊 译)

福克纳凭《寓言》,五年内再度斩获国家图书奖,这一首部同时斩获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耗费了他十年的心血。写作过程中,福克纳数度陷入迷茫,为了有章可循,他只好将故事梗概写在墙上。我认识的人中,包括自称福克纳迷的朋友都没读过这本书。这部作品深奥晦涩,处处尽显大师的手笔,但要了解故事的情节,无异于想提起一大块榛子果冻。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战最后一段日子,那时候,美国人和法国人刚学会做朋友,法国人喜欢这本书,喜欢福克纳的每一部作品。你不妨细细地品味,因为其中的文字胜过故事。小说中,我偏爱两个场景:其一,政治游行之初,一名男子给了一个行将饿毙的女人一截面包。她嚷着政见的时候,将嚼了一半的面包吐了他一身。其二,一架载着飞行员和一位将军的德军小型飞机迫降法军机场。飞行员和将军跳下飞机,见敌军士兵过来,将军若无其事地掏出手枪,对着飞行员的脑袋开了一枪。

——哈洛德·奥根布罗姆,美国国家图书奖基金会前执行主席 d7RdHWsrBWCTyvVnUfspp5h/kJycPZzL2BY7Br2LIewUOM6Y8nHH7nDh9JtJto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