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丘为

生卒年不详,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山读书数年,于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与王维、刘长卿友善。累官太子右庶子。原集已佚,《全唐诗》存诗十三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五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 [1] ,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2]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3]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4]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5]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6]

【注释】[1] 绝顶:最高峰。茅茨:指茅屋。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2] 关:门闩,引申为门。僮仆:奴仆。窥:从小孔或门缝里看。惟:只。[3] 巾柴车:给柴车挂上帷幔,准备出行,引申为驾柴车。柴车:指简陋的车子。钓秋水:垂钓于秋水之上。[4] 差池:差错,指彼此错过。黾勉:勤勉、努力。仰止:形容极度景仰、敬慕。[5] 及兹:到此。契:相契合。荡:荡涤、洗涤。[6] 之子:此子,这位先生,指西山隐者。

【品评】这是一首表现隐逸情趣的诗,而构思却很别致。前八句写自己辛辛苦苦爬了三十里山路到山顶去寻访隐者,但是到了隐居之所却杳无人迹,除了室内案几而外,连僮仆也没有,想是乘车外出了,或是钓鱼去了,言之不胜怅惋。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顺势把重心转移到对隐者环境的描写上。新雨草色,晚窗松声,处处显出幽绝的氛围,一片清静,作者也从而获得自悟理趣的满足。“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虽然不遇却是因不遇而另有所遇,饶有兴味了,何必再寻?把题中“不遇”写得曲折深致,表现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绝不黏着的超旷态度和脱去凡俗的闲适情怀。 M2mYH5cbFuYxBigNhtsSro2OnQ1oAckikgbRHLuBe6HV7P+8ot9v1sMHAsDWw+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