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对不起,我错了……
——当孩子做错事时,打骂是没用的

·挠头现象·

我家宝宝做错事时,我们总是会发火,但是感觉对孩子的教育没什么帮助!

·问号家长·

我们在宝宝犯错时,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起到教育作用呢?

·一句点题·

当孩子做错事时,打骂是没用的!

·误区点拨·

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味地指责与批评并不是正确的做法,无端的呵斥和制止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恐惧感,长期做什么事都畏首畏尾。

·一针见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有错,打骂惩罚并不是有效的方式,家长需要积极引导犯错的孩子,既能警醒孩子,同时也能帮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

【真实案例】

·小宇妈妈最近很头疼,因为小宇总是犯错,而且妈妈的教育好像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小宇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妈妈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小宇和同学吵架,老师通知家长,妈妈就进行友谊教育、纪律教育……

·晶晶的姑姑带着儿子从北京来看晶晶,她兴奋得大呼小叫,整天和弟弟疯着玩。一天,他俩在家里蹦蹦跳跳,晶晶竟然光着脚进卫生间上厕所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洁白的床单立即留下了两个黑糊糊的脚印。妈妈当时气坏了,真想打她两巴掌,又怕伤着她。

晚上十点多,已经到了睡觉时间,晶晶却一直闹腾着要吃烤肉串。妈妈忙了一天又累又困,不可能连夜为晶晶出门找烤肉串去。可任凭妈妈连哄带劝,晶晶还是不肯罢休,最后就赖在地上撒野打起滚来。妈妈火了,拉过晶晶就是重重的两巴掌。

·爸爸很辛苦地给宸宸捉来了几只小蝌蚪,养在盆里,让宸宸观察和玩耍。可等他下班回到家,蝌蚪全都死了。问宸宸,她说:我想知道蝌蚪是怎样游泳、怎样吃东西的,后来想看看蝌蚪能不能住在水里,就把它们全都拿了出来,放在外面。结果,蝌蚪全都死掉了。爸爸听明白原因之后很生气,责备宸宸的做法不对,让宸宸以后不许这样,否则,就再也不给她养小动物。过了几日,爸爸带宸宸去公园看金鱼和蝌蚪时,结果听见宸宸悄悄地告诉旁边的小伙伴:“它们离开水就会死的,爸爸说不让我这么做。不过,爸爸不在家的时候,我会把它们都弄出来放在地上玩,然后再放回水里去。这样,爸爸就不会骂我了。”

………

【对话专家】

知心大叔: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家长面对孩子犯错应该怎么办呢?有的家长会对孩子呵斥指责,有的家长则根本不批评,跟孩子说“没关系”,然后帮孩子摆平,那么这两种做法哪个对呢?

田艾米:

其实这两种做法哪种都不对。无端的呵斥和制止,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感,从此做事畏首畏尾;而“没关系,下次注意”是孩子在犯错闯祸后最愿意听到的,因为只要父母说了这句话,就意味着事情已经结束。对“无所谓”的孩子来说,仿佛每件事都可以“下次再来”,可人生不是演戏,没有彩排,“没关系”父母只会养出不负责任的孩子。

知心大叔:

没错,以上两种方法都不可取,当孩子犯错时,不同的责备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造成的结果也大相径庭。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密的朋友,但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亲子相处的时间过于短少,总是有些疏远,当孩子犯错时更是害怕父母们的责备。

田艾米:

面对犯错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掌握孩子的心理,是有效纠错的前提。父母不可大发脾气,批评和惩罚要把握度,家长的心智和经验强于孩子,只要找准穴位,让孩子明白受罚的缘由,就能够避免孩子产生委屈和抵触情绪,诚心认错。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们幼小的心里,往往并不存在着很清楚的对错标准,他们凭着好奇与冲动探索这个世界,而这一切的探索促进了他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其智力的开发与思维的发展。也许一不小心便做了违反大人标准的“错事”,如果遭到呵斥和制止,顽皮的孩子可能不会有太大感觉,内向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感,长期下来形成了做事畏首畏尾,这可谓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因此,如何处置在家长眼中做错事的孩子是需要慎重处理的,不要给年幼的孩子强加大人的是非标准,他眼中的世界是美丽多姿又新奇的,他想做的只是凭自己的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探索新的美丽。

现在大多数家长会在孩子犯错后,警告孩子做错事会有怎样的惩罚,孩子头上顶着这样一个威胁,是很可怜的,因为确切地说,他并不知道区分对错,这样一句话成了对孩子行动的一种束缚,他不再无忧无虑,不再无所顾忌,怕把衣服玩脏了,怕把小脸弄花了,也怕把玩具弄坏了,这样的孩子最早接触了恐惧。

而在孩子不服从时就打骂,对孩子的伤害比上一个更大,它培养出的是会服从的孩子,不会区分对与错,只知道服从,只会服从的孩子势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何谈以后人生发展的独立创新?更何况如果两者齐具备,那么培养出的孩子多是生性软弱,做事畏首畏尾。

有些家长在孩子“做错事”之后,要让孩子承诺下次不敢了。这属于一种禁止式的教育,过早地让孩子体会了独裁与专断,这种教育下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孩子变成了软弱的人,做事优柔寡断、瞻前顾后,难当大事;另一种是孩子变成了像家长一样甚至超过家长的人,做事专断,滥用暴力,出口伤人,是一个很难与人相处的人。相信这两种结果都不是家长想看见的。

【对策升级】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几个问题,听听他们的答案。而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一试。

·“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许多家长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地直接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家长不听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属于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心情就会好多了。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需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自己的意见,家长就需要先对他的情绪产生同感,让他的情绪有个宣泄口。

·“你接下来想怎么做呢?”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要冷静地接着问他。

·“那你觉得还有什么解决办法?”

在这个阶段,家长不妨跟孩子一起想各种方法,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恶心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家长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方法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这些方法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让孩子自己一一思考,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家长可能会很讶异地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不正确,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沟通,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那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家长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家长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孩子以后再也不敢信任家长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也可以从这个错误中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你希望我做些什么?”

得到答案后家长应该表示支持。

·“结果怎样?和你想的一样吗?”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家长应该给孩子机会审视自己的判断。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不妨试一试以上的方法,相信几次尝试后,父母能够得到很有效的教育结果。 lul/COmWt/2dBzofj3fFtjUKECtaGZaUAKfeWxT1XOzLo6ptnmTRWmbEo7I9mp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