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只有你……

你上高中后,父母决定让你去做兼职。他们已经养活了你足够长的时间,现在需要你自己赚零花钱了。虽然这只是一份兼职工作,你只需一天外出工作几个小时,或一周工作几次,但这会塑造你的性格,并让你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

之前你只照看过小孩子、剪过几次草坪,个人经历并不引人注目,但你可以找到一份在当地超市给顾客装袋的兼职工作。这份工作并不是最令人满意的,但肯定比清理肉案强。

慢慢地,你开始熟练地用纸兜和塑料袋装东西,你发现在七号购物通道装袋子的女生很漂亮,并且你已经不由自主地观察她好几周了。自我介绍之后,你俩开始聊天,聊你们的老板,聊各自所在的高中,以及如何装袋才能避免番茄被挤坏。

接下来一周,你们两个碰面的次数多了一些。再下一周,次数更多,聊天时间更长。很快,你发现自己会根据对方选择上班时间,你开始在工作时吹口哨,并最终鼓足勇气约她出去。

在吃了两百零七次饭、散步九十二次、度假三次和一次短暂的分手之后,你与对方结了婚,并且觉得她是你唯一会共度余生的那个人。

灵魂伴侣这一观念存在的历史已经有数千年。在《会饮篇》( The Symposium )中,柏拉图写道,人类最早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长着两副面孔,可以随意向前和向后走动,并且人类的体力如此强壮、精力如此充沛,以至于威胁到了本应统治他们的那些

神灵。神灵们于是决定采取一些措施。

诸神探讨了多种应对方法。有的神灵想要灭绝人类——将人类永远清除掉,但诸神之一宙斯想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方法:人类为众神提供了各种贡品和祭品,为何要将其杀光呢?应该把每个人剖成两半,让他们记住这个教训,这会削弱人类的力量,让他们为自负付出代价。

众神采用了这一方法,每个人都从中间被剖成两半,像树桩那样被一分为二。

被剖开的人类当然很悲伤。即使伤口已经愈合,他们还是老想着另一半,想方设法找到另一半,试图让自己重归完整。

与柏拉图生活的时代相比,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真爱唯一的理念一直被保留了下来。约会应用Tinder可能已经取代了情书,猎艳可能已经取代了精心准备的求爱计划,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有一个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在等着自己。正如分成两半的镜子和一个豆荚里的两粒豌豆一样,在某个地方有某个人能够让你成为完整的自己。他是你遗失的那片拼图,能够与你完美地契合。节奏布鲁斯(R&B)歌曲和浪漫喜剧也在不停地强化这一观点:如果你的爱情生活不顺利,请不要着急,你只是还未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而已。

如果阅读报纸上的婚恋故事,或者询问大多数夫妻是如何相遇的,你得到的答案会惊人地相似:“从看到他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种化学反应是我在其他任何人身上从未感受过的……我们就这样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我确信她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绝大多数人都难以接受任何其他可能的解释。想让一个婚姻幸福的朋友对你怒目而视吗?那就告诉他,换个人他们一样会很幸福。我们的爱人也许并不完美,但却是自己的爱人。并且我们110%地确信,自己的真爱不可能另有他人。

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拿着一只水晶鞋的王子,正在寻找唯一能穿上这只鞋子的那个灰姑娘。

但研究一下绝大多数的美国人是如何遇到另一半的话,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美国有超过3.2亿人口,排除已婚人士,大概还剩1.6亿人。假设你是异性恋,你就有大约8000万人可供选择。

这其中,有一些人年龄不合适,支持的政党不对,或天理难容的是——竟然喜欢波尔卡舞曲,在排除掉所有这些不合适的人之后,还有数百万人可供你选择,其中很多人都可能成为你的真命天子或真命天女。

对全世界人口做同样的筛选的话,会有数亿人供你选择,其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灵魂伴侣。

如果研究一下人们最终在哪里遇到自己爱人的话,就会发现地点相当集中。事实上,超过1/3的美国人是在工作中或学校里遇到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的。这本身并不稀奇,现在人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很难与某个你此前从未谋面的人坠入爱河。

再想一想这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我们认为适合自己的那个人可能都是唯一的,在数亿人中,只有一个人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但在我们装袋子的同时,对方恰好也刚开始装袋子的概率有多高呢?我们所有人都会如此幸运吗?

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理查德·莫兰德教授(Richard Moreland)开设了人格心理学这门本科课程。与大学里其他课程一样,授课地点是一个大型扇形报告厅,座位呈阶梯形。里面有接近200个座位,大部分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只有少量的大三大四学生。男女学生大约各占一半,课堂上有肌肉男,有怪胎,有懒虫,也有积极上进的学生。

心理学课程通常会给那些参加学术研究的学生额外加分,莫兰德教授的课程也不例外。每学期期末,他都会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完成一次小调查,而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参与。

这个调查很简单。所有学生都会看到四个女生的照片(编号分别为A、B、C和D),然后要回答相关的几个问题:你觉得这四个女生魅力如何?你喜不喜欢与她共度时光?你愿不愿意与她交朋友?

四个女生都不是特别与众不同,就是典型的大学生,年龄相仿、穿着休闲,和整个学期一直坐在邻座的某个女孩并无二致。

学生们并不知道,他们本身就是精心设计的试验的组成部分。

整个学期中,照片上的那些女生都曾出现在课堂上。她们在开始上课前几分钟进入教室,慢慢走到教室前面,坐在大部分同学都能看到的位置。她们在课堂上安静地坐着听讲和记笔记,课后会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收拾东西离开教室。她们与其他学生并无区别,只是不在点名册中。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细节,四个女生上课的次数各不相同。整个

学期中,莫兰德教授要上40次课。A出现零次,B出现5次,C出现10次,D出现15次。

毋庸赘述,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事物所吸引。有人喜欢金发,有人喜欢黑发;有人喜欢高大肤黑的英俊男性,有人则有不同的偏好(对那些身材矮小、皮肤白皙、不那么英俊的男性来说是个福音)。

学生们会对四个女生产生不同的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有人认为A性感美丽,另一些人则更喜欢C;有些人喜欢B的眼睛,另一些人则觉得D更有魅力。

虽然大家观点不一,但却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共性。上课次数越多的那位女生,在大家眼中的魅力越大。在学生眼中,上过15次课的女生比上过10次课的更有魅力,后者又比上过5次课的更有魅力,以此类推。

结果是,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的程度就越高。

你可能在想,是不是上了15次课的那位女生恰好外表更漂亮,或许她天生更有魅力。事实并非如此。没有选修该课程的那些学生觉得四位女生同样漂亮。在接触次数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四位女生看上去没有差别。

又是不是这些学生对经常上课的那位女生更了解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这些女生在上课时没有和任何其他学生有过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

学生们之所以更喜欢某位女生,只是因为看到她的次数更多。学生们觉得经常来上课的女生更有魅力,也更愿意了解这个人。这一切都源于在课堂上见到这位女生的次数更多。

乍听上去,“纯粹接触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增强好感的理论可能很奇怪,但已被数百次的试验所证实。无论是大学年鉴上的人脸、广告信息、自造词汇、果汁还是建筑物,在人们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好感度也就越高。因为熟悉,所以喜欢。

人们看到某样东西的次数越多,对其喜爱的程度也就越高,这一规律本身就很有意思;但纯粹接触效应的背后还有另一个层面,会让这个规律变得更加有趣,那就是我们对此毫无察觉。

当莫兰德课上的学生被问到之前是否见过这些女生时,几乎所有人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如果有人问这些学生,经常看到某位女生是否会影响其看法,他们会定定地看着问话之人,觉得对方已经失去了理智。学生们都会回答,“当然不会。见到某人的次数越多,觉得对方的魅力越大,这是什么逻辑啊?!”但事实就是如此。

无论意没意识到这点,我们都是莫兰德课上的学生,低估了社会影响力对自身行为的作用,因为我们并未意识到这种作用的存在。

在寻找社会影响力影响自身行为的证据时,我们往往会一无所获。我们意识不到自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所以认为这种影响并不存在,但未察觉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不存在。 wq7BgWtOZmAXOjLr8dzPtexaBELVgey8sFDbgawVMxO8PpTx7NRM63Hw4+f4PdO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