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本序

狄更斯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出身贫贱,只断断续续上过四年小学,全靠勤奋自学而成就不朽的业绩。《董贝父子》是狄更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写于一八四六至一八四八年,即作者三十四至三十六岁之间,当时他已是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奥立弗·退斯特》(1837)、《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8)、《老古玩店》(1840)、《巴纳比·鲁吉》(1841)和《马丁·瞿述伟》(1842)以及中篇小说《圣诞颂歌》(1843)等名满天下。前期的长篇小说主要凭借他卓绝的才华、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瑰丽的想象力,进行“即兴创作”。写作时并无周密的计划,不讲究结构技巧,只是信笔所之,任意挥洒,而奇思壮彩,自然喷涌。尽管故事情节充满巧合、人物塑造过于夸张,然而却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创造出一系列不朽的典型,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爱。

从《董贝父子》开始,狄更斯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写作本书前,他已拟出详细的提纲,全书分多少章,每一章要容纳多少内容、展开多少故事,他都有缜密的计划。从此以后,他着意要写出结构严谨、艺术上精雕细琢的精品了。接下去问世的就是他所有作品中自己最爱的一部《大卫·科波菲尔》(1849—1850)。此外,属于中期创作阶段的名作还有《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和《小杜丽》(1857),每一部都是传世杰作。

狄更斯一生除创作两部历史小说《巴纳比·鲁吉》与《双城记》(1859)外,其他作品写的都是当代生活,但都有若干年的时间差,写的大致上是他童年时代的生活,而《董贝父子》则有很强的“即时性”,描写的就是小说发表时的英国社会生活。《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四位朋友出游考察时乘坐的还是驿车,而《董贝父子》中着力描写新型的交通工具——火车。英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的四至六年,中国还处于专制极权、夜郎自大的清朝道光年间,而英国早已成功地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英国农民流入伦敦,“他们双足疼痛、疲惫不堪,以惊恐的目光看着面前那座大城市,似乎预见到一旦进了城,自己的苦难就会像大海里的一滴水、海岸上的一粒沙似的微不足道。他们蜷缩着身子,在冷雨凄风下冻得瑟瑟发抖,似乎已无所容于天地间。”在城市化过程中的贫民窟里,“有毒颗粒物化为稠密的黑云,低覆在人类居住的城市上空,”更严重的是“人类的道德瘟疫也和有毒的空气一起上升……”小说写的是距今一百六十年前的事,但在我们读来却十分亲切,觉得正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社会转型期间妇女的地位问题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故事中着力描写的两对母女(贵族斯丘顿夫人与她的女儿伊迪丝,以及捡破烂的贫妇布朗太太与她的女儿艾丽斯),她们虽然分别身处社会两极,伊迪丝和艾丽斯都是绝色女子,性格都很刚强,但同样都未能逃脱万恶的“权”与“钱”的统治力量的摧残。在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女性的美丽,甚至风韵、才艺都不属于她们自己,都被标价出售。伊迪丝在违心地嫁给大富豪董贝先生之前,向这位毫无艺术素养的生意人,充分展示了音乐、美术的才华,以增加自己的“附加值”。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种权衡利害的婚姻,在两种场合都往往变为最粗鄙的卖淫——有时是双方的,而以妻子为最通常。妻子和普通的娼妓不同之处,只在于她不是像雇佣女工计件出卖劳动那样出租自己的肉体,而是一次永远出卖为奴隶。”(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伊迪丝和艾丽斯都不甘这种屈辱,而拼命反抗,她们主动地选择了悲剧的命运。狄更斯把爱情婚姻的理想寄托在弗洛伦斯和沃尔特、涂茨和苏珊身上,这两对幸福的婚姻是排除了阶级出身、社会地位和财产状况的巨大差异才得以缔结的。本书主人公董贝先生是个硬邦邦的、不打弯儿的资本化身,坚信金钱万能,最后连遭丧妻、夭子、背叛、破产,成为一无所有的穷人后,才克服了金钱的异化,恢复了正常的人性。

书中的伪君子、两面派、背主的恶棍、诱骗主人妻子的詹姆斯·卡克,是个复杂的现代人物形象,他与犯错误的哥哥划清界限,装出一副疾恶如仇的假象,目的是拼命往上爬。狄更斯充分揭示了卡克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在他最后被卷入火车车轮之前,却怀着温情怀念被他背弃的哥哥和妹妹。又如一心想当董贝续弦的托克丝小姐,缺乏自知之明,闹了不少笑话,然而在董贝破产后,她竭尽所能给予关怀、帮助,凸显她始终如一的执着和真诚。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批评狄更斯只会塑造“扁平”人物,这话是不正确的。事实上,狄更斯塑造人物的本领非凡,决不会简单化、概念化,在世界文学史上,只有曹雪芹可以得其仿佛。

狄更斯笔下那对虽无文化,但善良质朴的涂德尔夫妇,以及充满正义感、勇敢忠诚的女佣苏珊·聂宝,都是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进城找活干的乡村居民。他们都具有美好的心灵。李切子是弗洛伦斯第一个人生导师,使她自小就受到正面的道德影响,学会以爱心善待他人。苏珊更与弗洛伦斯突破主仆的界线,成为最忠诚的至交、挚友。从狄更斯塑造的这些社会地位低下的正面人物身上,可以充分体会作者的民主思想。劳动人民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是真正的社会脊梁。

从《双城记》(1859)开始,狄更斯进入创作晚期。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和未完成的悬念小说《德鲁德疑案》(1870)。

狄更斯的小说成就,并不是一条简单的、从低到高的上行曲线,他二十四岁时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就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经典,广大读者和研究专家对于他早、中、晚期的作品,都各有所爱,给出不同的评价。记得钱锺书先生就对我说过,他最赏识狄更斯充满幽默感的早期作品。

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等大师的经典名著,想要完全做到“信、达、雅”,真是谈何容易!我自知才疏学浅,并无奢望,唯愿多年的辛勤努力不致完全落空。但愿本译文能基本正确地传达原作风格,明白晓畅,有起码的“文学性”,能引起读者诸君对狄更斯进一步的阅读兴趣。诚恳地期待狄更斯同好们对我的错误加以批评、指正。

本书前七章及第八章的前半是根据一位不愿署名的前辈学者慷慨赐我的“未定稿”整理而成的。这部分译稿不但是我学习的楷模,而且成为全书的警策。

薛鸿时
狄更斯两百年诞辰之际于北京紫竹院寓所 HwM9SPrwGhJfJAjJz307n2ySZT/li9AG3tNJF14bH/y1Q0zqbuEbP+tOpBfPOy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