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面向新世纪的科技政策(1993—2019)

20世纪90年代,是新世纪的门槛。随着“冷战”的结束,科技实力成为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紧紧抓住世纪之交这一关键时期,增强自身的科技实力,强化科技进步在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中的先导作用。恰在此时,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依靠简单扩大投资、大量消耗生产资料来促进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已迫在眉睫,党的新科技理论和科技政策急需与时俱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地贯彻邓小平“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的科学思想,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抓住历史机遇,开始吸引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及世界其他各民族的科技精英,为建设中国的科技事业储备人才。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并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号召。《决定》在起草阶段广泛征求意见时,把“科技兴国”战略改成了“科教兴国”战略,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落实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积极投身于实践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中。这次全国科技大会,是继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制订第一个全国科技规划和1978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会后,在科教兴国的热潮中,我国科技政策进入了围绕科教兴国战略部署的新阶段。从“921载人航天工程”到科技强军的战略决策,以及人才建设特别是引进外国专家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国科技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和完善,主要是突出了科技知识的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制订的许多科技、教育计划和工程,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而国家创新体系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引擎,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也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支柱和后盾。

2006年1月9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我国科技的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某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成了时代的必然选择。自主创新成为这个阶段科技政策的主线。自主创新战略是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一时期的重要科技政策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陆续发布相关科技体制改革文件,包括《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这都为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2015年6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主旨是为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推动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系统性、普惠性政策文件。2016年5月19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中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了到2050年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新时期科技政策的纲领性文件。2018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主旨是为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2018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高质量打造“双创”升级版。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主创新成为科技政策的主旋律。这一阶段的科技政策一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顶层设计部署实施16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要求,部署“双创政策”、基础研究等重大改革举措,既要拉动就业,也要平衡好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遭遇重创,加上长期依赖金融,制造业外流严重,元气大伤。美国渐渐地从一个制造业大国变成一个服务型国家。相比之下,以加工配套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并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却在不声不响中异军突起。据世界银行2013年的统计,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排名第一,占比达20.8%。其中,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更是突破24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2015年,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分“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这些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并规划实施令美国无比担忧,2018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对中国制造业施压,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打“贸易战”。 HOTwM3t7ZRU9UAf8IOK1GXDzZgaxFpYXx8jEJpqZuHfo9dFV8nZ0SEnjXcuxqn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