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就开始着手进行党的科技理论和科技政策的“拨乱反正”。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讲话,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唤来了科学的春天。“讲话”还阐明了我国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目标,表明邓小平科技理论已经形成。全国科学大会的胜利召开,率先在科技领域实现了“拨乱反正”,实现了真正的“脱帽加冕”,使与会的科学家和代表激动不已,而且引起了全国人民和广大侨胞的关注,受到了广泛欢迎。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新时期科技政策转折的实现,此后中国开始加强全面的国际合作,进行学术交流。选派了大量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如果说从1977年到1982年是科技政策的恢复调整时期,那么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是科技政策全面系统的发展时期。1982年,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现行体制的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诸方面的改革内容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有领导、有步骤、有组织的全面改革阶段。这段时期邓小平同志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真正确立了全面、系统、正确的科技理论和科技政策。邓小平同志还亲自关心中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自然科学基金委、电子对撞机等工作,对引进技术、人才、管理、重大项目技术,建立开发区、高新区,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也都特别关注。小平同志还决策实施了“863”计划,从此中国的高技术发展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另外,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后派出的大批留学人员归国,并参加了诸如“863”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及教学研究等,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二次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进入了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要求科技政策围绕经济发展进行调整。至此,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系统、更加充满活力的新中国科技体制展现在世人面前。与其他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理论创新特点突出,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呈现系统化趋势。新时期科技政策十分稳定和连续,没有出现大的波折。